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对是律诗对仗的一种特殊形式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3
对联的基本知识关于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通称对子、联句、联语、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它将诗歌的高雅与劳动人民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
以下是关于对联的基本知识,欢迎阅读。
一、对仗有3个基本要求如下:1、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2、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代词、数量词、以此类推。
3、词义相对如:我说天你说心脏,虽然都是名词,但意义相差太远,所以不行。
在所有字词中数量词、代词、副词、形容词、动词,都没什么讲究只要词性相同,基本就可以。
二、名词对的要点:名词对是诗词对仗的主力军,也是最复杂的常见的。
名词对有5种:天文、地理、动物、植物、时令。
天属于天文门,所有天文门的字都可以对。
如: 雨、日、月、雾君属于人伦门,所有人伦门都可以对如:臣佐使子卿老夫妇等。
本门相对,属于工对,临门相对,属于宽对,比如,鸟对林前者是动物门,后者是植物门所以是宽对。
但对于一些常见的并称词汇,也可以认为工对比如: 酒对剑花对鸟等。
三、严格对仗的3种情况:数目对、颜色对、方位对这三类,一般不能对不上,也不能宽对,必须各自相对。
但偶尔有例外,这个例外来自于借音对、借义对。
记住,上联有颜色的话,下联必须对颜色,四、特殊对仗:特殊对仗包括:借音对、流水对、错综对。
借义对比如:青山对沧海沧借了苍的音是借音对比如:杨柳对海天杨本身跟柳相对海本身跟天相对那么,杨柳对海天,虽然比较宽泛,但仍然认为很工整。
五、对联的3种特殊格式:1、无情对比如:(见机而作,入土为安)(木已半残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比如:(一匹天青缎,六味地黄丸)每个字都能对得上,整句话连在一起,含义却发生了重大改变这叫做无情对。
2、析字对:比如:(二人土边坐,一日月边明)3、集句对就是把古人现成的古诗词,对在一起比如:(读书破万卷,落笔超群英)上句是杜甫的,下句是李白的。
三类特殊的对仗1、借对借对包括借音对,借义对。
流水句——连谓句汉语中的连谓句是谓词或谓词结构连用的句子,每个谓语都与谊句主语有陈述关系。
该句型在英语中并无对等的句型,英语学习者在遇到多个谓语的汉语句子翻译时,往往无从下手或者根据字面直译,最终导致词不达意或犯诸多语法错误。
从汉语连谓句句型结构的角度去分析该类句型翻译的方法和技巧,以期学习者能更好地把握该类句型的翻译。
提高他们的汉译英水平。
所谓连谓词组是这样一种词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词性词语连用,在意义上每个都能与同一主语发生主谓关系,谓词性词语之间没有语音停顿,也没有关联词语。
下面几个句子都是连谓句:1.我‖去打点酒来。
2.王大伯‖进城看儿子。
3.她‖眯着眼睛想心事。
4.他妻子‖得理不饶人。
5.李明‖有条件做这工作。
6.那小姑娘‖看到这个场面很害怕。
7.他‖这辈子受苦受(够)了。
英语与汉语不同,在一个句子中,除了并列谓语外,一般只有一个谓语动词,其它都以动词的非谓语形式出现。
形容词也不能单独作谓语。
所以在翻译这类连谓句时,一定要根据英语句法结构和表达习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译出。
根据汉语连谓句中谓谓词性词语之间的各种不同关系,连谓句大致可分为七种类型。
(上文中提到的七个例句,分别属于这七种类型)。
笔者试图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连谓句的基本特点和主要译法进行初步探讨。
类型一基本特点:趋向动词和行为动词连用,或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行为动词连用,后一动作常常表示前一动作的目的。
......1、什么是连谓句连谓句是由连谓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
例如:老王天天骑自行车上班。
他挣扎着下地去劳动。
耳朵听都快听腻歪了。
他卖废品卖了两块钱。
连谓短语中的谓词性成分都与同一个主语发生主谓关系。
第一个谓词是“来、去”及由“来、去”组成的短语,可以独立充当谓语。
除此之外,一般不能用光杆动词,而要带上宾语或补语等成分。
对于第二个谓词没有什么限制。
古唐诗:横吹曲辞·陇头吟王维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格律诗基础知识:格律,就是格和律的合称。
格∶平仄、字数、对、粘、对偶、压韵、起、承、转、合,合称为“格”。
对,即平仄相对。
粘,也是平仄相粘都是指每一句在2、4、6位置上相对或相粘的平仄规则。
对偶,是指词性的对仗,词语或短句结构的相称。
押韵,是为了达到诗词整体的音律和谐,而人为地要求诗句尾字要符合统一的韵字法度。
简单地说就是指诗句韵字的选取。
那么,今天在讲律诗的起承转合之前,我们先学一下流水对(对联的一种),这对写诗很有帮助。
流水对:是指对偶的诗句在诗意上就像流水一样,上流下接,不能截断。
因此,在形式上虽然分成两句,但意思却互相连贯,换句话说就是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说,上下紧密结合,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如果去掉上句或下句意义就不完整了,如杜甫:如:忽闻哀痛诏,又下盛明朝.又:可惜欢吴地,都非少壮时.又: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再举例说明“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典型的流水对上下句用连词串接,或根本是一句话分两半说。
