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初探
- 格式:pdf
- 大小:137.08 KB
- 文档页数:3
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应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摘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这点已经成为共识。
但是,到底关键能力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关键能力中什么能力是最重要的?职业教育者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本文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学习能力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社会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带来了工作生活的深刻变革。
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教育除了传授职业技能外,还应向学生传授职场中共同的、普遍的、核心的知识与技能,即核心技能,这种技能就是关键能力。
从理论上来说,关键能力是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均衡要求,应该是课程完成后自然而然得到的结果。
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均衡往往意味着全面而无法深入。
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必需有所侧重,不能面面面俱到。
那么,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的过程中,我们的侧重点是什么?什么是关键能力中的核心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1关键能力的内涵德国的学者认为:关键能力指两方面的能力:一是与个人相关的能力;二是社会和组织能力。
澳大利亚的学者认为:关键能力包括七个方面:收集、分析、处理意见和信息的能力;表达意见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规划组织活动的能力;在团体中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运用数学思维和技巧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新技术的能力。
台湾学者认为技术人员的培育应有七种能力:专精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信息科技的应用能力、表达沟通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国际上各国学者对这种能力的表述虽有不同。
但其基本精神是:关键能力应该具有相通性和可转换性。
它不针对某个具体的职业、岗位,但无论从事哪一种职业都离不开它。
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应用技术的能力、计算的能力都是各国学者一致强调的能力。
由此可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世界性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职业院校学生关键能力及其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职业教育工作者只有牢牢把握住职业教育的“纲”,并紧密围绕其开展工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一、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综合素质决定就业竞争力1.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教育方针决定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曾经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这句话简洁而生动地阐明了职业教育对促进就业的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明确要求,职业院校在工作中必须牢牢把握住“就业”这个导向,用“就业”引领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引领教育教学的创新,把“就业”作为教育教学的“总开关”、开展工作的“抓手”和职业教育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现状要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从目前职业学校的就业形势来看,初次就业率很高,但是就业的稳定率不高、就业质量不高,就业处于弱势地位,在大学生就业重心下移的过程中将会更困难。
职成司2006年教学改革调查显示:毕业生未签订试用期劳动合同的占21%;签订试用期劳动合同的占14%;签订一年以下合同的占26%,一年至三年合同的占34%,三年以上合同的占7%。
工作单位为毕业生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公积金的情况是:缴纳了3种或3种以上的占54%,2种占16%,1种占10%,未缴纳的占20%。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从职业院校的角度来讲,就必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3.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要求职业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融入城市生活的能力所谓“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八零后、九零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
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相关研究黄滢【摘要】高职教育要特别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除了一般意义上的职业技能以外,尤其应重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研究者对关键能力兴起的背景、概念、培养策略和评价方式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讨。
【期刊名称】《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18)002【总页数】3页(P69-71)【关键词】关键能力;高职教育;研究【作者】黄滢【作者单位】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江苏南通 226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18.5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星月异,劳动力结构和社会产业结构出现根本性的变化,随之带来社会职业的变换。
据美国就业部门称,自70年代以来,约有三分之一的劳动力每五年就变换职业。
如果劳动者只具备单一的职业技能很难胜任未来职场的工作。
因此,劳动者在心理上、职业技能上都应该具备面对这种变化的能力。
传统的以“技术为中心”“种类少”“大批量生产方式”为特征的泰勒主义劳动组织形式不再适应多变的市场要求,另一种精益模式——“以人为中心”模式应运而生,其核心是企业采用团队合作方式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激发人的潜能[1]。
面对这种形势,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出现了新的变化。
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功能,过去那种主要培训学生特定职业技能的高职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1972年德国联邦劳动力市场专家梅腾斯在题为《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关键能力”的概念,并将关键能力看成是“促进社会变革的一种策略”[2]。
在职业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除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的能力,即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仍然具备的一种职业能力。
