淠史杭灌区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走进淠史杭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二○○六年六月目录一、概述篇二、工程篇三、建设篇四、管理篇五、效益篇六、文化篇七、风物篇概述篇淠史杭灌区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和河南省东南部,横跨江淮两大流域,是淠河、史河、杭埠河三个毗邻灌区的总称,是以防洪、灌溉为主,兼有水力发电、城市供水、航运和水产养殖等综合功能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受益范围涉及安徽、河南2省4市17个县区,设计灌溉面积1198万亩,实灌面积1000万亩,区域人口1233万人,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是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
淠史杭工程以人间奇迹的创业历史享誉中外。
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安徽人民在经济极端困难、物资十分匮乏、技术设备落后的条件下,用十字镐、独轮车等简单工具,肩挑手抬,以建设时期每亩40多元的国家投资,建成的横贯皖中,纵横皖西的特大型灌区,创造了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
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刘伯承、李鹏、乔石、温家宝、曾庆红等先后来到灌区考察,美国、法国等30多个国家的友人先后来到灌区观摩。
淠史杭工程以宏伟的灌排体系著称于世。
灌区以五大水库、三大渠首、2.5万公里七级固定渠道、6万多座各类渠系建筑物,以及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21万多座塘堰组成的蓄、引、提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系统,沟通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水系,横跨江淮两大流域,实现了雨洪资源的科学利用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昔日赤地千里的贫脊之地变成了今天的鱼米之乡,被誉为新中国治水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淠史杭工程以强大的服务功能支持安徽奋力崛起。
淠史杭灌区控制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面积1.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1/10;耕地面积1160万亩,占全省1/6;有效灌溉面积1000万亩,占全省1/4;粮食产量占全省1/4;水稻产量占全省1/3,奠定了安徽粮食主产省的重要地位,促进了全省的粮食安全。
灌区优质的水源是1233万人的生命之源,是全省1/3国民经济发展的用水保障,是维持灌区良好生态的源头活水,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淠史杭工程的成功“密码”作者:胡遵远来源:《新青年》2023年第11期2023年,淠史杭工程开工建设65周年。
淠史杭工程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和河南省东南部,依托上游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龙河口(万佛湖)、白莲崖6大水库开发建设,形成了地跨淠河、史河、杭埠河流域的特大型灌区。
灌区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流经安徽、河南2省4市17个县区,有效灌溉面积一千多万亩,是以防洪、灌溉、城乡供水为主,兼有水力发电、生态补水、水产养殖、水利旅游等综合功能的特大型水利工程。
历史上的皖西、皖中地区,饱经水旱灾害肆虐。
长期以来,一直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
兴修水利工程,变“水害”为水利,是这里人民世世代代的心愿。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淮河治理工作。
1954年至1958年,大别山区相继建成了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4座大型水库,这为拦蓄洪水、减轻淮河流域洪灾起到了巨大作用。
但是水库在拦蓄洪水的同时,也使境内自然河流来水锐减。
如何让水库在拦蓄洪水的同时又能计划调控,将水库积水变为灌溉农田的滚滚清流,淠史杭工程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兴建的。
65年来,淠史杭工程抗旱减灾效益超一千六百亿元;累计城乡生活供水100亿立方米,保障安徽六安、合肥及沿渠一千四百多万城乡人口饮水安全;年均生态补水3亿立方米。
淠史杭工程将荒岗连绵的江淮丘陵地区变成了年产超百亿斤的大粮仓,让昔日干旱贫瘠之地变成了流水潺潺的岭上江南,被中外专家誉为“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
在兴建淠史杭工程这一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决策过程中,从工程的提出、论证到最后的建设、管理始终紧紧依靠党的坚强领导。
在建设初期,中共安徽省委成立了淠史杭工程建设指挥部,指挥部主要由六安地委和各县党委领导同志组成,指挥部人员与工程技术部门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有关工程问题一般向地委汇报研究决定,涉及工程重大事项由地委领导和指挥部负责人向省委汇报研究决定。
国家4A级旅游景区淠史杭灌区横排头枢纽工程风景区
佚名
【期刊名称】《江淮水利科技》
【年(卷),期】2014(0)1
【摘要】淠史杭灌区横排头旅游景区简介2005年8月,横排头旅游景区被水利部
批准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2011年2月,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4A级风景区,景