例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骆宾王)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杜甫)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元稹)很多流水对上下句分别是两个连贯的动作。
例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孟浩然)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孟浩然)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与流水对相反,对偶时如对出了两个意思不相贯通的句子,则称为并肩对,往往显得板正生硬。
并肩对跟犯了相隔的对联差不多。
流水对在律诗对联中最受人欣赏,艺术性较高,是比较不容易弄出来的一种对子。
一首诗里面有了一联的流水对,就显得灵动了许多。
关于流水对,有这样一些说法:“古人律诗中之流水对,常为难得之佳联,即因其一气呵成,畅而不隔,如行云流水,妙韵天成也。
”“流水对使一首诗结构紧凑,如果是用在担当著拓转诗意的重任的颈联,常可使整首诗意像流动,习习欲飞。
对偶的诗句分类
对偶的诗句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分类方式:
1. 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2. 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3. 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4. 工对:对偶形式在词性、词意、声调、语法等方面都严格要求对仗工整。
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5. 宽对:对偶形式在词性、声调等方面要求不太严格,相对较为宽松。
例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6. 借对:对偶形式中,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
例如:“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中的“怜”字,在这里用的是可怜之意,但同时借用了其爱怜之意来与“忆”相对。
7. 错综对:古代诗人在律诗中运用对偶时,为了避免
形式上的呆板,故意变换词性、词序、平仄等,使对偶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中的“风急”对“鸟飞”,“天高”对“沙白”,“猿啸哀”对“渚清回”。
以上分类方式并不是绝对的,有时候一个诗句可能同时属于多个分类。
同时,对偶的诗句在诗歌中的运用,可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使诗歌更加优美动人。
杜甫制作“流水对”之方法研究流水对”是一种特殊的对仗,它与一般的对仗迥然不同。
一般的对仗,上下两句各自表达一个意思,能够各自独立成文,两句之间互不依存,是并列的关系,如李白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送友人》),横在城北的青山与绕过城东的白水,两者无依存关系。
“流水对”就不同了,从内容上看,是一个意思由上下两句连贯起来才表达清楚的;从语法角度看,上下两句或者就是一个单句(一个单句拆成形式上的两句),或者是一个复句中的两个分句。
上下两句在表意的流程中构成对仗,是流动中的对仗。
它能够克服一般对仗的呆板、凝滞,具有生动、流转的特征,在动态中实现了匀齐美,让静止的双峰对峙变成流动的前波对后浪,让纸剪的鸳鸯化作游动的情侣,从而把对仗的美学效应推向极至。
诗词技巧晚清许印芳说:“少陵妙手,惯用‘流水对’法,侧卸而下,更不板滞。
”[1]这几句话扼要地说明了“流水对”不同于其它对仗的特殊性质与独特功能。
历代诗论家都已注意到,杜甫是大量使用“流水对”的诗人。
可以说,在“流水对”这一概念的产生过程中,杜诗起了重大作用。
笔者对杜诗使用群主☆枫(1156291978) 2013-12-26 17:12:23“流水对”的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与研究,从全部杜诗(1458首)检出268副“流水对”,对它们进行比较,加以分类,从中可以看出杜甫制作“流水对”的一些方法。
本文使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理论,对杜甫制作“流水对”的方法进行理性归纳,或许能够有益于杜诗对仗艺术的认识,有益于今人创作近体诗。
[例1] “犹闻蜀父老,不忘舜讴歌。
”(《怀锦水居止》)这本是一个省略了主语(即诗人自己)的单句,谓语是“犹闻”,宾语是“蜀父老不忘舜讴歌”。
作者把宾语拆开,把“蜀父老”分到出句上,而把“不忘舜讴歌”作为对句,使出句与对句词性对应相同。
出句与对句既对仗稳妥,又在意思上连成一脉,真像流水一样没有间隔。
[例2]“不堪垂老鬓,还对欲分襟。
”(《夏日杨长宁宅送崔侍御、常正字入京》“垂老鬓”是对老垂之人的具体描写,“欲分襟”是对离别的具体描写。
六、格律诗的对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是要对仗的。
“对仗”就是两句中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互相成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
这就像古代仪仗队一样,两两相对,要求是比较严格的。
我们平时所说的“对子”、“对联”、“对偶”、“楹联”都是对仗。
对仗是律诗必须遵守的格律之一。
一般,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要对仗。
在首句不入韵的情况下也有首联对仗的;也有尾联对仗的。
(中间两联全不对的、颔联不对的、颈联不对的,或者八句全不对的、或者首尾两联对仗,而中间两联不对的等等情况,只要不失粘,都可以称作律诗。
失粘的就不是律诗了。
