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中大通三年政局与宫体诗的成立
- 格式:pdf
- 大小:541.21 KB
- 文档页数:6
颜之推传笺证颜之推,字介,琅琊临沂人。
颜之推,《北齐书?文苑传》《北史?文苑传》有传。
《北齐书》本传日:“颜之推,字介,琅邪临沂人也。
”颜之推《观我生赋》自注云:“之推琅邪人。
”《颜氏家训?诫兵》云:“颜氏之先,本乎邹、鲁,或分入齐,世以儒雅为业,遍在书记。
”颜氏祖先原本生活在邹鲁地区,曹魏之际颜盛任青徐二州刺史,其中一支迁徙到琅琊临沂。
又,颜之推九世祖颜含,为西晋名士。
《北齐书》本传曰:“九世祖含,从晋元东渡,官至侍中右光禄西平侯。
”颜之推《观我生赋》云:“旄头玩其金鼎,典午失其珠囊。
涧鞠成沙漠,神华泯为龙荒。
吾王所以东运,我祖于是南翔。
去琅邪之迁越,宅金陵之旧章。
作羽仪于新邑,树杞梓于水乡。
传清白而勿替,守法度而不忘。
逮微躬之九叶,颓世济之声芳。
”西晋末年,颜含随琅琊王司马睿南渡,东晋政权建立后,颜含任侍中、右光禄西平侯等,家居建康(今江苏南京)。
此后,颜氏后人一直在东晋南朝做官,享有士族特权。
颜之推的父亲颜协,做过湘东王萧绎的镇西府谘议参军。
《北齐书》本传日:“父协,梁湘东王绎镇西府谘议参军。
世善周官、左氏学。
”《颜氏家训?文章》云:‘‘吾家世文章,甚为典正,不从流俗。
梁孝元在蕃邸时,撰《西府新文》,讫无一篇见录者,亦以不偶于世,无郑、卫之音故也。
有诗赋铭诔书表启疏二十卷,吾兄弟始在草土,并未得编次,便遭火荡尽,竟不传于世。
衔酷茹恨,彻于心髓!操行见于《梁史?文士传》及孝元《怀旧志》。
”蕃邸即藩邸,指萧绎被封为湘东王。
《西府新文》乃梁萧淑所撰。
西府指江陵(在今湖北)。
郑卫之音即春秋战国时代郑国卫国的音乐,此处代指浮艳的文风。
《梁史》为陈人许亨撰。
《怀旧志》为梁元帝萧绎撰。
据上可知,颜协生活在宫体诗兴盛的梁代,文风典正,不喜浮华。
他的志趣爱好对颜之推的论文主张有直接影响。
关于颜之推的事迹,除《北齐书?文苑传》和《北史?文苑传》外,颜之推的《观我生赋》和《颜氏家训》等多有自叙。
清人钱大昕的《疑年录》等古典文献有所涉及。
南朝文人诗歌南朝诗歌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刘宋时代(元嘉体)第二阶段从齐初至梁中期(永明体)第三阶段从梁中期至陈末(宫体)刘宋诗坛元嘉体:指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形成的一种诗风。
“元嘉体”之名始见于宋代严羽《沧浪诗话》,用以概括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的诗风。
元嘉三大家:指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三位著名诗人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的并称。
谢灵运寄情山水,语言工整精练,境界清新自然,开一代风气,标志着山水诗的形成和玄言诗的结束;颜延之长于庙堂应制之作,典雅重拙;鲍照长于乐府、拟古,笔力雄健,情调慷慨。
一、谢灵运★谢灵运的政治态度和思想性格:1.竞进的热衷与失志的愤慨。
(以山水对抗当政,发泄不满)2.对隐遁的向往和满足。
(在山水清音中得到心灵的慰藉)综上所述,得出几点结论:①谢灵运不是一个具有进步理想的诗人。
②谢灵运的作品没有反映重大的时代矛盾,在深度和广度上存在局限。
③谢灵运是一个坦率任性的人。
谢灵运诗歌的特点:1.他创作了为数众多、具有高度美学价值的山水诗。
2.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风格(鲜丽清新汤惠休说:“谢诗如芙蓉出水。
”)3.诗风的转变谢灵运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即从写意到摹象,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这深深影响着南朝一代诗风,成为南朝诗风的主流。
二、鲍照★代表作:诗:《拟行路难》十八首;《梅花落》;《拟古八首》。
赋:《芜城赋》。
文:《登大雷岸与妹书》。
鲍照诗歌分类:(了解)①反映社会的不平,抨击门阀制度对人才的压抑,抒发贫士不遇的苦闷和愤世嫉俗之情;②描写边塞争战生活,抒写报国的壮志,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③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苦难;④另有游宦思乡、抒写爱情、感伤年命和写景咏物的作品。