区年接待游客已达10万人次。
该景区位于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由水利枢纽工程景观、原生态自然景观、革命历史人文景观等旅游景点组成。
景区以横排头水利枢纽工程及丰源湖为核心,集险峰峻岭、平湖怪石、古刹名寺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
汇山川秀色与水域风情于一身,融雄险奇特与精巧玲珑于一域,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副委员长王光英曾到此游览,誉为'横排仙境'。
【总页数】1页(P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F426.93
【相关文献】
1.安徽省淠史杭灌区横排头渠首枢纽坝前淤积浅析
2.安徽省淠史杭灌区横排头风景区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3.国家4A级旅游景区淠史杭灌区横排头枢纽工程风景区
4.国家4A级旅游景区淠史杭灌区横排头枢纽工程风景区
5.淠史杭灌区横排头旅游景区简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111
《淠史杭,伟大的水利工程》
淠史杭,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一个造福安徽人民的生命工程。
淠史杭灌区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大别山余脉的丘陵地带,横跨长江和淮河两大流域。
它的建设始于 1958 年,历经数十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在 1972 年基本建成。
灌区以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水系为水源,通过干支渠和各种水利建筑物,将水引入灌区,灌溉着皖西和皖中地区的 1000 多万亩农田。
淠史杭灌区的建设,凝聚着安徽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安徽人民以无私的奉献精神,投入到灌区的建设中。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开凿渠道,修建水闸,建造水库,为灌区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淠史杭灌区的建成,不仅解决了安徽省的农业用水问题,还为安徽省的工业生产和城市供水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如今,淠史杭灌区已经成为安徽省的重要农业基地和工业园区。
灌区的农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
灌区的工业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安徽省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淠史杭灌区的建设和发展,是安徽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它见证了安徽人民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也见证了安徽省的发展和进步。
我们应该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继续发扬淠史杭精神,为安徽省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淠史杭灌区的历史故事淠史杭灌区是一个位于中国安徽省的大型灌溉系统,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春秋战国时期。
该灌区的建设历经了多个阶段,其中最为重要的阶段是明清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
下面将详细介绍淠史杭灌区的历史故事。
一、春秋战国时期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安徽地区的水利工程就已经初具规模。
当时,该地区的地势地貌复杂,水旱灾害频繁,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地人民开始修建水利工程,以调节水流、保证灌溉和防止水旱灾害。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芍陂水利工程,它位于今安徽省六安市,是当时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芍陂水利工程的修建为淠史杭灌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明清时期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安徽地区的水资源越来越紧张。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业灌溉需求,当地人民开始在芍陂水利工程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灌溉面积,并修建了众多的渠道和塘坝。
这个时期,淠史杭灌区逐渐形成了以芍陂水利工程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灌溉网络。
同时,该地区的治水经验也得到了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文化。
三、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进一步扩大灌溉面积和提高灌溉效率,当地政府开始对淠史杭灌区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
这个时期,新修了许多水库和灌溉渠道,同时对原有的水利工程进行了加固和升级。
经过多年的努力,淠史杭灌区的灌溉面积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灌溉效率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同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淠史杭灌区的灌溉管理也逐渐实现了智能化和自动化。
