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咏物诗词论析
- 格式:ppt
- 大小:444.00 KB
- 文档页数:85
咏物诗歌鉴赏
嘿,你知道吗,咏物诗歌就像是一个个神秘的小盒子!里面装着诗人对各种物品的独特情感和深刻洞察。
比如说,“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这简单的几句诗,就把梅花在严寒中独自绽放的坚韧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不就像生活中的那些坚强的人吗,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就像隔壁的王大爷,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能笑着面对。
)
再看看“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写的石灰,经历了那么多磨难,却依然从容淡定。
这不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品质吗?(想想我们自己,遇到一点小挫折就唉声叹气,真该好好反思一下。
)每一首咏物诗歌都像是诗人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它们用最简洁的语言,传达出最深刻的情感和寓意。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把柳树的柔美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那柔软的柳枝就在眼前随风摇曳。
(就好像跳舞的小姑娘,身姿轻盈优美。
)
我们在欣赏咏物诗歌的时候,不就像是在和诗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吗?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能理解他们通过物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咏物诗歌还像是一面镜子,能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影子。
当我们读到“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时,是不是也会反思自己是否过于在意别人的眼光,而忽略了内心的坚守呢?
总之,咏物诗歌是诗歌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它们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世间万物的魅力和意义。
我们应该用心去欣赏,去感受,去领悟其中的美好和智慧!咏物诗歌真的太奇妙了,太让人着迷了!你难道不这么认为吗?。
初三语文诗歌复习学案(咏物诗)一、咏物诗的一般特点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二、咏物诗的主要表现手法: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1)拟人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2)侧面烘托具体描写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白莲陆龟蒙:“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
”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
(3)托物言志: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
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手法:托物言志(4)比喻:写物的特征时使用比喻往往更形象生动。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眼中,高高的柳树像碧玉装扮成, 万千条柳枝都垂下绿色的丝条;“垂緌引清露,流响出疏桐”,虞世南看到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比作“垂緌”(古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
(5)对比、衬托:为了更加突出物本身的特征,常常把所咏之物跟其他物进行对比,或者用其他物来衬托所咏之物。
第一讲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
②寄托什么志。
鉴赏示例 2004年北京卷12-13题12、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融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与众不同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的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啊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1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
此乃写物之功。
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是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案:第一问的要点是,写红梅、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而《红梅》诗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的要点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其精神品格。
咏物诗鉴赏要点咏物诗鉴赏要点一、概念解说1、概念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物与景: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志与情: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二、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构思上——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
三、咏物诗分类⑴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点蜡烛去欣赏花。
将海棠比拟为美人,写出了海棠的娇艳妩媚,深切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爱花惜花之情。