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
鲍照对七言诗的贡献:他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还可以自由换韵,从而为七言体诗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永明体★:“永明体”一名最早见于《南齐书·陆厥传》,指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形成的一种诗体,又称新体诗。
第三节左思生平与文学成就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
在形式主义诗风盛行的太康时期,能继承“建安风骨”传统,写出有充实内容的作品的作家,惟有左思。
代表作为《咏史》八首,主要内容是寒士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名为咏史,实为抒怀,抨击门阀制度,多反抗不平之音。
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世人效法的范例,这是他对中国诗歌史的独特贡献。
钟嵘评曰:“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
(《诗品》上)“典”即典雅,多引史事;“怨”即不平,用史事发泄对现实的不满;“精切”即指借古讽今的手法运用得精切贴当;“得讽谕之致”指诗歌具有鲜明的讽刺和批判现实的精神。
《咏史》内容深刻、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语言直率质朴,风格与建安诗人相近,故钟嵘称其“左思风力”。
以“咏史”为诗题,始于班固,至左思有很大的创新。
第四节南渡作家一、刘琨生平与文学成就存诗三首:《扶风歌》、《答卢谌》和《重赠卢谌》,都是后期作品。
表现爱国思想,悲歌慷慨,格调悲壮,直承汉魏风骨。
在思想性薄弱的诗坛上,尤为可贵。
锺嵘:“善为凄戾之词,自有清拔之气”,刘勰:“雅壮而多风”。
都指出了刘琨诗歌的主要风格。
刘文感情真挚,朴实自然。
狱中绝笔《答卢谌书》是诗人忏悔录式的自白,骈散相间,真实自然。
《扶风歌》: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弃置勿复陈,复陈令心伤。
二、玄言诗人1、玄言诗兴盛的背景:玄言诗兴盛于东晋,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及清谈之风兴盛的结果,一方面与东晋偏安江南的政局及由此形成的士人清静适意的心态有关,是在这种心态下老庄玄理与山水之美相混合的产物。
东晋士人在玄释合流的思想指导下,处于安定富足的生活环境中,追求“心隐”和适意,以幽雅从容的风度,过着风流潇洒的生活。
这一生活的主体是山水、清谈和诗酒风流。
2、代表人物是许询、孙绰、支遁等。
在西晋永嘉年间至东晋盛极一时,用诗的形式来表达老庄玄理,作品“理过其辞,谈乎寡味,皆平典似《道德论》”(钟嵘《诗品序》)。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南北朝诗人之宫体诗和梁陈诗人到了梁陈时代,诗人和作品的数量愈来愈多,但是诗的内容却愈来愈空虚。
这一时期的一些贵族文人创作,讲求音律对偶,雕琢词句,绮丽浮艳,追求形式的完美。
尤其到了梁陈,走向了“宫体诗”的道路。
梁简文帝萧纲为东宫太子时,徐摛及其子徐陵,庾肩吾及其子庾信,四人皆出入东宫,深得萧纲宠信。
他们写了不少奉和应制之作,内容轻艳浮靡,缺少真情实感,当时人称为“徐庾体”。
当时宫中文人争相仿效徐庾体,发展为以描写情色为其主要内容,即所谓“宫体诗”。
唐代刘肃《大唐新语·方正》说:“先是,梁简文帝为太子,好作艳诗,境内化之,浸以成俗,谓之‘宫体’。
”唐代人已把宫体诗等同于艳体诗。
但是何谓“宫体诗”?现代学者有不同的说法。
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多写闺思和闺房生活,有时甚至直接描写酥体横陈的女人,或写女人所用的物品如绣领履袜以至枕席卧具等,以表现其贵族的奢靡生活。
他们以对器物的审美观照来对待对女性的审美观照。
宫体诗人也写过一些女子诗,有的描写妇女的体态,没有色情的成分,写得很美。