这种能力能够帮助劳动者成功应对多变的市场环境,当职业需求发生变化时,重新获取新的就业机会,这种能力被称为跨职业能力,也叫“关键能力”。
梅腾斯的观点提出后在世界各国引起巨大反响,中、美、德、日等国家纷纷对关键能力展开研究,并将关键能力的培养作为本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素质与能力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主要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在这一培养过程中,职业素质与能力培养成为关键环节。
本文将从专业角度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素质与能力培养。
一、职业素质培养职业素质是指个体在职业生涯中所需的基本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方面。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职业素质培养是培养学生成为合格人才的基础。
1.职业道德培养职业道德是指在职业活动中遵循的一种道德规范。
高等职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使他们明白职业道德对于职业生涯的重要性。
通过开设职业道德课程、开展职业道德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2.职业态度培养职业态度是指个体对职业活动所持的一种态度。
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态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职业生涯。
高等职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职业态度。
3.职业行为培养职业行为是指个体在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方式。
高等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使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通过制定职业行为规范、开展职业行为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
4.职业技能培养职业技能是指个体在职业活动中所具备的技能。
高等职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使他们具备从事职业生涯所需的技能。
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践教学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二、能力培养能力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方面。
1.专业能力培养专业能力是指个体在职业生涯中所具备的专业技能。
高等职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使他们具备从事相关专业领域工作的能力。
通过开展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等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2.方法能力培养方法能力是指个体在职业活动中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在当今社会,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和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关键能力是指学生具备的一系列综合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等。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还能提升个人的竞争力。
本文将论述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方法和策略。
一、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性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对于个体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是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拥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可以使学生更高效地吸收知识和技能。
良好的学习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培养这些学习能力,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学习环境。
其次,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创新能力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竞争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使他们更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够发现问题,并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
通过培养这些关键能力,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最后,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现代社会,个人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所学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
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可以使他们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等,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这些素质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校中的发展,也对学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有重要意义。
二、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策略为了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方法。
首先,学校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是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要场所,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综合素质教育活动,例如社团活动、实践活动等。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多种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论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刘丽芳【摘要】关键能力对劳动者的整体发展和进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是目前国际职业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本文从关键能力基本内涵出发,通过比较国外发达国家关键能力的培养,探讨了如何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关键能力;高等职业教育;能力培养【作者单位】刘丽芳,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
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即关键能力的培养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关键。
