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与治疗原则张兴国
- 格式:ppt
- 大小:340.00 KB
- 文档页数:53
急性中毒诊断与处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医院在急性中毒事件中的诊断和处理流程,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管理制度,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发生的各类急性中毒事件的诊断和处理。
第三条定义1.急性中毒:指短时间内暴露在某种有害物质下,导致人体发生中毒反应的疾病状态。
2.中毒诊断:通过患者的病史、体征和试验室检查等手段,确认患者是否发生急性中毒。
3.中毒处理:在中毒诊断确定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包含急救、解毒、找寻中毒原因等,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第二章急性中毒诊断流程第四条中毒诊断的目标中毒诊断的重要目标是确认患者是否发生急性中毒,并尽快确定中毒的类型、原因和程度。
第五条中毒诊断的步骤中毒诊断应依照以下步骤进行:1.收集患者病史:认真询问患者和目击者有关中毒发生前的情况,包含接触物质、时间、地方、症状等。
2.进行体格检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含皮肤、呼吸、循环、神经系统等方面的检查。
3.进行试验室检查:依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相应的试验室检查,包含血液、尿液、毒物检测等。
4.订立中毒诊断:依据患者的病史、体征和试验室检查结果,订立中毒诊断,包含类型、原因和程度等。
5.录入病历系统:将中毒诊断结果及时录入电子病历系统,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查性。
第六条中毒诊断的要求中毒诊断应具备以下要求:1.快速准确:中毒诊断应尽快完成,并确保准确性。
2.系统全面:中毒诊断应从多个角度全面分析患者的病情,并采用多种检查手段取得信息。
3.专业权威:中毒诊断应由有经验的医生或毒物学专家负责,并参考相关的研究和指南。
第三章急性中毒处理流程第七条急性中毒处理的原则急性中毒处理应遵从以下原则:1.救治生命:首要任务是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时采取急救措施,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2.解毒治疗:依据中毒类型和程度,采取相应的解毒治疗措施,包含洗胃、呼吸支持、药物解毒等。
3.找寻中毒原因:及时查找中毒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避开再次中毒和扩大中毒范围。
急性中毒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主要内容(第二部分)6 中毒救治救治原则:(1) 迅速脱离中毒环境并清除未被吸收的毒物; (2) 迅速判断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威胁生命的情况; (3)促进吸收入血毒物清除; (4)解毒药物应用; (5)对症治疗与并发症处理; (6)器官功能支持与重症管理。
6.1 院前急救[15-18]6.1.1 防护措施参与现场救援的人员必须采取符合要求的个体防护措施,确保自身安全。
医护人员应按照现场分区和警示标识,在冷区救治患者(危害源周围核心区域为热区,用红色警示线隔离;红色警示线外设立温区,用黄色警示线隔离;黄色警示线外设立冷区,用绿色警示线隔离)。
6.1.2 脱离染毒环境切断毒源,使中毒患者迅速脱离染毒环境是到达中毒现场的首要救护措施。
如现场中毒为有毒气体,应迅速将患者移离中毒现场至上风向的空气新鲜场所。
6.1.3 群体中毒救治群体中毒救治,尤其是在医疗资源不足的群体中毒事件现场,应对事件中的毒物接触人员进行现场检伤。
现场检伤时一般将中毒患者分为四类,分别用红、黄、绿、黑四种颜色表示。
红色:必须紧急处理的危重症患者,优先处置;黄色:可延迟处理的重症患者,次优先处置;绿色:轻症患者或可能受到伤害的人群,现场可不处置;黑色:濒死或死亡患者,暂不处置。
6.1.4 现场急救脱离染毒环境后,迅速判断患者的生命体征,对于心搏停止患者,立即进行现场心肺复苏术;对于存在呼吸道梗阻的患者,立即清理呼吸道,开放气道,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通气。
有衣服被污染者应立即脱去已污染的衣服,用清水洗净皮肤,对于可能经皮肤吸收中毒或引起化学性烧伤的毒物更要充分冲洗,并可考虑选择适当中和剂中和处理。
若毒物遇水能发生反应,应先用干布抹去沾染的毒物后再用清水冲洗,冲洗过程尽量避免热水以免增加毒物的吸收。
对于眼部的毒物,要优先彻底冲洗,首次应用温水冲洗至少10~15 min以上,必要时反复冲洗;在冲洗过程中要求患者做眨眼动作,有助于充分去除有毒物质。
急性化学物中毒分析及现场救护原则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接触化学物质的机会和品种日益增加。
目前世界市场上可见的化学品多达200万种,其中至少有6-7万种常见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新化学物质也以每年近2万种的速度增加大约有近1千多种要投入市场使用。
这样在化学品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有多种因素可导致化学品有毒有害物逸散造成人员急性中毒事故的发生。
有资料显示,全世界每年要发生200多起较严重的灾害性急性化学物中毒事故,给人类的生命安全和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生态平衡带来极大的危害。
为了有效地防止和消除化学品毒性隐患根源,保护人员的身体健康,凡事故发生时现场人员能就地、就便、及时正确地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即切断毒源、自救互救、就可以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中毒,减轻中毒伤害,为专业防毒救护赢得宝贵时机。
1、造成急性化学物中毒的原因具有急性毒作用的化学性毒物,在正常生产、正规操作和具有完善的防护设备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发生中毒。
急性毒作用的化学物质主要存在于原料、辅助材料、中间产物(中间体)产品,付产品,也可以来自废弃物、自然分解产物,热解产物以及意外情况下的燃烧产物等。
例如,造纸、粘胶纤维制造、制革、制骨胶及有机性物质生活污水处理池中废弃物产生的硫化氢气体;含氰废液与酸性废水相遇时产生的氰化氢气体;磷化铅遇湿自然分解产生的磷化氢气体;四氯化碳等某些卤代烃类气体与明火或灼热金属物体接触时氧化生成的光气;含碳物质燃烧时产生的一氧化碳气体;硝酸胺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晴纶燃烧时产生的丙稀晴等,都是急性毒性很大,又非原料的产品,但又都具造成急性化学物中毒的毒性来源。
在生产中生产和使用的有毒物质能造成急性化学物中毒的主要原因为以下几个方面。
1.厂房设计、建设不合理首先是工厂选址不合适,未进行建设项目卫生预评价分析,对生产和生产使用的化学物毒害作用、接触场所及对人员产生危害影响认识不清楚。
厂房狭窄,自然通风不良,通风排毒或事故通风系统不完善、效果不理想,个人防护用品缺乏或有缺陷等不良的生产环境,一旦有大量有毒气体逸出就可造成人员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