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的对仗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72.00 KB
- 文档页数:33
格律诗对仗详解1、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2、什么叫做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
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
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
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
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
6.律诗的对仗六、格律诗的对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是要对仗的。
“对仗”就是两句中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互相成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
这就像古代仪仗队一样,两两相对,要求是比较严格的。
我们平时所说的“对子”、“对联”、“对偶”、“楹联”都是对仗。
对仗是律诗必须遵守的格律之一。
一般,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要对仗。
在首句不入韵的情况下也有首联对仗的;也有尾联对仗的。
(中间两联全不对的、颔联不对的、颈联不对的,或者八句全不对的、或者首尾两联对仗,而中间两联不对的等等情况,只要不失粘,都可以称作律诗。
失粘的就不是律诗了。
)排律除了首联和尾联不对仗外,中间部分都要对仗。
对于绝句来说,用不用对仗是自由的,可以不用,可以用在首联,可以用在尾联,也可以两联都用。
这在唐诗中都是可以找到例证的。
对仗要求句型一致,词性相对,平仄对立。
在词性相对中,还有数目对;颜色对;方位对等等。
在名词对名词中,我们又可以分为许多小类,比如天文、地理、时令、动物、植物、宫室、服饰、人事等等。
比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数目对)“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颜色对)“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方位对)“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既有天文又有地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既有天文地理又有时令)一、对仗有许多形式,一般地分为以下几类:1、工对:出句和对句的句型一致,词性也一致,对得工整就叫工对。
凡是工对,词性不但一致,而且在同一类词中又按细分的小类相对,比如颜色对、天文对、地理对等等。
例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在平常的语言环境中经常平列使用的词,如天地、诗酒、花鸟等等也算工对,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反义词也算工对(《文心雕龙》中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同义词相对比正对更差一筹);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作桥”;句中自对又两句相对的也算工对,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六、格律诗的对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是要对仗的。
“对仗”就是两句中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互相成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
这就像古代仪仗队一样,两两相对,要求是比较严格的。
我们平时所说的“对子”、“对联”、“对偶”、“楹联”都是对仗。
对仗是律诗必须遵守的格律之一。
一般,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要对仗。
在首句不入韵的情况下也有首联对仗的;也有尾联对仗的。
(中间两联全不对的、颔联不对的、颈联不对的,或者八句全不对的、或者首尾两联对仗,而中间两联不对的等等情况,只要不失粘,都可以称作律诗。
失粘的就不是律诗了。
)排律除了首联和尾联不对仗外,中间部分都要对仗。
对于绝句来说,用不用对仗是自由的,可以不用,可以用在首联,可以用在尾联,也可以两联都用。
这在唐诗中都是可以找到例证的。
对仗要求句型一致,词性相对,平仄对立。
在词性相对中,还有数目对;颜色对;方位对等等。
在名词对名词中,我们又可以分为许多小类,比如天文、地理、时令、动物、植物、宫室、服饰、人事等等。
比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数目对)“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颜色对)“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方位对)“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既有天文又有地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既有天文地理又有时令)一、对仗有许多形式,一般地分为以下几类:1、工对:出句和对句的句型一致,词性也一致,对得工整就叫工对。
凡是工对,词性不但一致,而且在同一类词中又按细分的小类相对,比如颜色对、天文对、地理对等等。
例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在平常的语言环境中经常平列使用的词,如天地、诗酒、花鸟等等也算工对,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反义词也算工对(《文心雕龙》中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同义词相对比正对更差一筹);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作桥”;句中自对又两句相对的也算工对,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谈古典诗词的对仗对古典诗词的写作和欣赏,既要注重内容,也要兼顾形式。
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才是上乘之作。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或“丽质美女,褴褛其衣”都不行。
内容是灵魂,形式是外壳。