)排律除了首联和尾联不对仗外,中间部分都要对仗。
对于绝句来说,用不用对仗是自由的,可以不用,可以用在首联,可以用在尾联,也可以两联都用。
这在唐诗中都是可以找到例证的。
对仗要求句型一致,词性相对,平仄对立。
在词性相对中,还有数目对;颜色对;方位对等等。
在名词对名词中,我们又可以分为许多小类,比如天文、地理、时令、动物、植物、宫室、服饰、人事等等。
比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数目对)“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颜色对)“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方位对)“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既有天文又有地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既有天文地理又有时令)一、对仗有许多形式,一般地分为以下几类:1、工对:出句和对句的句型一致,词性也一致,对得工整就叫工对。
凡是工对,词性不但一致,而且在同一类词中又按细分的小类相对,比如颜色对、天文对、地理对等等。
例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在平常的语言环境中经常平列使用的词,如天地、诗酒、花鸟等等也算工对,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反义词也算工对(《文心雕龙》中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同义词相对比正对更差一筹);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作桥”;句中自对又两句相对的也算工对,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望月怀远·张九龄|注释|翻译|赏析|讲解【作品简介】《望月怀远》由张九龄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
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
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
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
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
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清风朗月之夜,最易牵动相思,牵动对远方之人的思念。
诗歌从“天涯共此时”的明月到“不堪盈手赠”的明月,以明月作媒介,曲曲折折地道出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原文】《望月怀远》作者: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解】⑴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
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⑵情人:指亲人。
遥夜:长夜。
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
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⑶怜:爱。
滋:湿润。
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
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
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
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
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⑷末两句:月光虽可爱,却不能用手抓:送给远方的亲人,只好回屋睡觉,希望得个好梦。
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妙趣横生的对仗技法:流水对流水对:是指对联在意义上就像行云流水一样,上流下接,不能截断。
因此,在形式上虽然分成两句,但意思却互相连贯。
换句话说就是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说,上下紧密结合,互为关联不可分割,如果去掉上句或下句意义就不完整了。
如杜甫:1、忽闻哀痛诏,又下圣明朝2、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有些流水对用连词串接,或根本是一句话分两半说。
例如: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2、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骆宾王)很多流水对上下句分别是两个连贯的动作。
例如:1、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2、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孟浩然)典型的流水对上下句一般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我们举例说明:1连贯关系连贯关系也叫“顺承关系”。
上下联依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或者意义的承接关系结构。
例如兰州河神庙的一副对联:曾经沧海千重浪,又上黄河一道桥。
连贯关系构成的对联,特征是上联所述之事在先,下联所述之事在后;上联是起始,下联是继续;上联是已经过去,下联是正在进行。