但在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比较柔靡缓弱。
就形式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
曹道衡、沈玉成编著的《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241页)对宫体诗的特点的概括是:一、声律、格律,在永明体的基础上踵事增华,要求更为精致;二、风格,由永明体的轻绮而变本加厉为秾丽,下者则流入淫靡;三、内容,较之永明体时期更加狭窄,以艳情、咏物为多,也有不少吟风月、狎池苑的作品。
”并认为“凡是梁代普通以后的诗符合以上特点的,就可以归入宫体诗的范围”。
这样的概括和认定是比较准确的。
总之,宫体诗在创作倾向上是不值得提倡的,但它在形式和技巧上的追求,还是值得肯定的。
被目为宫体诗人的人,其所作诗也并非全是宫体诗。
徐陵是著名的宫体诗人,但也有一些比较清新的写景之作,如《新亭送别应令》:凤吹临伊水,时驾出河梁。
永明体和宫体诗是诗歌发展史
永明体和宫体诗是诗歌发展史上的两个重要阶段,其中永明体先出现,宫体诗后出现。
首先,永明体在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由谢朓、沈约等“竟陵八友”开创。
这是在声律和对偶上已为宫体诗准备了条件的阶段,同时,永明文学重装饰、重消闲娱乐的性质也直接影响到宫体诗的发展方向。
一些永明诗人如沈约、谢脁的部分诗作,在题材与写法上已与后来的宫体诗无异,这些艳诗,已孕育了宫体诗的最初形态。
其次,宫体诗的发展高峰期是在南朝梁武帝天监八年至中大通三年萧纲为太子之后,徐陵编成《玉台新咏》,这是宫体诗的高峰期。
萧纲及其周围的文人,湘东望萧铎及其身边的文人多为宫体诗人,其诗歌以写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形式上重声律、重词采,诗风轻艳丽靡。
最后,宫体诗的尾声期是在陈朝末年,以陈后主及其身边的十狎客为主。
宫体诗的余波一直蔓延至岁、隋代以至唐初。
总的来说,从永明体到宫体诗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逐渐演进和深化的过程,其中诗歌的形式、内容、风格都在不断变化和丰富。
作者: 樊荣
作者机构: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河南新乡453000
出版物刊名: 名作欣赏
页码: 22-27页
主题词: 文学传统;社会环境;拟作体;形成
摘要:梁陈宫体诗的形成与文学传统的影响和社会环境的孕育关系密切.宫体诗形成于梁立国之初至梁普通四年(公元五二三年)萧纲镇守雍州之前.当时,由齐入梁的诸多诗人、拟作体的鼎盛为宫体诗的成熟提供了前提条件和文学滋养,梁武帝萧衍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以文易俗"的新举措为宫体诗的问世提供了可靠保证.。
古代文学(二)名词解释(新联08级)1、建安风骨:建安诗歌指汉末建安时期到魏前期的诗歌。
建安诗歌直接继承了汉代乐府诗的写实精神,在内容上,一方面反映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一方面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生感叹。
风格慷慨悲凉、刚健清新。
建安诗歌的这种特点,被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代表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
2、建安七子:“七子”之称始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七位建安文人。
七子中,除孔融以外,其他六人都是曹氏父子的幕僚和邺下文人集团的重要作家。
他们和曹氏父子一起,共同创造了在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建安风骨。
3、正始之音:正始诗歌指魏后期的诗歌。
这一时期的诗歌,在内容上多抒发对黑暗政治的愤懑、对人生祸福的忧惧、以及托好老庄、韬晦遗世的志趣情操。
受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开始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期的慷慨悲凉而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正始诗歌的这种特点,被后人称之为“正始之音”。
