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就问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4
【导语】《不懂就问》这篇课⽂主要是要让学⽣通过了解孙中⼭⼩时候学习的`故事,学习他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语⽂《不懂就问》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不懂就问》原⽂ 孙中⼭⼩的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只是先⽣念,学⽣跟着读,然后把读的段落背诵下来.⾄于书⾥的意思,先⽣从来不讲解。
⼀天,孙中⼭照例流利地背出了前天天学的功课。
先⽣在他的书上⼜圈了⼀段,他读了⼏遍,很快⼜背下来了。
但是,书⾥说的是什么意思,他⼀点也不懂。
孙中⼭想,这样糊⾥糊涂地背,有什么⽤呢?于是,他壮着胆⼦站起来,问:“先⽣,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您能讲解吗?” 这⼀问,把正在摇头晃脑⾼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教室⾥顿时鸭雀⽆声。
先⽣拿起戒尺,⾛到孙中⼭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 “会背了。
”孙中⼭说着,就把那段书⼀字不错地背了出来。
先⽣收起戒尺,摆摆⼿让孙中⼭坐下,说:“学问,学问,不懂就问。
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了⾃然会知道的。
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 先⽣讲得很仔细,⼤家听得很认真。
从此,孙中⼭⼀有不懂的事情,就主动的问,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学⼆年级语⽂《不懂就问》教案 教学⽬标: 1、能在语⾔环境中正确认读“懂、诵、段、糊、涂、胆、厉、详”等8个⽣字。
积累“不懂就问、背诵、糊⾥糊涂、厉声、详细、摇头晃脑、鸦雀⽆声、⼀字不漏”等8个词语。
正确书写“诵、断、糊、涂、厉、详”等6个⽣字。
2、朗读课⽂,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
3、学习边读边思考:想想为什么孙中⼭明知会挨打,还要向⽼师提问题。
4、知道不懂就问是⼈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1、识记⽣字,能在课⽂的语⾔环境中认读。
2、在理解课⽂内容的基础上,让学⽣懂得不懂就问是⼀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导⼊新课 1、师:⼩朋友,我们在学校⾥学到了许多知识。
不懂就要问四字成语词语有:一无所知、一窍不通、心中无数、不知所以、不得而知。
一、一无所知1、拼音:yī wú suǒ zhī2、释义:什么也不知道。
在某些语境中也特指愚昧,不知道很多东西。
3、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五:问之一无所知。
(白话文:问他他什么也不知道。
)二、一窍不通1、拼音:yī qiào bù tōng2、释义:没有一窍是贯通的。
比喻一点儿也不懂。
3、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贵直论·过理》:若其一窍通,则比干不杀矣!(白话文:如果纣王的心通了一窍,就不会做出糊涂事把比干杀了!)三、心中无数1、拼音:xīn zhōng wú shù2、释义:指对情况了解不清楚,心里没有底。
3、出处:现代·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一章:周后心中无数,说:像这样小事,你自己斟酌去办,用不着向我请旨。
四、不知所以1、拼音:bù zhī suǒ yǐ2、释义: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
指不知道原因。
也形容人不明缘故;感到意外。
3、出处:现代·鲁迅《华盖集·碎话》:他走的是小弯,你走的是大弯,他在圆心里转,你却必得在圆周上转,汗流浃背而终于不知所以,那自然是不待数计龟卜而后知的。
五、不得而知1、拼音:bù dé ér zhī2、释义:不能够或没有办法知道,或是没懂,暂时不知道,还无法弄懂。
3、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桓谭传》:自子贡以下,不得而闻。
(白话文:从子贡往下,没有办法知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无所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窍不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心中无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知所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得而知1、诘屈聱牙【读音】:jié qǔ áo yá【释义】:形容文字晦涩艰深,难懂难读。
不懂就要问主要内容不懂就要问。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有些问题我们可能不太明白,不知道如何解决。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学会“不懂就要问”。
不懂就要问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态度和工作态度,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成绩。
首先,不懂就要问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难题,有些知识点可能不太容易理解。
这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勇于提问,向老师或者同学请教,就能够更快地理解问题,掌握知识点。
在工作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也是一样,如果我们能够主动向同事请教,就能够更快地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不懂就要问能够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些问题可能我们一个人很难解决,这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勇于提问,向他人请教,就能够得到更多的帮助和建议。
在学习中,如果我们遇到难题不懂,可以向老师请教,向同学讨论,这样就能够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工作中,如果我们遇到困难不懂,可以向同事请教,向领导请教,这样就能够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工作任务。
最后,不懂就要问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成绩。
在学习和工作中,如果我们遇到问题不懂,如果能够勇于提问,就能够更快地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成绩。
在学习中,如果我们不懂的地方能够及时向老师请教,就能够更快地掌握知识点,提高学习成绩。
在工作中,如果我们遇到问题不懂能够及时向同事请教,就能够更快地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不懂就要问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态度和工作态度,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成绩。