连贯关系构成的对联,常给人以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文韵舒展、一气呵成的感觉,可以增加对联的语势和节奏。
所以,这种逻辑关系在对联创造中应用较多。
2递进关系递进关系的表现是,下联是上联在范围上或程度上更进一步,或由大而小,或由小而大;或由表而里,或由里而表,逐层叙述,层层深入,淋漓尽致地叙述某一事物,或者阐发某一思想。
例如:章乃器挽鲁迅先生的对联:一生不曾屈服,临死还要斗争。
3条件关系(1)、出句提出条件,对句说出结果。
例如:苏振民赠李必才联:必须经得千般冷;才可炼得一段香。
(2)、上联说结果,下联则说行动。
例如: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
4假设关系上联提出一种假定的设想,下联肯定推论的结果,形成“假若怎么样,那就怎么样”,“如果怎么样,便会怎么样”这样一种结构形式。
例如: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
假设关系联,一般含意深长,耐人寻味。
但是,如果不细心推敲,常常不易对得工整。
流水对是什么问题一:什么是流水对?流水对是律诗对仗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不求形式上的严格工整,注重情感思绪的自然贯通,两句连贯而下如行云流水,所以叫做流水对。
流水对是一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两句,一般内容不同或相反。
如果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是作诗的大忌。
但有时上下句有相承关系,讲的是同一件事,下句承接上句而来,两句实际是一句,这称为“流水对”。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下句描述的是紧接上句的行程,就是一流水对。
又如《秋兴》其二: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查。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尾联也是一流水对。
流水对一般也被认为是不俗的佳对,如果尾联要用对仗,经常就用流水对收住全诗。
流水对流水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一般的对仗,都是并行的两件事物。
但流水对却是一意相承,两句可以当作一句来读。
... 由此看来,流水对是说上句的意思没说完,像流水一样,得流下去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意思。
流水是一个比喻词。
问题二:对对子,流水对什么?比较常见的是落花。
不过也还可以对别的啊,如清风等等,看意境而定就行了。
问题三:什么对流水?小桥流水人家问题四:对对子,流水对什么?可以对:青山,翠柳,浮云问题五:银行流水是什么意思银行流水账单俗称银行卡存取款交易对账单,也称银行账户交易对账单。
指的是客户在一段时间内与银行发生的存取款业务交易清单。
私人账户流水指的是客户自己本人名下的银行卡(借记卡)或者银行活期存折,在一段时间内与银行发生存取款业务交易清单明细。
对公账户流水指的是银行客户《公司客户》(开设基本对公账户)其对公银行帐户上一段时间与银行发生存取款业务清单。
银行流水的进项主要表现方式;进项表现贷方,出项表现于借方,主要有卡存,现存,转入,工资,续存,网银转账,货款,劳务费等。
信用卡对帐单贷记卡账户的交易记录,是银行给客户的交易对账单,只能当做交易记录看待,不是银行流水记录。
流水对一、流水对概念:(一)、流水对的起源:早在宋元朝,评家就已经有“十字句”、“十四字句”的说法。
我们知道,近体诗有五字一句和七字一句两种格式。
为什么叫“十字句”、“十四字句”?这是因为,在诗的对仗中,有一种对法,五个字或七个字都不能完整表达意思,只有把两个五字句合在一起成为十字句,或把两个七字句合在一起成为十四字句,才是能表达完整意思的一句话。
(二)、流水对的概念:据说最早提到“流水对”的是明人胡震亨。
王力先生认为:“所谓流水对是说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与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
”余德泉先生认为,“串对,又叫流水对,意思是顺连,分别独立出来都没有意义”,有时“不过是一句话分成两半说”。
从这些论述,我们可以得到流水对的概念是:【流水对】:是律诗对仗和对联创作手法中的一种。
又叫“十字句”、“十四字句”,也叫“串对”。
其特点是,组成流水对的两句话,都不能独立表达完整的句意,两句之间不是对举,而是连贯下来,才能表达出完整的句意,而且两句话一般不能互换位置。
作为特例,只有因果关系流水对和目的关系流水对才能互换前后句。
因为这种对仗方法,两句话就像流水顺势而下,贯连一气,所以最后定名为流水对。
二、流水对的类型:从上述前人对流水对的描述可知,流水对有两种主要类型:(一)、单句式流水对:【单句式流水对】:指一句话分成两句说,两个分句都分别是一个单句中的某些句子成分,组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单句。
单句流水对常有三种形式:1、出句是主语,对句是谓语及宾语:这种形式,把单句中的主语部分单列出来作出句;而把单句的谓语部分作为对句,并通过适当的组词、组句及修辞手法,使拆分开的两句形成对仗。
为了对仗的结构对应,有时候会省略谓语。
《小园》(唐·杜甫)由来巫峡水,本自楚人家。
客病留因药,春深买为花。
秋庭风落果,瀼岸雨颓沙。
问俗营寒事,将诗待物华。
首联本应为单句,分开把”水“的主语部分作为出句,而把谓语和宾语及其附加成分作为对句。
对仗的原则与避忌 在诗词中使⽤对偶可以形成⼀种整齐的美。
那么对仗怎么对,有何讲究,原则要求与避忌是什么,种类⼜是怎样的? 关于对仗的原则与避忌,简单说来,可以归纳为如下⼏条: 1)近体诗中的对仗要求最为严格,声律、字⾯都应是相对的。
律诗的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尾两联可对可不对。
若颔联不对⽽是⾸、颈两联对的,是谓“偷春格”;绝句两联均可对可不对;排律除⾸尾两联外都必须对仗,⾸尾两联可对可不对。