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4、竹林七贤:指魏正始时期的七位文人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他们不拘礼法,风流旷达,常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
其中阮籍、嵇康文学成就最高。
5、太康诗风:太康诗风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太康时期,文坛上又一次呈现出诗歌创作的繁荣景象,出现了三张、二陆、两潘、一左等诗人群体。
此时的诗歌,内容比较贫弱,诗人的努力主要表现在拟古和追求诗歌的形式技巧,并表现出繁缛的风格,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太康诗风”。
6、左思风力:左思是西晋太康时期一位才高位卑的诗人,他的代表作《咏史》八首,名为咏史,实为咏怀,文典以怨,得讽谕之致,充分表达了他的人格理想和对现实的愤懑。
其诗感情充沛、情调高昂、笔力矫健。
钟嵘《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
“左思风力”和“建安风骨”一脉相承。
7、玄言诗:玄言诗是西晋末到整个东晋时期盛行的一种诗歌。
玄言诗以诗歌的形式表现玄学哲理,其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缺乏艺术形象性。
《梁书·徐摛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梁书·徐摛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梁书·徐摛传》原文及翻译梁书原文:徐摛,字士秀,东海郯人也。
摛幼而好学,及长,遍览经史。
属文好为新变,不拘旧体。
起家太学博士,迁左卫司马。
会晋安王纲出戍石头,梁武帝萧衍谓周舍曰:“为我求一人,文学俱长,兼有行者,欲令与晋安游处。
”舍曰:“臣外弟徐摛,形质陋小,若不胜衣,而堪此选。
”高祖曰:“必有仲宣之才,亦不简容貌。
”以摛为侍读。
后王出镇江州,仍补云麾府记事参军,又转平西府中记室。
王移镇京口,复随府转为安北中录事参军,带郯令,以母忧去职。
王为丹阳尹,起摛为秣陵令。
普通四年,王出镇襄阳,摛固求随府西上,迁晋安王谘议参军。
大通初,王总戎北伐,以摛兼宁蛮府长史,参赞戎政,教命军书,多自摛出。
王入为皇太子,转家令,兼掌__。
摛之文体既别,春坊尽学之。
宫体之号,自斯而起。
武帝闻之,怒召摛加让。
及见应对明敏,辞义可观,武帝意释。
因问五经大义,次问历代史及百家杂说,无不应对如响,帝叹异之,宠遇日隆。
领军朱异不说,谓所亲曰:“徐叟出入两宫,渐来逼我,须早为之所。
”遂承间白高祖曰:“摛年老,又爱泉石,意在一郡,以自怡养。
”高祖谓摛欲之,乃召摛曰:“新安大好山水,任昉等并经为之,卿为我卧治此郡。
”中大通三年,遂出为新安太守。
至郡,为治清静,教民礼仪,劝课农桑,期月之中,风俗便改。
秩满,还为中庶子,加戎昭将军。
是时临城公纳夫人王氏,即太宗妃之侄女也。
初婚三日,妇见舅姑,众宾皆列观,摛引春秋、仪礼、杂记之文主之。
太清三年,侯景攻陷台城,时太宗居永福省,贼众奔入,举兵上殿,侍卫奔散,莫有存者。
摛独嶷然侍立不动,徐谓曰:“侯公当以礼见,何得如此?”凶威遂折。
侯景乃拜,由是常惮摛。
太宗嗣位,进授左卫将军,固辞不拜。
太宗后被幽禁,摛不获朝谒,因感气疾而卒,年七十八。
长子陵,最知名。
(摘编自《梁书》)译文:徐摛,字士秀,是东海郯县人。
关于初唐宫廷诗说法正确的事初唐时期的诗人群体按时间又分为两个时代。
第一代是以唐太宗的旧臣为主的诗人群体活动的宫廷诗时代。
这一时期,当政的文臣多半都是深受齐梁影响的前朝遗老,唐太宗本人对齐梁文风也很爱好。
带头写浮艳的宫体诗,富丽呆板的宫廷诗。
在这一形势下,齐梁诗风蔓延下来,诗人代表有虞世南、上官仪,以及继上官仪之后出现在武后时代的宫廷诗人,号称“文章四友”的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他们皆为宫廷诗人。
经过发展,最终形成了以“绮错婉媚”为特色的“上官体”,为此后的宫廷诗风开了先河。
这一阶段还有一位在野诗人王绩,作品与宫廷诗人不同,有一定生活内容,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人物。