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不懂就要勇于提问,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不懂就问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不懂就问”的含义和重要性。
2.学生能够克服困难和恐惧心理,勇于提出问题。
3.学生能够运用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点1.理解“不懂就问”的含义和重要性。
2.克服困难和恐惧心理,勇于提出问题。
3.运用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教学难点1.课程内外多种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
2.深度挖掘学生提问背后的困惑和难点。
3.评价并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课堂教学:1.任务一:引导学生思考“不懂就问”对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
2.任务二: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和恐惧心理,勇于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进一步询问”、“例举”、“比较”等方法提出问题。
3.任务三:引导学生运用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问题解决的重要性。
课外作业:1.任务一:让学生以“不懂就问”的思想去做一份调查,在调查中勇于提问、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任务二:让学生选定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分析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运用有效的方法,找到问题的答案并撰写一份小结。
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引导和互动式教学相结合。
2.情景模拟和小组讨论相结合。
3.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评价方式1.以个人调查、课堂情况记录和小结等方式进行评价。
2.评价重点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思辨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建议1.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有问题就问”的思想,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一个不断探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用多种信息、资源和方法,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获得全面的知识和体验。
3.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问题解决的技能和方法。
4.教师应在课程内外提供多种渠道,引导学生主动寻求帮助和学习资源,让学生养成求知的习惯。
总结通过本次《不懂就问》教案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养成主动解决问题的思想和习惯,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懂就问》教学设计优秀4篇《不懂就问》教案及反思篇一说课:《不懂就要问》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的事。
课文赞扬了孙中山勤学好问的品质。
本文的学习重点是了解孙中山小时候是怎样勤学好问的。
课文的学习难点是理解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的意思。
1、教学时要激发兴趣,让学生自己多读。
要把阅读提示中关于孙中山生平的介绍和提出的两个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
引导学生读课文时提出问题,并试着自己解决问题。
2、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可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读课文,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要注意问句、感叹句,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
3、本单元的训练要点是读课文,边读边想,在教学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通过解决为什么孙中山明知道要挨打,还要向老师提问?这个问题,使学生知道孙中山从小就勤学好问,懂得认真读书、不懂就问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学习习惯。
不懂就问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8个,积累8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知道不懂就问是学习的好习惯。
3、学习边读边思考:为什么孙中山明知会挨打,还要向老师提问?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以前的孩子在哪里读书,怎样读书的吗?交流,出示(媒体1),课文第二小节:以前,小孩子大多在私塾上课。
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
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
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说。
指名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媒体2)了解私塾学习诵2、师:确实在私塾里,先生指挥让学生跟着念书、背书,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
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是讲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的故事。
出示(媒体3)介绍孙中山3、出示课题(媒体4)39 不懂就问指名读,学习懂,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那么孙中山究竟哪里不懂,提出了怎样的问题?请同学们打开书,轻轻地读读课文,出示(媒体5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自形,把课文读通顺。
课文解读
《不懂就问》这篇课文叙述了中国近代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小时候学习的故事。
孙中山不想糊里糊涂地背诵先生从来不讲解的功课,壮着胆子站起来向威严的先生发问,先生被孙中山善于思考、敢于发问的精神所打动,为同学们讲解书中的道理,孙中山从此养成了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本文赞扬了孙中山乐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学习态度和勇于追求真理的主动精神。