⑵托物言志类作者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如:竹石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
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⑶咏物抒怀类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如: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咏物诗鉴赏要诀世间万物纷繁芜杂,各具形态,各有情性,其中颇有些与人情或相近,或相似,或相通的,这就成为诗人们吟咏的对象。
中华诗词中有不少咏物精品,意蕴深邃,感人肺腑,令人击节叹赏。
但要做到领会咏物诗词的精髓,却非易事,因为咏物诗词只是以“物”为吟咏的对象,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而上乘的咏物诗词往往达到“物我一境”的境界,因此,我们必须仔细体贴诗人用意,才能达到鉴赏的目的。
鉴赏咏物诗词的主要秘诀有如下几条:首先,我们应该明白,咏诗的创作应该采用“永不说再见”的咏诗方式。
那么,什么叫“不可分割”?一般来说,诗人应该在咏物和充分利用“物”之美的基础上表达作者的情感,而不是停留在“物”上。
例如,在《读者》第三册苏轼的《水龙韵篇芝罘养花词》中,刘熙载在《艺术概念》中评论道:“东坡的《水龙韵》以一句话开头:“它看起来像一朵花,但它看起来不像一朵花。
”。
“这句话可以用来评论整个词,这是不可分割的。
”换言之,苏轼在吟诵阳化的同时,也在吟诵女性的思想。
二者融为一体,密不可分,达到了“物与我”的最高境界。
这个词中的阳花似乎很深情。
它可以找到一个有梦想的郎,变成浮萍,变成眼泪;也就是说,有思想的女人“郁郁寡欢,无处可去”,找男人的梦想“辽西不到”,以及“春天不打算留下来”。
醒来后,“眼睛是空的,眼泪是空的,黑暗的洒着,懒惰的人把它们抛给谁”,吟诵的东西和歌词就像水中的盐。
因此,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了这个词,并说:“东坡的《水龙吟》唱的是阳化,与原歌和谐相似,张志福的话与原歌相似,不强。
”余世南、罗斌旺、李商隐的咏蝉诗、杜甫、崔突的独雁咏诗、姜夔的蟋蟀咏诗、林甫、陆游、姜夔的咏梅诗、余谦的咏灰诗、郑板桥的咏竹诗也属于这类精品。
我们必须仔细研究它们,以便举一反三,绕过类比。
我们用余谦的“石灰颂”(千锤万凿出一座深山,熊熊烈火就这么简单。
我们不怕折断骨头和身体,我们应该在世界上留下清白。
)给出这样一个练习题:“石灰在诗歌中的隐喻或象征意义是什么?它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当我们思考这个问题时,我们应该认为诗人在同时吟诵莱姆和他自己。
咏物诗词论析在这一章里首先请掌握以下内容:(1)咏物诗的艺术要求:咏物诗的总体艺术要求是“不粘不脱”,也就是既要紧扣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又要在其中有所寄寓。
(2)唐前咏物诗发展的两个阶段:一是建安时期,以咏物寄托情志,代表作刘桢《赠从弟》三首之二;二是南北朝时期,有唯美倾向,重视社交性和游戏性。
(3)苏轼咏物词的特点:以诗为词,代表作《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4)周邦彦咏物词的特点:以赋为词,其代表作《六丑·蔷薇谢后作》、《兰陵王·柳》(5)南宋末年的咏物词的特点:一是物在词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全篇内容都集中于对物的赋写;二是托物寄兴,在咏物中隐微曲折地寄托自己的情志;三是结构安排严密,又多善于浑化典故。
这一章的重点是唐代咏物诗。
咏物诗到了唐代开始蔚为大观,它已经逐渐脱落了旧时代的气息,呈现出唐代诗歌的风貌。
唐代咏物诗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描绘生动,新颖传神。
这方面的代表作很多,如杜甫的《初月》中对初月的描摹可谓穷形尽相,而钱珝的《未展芭蕉》用“冷烛无烟绿蜡干”来比喻蕉叶,也极为新奇生动。
2、是不求形似,遗貌取神,杜甫的《房兵曹胡马》和陆归蒙的《白莲》可为代表。
《房兵曹胡马》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对骁勇善战的胡马进行了栩栩如生的刻画,使读者不仅欣赏到胡马俊健的体态,更使读者感受到胡马凛然无畏的气度。
陆龟蒙的《白莲》“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则写出了白莲清高自傲、超凡脱俗的神韵,被后人赞赏为“语自传神,不可移易”。
3、以物拟人,移情于物。
如李商隐的《流莺》,就是以流莺自喻,借流莺的流转无依,来抒发自己浮沉不定、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感。
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感投射在流莺身上,使它也充满了身世飘零的悲苦。
4、借物抒怀,咏物明志,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表面上是在咏蝉,实际上寄寓了作者苍凉的身世之感,并借赞美蝉的孤高贞洁,表明了自己坚持操守的志向。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咏物诗古代诗词鉴赏咏物诗古代诗词鉴赏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咏物诗古代诗词鉴赏,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咏物诗古代诗词鉴赏咏物诗——托物言志,咏物“不即不离”,状物“似与不似”——由形写神,物我一境——所写似物非物,意在写人——写时曲尽“物”之妙处而寄情其中。
思路:物——情物——理。
——要抓住诗歌中所表现的“物”的主要特征(某一与诗人情感相吻合的特征)——揣摩诗中的比喻意和象征意。
①托物言志——表达诗人志向情感。
②借物喻人——赞美或批判社会上某类人。
③借物喻理——劝世道德箴言(物之特征具多面性,诗人写时“只取一瓢饮”;诗人性格、经历各异,故同咏一物,诗歌主题可能有差异。
但因文化积淀,不同诗人对同一“物”的吟咏,所抒之情感也可能相同,注意诗歌具体的意境)如王勃《咏风》“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来去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借“风”而起兴,结句表达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要在诗坛上引领风骚的志向。
【物象象征意义举例】松——傲霜斗雪,刚毅坚强,不畏艰难,高洁,正直、坚贞,不谄媚权贵。
具有高风亮节。
梅——坚强,,高洁、超逸、傲岸,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
也有以梅自喻,写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陆游《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或表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竹——虚心劲节,不随流俗、不畏风霜、刚直不阿、宁折不弯、孤高刚劲。