由事象、物象、意象等构成的意境是诗词的灵魂,而文字、格律(包括对仗)则组成了诗词的外壳。
这儿仅就诗词格律中的对仗谈几个方面的认识。
一、什么是对仗?对仗,就是将两个相关的意思用相同之字数和笔法构成一对华美之语句。
它在古典诗词中叫对仗,在现代修辞中叫对偶,在古代歌赋中叫俪词。
对仗一词的来历,王力先生指出是源于古代的仪仗结对而出的现象。
其实,它的渊源很早,就是古代诗文中的对句。
《易经》中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老子》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诗经》中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些对句就开了对仗的先河。
对仗的两句中,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下面举例说明:1、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解缙)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3、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毛泽东)以上三例,出句和对句之间字数相同,意思都是相互关联的。
第一例语义并列,第二例语义相反,第三例语义相承。
4、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杜甫《旅夜书怀》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第五例都是省略谓语句,第六例都是主谓句。
从以上各例可以看出,出句和对句的语法结构都是一样的。
二、对仗的规则对仗中,出句和对句,必须遵守以下规则:1、字数相等。
如:犁云锄雨永绵世泽,诵诗读书丕振家声(海上桥王家老宅门联)2、词类相同。
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是动词相对应,“美”、“朝”、“家”、“国”是名词相对应。
3、词意相关。
相对的如“悲”对“喜”、“善”对“恶”、“新”对“旧”,相似的如“天长”对“地久”、“父慈”对“子孝”,相关的如“江风”对“海雾”、“狂风”对“骤雨”、“珊瑚”对“玳瑁”。
格律诗“对仗”术语简释【对仗】指诗歌中词句的对偶。
可以两句相对,也可以句中自对。
对仗一般用同类句型和词性。
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中间两联须对仗,首尾两联不用对仗。
但也有变例,或颈联不对仗,或尾联用对仗;首联对仗的较少见。
绝句不用对仗,但时有作偶句者。
【工对】对仗须用同类词性,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
旧时把名词又分成天文、时令、地理、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鸟兽虫鱼、形体、人事、人伦等门类。
好的对仗,词性、词类都要相对,称之为工对。
如唐·李白《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和“云”即是名词,又是天文类词。
又如唐·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晓”和“夜”是名词中的时令类词对时令类词。
【宽对】与工对相对而言。
宽对只要词性相同,便可相对。
如唐·元稹《早归》:“饮马雨惊水,穿花露滴衣。
”“马”、“雨”、“水”和“花”、“露”、“衣”,名词对名词,可称宽对。
【借对】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同时又借用乙义或丙义构成工时,又称“假对”。
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寻常”是平常的意思;古人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故借来对数目。
除了借义,还有一种借对是借音。
如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借“沧”为“苍”,与“蓝”相对,是为“声对”。
【流水对】指一联中相对的两句关系不是对立的,且单句意思不完整,合起来才构成一个意思,似水顺流而下,故称。
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失对】作律诗和绝句,凡一联内上下两句平仄违反相对相反之规定,造成声韵重复雷同,谓之失对。
【当句对】又称“就句对”。
“唐人诗文,或于一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
”(宋·洪迈《容斋续笔》卷三)如唐·杜甫《白帝》有“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联,其中“戎马”对“归马”;“千家”对“百家”,前后两句各自句中成对。
诗词写作指导: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之对仗文学中运用字句的对称和意义的相关来增强内容表达效果和文字语音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称为'对偶'。
在诗词中,对偶也称'对仗'(意思是像仪仗队一样两两相对而整齐地排列。
(一)对仗的要求对仗的具体要求是上下两句(分别称为'出句'和'对句'必须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词类相同,词义相关。
1字数相等字数相等是指出句的字数与对句的字数相等。
如在五言诗中,出句和对句都是五字;在七言诗中,出句和对句都是七字。
2平仄相对平仄相对是指出句和对句中每一个相对应的字的平仄声调要相对,即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
3词类相同词类相同是指出句和对句中每一个相对应的词语的类别要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如果是词组,则要求偏正词组对偏正词组,动宾词组对动宾词组。
出句与对句的词类相同也就决定了这两个句子的句形结构一致。
4词义相关词义相关是指出句和对句中所对应的词语意义上的关联性。
词语意义的范畴极广,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若干大类,如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人类、物类等。
这些大类还可以细分,如物类可以细分为动物类、植物类、无生命类等。
它们仍可以再分,如无生命类可再分为食品类、工具类、书画类,等等。
如果两个词在意义上同属于某一类别,则认为这两个词的词义是相关的,即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如果两个句子的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词类相同且词义相关,则称此对仗为'工对',即对得工整。
如果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词类相同但词义不相关,则只能算是'宽对'。