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第1自然段写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时,先生怎样教他们。
课文的第2~6自然段重点叙述了当时孙中山在课堂上敢于提问的一件事。
“先生从来不讲解”是私塾的常规。
孙中山敢于思考:“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他不怕被戒尺打,“壮着胆子”问,这是他不同于其他同学的地方。
孙中山的勇敢、先生的严厉、同学们的恐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特别是“同学们吓呆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等句,以及课文中的插图,都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反衬出孙中山能够不懂就问顶着多么大的压力。
先生最后说的“学问,学问,不懂就问”的话,和他“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我就讲讲吧”的表现,是他对孙中山主动提问、敢于提问精神的肯定。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孙中山“一有不懂的事情,就主动地问,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点明了课文的中心。
“一……就……”概述确已形成了“习惯”。
“主动”一词是中心词,孙中山不懂就问的行为体现了主动学习的精神。
《不懂就问》教学设计8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本文是作者勤劳的编辑为大家分享的《不懂就问》教学设计8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不懂就要问》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
读完读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4.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课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
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不懂就问教案教案名称:不懂就问教学目标:1. 学会积极主动提问,解决自己的疑惑。
2. 发现问题,并能够准确地向他人提问。
3. 学会寻求帮助,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教学步骤:1. 学习如何积极主动提问。
a. 通过演示和讨论,提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疑问时应该主动问问题。
b. 强调提问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明白通过提问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c. 给学生一些实例,并让学生练习提问的技巧,如如何具体地陈述问题、如何明确自己的疑惑等。
2. 发现问题,并能准确地向他人提问。
a.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尝试发现问题,提醒他们要留意困惑的地方和需要更深入理解的概念。
b. 教授学生如何准确地向他人提问,需要明确问题的核心、避免模棱两可的表达等。
c. 练习情境对话,让学生体验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从而加深对提问技巧的理解和应用。
3. 学会寻求帮助,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a. 培养学生主动寻求帮助的意识,明确表达自己的困惑和需求。
b. 指导学生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包括正确表达和理解对方的观点、提出明确的问题等。
c. 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模拟真实场景下的沟通交流,提高他们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教学资源:1. 手册或PPT展示教学内容和技巧的例子。
2. 角色扮演的场景卡片或教师提前准备好的案例和场景。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提问的情况,以及他们对他人提问的准确性和技巧。
2. 角色扮演情境对话的表现评估,包括学生在交流中的表达能力、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等。
3. 学生提交的书面或口头总结,反馈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提问和寻求帮助的心得体会。
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改变他们被动接受知识的态度。
2. 针对不同年级和学生的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教学效果。
3. 在角色扮演环节中,要提供充足的时间给学生准备和反馈,帮助他们不断改进表达和沟通的能力。
1.不懂就问,问出你的智慧火花,燃起你的求知道路。
2.不懂就问,是摆脱迷茫的良药,也是突破困境的动力。
3.不懂就问,知识无边界;求知不问,人生无色彩。
4.疑问是思考的开始,不懂就问,才有成长的机会。
5.“不懂的就要问,不熟的就要练。
”
6.问题即是知识,知识即是问题。
不问就不知道,不学就永远问。
7.不懂就要问,这是乔布斯的一句名言。
他曾说过:“我们总是需要去了解我
们所处的世界,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它,我们就无法真正地把握它。
”他的这种精神驱使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企业家。
8.无知不可怕,不求知才可怕。
每个人都有不懂的事情,这并不可怕。
可怕的
是对未知的事情漠不关心,甚至拒绝接受新的知识和信息。
不懂就问,不仅是为了解答别人的疑惑,更是为了拓宽自己的道路。
只有不断追求知识,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
9.善问者,才能善知。
聪明的人不在于回答问题的多少,而在于能否提出有意
义的问题。
只有提出好问题,才能引发深入的思考和讨论,从而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不懂就问,不仅是为了解答别人的疑惑,更是为了丰富自己的思想。
10.不知则问,不懂则学。
11.不懂就问,不会就实践,是获得成功的秘诀。
12.不懂就问,不会就学,是取得成就的关键。
13.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14.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若不问其非,难以学为。
15.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若有疑惑无定数,不明之处必定问。
不懂就问的名言名句大全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Without thinking, one can be confused, and without learning, one can be in danger.2.不难,只是不懂。
It's not difficult, just misunderstood.3.不懂就问,不会就学。
Ask if you don't understand, learn if you don't know.4.不懂就问,百闻不如一见。