古体诗中⽤不⽤对仗没有具体规定,⽤对仗时也只要求字⾯相对即可,半对半不对也可,不必考虑声律相对。
词曲中对对仗基本上没有严格规定,但有些词牌、曲牌的某些句⼦,词⼈们习惯使⽤对仗,并以形成惯例,如《鹧鸪天》上⽚的后两句和下⽚的两个三字句,《浣溪沙》下⽚开头两句,《西江⽉》上下⽚的头两个六字句、《满江红》上下⽚的各两个七字句等等。
词曲的对仗其声律根据词谱和曲谱规定,不⼀定平仄相对,字⾯要求相对也⽐近体诗的对仗宽松。
2)同类词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连词对连词,数⽬词对数⽬词,颜⾊词对颜⾊词、时令对时令、⼈事对⼈事等。
此外,专⽤名词只能对专⽤名词,连绵词只能跟连绵词对,⽅位词只能跟⽅位词对,双声可以跟叠韵相对。
3)句法与结构应相对:如单字对单字,双字对双字,词组对词组等。
在结构上,只取表⾯结构形式相对即可,不必追求内在结构。
4)近体诗的对仗不能⽤相同的字相对:近体诗对于在⼀⾸诗中字重出都是避忌的,对仗中两句间字重出⾃然就更应该避忌了,可以说近体诗对仗中同字重出是不允许的(句中⾃对除外)。
古体诗和词、曲的对仗,不仅可以平仄不⽤对,字重出也是允许的。
5)避忌“合掌”:合掌是诗家⼤忌,应着⼒避免。
⼀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两句,⼀般内容不同或相反。
如果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是作诗的⼤忌。
有时上下两句的某个实词意义太过接近,也看作是⼩合掌,也应该避免。
6)上下两联对仗结构完全相同:即紧挨的两联对仗,上⼀联与下⼀联对仗⽅式完全⼀致。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是指在律诗中,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的句子要使用对仗的修辞手法。
对仗是指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来表达相对或相反的意思,使语言更加优美、工整。
对仗的基本要求是:
1. 字数相等:对仗的句子字数要相等,一般要求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颔联和颈联的句子都是七言或五言。
2. 结构相同:对仗的句子结构要相同,即语法结构和词类要相对应。
3. 意义相关:对仗的句子意义要相关,即表达的意思要有一定的关联或对比。
4. 平仄相对:对仗的句子平仄要相对,即平声和仄声要交替出现,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对仗的形式有很多种,如工对、宽对、流水对、正对、反对等。
其中,工对是指对仗的句子结构、词类、意义、平仄等都完全相对应,是对仗的最高境界。
宽对是指对仗的句子在某些方面可以放宽要求,如词类可以不同,但意义要相关。
流水对是指对仗的句子意义相连,像流水一样自然流畅。
正对是指对仗的句子意义相近或相似,反对是指对仗的句子意义相反或相对。
律诗的对仗是律诗的重要特点之一,它不仅可以增强诗歌的艺术性和表现力,还可以使诗歌更加严谨、工整。
律诗对仗意义上:【正对】:。
事异而义同.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反对】:理殊而趣合。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牧羊驱马虽胡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杜牧]【流水对】:“古人律诗中之流水对,常为难得之佳联,即因其一气呵成,畅而不隔,如行云流水,妙韵天成也。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秋兴》其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骆宾王)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杜甫)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元稹)很多流水对上下句分别是两个连贯的动作。
例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孟浩然)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孟浩然)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李白<春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宽严程度:【工对】:1. 天文类: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露从今夜起,月是故乡明。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2. 地理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锦江春色来天地,蓝田日暖玉生烟。
3. 时令类曉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几时杯重来,昨夜月同行。
曉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4. 动物类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庄生曉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5. 植物类退朝花底散,归院柳边迷。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此外还有人体类、宫室类、服饰类、器皿类等。
【邻对】: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白居易)岭上晴云披絮冒,树头初日挂铜钲。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陈子昂)【宽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杜甫)位置上:【扇面对】: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
