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的对仗
- 格式:ppt
- 大小:1.70 MB
- 文档页数:7
诗词知识之对仗手法介绍诗词知识之对仗手法篇一【借对】:近体诗的一种对仗方式,或称为假对。
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A: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
如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
这就是“借义对”。
B: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乙词(字)。
例如对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
俞弁《逸老堂诗话》说:“洪觉范《天厨禁脔》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紫),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谐千)”皆是假借,以寓一时之兴,唐人多此格,何以穿凿为哉。
”文中所举就是“借音对”。
【扇面对】:诗、词、曲对仗的一种格式,即隔句相对。
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
各联中的出句和对句,本身不构成对仗。
就诗方面说,例如唐人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诗:“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
万重云水思,令夜月明前。
”第一、三句为对,第二、四句为对。
词中也使用扇面对,如柳永的《玉蝴蝶》上片:“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下片“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曲中的扇面对,如程景初散套《春情》:“小小亭轩,燕子来时帘未卷。
深庭小院,杜鹃啼处月空圆。
”“燕子”句与“杜鹃”句即为扇面对。
也即是第二句与第四句隔句为对。
【错综对】: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它不拘字词的位置,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叉的情况。
诗词对仗的基本要求对仗,也就是对偶。
对仗中的仗字,来于仪仗中的仗字。
仪仗,两两相对,排列整齐。
诗词中用对仗,也是要求两两相对,排列整齐。
在近体诗产生以前,诗中的对仗,只是修辟上的需要。
近体诗的对仗,不仅是修辞上的需要,而且是格律上的规定。
词,也是根据格律规定而用对仗的。
对仗,是诗词格律的第三个内容。
诗词对仗的基本要求,一是在两句相对时,相对的字词,其词性要相同或相近;二是在两句相对时,两句的句子组成情况要相同或相近。
两句相对,指的是相连的两个句子形成对仗。
这是对仗的一般形式。
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活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诗的第三、四两句,是相连的两个句子,又是形成对仗的两个句子。
在这两句中,绿对青,树对山,村对郭(城郭),边对外,合对斜。
第五、六两句,也是对仗句。
相连的两句,往往形成对仗,但不是所有的相连句都要求对仗。
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和第七、八句,虽都相连,但不对仗。
两句相对的情况,大致是这样。
下面,迸一步介绍对仗的两个基本要求:(一)在两句相对时,相对的字词,其词性要相同或相近。
那么,词性是怎梓划分的呢?它与现代汉语语法中的词类划分,又一致,又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十三类.(各类的名称,有的借用了现代汉语的)。
同类中的字词就算词性相同,邻类中的字词就算词性相近,都可用作对仗。
(1)名词类。
如日、月、山、川、宫、室.笔、墨、诗、书、身、心、花、鸟等。
用作对仗的例子,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其中的花对草,人对马,眼对蹄,就是名词对名词。
(2)专有名词类。
表示人名、地名的专有名词,自成一类。
用人名、地名形成对仗的例子,有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陆游《夜读揽辔录》,其中的宗泽对岳飞,人名对人名;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夭(李白《行路难》,其中的黄河队太行,河山名对河山名;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刘克庄《沁园春》,其中的宝钗楼对铜雀台,楼台名对楼台名。
第一章近体诗第十三节近体诗的对仗第十三节近体诗的对仗13·1关于对仗的规矩,下节将有详细的讨论,现在先来一个很粗的说法,只须名词和名词相对,动词和动词相对,形容词和形容词相对,副词和副词相对,就行了,其实,在诗句里,只有名动两种词为主要的成分,尤其是名词必须和名词相对,形容词有时可认为与动词同类(尤其是不及物动词),相为对仗,至于对仗的工整与否,就要看它们二者是否属于同一最小的范畴。
这也等到下节再谈了。
13·3对仗是律诗的必要条件。