Ask if you don't understand, seeing once is better than hearing a hundred times.5.从不懂到懂,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It's a long road from ignorance to understanding.6.人丑就要多学,不然你就真的一无是处了。
If you're unattractive, you should learn more, or you'll really be useless.7.学海无涯,苦海无边。
The sea of learning has no limits; the bitter sea knows no bounds.8.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Seek knowledge as if you were hungry, and be humble as if you were foolish.9.字不懂就问别人,本事不会就学别人。
Ask others if you don't understand words, learn from others if you don't know.10.百闻不如一见,千闻还不如问。
Seeing once is better than hearing a hundred times, still asking is better than hearing a thousand times.11.不懂就问,问就是迈出了解的第一步。
不懂就问教案设计方案第一章:引入不懂就问的概念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懂就问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提问的习惯。
教学内容:1. 介绍不懂就问的定义和意义。
2. 讨论不懂就问的好处,如提高学习效果、促进思考等。
3. 分享一些成功的提问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活动:1. 开场游戏:学生分组,每组轮流提出问题,其他组成员回答,回答正确的小组得分。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不懂就问的好处,并分享自己的经历。
3. 分享案例:教师分享一些成功的提问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第二章:培养提问技巧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些提问的技巧。
2. 培养学生自信地提问。
教学内容:1. 介绍一些提问的技巧,如明确问题、使用适当的语气等。
2. 练习使用提问技巧,提高提问的质量。
教学活动:1. 讲解提问技巧:教师讲解一些提问的技巧,如明确问题、使用适当的语气等。
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的提问场景,练习使用提问技巧。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在练习中的体会和改进意见。
第三章:创造提问环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如何创造一个鼓励提问的环境。
2. 培养学生主动创造提问环境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讨论如何创造一个鼓励提问的环境,如尊重每个人的意见、鼓励多样性的提问等。
2. 分享一些创造提问环境的经验,供学生参考。
教学活动:1. 讲解鼓励提问的环境:教师讲解如何创造一个鼓励提问的环境,并分享一些经验。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在班级中创造一个鼓励提问的环境。
3. 分享经验: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成员给予反馈和建议。
第四章:应对困难与挫折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在提问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2.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应对策略。
教学内容:1. 讨论在提问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如被拒绝、被嘲笑等。
2. 分享一些应对困难和挫折的策略,如保持自信、寻求帮助等。
不懂就要问的小故事:1、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
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
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虚心好学,为人正直。
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号。
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也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2、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
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
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
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
先生听了,连连点头。
3、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
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
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
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
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
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
不懂就问的名人名言虚心求教,不懂就问。
古往今来,那些在各自领域做出杰出成就的人,多是虚心好学之人。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不懂就问的名人名言,欢迎大家阅读。
不懂就问的名人名言【经典篇】1.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礼记·学记》2.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尚书·仲虺之诰》3.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4.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郑燮5.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普列汉诺夫6.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汉·王充《论衡·实知篇》7.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刘开8.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陶行知9. 知识贮藏在谦虚的大海中。
10. 知识上的富有可以享受心灵上的满足。
不懂就问的名人名言【精选篇】1. 学习不但意味着接受新知识,同时还要修正错误乃至对错误的认识。
2. 学问学问,不懂就问。
3. 学问多深也别满足,过失多小也别忽略。
4. 喜欢吹嘘的人犹如一面大鼓,响声大腹中空。