词义关联性越强,即两个词的词义同属的类别越细,则对得越'工'。
下面举一些近体诗中对仗的例子: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对仗)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对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对仗)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格律诗九种常见对仗九种常见对仗1、工对:同一类门词语相互对偶叫工对。
古汉语名词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便是工对,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
有些虽不是同小类但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花鸟、诗酒等也算工对。
李白“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和云既是名词,有是天文类词。
李商隐:“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晓和夜是名词中的时令词对时令词。
2、邻对:邻近事类词语相对叫邻对。
大约可分二十类:时令与天文;天文与地理;地理与宫室;宫室与器物;器物与衣饰;器物与文具;衣饰与饮食;文具与文学;草木花果与鸟兽鱼虫;形体与人事;人伦与代名;疑问代词与“自”、“相”等字和副词;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人名与地名;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连绵;反义与连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与助词。
3、宽对:不能严格区分词语类别,只按词性相同的要求构成对仗叫宽对。
半对半不对也属于宽对。
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中“匈奴”与“魏绛”是名词相对;“犹”与“复”是副词相对;但“未灭”与“从戎”便不对了,这联就是半对半不对,属于宽对。
如:元稹《早归》“饮马雨惊水,穿花露滴衣。
”马、雨、水和花、露和衣。
名词对名词,可称宽对。
4、借对:一个词有两个意思,诗人用的是甲意,但同时借用它的乙意来与另一词对仗,这叫借对。
如“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意,但诗人却借着“桃李”的“李”与“茅”字作对仗。
有时候不是借意而是借音。
如“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借“皇”为“黄”与“白”相对,这也是借对。
“樽开柏叶酒,灯发九枝花”,借“柏”为“百”与“九”以数目词相对。
还有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寻常是平常的意思,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故借来对数目。
还有一种借音,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天日暖玉生烟。
”沧为苍与蓝相对。
5、流水对:对仗的一联一般是平行的各有其独立性的两句。
但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为两句说,每句都没有独立性,出句和对句合起来才是一个整体。
格律常识与写作(12):对仗作者说:”对仗是诗词创作常用的修辞。
很多人为对仗所困。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给大家讲清楚了。
如果你想学诗词写作,最好认真读读这篇文章,恐怕迄今为止没有人比我讲的更清楚、更通俗易懂了。
如果你对诗词不感兴趣,就请完全忽略它。
”对仗,是格律诗最常见的修辞方法之一,能使诗文更加优雅、意境更加深邃、朗诵更加上口。
对仗也是汉语诗歌优于其他语言诗歌的一种文学艺术。
关于对仗,至少需要懂得三个最基本知识:对偶、对仗和对仗形式。
1.对偶诗文中平行的两个句子相对,称为对偶,它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如韩愈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里面,“雪”对“云”,“拥”对“横”,“蓝关”对“秦岭”,“马”对“家”,“不前”对“何在”,前后两句构成了完美的对偶。
对偶的基本要求是句子结构相对,此外还有事类对、颜色对、数目对、正对、反对等讲究。
常见的对偶形式有五种:(1)并肩对,两句意思并立,无主次之分,如杜甫的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2)映比对,两句意思相映比,分主次,一为正意,一为旁衬。
如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上句为正,下句为衬。
(3)反比对,前后句整句或局部意思相反。
如李商隐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4)顺接对,后句承接前句之意。
如王维的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5)流水对,前后两句一意贯通,不能颠倒、分割。
如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2.对仗仗,仪仗的意思。
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而立的,对仗这一称呼便源于此。
对仗是诗文中的对偶修辞手法,它要求格律诗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的对仗使得诗句语言更加和谐,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譬如“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诗词中的对仗
“对仗”也称“对偶”,是格律诗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一般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对仗可使诗词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是汉语所特有的艺术手段。
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也容易造成对偶。
对仗是一首诗中最关键部份,对仗对得好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例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山居秋暝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说说文中诗句如何对仗的?