就一般情形而论,律诗的对仗是用于颔联和颈联;换句话说,就是第三句和第四句对仗,第五句和第六句对仗。
例如:1、首句入韵者。
观猎王维将军猎谓城。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颔联草与雪,名词;枯与尽,不及物动词;鹰眼与马蹄,名词仂语;疾与轻,形容词;颈联忽与还,副词;过与归,动词;新丰与细柳,专名,市与营,名词。
)刘长卿却到番禺日,应伤昔所依。
路识梅花在,家存棣萼稀。
(颔联炎与故,形容词,洲与国,名词,百与几,数目字,口与人,名词,住与归,动词。
颈联路与家,名词,识与存,动词,梅花与棣萼,名词仂语,在,不及物动词,稀,形容词。
)1、首句入韵者。
皇甫冉登重玄阁孤云独鸟川光暮,万井千山海色秋。
清梵林中人转静,夕阳城上角偏愁。
谁怜远作秦吴别,离恨归心双泪流。
(颔联,孤独万里,数目;云鸟井山,名词,川光与海色,名词仂语;暮与秋,名词当形容词用。
劲联清梵与夕阳,名词仂语,林中与城上,名词仂语;人与角,名词,转与偏,副词。
静与愁,不及物动词。
)2、首句不入韵者。
客至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餮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颔联,花径与蓬门,名词仂语;不曾与今始,副词仂语;缘与为,介词,客,名词,君,代名词,扫与开,动词。
颈联,盘餐与樽酒,名词仂语,市与家,名词,远与贫,形容词,无,动词,只,此处作只有解,兼与旧,形容词,味与醅,名词。
诗词中常见词语对仗诗词中的对仗问题⼆、对仗有哪些基本要求?展开全部诗词中的对仗除了⼀般地要求相对的两个句⼦字数相等、结构相似之外,还要求它们字⾯相对,并且词性⼀致。
⼀字⾯相对。
所谓字⾯相对,就是构成对仗的字词意义相对或相反。
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杜甫《秋兴⼋⾸》(其⼀)在这⼀联中,“江间”对“塞上”,“波浪”对“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字⾯意义都是两两成对的;动词“兼”和“接”相对,名词“天”和“地”相对,字⾯意义也是相对的。
⼜如:新松恨不⾼千丈,恶⽵应须斩万竿。
——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其四)在这⼀联中。
“新松”对“恶⽵”,“恨不”对“应须”,“⾼千丈”对“斩万竿”,字⾯意义正好相反,表达出很鲜明的爱憎。
⼆词性⼀致。
所谓词性⼀致,是指对仗的字词的词性要求⼀致。
⼀般来说,名词和名词相对,动词和动词相对,形容词和形容词相对。
如:欲寻芳草去,还与故⼈违。
——孟浩然《留别王维》“欲”和“还”都是连词,“芳草”和“故⼈”都是名词,“去”和“违”都是动词。
三另外,近体诗中的对仗,除了上述两个要求之外,还有不能在对应的位置⽤同⼀字。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雪霏霏”,有点类似于后⼈所说的扇⾯对。
但是,在对应位置上出现同⼀个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仗。
这类看起来和对仗很接近的修辞格,在古体诗⾥较多出现,如“春洲⽣荻芽,春岸飞杨花”(梅尧⾂《河豚鱼》)之类。
初学者要注意,不要将此类也认成是对仗。
三、何谓⼯对?何谓宽对?⼯对即词性完全相同的对仗。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黄鹂”对“⽩鹭”,“翠柳”对“青天”,不仅是名词对,⽽且还包含颜⾊对。
“两个”对“⼀⾏”,量词和量词相对,名词和名词相对,“鸣”和“上”是动词对。
像这样上下句每个词的⼩类都是⼀致的,是标准的⼯对。
⼯对以追求对仗的⼯整为⽬的。
在对仗上就有这样⼀种追求。
如:字⾯相对也就是词类相同的互为对仗: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
【近体诗平仄规则】—————-—-——-—-———---——————--—-—----—--—--————--——-——-—-————--————----—--—————----〖简介〗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分辨一首诗是古风还是近体诗,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该诗是否区分平仄.我们对平仄的要求可以不如古人那么严格,但不能完全丢弃。
-—-——-————-—-——-——-————----—-—-—--—--—---—----—-——-——---——-—----—----—-—-—-——--—〖规则〗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主要又三条:1、同句交替: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则依此类推。
是为组句规则.2、上下句相对: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
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
何谓上下联?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
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
例如: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平平平仄仄,恨别鸟惊心。