这一阶段的诗人群里且因跨越两朝而使得内部结合较为松散,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
虞世南(公元558—638年),字伯施,浙江馀姚人,是由隋入唐的初唐四大书家之一。
幼年学书于王羲之七世孙,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受其亲传,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在隋,官秘书郎,十年不徙。
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
为唐太宗李世民所器重。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
上官仪,子游韶,陕州人。
作品十之八九是奉和应诏之作。
他把诗的对偶,归纳为六种对仗方法,除为宫廷诗服务外,对格律诗的发展起了一些促进作用。
李峤(约645-约714),赵州赞皇(河北)人。
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
宫廷诗人,诗多咏物。
代表作:风。
王绩(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隋未举孝悌廉洁科,授秘书省正字,出为六合丞。
简傲嗜酒,屡被勘劾。
时天下已乱。
遂托病还乡。
其后浪迹中原、吴、越间。
唐初,曾待诏门下省、任大乐丞。
后弃官归田,躬耕东阜。
宫体诗--指以南朝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以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诗歌。
“宫体”既指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又指在宫廷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始于简文帝萧纲。
梁代文学史梁简文帝萧纲(公元503年— 551年,即位后改年号为“大通”),字世缵,南兰陵中都里人,南朝梁皇帝、文学家。
萧纲出身兰陵萧氏,是南朝齐武帝萧赜的第七子,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兄。
出自吴均《梁武帝行幸寻阳》:“江皋问耆旧,时菊复几丛?”【开善寺侧水槛】开善寺位于长江北岸的开善寺街,原名观音阁,亦称天宫寺,因门前有一水槛,长约十丈,故又名十丈寺。
【游三殿】春至梁台赏地宜。
高台开甲观,层阁敞云衣。
独处金銮内,无因重四时。
二月东西看,芳草春不移。
平台下垂水,丹槛束清漪。
拂壁千寻出,交竿百道垂。
往往见灵物,因之古余思。
【二月二日游新林寺临流有感】岁次己亥,余将南行,北上龙山,回经石壁,东瞻新林。
二月二日,王孙之盛,招我白衣,前登太华,北济漳河。
亲朋临我,前后光武,宗族寻我,后追相如,得到柏梁,在朝诸士,宾从尽游。
追远如在,惜别如失。
《秋夜别庾正员诗》:“柳密花繁欲度桥,可怜容易即分镳。
秋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萧纲存诗三首。
梁武帝天监七年,四十二岁,作《守岁侍宴应制》。
此年十一月,他被立为皇太子。
八年七月,宣城王萧大器率兵起义,萧纲去信策划响应,不料萧大器拒绝,于是萧纲写下《上七夕侍宴诗表》,意思是说,我知道你想要做皇帝,但是怎么可能呢?我还想做个普通人,永远和你生活在一起,一起喝酒聊天谈诗论道,如果真的这样做了,我还不如死了算了。
八年八月,叛军进入建康城,萧纲随萧大器退保晋安。
太清元年,江州刺史侯景废萧纲为南康王,萧纲不服,称帝,是为梁简文帝。
后迁居丹阳。
梁简文帝太清三年,萧纲于崇安侯景之乱平定后病逝,享年四十八岁。
葬于修陵(今江苏南京)中。
梁简文帝萧纲与其父同样爱好文学,在梁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所著《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梁武帝早年就有志于文学,提倡古体,是个典型的古文作家。
萧纲即位之后,开始搜集文章,先令张率编《正声》、徐陵编《玉台新咏》,合为一书,是为《昭明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