两个----一行
黄鹂----白鹭
鸣翠柳----上青天
2、从你背过的诗词中找找对仗的句子与同学分享。
诗词谈:对仗知识及其规则(一)一、对仗的基本知识1、对仗的基本概念什么是对仗?对仗是格律诗的一大修辞技巧,通常只要求律诗中的颔联、颈联对仗。
对仗源于古诗或古赋中的骈文。
骈文起于汉、魏,成形于南北朝。
骈文整篇以俪句为主,讲究对偶。
其俪句多为四言、六言,世称四六文。
所谓对仗,乃指诗之一联中的出句与对句而言。
对仗具有以下两条最基本的特征:(1)字数相等、平仄相反这一特征乃是格律诗固有的特点,格律诗中一联诗句字数都相等,而且出句与对句“对”,所以,一联诗句通常是平仄对称相反。
所谓平仄相反,亦仅指不失对而言,主要指偶序位上的字和尾字平仄对应相反。
例如杜甫的《秋兴》之一诗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此乃该诗中的颔联。
(2)语义相对、词性相合此为对仗的词性特征,乃对仗的根本特征。
语义相对,是指句中所用词语的字义要相互对应。
词性相合,是指对应词语的词性协调一致(参看下节《对仗中的词性对应》)。
例如(南宋)叶采的《暮春即事》: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其中,首联对仗,“双双”对“点点”均为量词重叠;“瓦雀”对“杨花”均为名词;“行”对“入”均为动词;“书案”对“砚池”均为名词。
满足以上两条要求的一联诗句谓之对仗。
对仗诗联又叫做对偶句,亦称为对联。
春节家家贴的对联,便是从格律诗中析离出来的。
古人写对联,那是一定要讲究对仗的,否则难成对联。
清人为培养幼儿从小就形成对仗的概念,李渔老先生特意编写了一本《笠翁对韵》的小册子,供儿童背咏。
该书分韵部编写,将常用字尽收其中,按上述第二特征编写了对应“词语对子”之歌,可谓诗词入门之敲门砖也。
你不妨去买一本学学,或有裨益。
兹将“一东”韵部的开头一段摘录如次: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
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戌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格律诗是哪一联对仗?具体怎么对?所谓的格律诗一般来说是指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即,五言八句和七言八句)。
格律诗要求各句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两两相对,分为四联八句,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联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即单数句为出句,双数句为对句。
一首诗中的第一、三、五、七句都是出句,二、四、六、八句都是对句。
所谓的对仗,在平仄上指出句的每个字和对句的每个字的音调相反,即是平仄相对。
平,指现代汉语拼音的阴平和阳平;仄,是指汉语拼音的上声和去声。
(古代,平就是平声,仄包括上声、去声、入声。
现代汉语把古代的入声字分散到了现代汉语的四声里,但在一些地方的方言中还存在入声字,写格律诗用旧韵时,应该考虑。
)格律诗在格律上除了要求平仄相对,相邻的两联还要求相粘,即粘对。
对: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平仄类型相反)。
粘:上一联的对句和下一联的的出句平仄类型相同。
即:格律诗中的二、四、六、八句是对句,三、五、七句就是粘句。
以七言律诗为例,如下:1、出句:(平平)仄仄仄平平2、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首联)3、出句:(仄仄)平平平仄仄(粘句)4、对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颔联)5、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粘句)6、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颈联)7、出句:(仄仄)平平平仄仄(粘句)8、对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尾联)以上就是七言律诗平起平收的基本格式。
去掉括号里的两个平仄,就是五言的仄起平收。
起,指首句第二个字发音的平仄类型;收,指首句最后一个字发音的平仄类型。
把第一句换成第五句,其余的不变,就是七言的平起仄收,五言的仄起仄收。
七言律诗的仄起平收,五言为平起平收。
1、出:(仄仄)平平仄仄平2、对:(平平)仄仄仄平平(首)3、出:(平平)仄仄平平仄(粘)4、对:(仄仄)平平仄仄平(颔)5、出:(仄仄)平平平仄仄(粘)6、对:(平平)仄仄仄平平(颈)7、出:(平平)仄仄平平仄(粘)8、对:(仄仄)平平仄仄平(尾)同样,一、五句互换就是七言的仄起仄收,五言叫平起仄收。
格律诗的对仗规则
以下是 7 条关于格律诗的对仗规则:
1. 词性要相对呀,你看“两个黄鹂鸣翠柳”里,“黄鹂”是名词对“翠柳”也是名词,这多恰当呀!