仄仄仄平平.烽火连三月,仄仄平平仄,家书抵万金。
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平平平仄仄,浑欲不胜簪。
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
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
平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也许你一时还难以明白,那就先别理这些,西风已经将常见的集中格式排列出来放在下面供您直接套用即可。
另外,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符合,在仔细看看,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如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
海西诗词网校课件近体诗对仗律诗要求对仗,使得诗的结构匀称、圆满,体现律诗的整齐美,避免结构过于单调枯燥乏味。
一、九品词:按汉语词性,词可分成九种,称为九品词,它们是名词、代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叹词、助词。
二、名词十四小类:名词又可细分十四小类,它们是:天文类、时令类、地理、宫宝、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动物、形态、人事、人伦。
三、对仗一般的要求1、一联上下两句,句式与词性相同或相近。
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状词对状词;又如单字词与单字词相对,双字词与双字词相对,三字词与三字词相对等。
2、排律之对偶,则除首联与末联不对外,中间不论句数多寡,皆须用对。
3、对仗位置原则上颔联和颈联,但也有特殊的:●全篇不对者,如李白之【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杨慎【升庵诗话】云:五言律八句不对,太白、浩然集中有之,乃是平仄稳贴古诗也。
●全篇仅颈联相对,颔联不对,谓之”蜂腰格”;如贾岛【下第诗】下第唯空囊,如何住帝乡;杏园啼百舌,谁醉在花旁;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知音逢岂易,孤棹负三湘。
●起联成对而颔联不对者,称”偷春格”,谓似梅花之先偷春光而放也。
如杜甫【寒食月】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仳离放红蕊,想象颦青娥;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四、对仗宜忌对仗须诗意贯通;贵在自然,宜避免雕斲之病,妙手偶得之天然工对固佳,然如求工太过而刻意雕琢,殊失自然之妙,诗家所谓斧凿痕是也。
最忌同义相对,如”室”对”房”、”别”对”离”、”住”对”宿”等,两句同一意思,即诗家所谓”合掌”之病。
颔联颈联对仗结构雷同。
又叫“同律”,指颔、颈两联句式相同,即节奏、结构雷同,两联四句都成一个模式。
不规律重字:指对仗中两句出现同字互对。
五、常见对仗种类对仗的种类历来众说纷纭,尚无统一说法。
刘勰之【文心雕龙】举出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四种,【诗苑类格】引唐上官仪言曰:”诗有六对,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芽是也;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五曰迭韵对,彷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对,春树秋池是也”。
简述近体诗与古体诗用韵的特点
近体诗是指按照古体诗的格律和韵律写成的新诗体。
它的韵律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严格的平仄对仗:近体诗与古体诗一样,注重平仄对仗。
平指平声,仄指仄声。
平声为轻音,仄声为重音。
近体诗的平仄对仗要求严格,即每句诗的平声和仄声的位置、数量要与古体诗相对应。
2. 变化丰富的韵脚:近体诗中的韵脚多种多样,可以是单韵、双韵、交互韵、重复韵等。
与古体诗相比,近体诗的韵脚更加灵活多变,更具创作的自由度。
3. 灵活运用声调:近体诗在运用声调方面相对古体诗更加自由。
古体诗中的声调较为规范,一般为平声、仄声。
而近体诗中,声调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运用,使诗句的音韵更加丰富。
综上所述,近体诗与古体诗一样注重平仄对仗,但在韵脚和声调的运用上更加灵活多变。
近体诗既保留了古体诗的韵律特点,又给了诗人更多的创作空间,使得近体诗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变化。
【高中语文】近体诗的对仗对仗又称对偶。
因为古代仪仗,像现在戏剧舞台上跑龙套似的,都是左右两两相对的,所以叫对仗。
对仗是一种形成文字整齐美的修辞手段,也是构成格律形式、呈现格律气氛的重要因素。
讲究对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大至帝皇宫殿、陵寝,小至平民百姓门户、摆设,仕女束装,都讲究个左右对称。
文学上也不例外,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所以早在先秦的诗歌中就出现对偶句。