菊——卓尔不群,坚强、坚贞、高洁、宁死不变节(如宋人郑思肖《寒菊》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或隐者形象。
兰花———朴实与纯真,不事雕琢,有卓尔不群、宁静之美。
具有美女似的纯洁,君子似的风范,勇士似的气概。
咏物诗的解读和赏析咏物诗的解读和赏析诗歌鉴赏题,既有利于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有利于弘扬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所以成为高考的一道必考题。
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教师对解读和赏析咏物诗应作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下面就对这一类诗歌的阅读技巧和解题方法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咏物诗的类型由于社会环境、身份地位、处境等原因,诗人在写作时往往不直接表达志向感情,而是借物抒情,借物述志,于咏物中寄情寓兴,赋予所触之物以深意,正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于是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类特殊形式——咏物诗。
1、“托物言志”型。
这类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中的“蝉”即是作者的自况。
前两联点明因蝉声而触发的满腹忧思。
想想自己仕途坎坷,屡遭困厄,今又陷于冤狱,未老先衰,怎能禁得住这寒蝉的哀鸣!颈联即切合秋蝉的处境,又是诗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
尾联“高洁”二字,是“居高食洁”的蝉性的浓缩。
这两句将所咏之蝉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直接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愤之情。
2、“借物抒情”型。
在这类咏物诗中,托物寓意,借题发挥,作者往往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中通过描写柳树的风姿,歌颂春风的神奇力量,透露出诗人对春光的热爱之情。
咏物诗具体可分为:表现时代和社会状况的,如诗经中的《硕鼠》;抒发愁情幽愤的,如杜牧的《早雁》;写仕途及个人节操的,如柳宗元的《江雪》,表达喜好和情趣的,如元稹的《菊花》;借物来讽喻的,如罗隐的《金钱花》。
咏物诗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诗歌鉴赏之咏物诗一、概念咏物诗,通常以某一客观事“物”为集中描写对象,抓住其特征着意描摹,通过咏物明志或咏物喻理,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
有的讽喻现实,有的书写个人身世、品格和志向。
二、特点1、有的直接以物象为题,有的以“咏(题、赠、赞)+物象”为题。
2、咏物诗,要真实描摹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时还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
3、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4、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
5、从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三、思想内容从主题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类:1、借物抒情(以诗歌所咏之物自喻,反映自己不幸的遭遇,表达自己的感慨、愤懑或理想愿望)2、托物言志(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生活理想,或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3、直写物事(无寄托,单纯赞美事物)四、情感归纳1、表达喜好和兴趣。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3、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4、抒写自己悠闲舒适、不慕富贵的心境。
4.讽刺社会上丑恶的人性或现象。
五、常见意象松、竹、梅、荷、芳草、菊、蝉、精卫等。
六、鉴赏方法1、看题目,明确诗中的物象是什么。
2、整体把握物象的特征(外表、内在、环境等) ,紧扣文本。
3、找“物”与“人”的契合点,知人论世,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不能架空分析情感。
4、关注表达技巧。
常用托物言志、比喻、象征、拟人、对比、反衬等手法。
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描写(环境烘托)的手法。
七、范例葡萄韩愈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八、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苦笋陆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咏物诗词点评
哎呀呀,咱来说说这咏物诗词哈!你看那“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
春风似剪刀”,贺知章这写柳树的,多绝啊!把春风比作剪刀,这想象力,简直了!就好像他亲眼看到春风拿着把大剪刀在那咔嚓咔嚓地剪
柳叶呢!再看看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哇塞,那墙角
的梅花,多倔强啊,在那么冷的天儿还自己开得那么艳,这不就跟咱
生活中那些坚强的人一样嘛!还有郑燮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
南北风”写竹子的,那竹子经历那么多磨难打击,还是那么坚韧,这多
像那些不管遇到啥困难都不放弃的勇士啊!
咏物诗词不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情感、想法寄托在那些个东西上嘛!
比如说,他们看到花啊草啊树啊的,就通过描写它们来表达自己心里
的喜怒哀乐。
就像你看到一只可爱的小狗,你可能就会很开心,然后
就想抱抱它,这跟诗人写咏物诗词是一个道理呀!
你想想,要是没有这些咏物诗词,咱们咋能知道古代的那些诗人心
里都在想啥呢?他们又不能直接跑过来跟咱唠唠。
所以说啊,这些咏
物诗词可太重要啦!它们就像是一个个小窗口,让咱们能窥探到古人
的内心世界。
我就觉得咏物诗词真的是太有意思啦!能让咱们感受到诗人的情感,还能欣赏到那些美好的描写。
你难道不这么认为吗?它们就像一颗颗
璀璨的星星,在文学的天空中闪闪发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