2. 平仄得协调哇,像“无边落木萧萧下”和“不尽长江滚滚来”,平仄相对读起来朗朗上口呢!
3. 结构也要类似呢,“映阶碧草自春色”和“隔叶黄鹂空好音”,这结构对仗多工整呀!
4. 词义不能乱凑哇,可不能强行对仗,不然就像乱点鸳鸯谱一样,多别扭呀!比如“乱云低薄暮”对“急雪舞回风”,词义也相符呀!
5. 数量词要找对伴儿哟,“万里悲秋常作客”里的“万里”,就得和合适的数量词对仗呢!
6. 颜色词也要对上呀,“青山横北郭”对“白水绕东城”,这“青”与“白”对得多妙呀!
7. 虚字实字要分清楚嘞,“江间波浪兼天涌”和“塞上风云接地阴”,它们在对仗上就很讲究虚实呢!
总之,格律诗的对仗规则就像是搭建一座精美的建筑,每一块砖瓦都要放置得当,才能展现出它的独特魅力呀!大家要好好琢磨哦!。
格律诗对仗的七点要求格律诗对仗的七点要求对仗,是格律诗的“四律”之一。
律诗,包括四句的绝句、八句的律诗、十句及十句以上长律。
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长律除了首联和尾联,其余各联必须对仗。
我们通常说的律诗是指八句的律诗。
律诗的中间两联是必须对仗的。
如果一首律诗的这两联不对仗,或者对得不好,在严格的意义上说,就不是律诗。
律诗的首联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
尾联一般不对仗,但也有对仗的,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对仗的本意,是封建社会里官府升堂时衙役手里拿的木杖。
拿木杖的衙役两两相对,所以叫对仗。
以此意比喻律诗词语的对偶。
“对仗”是格律诗词中的术语,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对偶,还须讲究平仄相对,以适应律诗的格律。
律诗的对仗有那些要求呢?基本要求有七点:律诗对仗联语对应位置的词词性要相同;对仗联中对应的词词义要相近或相反(相对),构成对偶;对仗联中运用叠音词、连绵词和重复词时位置要相对应;对仗联中出句、对句的结构要相同;对仗联中出句、对句的节奏要相同;对仗的两联的结构、节奏要相异;律诗对仗联要与声律相合。
下面把关于对仗的七条规则一一说来。
第一律诗对仗联语出句、对句对应位置的词,词性要相同律诗中的词性划分与现代汉语中的词性划分不完全相同。
律诗中只把词分为九类:代动数位名,颜色副虚形。
代词,即代指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动词,即表示动作行为的词;数词,即表示数量的词;位词,即单位词;名词,即表示事物名称的词;颜色词,即表示事物颜色的词;副词,即表示程度范围的词;虚词,主要是指文言虚词;形容词,主要是指修饰事物形象的词。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杜甫绝句的对仗联。
联中的“两”和“一”是数词;“个”“行”是单位词;“白鹭”“黄鹂”是名词,而其中的“白”和“黄”又是颜色词;“鸣”和“上”是动词;“青天”和“翠柳”是名词,而其中的“青”和“翠”又是颜色词,这两句诗中相同词性的词处在的对应的位置上,两两相对。
格律诗的几种对仗内型格律诗需要讲对仗,即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四联中的二,三联,否则就不是合格的格律诗,具体来说有如下一下形式:1.工对:要做到对仗工整,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
如,杜甫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对仗相当工整。
诗中的“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翠”对“青”;“千”对“万”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
2.宽对: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性相同即可。
一般以名对名、以形对形便可。
如,黄鲁直的“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
3.邻对: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叫“邻对”。
如白居易的:“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4.借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1)借义: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如杜甫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这里用“寻常”来对“七十”。
(2)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乙词(字)。
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音:紫),又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谐音:千)。
5.扇面对:即隔句相对。
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各联中的出句和对句不对仗。
如:白居易的:“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
万重云水思,今夜月明前”。
第一、三句为对,第二、四句为对。
6.错综对: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叉的情况。
如:李群玉的“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六幅”与“一段”结成对仗,“湘江”与“巫山”也结成对仗,但位置不同。