四、淠史杭精神在淠史杭灌区的建设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伟大的淠史杭精神。
这种精神概括起来就是“顾全大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敢为人先”。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当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积极开展水利建设,为保障抗战胜利和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现代化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淠史杭灌区也逐渐实现了现代化建设。
安全监测工作是保证工程正常安全运行、充分发挥工程效益、更好地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一项重要手段。
它采用埋设一系列专用仪器来监测施工期和使用期工程的稳定性及安全状况,为工程设计及施工提供可靠资料,并进行工程的安全性评估,对可能危害工程安全的险情作出预判,及时采取处理措施,保证项目安全。
罗管节制闸为淠史杭特大型灌区的重要工程,为了解水闸在运行期及施工期结构的安全性和安全程度,必须对其进行安全监测。
一、工程概况罗管节制闸是淠史杭特大型灌区设计流量最大的节制闸,位于金安区三十铺境内。
该闸兴建于1960年,是调控淠东、杭淠、瓦西3条干渠水位,是向合肥市区、郊区、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输水的咽喉。
闸下控制灌溉面积409.5万亩。
罗管节制闸共7孔,中孔宽4.9m,边孔宽2.6m,闸身长15m,闸室宽27.34m;平板钢闸门,卷扬式启闭机;正常蓄水位49.9m(1985国家高程基准,下同),设计水位50.05m,设计流量172.10m3/s,渠底高程闸上45.45m,闸下45.23m。
该闸运行50余年,虽经4次大的维修,但浆砌石圬工结构闸墩未作加固处理,已接近使用年限。
该闸作为安徽省淠史杭灌区2012年度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原规模拆除重建,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确定罗管节制闸建筑物级别为2级,闸室及岸墙建筑物级别均为2级,临时建筑物级别为4级。
其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校核标准为200年一遇。
正常蓄水位49.9m,闸上设计水位50.05m,闸下设计水位49.9m,设计流量172.1m3/s,校核流量189.0m3/s。
罗管节制闸在原闸址处拆除重建,闸室采用钢筋混凝土开敞式结构,5孔,每孔净宽5.0m,总净宽25.0m,闸室垂直水流向总宽31.8m。
闸室顺水流向长15.0m,底板高程45.00m。
闸室底板采用大小底板筏式基础,底板厚度为1.0m,中墩厚1.2m,边墩1.0m。
上游为半圆型翼墙,下游为折线型翼墙连接,墩项高程54.40m,左、右岸均布置桥头堡。
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1.03.29•【字号】•【施行日期】2021.03.29•【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水电正文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条例(2019年5月24日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根据2021年3月26日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与建设第三章工程管理与保护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五章调度与供水第六章用水与节水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淠史杭灌区的管理和保护,保障灌区的正常运行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灌区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灌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灌区的规划、建设、管理、保护、供水、用水等活动。
本条例所称淠史杭灌区(以下简称灌区)是指本省行政区域内利用灌区工程供水的受益区域,包括淠河灌区、史河灌区、杭埠河灌区。
灌区工程是指渠首枢纽(横排头、红石嘴)、进水闸(梅岭、牛角冲)及其以下引水、输水、蓄水、提水、排水工程和各类配套设施。
第三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灌区管理工作的领导,统筹解决灌区建设、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灌区内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灌区管理和保护工作的领导,加大经费投入,保障灌区工程的安全,组织有关部门、单位推进灌区信息化建设,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第四条灌区实行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省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门是灌区的主管部门,其所属的灌区工程管理单位(以下简称省灌区工程管理单位)承担相关具体管理工作。
灌区内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按照管理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灌区管理的有关工作。
淠史杭灌区介绍---------------------------------------------------------------------- 淠史杭灌区,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大别山余脉的丘陵地带,总设计灌溉面积1198万亩,其中安徽省1100万亩,河南省98万亩。