一、关键能力的内涵分析关键能力的概念是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专家梅腾斯先生于1974年提出的,他认为在职业教育课程中应注重关键能力的获得和培养,而不是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以解决职业教育和工作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关键能力是那些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它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作出判断选择的能力,胜任人生生涯中不可预见各种变化的能力。
关键能力是劳动者从事任何一种工作或职业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它是对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升华与延伸,是对工作能力、创业能力的进一步浓缩和发展。
关键能力是劳动者的职业道德、知识技能、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
概括地讲,关键能力是一种跨职业的、在职业生涯中起关键作用的综合能力,指的是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它超出了专业技能和知识的范畴,是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如果从业者具备了这种能力,并内化成为自身的基本素质,那么,当职业发展变化或劳动组织形式发生变化时,他就能够从容地在变化的环境中重新获取未来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实现可持续性的自我发展。
二、发达国家关键能力培养的经验英国作为一个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末就将关键能力这一概念引入职业教育中,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证明,英国工业联盟、教育与就业部提出了六项关键能力:交流、数字的运用、信息技术、与人合作、提高自我学习和增进绩效、解决问题。
高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简论【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高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方法。
在现实社会中,高职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来适应和应对职场挑战。
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首先介绍了高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意义,接着分析了培养这些能力的方法和策略,并通过实践案例来说明培养的效果。
然后对当前高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升培养质量的策略。
展望了高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的未来发展,强调了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通过本文的讨论和分析,有助于引起社会对高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视,促进高职教育的改善和完善。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意义、方法、实践案例、现状分析、策略探讨、展望、重要性、可行性。
1. 引言1.1 高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简论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高职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培养日益受到重视。
高职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他们的职业发展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培养,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高职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专业技能、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等。
这些能力不仅是高职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的基础,也是他们在职场中成长与发展的关键。
如何有效地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成为高职教育中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高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意义、培养方法、实践案例、现状分析以及培养策略探讨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为高职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培养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 正文2.1 高职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意义高职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基本素养和技能。
职业关键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他们在面对激烈的就业市场时更具备优势。
这些关键能力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团队工作和社会环境。
培养学生学科关键能力策略探析【摘要】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学校更加注重学生学科素养的综合性提升,而不再仅仅局限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
对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而言,学科关键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规律,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数学学科基础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提升解决现实问题的关键性能力,帮助其今后的深入学习。
基于此,本文将主要以当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讨论了培养学科关键能力对于小学生的有益价值,从而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学科关键能力;培养策略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在不断发展进程中,尽管取得了不少值得借鉴和值得参考的教学方法。
但是,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生学科关键能力培养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小学生更加全面和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只有不断促进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生数学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提升数学学科关键能力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全面性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一、当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首先,小学数学相关学科能力重视程度虽然有所提高,但教学的力度还是不够,而且对学生来说还是一种压力。
所以,数学课程教学除了是一种指导,更是引导。
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学科能力的规范作用和意义。
另外,在数学学科能力表达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缺乏专业性,难以体现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
其次,在素質教育的推行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虽然有变化,但创新度教学不够。
很多教学手段都是照搬,哪个教学方法的响应好,就采用哪种方法。
这样的变化让学生出现了不适应的现象,无法获得应有的数学表达效果。