7.流水对:是指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相对,而是上下相承,两句不能互相脱离,更不能颠倒,在语言结构上有一定的前后秩序。
它的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
格律诗如何对仗格律诗格律的三大特点是押韵、平仄和对仗。
所以要写好格律诗,对仗也是必须跨越的一道门坎。
李商隐一、对仗的三大原则1)出句与对句字数相同。
这一点务须多言,我曾听说这样一幅对联,上联:中华民族;下联:袁世凯。
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族。
字数不相同是对不起。
2)词性相同。
简单来说,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3)平仄相对,仄起平收。
平仄相对一般要求的是偶数位置的字平仄相对,仄起平收就是一联中出句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对句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
这也是格律诗的平仄要求。
杜牧二、对仗的基础-词的分类词的分类是对付的基础。
不过,对仗用词的分类比语法上的词性分类更细。
概括起来,对仗用词的分类有以下九类:1、名词;2、形容词;3、数词(数目词);4、颜色词;5、方位词;6、动词;7、副词;8、虚词;9、代词。
名词还可以细分为以下小类:1、天文;2、时令;3、地理;4、宫室;5、服饰;6、器用;7、植物;8、动物;9、人伦;10、人事;11、形体。
同类的词相为对仗,特别注意:1)数目、颜色、方位自成一类,这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
2)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
3)连绵词只能跟连绵词相对。
连绵词还分为名词连绵词(如鸳鸯、鹦鹉)、形容词连绵词(如逶迤、磅礴)、动词连绵词(如踊跃、踌躇)。
不同词性的连绵词一般也不能相对。
4)专有名词只能跟专有名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元稹三、格律诗的对仗要求律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格律诗对对仗打求是,首联可对仗可不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尾联一般不对仗。
首联可对仗可不对仗。
一般来说,首联入韵则不对仗,首联不入韵则可对仗。
因为首联入韵则最后一字是平声,无法做到仄起平收。
尾联一般不对仗。
因为到了联,一首诗要结束了,而对仗不适合用作结束语。
少数情况下,律诗会出现单联对仗的情况,也就是整首律诗只有一联对仗,这种情况下,对仗的一般是颈联。
例如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整首诗就只有颈联对仗。
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一一我学写诗(30)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在修辞学上,对仗,又叫对偶。
在格律中的对仗要求是,同一联的出句(上句)与对句(下句)必须字数相等,平仄相反,词性相同,句法相似,意义对称。
一、字数相等这是绝律诗的基本要求。
五绝是五言四句,七绝是七言四句,五律是五言八句,七律是七言八句。
同一联的上下句字数必然相等。
二、平仄相反就是同联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
例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例2: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3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词性相同就是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这就叫词性相同。
还要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即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
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
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
例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行”对“两个”一一数量词对数量词,“白鹭”对“黄鹂”一一名词对名词,且都是鸟类名词。
“上”对“鸣”一一动词对动词,“青天”对“翠柳”一一形名词对形名词。
四、句法相似就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
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
例6: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对“一行白鹭”一一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上青天”对“鸣翠柳”一一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
整句结构为: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例7: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白日一一黄河,偏正对偏正依山尽一一入海流,动宾对动宾整句结构为: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