例如《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小雅.采薇》)《楚辞》说:"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 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九歌.湘君》)。
散文中也常有对偶,如《易经》中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易.乾文言》)晋魏以后对偶影响扩张,将以前骈散交错的文章,发展为通篇骈四俪六的骈体文。
也就从这个时期开始,诗歌中对偶从不工整到逐渐工整,从随意使用到逐渐规范化。
初唐以后,格律定型时期,对偶就成为格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偶一般要求两句同一位置上词语必须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格律诗中的对仗较古诗和散文中的对仗工整而严格。
它要求:一,出句和对句平仄是相对立的;二,出句和对句同一位置上的词语,词性相同,字不能相同。
例如: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火树"对"星桥","银花"对"铁锁",都是名词对名词;"合"对"开",动词对动词。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李商隐《无题》)"春蚕"对"蜡炬",名词仂语对名词仂语;"到死"对"成灰",动宾词对动宾词;"丝"对"泪",名词对名词;"方尽"对"始干",动词仂语对动词仂语。
对仗的原则与避忌 在诗词中使⽤对偶可以形成⼀种整齐的美。
那么对仗怎么对,有何讲究,原则要求与避忌是什么,种类⼜是怎样的? 关于对仗的原则与避忌,简单说来,可以归纳为如下⼏条: 1)近体诗中的对仗要求最为严格,声律、字⾯都应是相对的。
律诗的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尾两联可对可不对。
若颔联不对⽽是⾸、颈两联对的,是谓“偷春格”;绝句两联均可对可不对;排律除⾸尾两联外都必须对仗,⾸尾两联可对可不对。
古体诗中⽤不⽤对仗没有具体规定,⽤对仗时也只要求字⾯相对即可,半对半不对也可,不必考虑声律相对。
词曲中对对仗基本上没有严格规定,但有些词牌、曲牌的某些句⼦,词⼈们习惯使⽤对仗,并以形成惯例,如《鹧鸪天》上⽚的后两句和下⽚的两个三字句,《浣溪沙》下⽚开头两句,《西江⽉》上下⽚的头两个六字句、《满江红》上下⽚的各两个七字句等等。
词曲的对仗其声律根据词谱和曲谱规定,不⼀定平仄相对,字⾯要求相对也⽐近体诗的对仗宽松。
2)同类词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连词对连词,数⽬词对数⽬词,颜⾊词对颜⾊词、时令对时令、⼈事对⼈事等。
此外,专⽤名词只能对专⽤名词,连绵词只能跟连绵词对,⽅位词只能跟⽅位词对,双声可以跟叠韵相对。
3)句法与结构应相对:如单字对单字,双字对双字,词组对词组等。
在结构上,只取表⾯结构形式相对即可,不必追求内在结构。
4)近体诗的对仗不能⽤相同的字相对:近体诗对于在⼀⾸诗中字重出都是避忌的,对仗中两句间字重出⾃然就更应该避忌了,可以说近体诗对仗中同字重出是不允许的(句中⾃对除外)。
古体诗和词、曲的对仗,不仅可以平仄不⽤对,字重出也是允许的。
5)避忌“合掌”:合掌是诗家⼤忌,应着⼒避免。
⼀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两句,⼀般内容不同或相反。
如果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是作诗的⼤忌。
有时上下两句的某个实词意义太过接近,也看作是⼩合掌,也应该避免。
6)上下两联对仗结构完全相同:即紧挨的两联对仗,上⼀联与下⼀联对仗⽅式完全⼀致。
第五课近体诗对仗(整理)对仗:以形式上平仄相对为基础,把数字相等、意思相对(相联)、结构相同、词性相同等对称地排列在一起的两个句子叫做对仗。
诗词这一词语借用于“宫廷中的仪仗队,手执兵器,左右分列的对仗形式”,说明联中出句和对句的词性构成形式基本近似,形成对偶。
一、对仗的作用意义:通过对比相互映衬,声调互为抑扬,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让我们能更容易地欣赏其音韵和含义的巧妙安排,留下深刻的印象。
古代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古文,都出现了很多美好的对仗句子。
例如王勃的赋文《滕王阁序》中传诵千古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韵味优雅,声调铿锵,仅用了十四个字,把高楼凭眺的湖上秋色,描写得如诗如画,充分显现出联句的感人力量。
然而这些佳作,本质上仍属于散文式的叙事抒情,对仗的形式规律并不十分严谨。
而近体诗中的对仗更为严谨,就尤其韵味和意境。
如如王之涣《五绝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首联对仗通过衬托使景色物象恢宏远阔,为下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意境之升华起到了铺垫和渲染。