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截止21世纪初),是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
灌区骨干工程多建于20世纪60-70年代,80-90年代又陆续进行了部分续建配套建设。
到21世纪初,仅安徽省境内主要骨干工程控制灌溉面积已达110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为1026万亩,年均实际灌溉面积(灌溉保证率70%以上)已达860万亩。
淠史杭灌区的兴建,提高了灌区的耕地率、水田率,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改变了因缺水而造成的贫困面貌;灌区还向合肥、六安等城镇提供了优质水源,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灌区水力发电、水产养殖、交通航运等综合利用效益也得到了较大的发挥。
淠史杭灌区是安徽省境内淠河、史河、杭埠河三个毗邻灌区及河南省梅山灌区的总称。
淠史杭灌区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和河南省东南部,横跨江淮两大流域。
淠史杭灌区地处亚热带北缘,江淮分水岭把灌区分成两大区域:北部为淮河流域,面积7900平方公里,地势由南向北倾斜。
史河、汲河、淠河、东淝河由西向东依次排列,呈南北流向。
诸水或源于大别山区,或源于江淮岗丘,注入淮河干流。
地形复杂多变,多属高丘区,高程100多米到40米。
向北推移,为低丘和畈区,地形起伏较小,再向北延伸是沿淮湖泊洼地,高程在25米以下。
南北坡降多为1/400~1/4500。
灌区南部为长江流域,面积近5000平方公里。
源于大别山区的丰乐河和杭埠河自西向东横贯中部;源于江淮分水岭的南淝河和派河从西北向东南流。
诸水在该区呈扇状汇入巢湖。
丰乐河以北为典型的江淮丘陵地带。
地面高程35~70米之间,坡度1/60~1/600。
丰乐河南至巢湖边缘,多低丘和圩区,原野坦阔,高程10~20米。
水利史话收稿日期:2019-05-09省江都市境内,在京杭运河、新通扬运河与淮河入长江尾闾芒稻河交汇处,连接长江与淮河两大水系,是一个集调水、供水、灌水、排水、通航、发电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水利枢纽,也是江苏省江水北调和中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起点站。
枢纽工程由4座大型电力抽水站、12座大中型水闸、3座船闸、2座涵洞,2条鱼道以及输变电工程、引排河道组成,其中4座抽水站共装有大型立式轴流泵机组33台套,装机容量53MW,设计抽水能力为400m 3/s,是目前我国乃至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电力排灌工程。
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始建于1961年,1977年建成。
工程抽引的长江水直接括江都、高邮、宝应、淮安和阜宁等县(市)的300亩水稻田。
同时,通过淮安、淮阴、皂河、刘山和解台等梯级泵站提水,为淮北输送抗旱用水。
当苏北里下河地区受渍涝威胁时,江都排灌站可以抽排江都、高邮等5县(市)的涝水,降低圩区水位,确保圩堤安全和农业高产稳产。
当淮河来水较多时,在满足灌溉排水和运河航运用水条件下,可利用有关节制闸启动江都3站可逆式机组发电(主泵呈发电机工况),其尾水可供里下河地区灌溉或排入长江。
当京杭运河航运缺水和沿运河干线城镇缺水时,启动江都排灌站向运河补水,保证航运和城镇用水,甚至可把江水送至徐州市及连云港市。
158天,年均抽水量40亿m 3,至今共抽江水北送1000亿m 3,排涝水300亿m 3,自流引江水东送950亿m 3,泄洪9000亿m 3,为苏北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朱镕基、温家宝、吴官正、杨尚昆、李先念等都曾先后来此视察,对工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里还先后接待了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人。
江都水利枢纽工程规划设计合理,施工质量优良,管理规范科学。
1982年被评为全国优质工程,获国家金质奖。
2001年被水利部确定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淮之间的丘陵地区,系淠河、史河、杭埠河3个毗邻灌区的总称,是一个以灌溉为主,兼有发电、航运、水产和城乡供水功能的综合利用工程。
淠史杭灌区量水管理现状与思考摘要:灌区量水是灌溉供水与防汛调度的参谋和助手,是灌区计量收费的重要依据。
针对灌区量水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及建议,以提高灌区量水管理水平。
关键词:淠史杭灌区;量水管理;措施建议;1、灌区概况淠史杭灌区始建于1958年,位于安徽省中西部,河南省东南角,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由淠河、史河、杭埠河三个毗邻灌区组成。
灌区控制面积1400平方公里,是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灌溉2省4市17个县区,设计灌溉面积1198万亩(安徽1100万亩,河南98万亩),实灌面积超1000万亩,供水人口约1300万人。
灌区以大别山区六大水库为主要水源,由3大渠首、2.5万公里七级固定渠道、5万多座各类渠系建筑物、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21万多座塘坝、38处外水补给站等,组成了蓄、引、提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式的工程体系,是以防洪、灌溉为主,兼有城市供水、水力发电、水产养殖和水利旅游等功能的特大型综合利用水利工程。
2、量水管理现状淠史杭灌区渠系众多,渠道长,供水范围广。
经过多年建设与运行,逐步建立了分级计量的量水体系,包括渠首量水点、七级固定渠道分水配水等控制性站点、县乡行政区划分界的量水点等。
2.1量水设施布设和量水方式据统计,目前灌区已建量水站点2869处,其中缆道流速仪量水点38处,建筑物量水点2748处,堰槽量水点23处,仪表类量水点11处,其他量水点49处。