万重云水思,令夜月明前。
(白居易)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碑荒僧已无。
格律诗中的修辞手法》露珠在语言学中,所谓修辞,就是一种语言活动,是利用各种语言手段以达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语言活动。
格律诗是追求美的,有形式美、音律美、意境美,而音律美和意境美都需要语言美来作为保障。
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能增强诗句的感染力,也能增强诗句在语言上的美感。
现在可知的语言修辞手法多达六七十种,这一讲里,介绍若干种格律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一、对仗。
我们知道,律诗的中间两联是需要对仗的。
长律除了首尾两联,均需要对仗。
对仗也称对偶。
虽然绝句不要求对仗,但我们在创作中也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地应用一些对偶句。
对仗的基础知识,前面的老师已经讲解过,就不重复了,这里主要介绍几种对仗的特殊形式。
1、流水对,也称串对或走马对。
流水对的特点是,单独一句不能完整地把意思表达出来,需要两句合并,才能使要表达的意思连贯一气。
一般上下联之间有承接、递进、转折、假设、因果等关系,故在构建流水对时一般会有一些连词出现。
比如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就是一种承接关系;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一种递进关系;江畔渔火的“欲起蛟龙清积弊,纵横狐兔叹台臣”,是一种转折关系;江畔渔火的“若教龙剑云中合,便取闲心花下移”,是一种假设关系;江畔渔火的“前世当投石,今生可画眉”,既有假设关系,又有因果关系。
2、当句对,也称自对或句中对。
就是在一个句子里一些词与另一些词相对。
有时字数不等,亦被认可。
黄庭坚的“野水自添田水满,晴鸠却唤雨鸠归”,野水自添对田水满,晴鸠却唤对雨鸠归属于字数不等的当句对。
比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重对水复,柳暗对花明,属于字数相等的当句。
3、借对。
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借字义。
比如江畔渔火的“酒最伤人无月夜,情难回首少年期”,少年对无月,就是利用了少的另一种含义来对无,用月的另一种含义来对年。
另一种是借字音,也称谐音对。
比如孟浩然的“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用杨谐羊的音来对上句中的鸡。
古诗词对仗——流水对与鼎足对古诗词对仗分正对、反对、流水对,还有鼎足对、联壁对。
正对、反对、流水对包含两句诗词,对仗工整,又称两句对。
鼎足对和联壁对分别是三句、四句诗词,它们都是从两句对发展而来。
正对:对仗最工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对长河,孤烟对落日,直对圆。
大景物对应大景物,方位对应方位,形状对应形状,每个词对称恰到好处。
这是一般诗词最常用的对仗方法,不仅使诗词看起来工整,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2. 反对:上下句相对,一正一反,形成反差对仗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唐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工》新松对恶竹,一正一邪,恨不高对应须斩,上下句从相反的两面说一个意思。
例如上句说到松树觉得自己不够高,下句竹子觉得自己太高了,要斩掉一些,从相反两面指出各自高度,一正一反形成差异。
千尺和万竿对应的是量度,这两个词对仗不影响整句诗词所表达的意思。
3. 流水对:相对于正对、反对的庄重,流水对更活泼灵动一些,流水对之间的关系也是很微妙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唐李绅《悯农》春天对秋天,是承接关系;一粒粟对万颗子,是因果关系。
春天种下一粒种子,秋天收货万颗果实。
春天到秋天,这一承接递进关系,从一粒粟到万颗子这一种过程。
4. 鼎足对:又叫三句对,三句诗之间,表现力也很强,格律没有那么严谨,相对更自由今宵眼底,明朝心上,后日眉头。
——宋贺铸《眼儿媚》用今天,明天,后天,这三个时间概念来描述自己心情的轨迹,今日如何,明天又怎样,到后天又是什么状态?眼底,心上,眉头这三个词按照时间的顺序,层层递进,把情感推到制高点。
5. 联壁对:又称四句对,其实四句就有点长了,能找到四种事物之间存在对称,转折,递进关系,可以说非常难了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元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这联壁对简直绝了。
长江、淮山、江帆、山泉四物一一对应,最妙的地方是每句诗词最后一个字,练、淀、箭、电,读音都是入声,更巧的是这四个字韵母都是一样的,读起来格外押韵。
“行云流水,妙韵天成”——古诗中最著名的10联流水对“古人律诗中之流水对,常为难得之佳联,即因其一气呵成,畅而不隔,如行云流水,妙韵天成也。
”何为“流水对”?流水对是对仗的一种,出句与对句使用的词语构成对仗,但在意义和语法结构上不是相对,而是上下相承,下句承接上句,且两句不能互相脱离和颠倒,有一定的前后秩序,构成一个顺承复句。
简言之,就是上下句单独看不能表达出完整的意思,只有将两句话合在一起才能表达完整。
而前后两个句子存在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
因其句子对仗有如流水从上游流到下游一般,故称为“流水对”。
流水对在律诗对联中最受人欣赏,但其艺术性高,因而并不是容易弄出来的。