因此,教师要善于转变教学理念,初步实施针对性数学学科能力教学。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关键能力的重要性(一)有利于掌握学习规律,转变小学数学教育思维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方式尽管具有很大的价值和作用,但是一旦没有调配和应用好,反倒会表现出非常显著的消极性。
例如,在高效课堂过程中,小学生间的相互谈论,如果缺失了数学教师的引导,交由小学生自己随意交流,那么教师在此明显就没有了向心力和主心骨的作用,只有不断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关键能力”培养引言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本科教育,它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关键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能力是学生在职场上成功的关键。
但是,什么是“关键能力”呢?本文将从“关键能力”的定义、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关键能力”培养、以及培养“关键能力”所要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什么是“关键能力”?“关键能力”,顾名思义,就是对于某个职业成功而言至关重要的一组能力。
例如,在工程师职业中,“解决问题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能力”,因为工程师的主要工作是解决复杂的问题。
“关键能力”在不同职业中是不同的,但是一些“关键能力”是跨越职业的,例如,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
高等职业教育中“关键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希望对学生进行更加实践性的培养,这种实践包括实践项目、实习以及实践考核等,通过这些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但是,如何在实践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呢?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培养策略:1.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学目标对于学生能否达成“关键能力”非常重要。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教学目标应该是能力性目标,即以学生能够掌握的能力为导向,制定明确的目标。
只有这样,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2. 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活动应该多样化,包括学生参与到项目实践中、学生进行职业实习、学生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等等。
这些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职业技能,并且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
3. 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学生应该学会如何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可以通过开设以自主学习为重点的课程和活动,来养成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中培养“关键能力”的挑战尽管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非常重要,还是有一些挑战需要克服的:1. 跨文化背景现在很多高等职业教育都是国际化的,学生的文化背景非常不同,这对于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摘要:从关键能力基本内涵出发,以福建省福州市中小企业经理人为研究对象,从企业人才需求的观点来探讨福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需求,提出如何培养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关键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海西;关键能力;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培养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44X (2012)13-0140-03课题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FJCGGJ11-084)作者简介:杨淑琴(1975—),女,福建福州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2009年5月国务院通过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西,并把海西定位为两岸交流合作的先行区,在对台经贸、航运、旅游等交流合作中,采取灵活开放政策,先行先试。
福建省在整个海西建设规划中,担当着核心和领导角色。
为适应海西经济建设发展的大潮,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关键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才能应付新环境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培养关键能力,不只是个人去适应世界的能力,而且是可以形塑世界的能力。
一、“关键能力”的提出及其涵义早在公元1854年,学者史宾赛就探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也就是相当有名的“生活预备说”。
在公元1914年,文化主义哲学家斯普郎格也提出六种基本生活型态,其他学者的不同看法也使得“关键能力”的精确定义呈现不同的面貌。
美国心理学家Howard Gardner 的多元智慧论则以心智慧力的角度对关键能力有着不同的思考论述。
最早“关键能力”一词(Key Competence )由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在1972年给欧盟的报告《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Survey of research on occupational flexibility )中提出,很快就激发了欧盟各国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学者的研究兴趣,并被广泛应用于职业教育领域。
各国学者都认同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应成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1]。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在《学习:内在的宝藏》(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报告书(Task force on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提出“四大学习支柱”:学习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习做事(learning to do);学习与他人相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习自我发展(learning to be)(UNESCO,1996),2003年增加了学习改变(learning tochange)。
这种能力发展导向的学习已经广泛受到UNESCO 、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及欧盟国家的重视[2]。
“关键能力”(key competence)是指每个人都需要的能力,以完成个人之自我实现与发展、主动积极的公民、社会融入与就业。
[1]关键能力是一套个人看世界、看事物的架构,一种深度思考、系统思考的习惯,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足以适应未来的发展的需求。
在教育研究上,关键能力是指学生应该具备重要的知识、技能和素养,以适应社会的生活。
现将几个主要国家所提出的“关键能力”作归纳整理。
欧盟关于“关键能力”的内涵是:母语沟通能力;外语沟通能力;数学素养、科学与技术能力;数位能力;学习如何学习;人际、跨文化以及社会能力、公民能力;企业与创新精神:文化表现。
美国“关键能力”的具体内容主要分为核心课程、二十一世纪议题、学习与创新的技能、信息媒体与科技的能力、以及生活与职业技能。