缆道流速仪量水点主要布设在引水渠(如总干渠、干渠)渠首测站、县界分水点测站等,其设施基本完好,运行正常。
缆道流速仪测流精度高,测流成果用于骨干渠道的水量、流量控制,县界计量成果作为计量收费的依据。
建筑物量水是目前灌区采用最多的,较经济而简单的方法。
渠系上各种类型的配套建筑物只要对闸门开启度-水位关系曲线率定后,即可进行量水。
如节制闸、泄水闸、进水闸、涵管、渡槽等。
渠系建筑物量水重点在于日常正确观测水位,收集积累各种状态下水位-开启度数据后,对相关系数的率定,通过绘图或制表制定相应关系,通过水位查询对应流量。
淠史杭史河灌区建设管理的几点思考一、灌溉工程现状霍邱县属淠史杭史河灌区,有总干渠1条,干渠3条,支、斗、农、毛渠1593条,总长4643公里。
灌区设计灌溉面积222.3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76.9万亩。
境内有中型水库4座,小型水库323座,塘坝4.8万处,总蓄水量3.83亿立方米。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县先后利用商品粮基地建设、重点农水、以工代赈、黄淮海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外资、扶贫等项目资金对灌区工程进行了续建配套,兴建的各类水利工程在抗御水旱灾害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无疑是我县农业生产的命脉和源泉,也是未来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支撑。
二、工程效益分析(一)渠道工程:灌区干、支渠均在大跃进年代利用人工开挖,设计标准较低,延用至今,破烂不堪,引水不畅,耗水量大。
据多年灌溉资料,正常年份全县引水量在3-6亿立方米左右,但实际灌到田间不足50%,水资源浪费严重。
(二)蓄水工程:中型水库不同程度带病运行,不能按设计标准蓄水;小型水库基本都是病险库,存在较大安全隐患,蓄水能力仅占设计蓄水量的60%左右;塘坝工程淤积严重,蓄水效益锐减,据调查,塘坝工程10年不清淤,蓄水量仅为初期的50%左右。
(三)建筑物工程:我县灌区配套工程本来就不尽完善,现有建筑物完好率不足40%,尤其黄淮海开发、外资、扶贫等项目配套的建筑物及泵站工程近年来损毁严重,控制运用能力下降,投资效益的发挥较低。
三、农业灌溉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自然因素导致水旱灾害频繁。
我县属北亚热带与暖湿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987.6毫米,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汛期较为集中,水稻栽插及壮黄期降雨较少。
另外年际间降水变化较大,丰枯不均。
建国以来,约10年一个周期发生较大旱灾,每遇大旱,中游减收,下游基本绝收。
(二)灌区工程与现行灌溉方式存在矛盾。
我县支渠及其以下渠道配套,多属计划经济时期规划并实施,如今包产到户,灌溉方式多为轮灌,致使上下游、左右岸用水矛盾日益突出。
安徽淠史杭灌区的灌溉制度安徽淠史杭灌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其灌溉制度在保障农业生产、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安徽淠史杭灌区的灌溉制度,以期为关注农业灌溉的读者提供参考。
一、淠史杭灌区概述淠史杭灌区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地处长江与淮河之间,总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灌区内农业资源丰富,是安徽省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
灌区得名于其主要河流淠河、史河和杭埠河,这三条河流为灌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二、灌溉制度特点1.水资源分配合理:淠史杭灌区采用分级灌溉制度,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量,合理分配水资源,确保灌区内农业生产用水需求。
2.灌溉设施完善:灌区内设有大量的水库、渠道、泵站等灌溉设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灌溉网络,为农业灌溉提供了有力保障。
3.灌溉技术先进:淠史杭灌区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4.灌溉管理制度严格:灌区内实行严格的灌溉管理制度,包括灌溉计划、用水申请、水量调度、设施维护等方面,确保灌溉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灌溉制度实施成效1.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淠史杭灌区的灌溉制度有效保障了农业用水需求,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增加了农民收入。
2.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通过实施分级灌溉和先进的灌溉技术,淠史杭灌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3.改善生态环境:淠史杭灌区的灌溉制度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保护,合理调配水资源,有效缓解了灌区内水土流失、盐碱化等问题,改善了生态环境。
四、未来发展展望1.加强灌溉设施建设:继续完善灌区内的灌溉设施,提高灌溉网络覆盖范围,为农业灌溉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2.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大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3.优化水资源管理: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总之,安徽淠史杭灌区的灌溉制度在保障农业生产、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淠史杭灌区