二、近体诗的对仗1.绝句:近体诗四句五言或七言绝句体诗对仗没有严格规定,有对仗也有不对仗的.四句都不对仗: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对仗,后两句不对仗: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四句两联都对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律句:近体八句律诗则规定中间四句即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自定,可对可不对,无要求。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首联不对仗)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颔联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颈联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尾联不对仗)七律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然,东风无力百花残。
(首联不对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颔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颈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尾联不对仗)三、对仗基本要求:1.出句和对句的字数相同,节律合拍。
中华传奇诗词六期班第四课:近体诗的对仗------------明月轩上一讲我们学习了近体诗的押韵的问题,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学习了押韵的一些知识,如:和韵等,又学习了押韵八戒。
我们今天的学习还是以律诗为主要内容,律诗形式的三要素为“声律、韵律、联律。
其中,声律(以平仄为生命)固然是诗律的核心,而联律(以对仗为生命)则是律诗的突出标志。
今天我们学习近体诗的对仗,以律诗为主。
3个内容:第一、近体诗的对仗第二、对仗的要点和种类第三、对仗的避忌第一节:近体诗的对仗安排汉语的单字具有独立意义,这就使得对偶的修辞方法成为可能。
《诗经》里面大量使用对偶修辞,但主要是反复,应该与歌唱有关。
也有比较严格的对偶,比如《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再比如沈德潜编纂的《古诗源》里面辑录的古诗《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与我何有哉。
”前面四句连续使用对偶。
近体诗延续古诗与古文对偶修辞的传统,但是规定更严格,仿佛古代仪仗队两两相对,除修辞的要求,还要符合平仄格式的要求,故曰“对仗”。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
对仗又称队仗、排偶。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语言与文字》:“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
”一、对仗的正格对仗是律诗的主要条件之一。
绝句只有四句,不要求对仗。
五律、七律有八句,每两句称作一“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颔联和颈联要求对仗。
至于排律,除首联和尾联外,中间不管铺排多少联,都需要对仗。
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
这是正格。
例子:《观猎》/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近体诗的对仗王力对仗指的是出句与对句的词义成为对偶。
如“天”对“地”、“风”对“雨”、“长”对“短”、“来”对“去”,等等。
拿今天的语法术语来说,就是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和动词,副词对副词。
律诗的对仗一般用在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例如:秋日赴阕题潼关驿楼许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华”读hu a)残、疏,形容词;云、雨,名词;归、过,动词;太华、中条,专名;树、河,名词;色、声,名词;随、入,动词;关、海,名词;迥、遥,形容词。
无题[唐]李商隐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金蟾、玉虎,香、井,名词;啮、牵,烧、汲,入、回,动词。
贾氏、宓妃,韩掾、魏王,帘、枕,名词;窥、留,动词;少、才,形容词。
)对仗可以多到三联,即首联、颔联、颈联都用对仗。
例如: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黄州陆游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看”读k a n)也可以少到一联,即颔联不用对仗,只在颈联用对仗。
这种情况比较罕见。
另有一种情况,即在首联、颈联都用对仗,而在颔联不用。
例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尾联一般不用对仗,只有少数例外。
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绝句可以不用对仗。
如果用,就用在首联。
例如:何满子张祜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