在古典诗词中,诗人也喜欢使用流水对来表达情感,而且一首诗中若有一联流水对,则会灵动许多。
其中最著名的诗句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草》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古原草生命力顽强,只要有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一览无遗,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所谓: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终南别业》随意而行走到流水的尽头,于是就坐下来看那天空云雾千变万化。
这两句有前后承接关系。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离别后如浮云飘流不定,岁月如流水一晃过十年。
岁月如流,年华易逝,分离再重逢,匆匆已是十年。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这两句存有因果关系,写出了诗人久盼家人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刘昚虚《阙题》不时有落花随溪水飘流而至,远远地就可闻到水中的芳香。
水面上漂浮着花瓣,流水也散发出香气。
芬芳的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这样的春色很迷人。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对联中的流水对什么是唐诗中的流水对?我们在读唐诗时,会读到很多对仗的句式,其中有的对仗句,出句和对句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的,他们起到的是相互映衬的关系,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而有一部分的对仗句式,出句和对句的意思是相贯串的,由上而下如行云流水,这部分对仗句式便称为流水对,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在流水对中,除了常见的顺承关系外,还可以是递进、转折、选择、假设、目的、问答等复合关系,我选几个例子: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问答关系)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因果关系)但愿朝朝长得醉,何辞夜夜瓮间眠。
(假设关系)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转折关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条件关系)这些例子,我们在唐诗中可读到很多,大家也可以补充说说。
要注意的是在流水对中,这些复合关系,有的会使用相对应的关联词,这我们比较容易分辩。
但有的会将关联词省略掉,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诗意判断了。
实践中也有些流水对较难判断的,特别在初唐时期,一些似是非是的准流水对。
这也不需要太较真,知道怎回事就好。
在格律诗创作中如何合理使用流水对,这才是我们需要了解的。
这非本答文主题,有机会我们再一起讨论。
看到对联,说有流水对,流水对是什么意思?谢谢邀请,对联是中华文化的明珠,也是过年必张贴,什么是流水对呢?流水对就是对联中比较高级的一种形式。
流水对,顾名思义就是像流水一般连贯自然,说话一气呵成,上下联就好像一个人在同时说两句话,它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是:上下联衔接自然,下联对上联的补充或解答,两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二是:上下联内容区分明显,撇开格律不看,光看内容也一定能分出上下联,下联的内容,一定和上联紧密相连接的,不能逆转,而一般的联如果不看格律的话,上下联往往可以互相转换,而流水对则不能,这也和流水的特性一样,水只能往低处流,不能倒着流否则就出大乱子了,所以流水对一定要严格把握上下联的联意第三是:上下联一定要有动感,这个动感不是说联一定要写动作,而是上下联一定要给人既连接又有变化的一种感觉,就好似是拍电影似的,两个分镜头,说明一件物事。
流水对是律诗对仗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不求形式上的严格工整,注重情感思绪的自然贯通,两句连贯而下如行云流水,所以叫做流水对。
流水对是一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两句,一般内容不同或相反。
如果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是作诗的大忌。
但有时上下句有相承关系,讲的是同一件
事,下句承接上句而来,两句实际是一句,这称为“流水对”。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下句描述的是紧接上句的行程,就是一流水对。
又如《秋兴》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查。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尾联也是一流水对。
流水对一般也被认为是不俗的佳对,如果尾联要用对仗,经常就用流水对收住全诗。
流水对流水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一般的对仗,都是并行的两件事物。
但流水对却是一意相承,两句可以当作一句来读。
... 由此看来,流水对
是说上句的意思没说完,像流水一样,得流下去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意思。
流水是一个比喻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