澳大利亚的梅尔委员会(M ayer Committee)在1992年提出七项关键能力,包括:搜集、分析与组织信息的能力;沟通观念与信息的能力;计划及组织活动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及在团体中工作的能力;运用数学概念及技巧的能力;运用科技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1993,新西兰教育部发表应融入全国课程教学的八项基本能力:沟通能力;数学能力;信息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我管理与竞争能力;社会与合作能力;生理能力;工作与学习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关键能力”的要求是: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的能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初探杨淑琴(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福州350108)收稿日期:2012-09-15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2012年冬之卷第29卷第13期Win.2012Vol.29No.13140··力;学习知的能力;学习动手做;学习自我实现;学习改变。
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键能力构面为核心,综合各国研究而整理出关键能力的初期研究架构(表1、图1),做为下一阶段访谈数据收集的提问设计。
表1.关键能力的初期研究架构图1.关键能力的初期研究架构二、福建省企业经理人对“关键能力”的要求企业经理人是经济发展工作的领跑者,与员工朝夕相处,对于学生未来适应社会所应具备的关键能力有着最深刻的认知。
因此,调查探讨企业经理人的看法,探讨企业经理人对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所应具备的关键能力的需求;并将其落实到教学当中,培养获得企业的认同的学生,这是目前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的重大课题。
1.访谈对象福州为福建省省会,并且在海陆空的对外交通上为福建省最发达的城市,对于海西特区的发展成效最具影响力。
因此本文访谈对象为51位福州市中小企业与人力资源管理职务相关的主管人员。
2.访谈方式访谈以半结构访谈方式进行。
所有访谈数据以逐句方式做详实记录,并在获得受访人士的同意下录音,若受访人士不同意录音则仅以书面记录方式记录数据。
3.访谈问题(1)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必须具有的生活常识包含哪些因素?(2)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必须具有的沟通能力包含哪些因素?(3)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必须具有的学术知识包含哪些因素?(4)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必须具有的专业技能包含哪些因素?(5)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必须具有的人格态度包含哪些因素?(6)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必须具有哪些其他能力?4.访谈资料分析经过整理分析资料,我们了解到企业经理人所认定的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需具备的素养如下:(1)生活常识方面:健康管理、个人卫生/礼仪、运用信息能力;(2)沟通能力方面:团队合作、沟通能力、人际互动、跨领域能力;(3)学术知识方面:专业知识、分析能力、跨领域能力;(4)专业技能方面:学习能力、专业技能、思考创新、跨领域能力、执行力;(5)人格态度方面:责任感、注重细节、重视组织利益、对组织忠诚、进取心、道德/诚信、刻苦耐劳、积极/主动、抗压性、敬业、守纪服从、勤劳、牺牲、解决问题能力、热情、自信、务实、乐观、虚心、领导力、追求卓越、情绪管理、勇于冒险。
根据访谈内容做进一步的分析,将分类索引的类别做重组、筛选、删除与扩展,重新统合构面设计并命名,企业经理人对福建省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要求如下:(1)协调合作:团队合作、沟通能力、人际互动;(2)自我管理:健康管理、个人卫生/礼仪、抗压性、情绪管理、乐观、虚心、自信;(3)专业能力:专业知识/技能、跨领域能力;(4)工作态度:责任感、守纪服从、勤劳、务实、注重细节、敬业、积极/主动;(5)组织承诺:重视组织利益、对组织忠诚、牺牲、热情、刻苦耐劳;(6)成长潜力:学习能力、进取心、思考、创新、勇于冒险、追求卓越;(7)伦理道德:道德/诚信;(8)决策领导:领导力、分析能力、执行力、解决问题能力、运用信息能力。
在这8个要求里,最受重视的是工作态度。
工作态度为企业主管最为重视的一环,在外在环境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下,工作态度已经成为企业对人才的第一考核标准。
除此之外,组织承诺、协调合作、成长潜力、自我管理,也是企业高度重视的人才标准。
决策领导能力与专业能力在此调查中排列在后,其原因可能由于知识和技能已被视为最基本的必备的敲门砖。
5.调查结论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企业对福建省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需求主要包括8大方面:工作态度、组织承诺、协调合作、成长潜力、自我管理、专业能力、伦理道德与决策领导能力。
三、对加强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几点建议高等职业院校对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总是有所差距。
这一差距被称为“最后一哩”。
构面关键能力生活常识数位能力、生理能力沟通能力母语能力、外语能力、人际能力、与人相处能力、跨文化能力、与他人合作学术知识批判性思考力、数学能力、科学素养专业技能生产力、创新精神、工作学习力人格态度进取心、领导力、问题解决能力、自我管理141··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正是缩短这“最后一哩”的重要途径。
1.明确教育目标,培养具有“关键能力”的人才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要明确教育部制定的培养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教育目标。
在这一目标中,“关键能力”正是各种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综合能力的体现。
人才培养的未来走向必将融入社会。
择优汰劣,挑战与机遇并存;出类拔萃,竞争和发展同步。
因此,“关键能力”的培养,是福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必须做到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统一部署,全面实施,并做到卓有成效。
2.改革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置,扩大知识传播空间我国的教育改革正沿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向前发展,形势喜人,硕果累累。
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方兴未艾。
加强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更离不开改革和创新,课程改革势必首当其冲。
必需优化课程设置,打破传统的课程模式,使课程设置更合理、更专业、更具特色。
发展创新,以人为本。
因此,要适当增设人文教育的课程,扩大知识传播空间,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人文关怀。
让学生在学习认知、学习做事、学习与他人相处中健康成长,培养企业所需求的具有人文素养的“关键能力”的人才。
3.配备实训基地,发展第二课堂,开拓实践天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除了基础教学课程之外,还必需配备实训基地,发展第二课堂,为各专业各学科设置可供实践学习操作训练的实践天地。
只有这样,企业所需求的“关键能力”中的专业能力、成长潜力、协调合作能力才能在实践天地中得以巩固和提高。
改善教学设施,优化教学环境是培养具有“关键能力”人才的物质资源保证。
4.改革教育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是以课堂为阵地(包括实践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中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