5. 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
6. 人唯虚,始能知人。
满招损,谦受益7. 满必溢,骄必败。
8. 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自夸口。
9. 满足现在的成就,就窒息了未来。
10.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11. 赶脚的对头是脚懒,学习的对头是自满。
12.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3.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14.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15.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16. 懂得自己无知,说明已有收获。
17. 掉进知识情网中的人,时时品尝着知识的甜蜜。
预习提示
1、借助拼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根据拼音认识本课的生字17个。
3、用学过的记字方法,按笔顺记忆书写9个生字。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2.自由读课文,学会质疑。
善于提问,在提问中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由拼读、书写掌握新字新词。
.通过读、问、议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懂就问。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新字、新词。
2.养成爱提问的好习惯。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1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自由读文,粗知文章内容。
教学重、难点:认字、写字。
教学方法:自学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用具:1.孙中山画像的挂图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教师出示孙中山画像。
2.提问:你们认识这是谁的画像吗?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总结。
对,
这就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画像。
他是广东人,
生于1866年,于1925年因病去世。
早年就有志反清。
曾任中国同盟
国临时大总统。
遗嘱主张,“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
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位伟大的人物小时候
是怎样求学的吗?请大家打开书看《不懂就问》一文。
二、初读课
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画出本课的生字。
三、学习生字
1.自由拼读,先自行消化较容易的生字。
2.出示要求认读的生字卡片
(1)让读得好的学生领读。
(2)同桌互相认读、互相教。
(3)开火车认读生字。
3.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卡片(1)先认读,然后组词。
(2)学生互相讲讲生字的识记方法如:孙→(子)+(小)→孙(孙子)诵→通—()+()→诵(背诵)……
(3)学生学写生字
四、再读课文
刚才我们已经学会了本课的生字,那么读起课文来应该很轻松。
1.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
2.齐读课文。
3.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汇报后,教师归纳:孙中山在私塾时,不仅会背书,还敢于向老师提问,老师为学生回答了问题,孙中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填空:孙中山从此养成了(),这个习惯就是()。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提问题。
2.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问中享受不懂就问的好处和快乐。
教学方法:
1.分小组合作学习
2.互相提问
教学用具:
1.生字、词卡片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抽读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出示生词卡片认读:孙中山背诵思想流利刚才良好
二、学习课文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不懂就问》谈话导入:同学们,在你们平日的学习生活中,有没遇到过不了解或者不知道的情况?你是怎么样做的呢?这节课我们看孙中山先生,他是怎么做的,我们一起到书上了解一下吧!(板书课题)看到课题,读了课文,我们就能找出答案。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3.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
4.教师总结:是啊,在学习中我们会遇到许多问题,我们就要像孙中山一样,从小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今天,你们要不要试一试?
5.分小组学习,教师提出要求:
(1)能提出问题。
(2)小组内尽量解决问题。
(3)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由全班集体解决。
6.教师巡视、倾听、参与提问或解答。
三、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学生针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进行讨论。
2、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给以指导。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让学生理解“讲解、糊里糊涂、摇头晃脑的意思。
四、巩固练习
1.连线糊里糊涂一个字都不会错壮着胆子一点儿声音都没有摇头晃脑大着胆子鸦雀无声没弄明白一字不错头摇来摇去
2.填空
(1)先生讲得很(),大家听得很()。
(2)孙中山从此养成了()的学习习惯。
五、拓展延伸
1.谈谈学习方法。
2.出示名言进行积累。
(1)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俄)普列汉洛夫(2)悟从疑得,乐自苦生。
——(中)中居郧
3、说说孙中山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对你有什么影响?
4、你平时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是怎么做的?
六、小结课文
1、说说你学习了不懂就问这篇课文之后有什么收获
2.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养成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并运用到我们以后的学习中去。
七、布置作业:
读以上两句名言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八、板书设计
背诵——很快不懂就问心想——不懂好习惯提问——壮胆
(备课人:市一小薛新灵翟娟洋王静审核人:刘雪峰王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