淠史杭灌区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和河南省东南部,横跨江淮两大流域,是淠河、史河、杭埠河三个毗邻灌区的总称,是以防洪、灌溉为主,兼有水力发电、城市供水、航运和水产养殖等综合功能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受益范围涉及安徽、河南2省4市17个县区,设计灌溉面积1198万亩,实灌面积1000万亩,区域人口1330万人,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是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
淠史杭灌区以艰苦卓绝的创业历史享誉中外。
位于江淮分水岭两侧的特殊地形和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的气象条件,使历史上皖西皖中地区水灾频发。
在这片饱受水患的土地上,古代先哲们虽然创造了中国最古老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今安丰塘)等工程,但并没有改变江淮分水岭地区十年九灾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安徽人民积极响应“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陆续兴建了拦蓄大别山区洪水的佛子岭、梅山、磨子潭、响洪甸、龙河口五大水库。
以此为主水源,建成了灌溉1000万亩的特大型淠史杭灌区。
从1958开工兴建至1972年基本建成通水的14年里,在经济极端困难、物资十分匮乏、技术设备落后的条件下,安徽人民用十字镐、独轮车等简单工具,肩挑手抬,以最高日上工人数达80万人、累计4亿工日的“人民战争”和建设时期每亩不足40元的国家投资,开挖了6亿立方米的土方量,建起了纵横皖西、横贯皖中的庞大灌溉系统,创造了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
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刘伯承、李鹏、乔石、温家宝、曾庆红等先后来到灌区考察,美国、法国等30多个国家的友人先后来到灌区观摩。
淠史杭灌区以宏伟的灌排体系著称于世。
灌区以五大水库、三大渠首、2.5万公里七级固定渠道、6万多座各类渠系建筑物,以及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21多万座塘堰组成的蓄、引、提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系统,纵横交错在岗峦起伏的江淮大地上,沟通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水系,横跨江淮两大流域,实现了雨洪资源的科学利用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昔日赤地千里的贫脊之地变成了今天的鱼米之乡,被誉为新中国治水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淠史杭灌区以强大的服务功能支持安徽奋力崛起。
淠史杭灌区控制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面积1.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1/10;耕地面积1160万亩,占全省1/6;有效灌溉面积1000万亩,占全省1/4;粮食产量占全省1/4;水稻产量占全省1/3,奠定了安徽粮食主产省的重要地位,促进了全省的粮食安全。
灌区优质的水源是1330万人的生命之源,是全省1/3国民经济发展的用水保障,是维持灌区良好生态的源头活水,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淠史杭灌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抒写着灌区建设管理的新篇章。
1963年,淠史杭灌区在全国灌区较早地实施了基本水费+计量水费的水费计收办法;1984年,淠史杭灌区在全国大型灌区中第一个引进世界银行贷款进行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上世纪90年代以来,淠史杭灌区按照中央新时期治水方针和水利部党组的治水思路,紧紧围绕灌区体制、机制创新与灌区工程改造两项任务,改善工程老损面貌,改革体制机制,加快灌区管理工作与市场经济的接轨。
工程自1959年开始发挥效益,累计引水1429亿m3,累计灌溉3.6亿亩,增产粮食440亿公斤;城市供水60亿m3。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今天,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淠史杭灌区以服务灌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力争建设一个功能完备、效益显著、管理先进的现代化大灌区。
淠史杭灌区
中国淠河、史河、杭埠河3个毗邻灌区的总称。
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和河南省中南部,地处大别山余脉的丘陵地带,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总面积 1.31万平方千米。
灌区水源来自佛子岭水库、响洪甸水库、磨子潭水库和梅山水库。
总库容66亿立方米。
该灌区于1958年开工,1959年开始灌溉农田,以后逐年续建配套,1987年干渠以上工程完工,支渠以下工程还在进行。
工程以灌溉为主,兼有发电、航运、水产养殖、城市用水的综合利用工程,包括: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渠首枢纽工程,7级渠道的2条总干渠,11条干渠,19条分干渠,总长1384千米;1.3万条支渠、斗渠、农渠,总长 2.26万千米;大小渠系建筑物2万多座;中小型调节水库1066座和21万口塘坝,有效库容12.3亿立方米;抽水站、补水站总装机容量14.1万千瓦。
该工程实现了40万公顷农田的自流灌溉,实灌面积达58万公顷,并解除了淠、史河下游的洪灾,减轻了淮河干流的洪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