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渗透率及相对渗透率曲线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276.50 KB
- 文档页数:27
《油层物理》综合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流体饱和度:储层岩石孔隙中某一流体的体积与孔隙体积的比值。
2.岩石的粒度组成:指构成砂岩的各种大小不同的颗粒的相对含量。
3.微分分离:使油藏烃类体系从油藏状态逐渐变到某一特定压力、温度状态,引起油气分离,并随着气体的分离,不断地将气体放掉(使气体与液体脱离接触)的过程。
4.露点:指温度(或压力)一定时,开始从气相中凝结出第一批液滴时的压力(或温度)。
5.相对渗透率:同一岩石中,当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岩石绝对渗透率的比值。
6.有效渗透率:同一岩石中,当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让其中一种流体通过的能力。
7.接触分离:使油藏烃类体系从油藏状态瞬时变到某一特定压力、温度状态,引起油气分离并迅速达到相平衡的过程。
8.润湿滞后:由于三相周界沿固体表面移动的迟缓而产生润湿角改变的现象。
9.迂曲度:流体质点实际流经的岩石孔隙长度与岩石外观长度之比。
10.孔隙结构:岩石中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
11.贾敏效应:液珠或气泡通过孔隙喉道时,产生的附加阻力。
12.束缚水饱和度:分布和残存在岩石颗粒接触处角隅和微细孔隙中或吸附在岩石骨架颗粒表面不可流动的水的总体积占孔隙体积的比例。
13.残余油饱和度:被工作剂驱洗过的地层中被滞留或闭锁在岩石孔隙中的油的总体积占孔隙体积的比例。
14.泡点:指温度(或压力)一定时,开始从液相中分离出第一批气泡时的压力(或温度)。
15.波及系数:工作剂驱扫过的油藏体积与油藏总体积之比。
16.有效孔隙度:岩石在一定的压差作用下,被油、气、水饱和且连通的孔隙体积与岩石外表体积的比值。
17.流度比:驱替流体流度与被驱替流体流度之比。
二、作图、简答题1.请将描述地层油高压物性的参数随影响因素变化规律的表1补充完整(注:“↗”表示增大,“↘”表示减小;“Pb”为饱和压力)。
答:表1 地层油高压物性随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2.简要分析影响天然气在石油中溶解的因素。
相对渗透率及相对渗透率曲线应⽤第四节储层岩75中的想对滲透率*-*相对冰遑率和流⼡⽐k 有败渗it 率:务多相渝体拱存对,岩⽯对其中备⼀相浇体的通2L 能⼒。
例:70%的饱和盐於,r ⽔的枯度为icp), 30%的饱和油, C 油的粘度为3cp),△ p=2at ,Qw=0.3cmVs,Qo=0.02cmVs, 计#⽔的有效券遗率Kw,油的有欢涣it 率Ko ⼼==0.225(“制Ko + Kw =0.27 ( pm2 ) < K 绘=0.375 ( pm^ )-两相渗透率之和⼩于绝对渗透率 ?这是为什么⽼?(})站⽔同对浇动对,诂⽔发⽣⼲扰。
? r2)⽑管阻⼒对凑it 卑的彩响。
-(3) t?Ao (4)静⽌從滝或球泡所,⽣的附加阻⼒。
宿对海⾞A=2cm*-解:⼼=塔存° (⾎)- ⾛义:多向流体共存肘,每⼀相流体的有效湊透率与⼀个基准渗选率的⽐值K,,=KJKJ=KJKKro+Krw <100 %3、渝度与渝盛⽐⽔的流度⼀_ KwAv =Av流度⽐:M=^⼏oQw ⼆KwAAP/“詁a K/AP/“昇_Kw / /AvK o / Po⼆相对渗透率曲线Jt 乂:相对凑it 率与他和废之同的关**筑,森%三相对渗透率的影响因素1彩⽯孔僚轴构的彩响K“S」4?M\Kn> K“SM JWO d 2 4^?w ?Km100ES 3- -31a ■ W 64co8C %JU5(b>孔W ⼈⼩以MA 通性好杯対矽好曲⽔*曲谗彫和K,wSw %5图3-90嵐⽔&密⽯油⽔相対*遗特(£2?君⽯湄邊性的影响① *⽊岩⽯:普券点含⽔他和度丸于50%;②富诂岩⽯:等凑点舍⽔他和废⼩于 50%。
St 按雜⾓增如,诂相相对込卑很次酷低,⽔^肩对*込*碱^次升嵩。
AM 傀O' 4T" 90 ' Bft* ITO" 湘⽿^?.点Hfit ?请⾞(U ?980那ORO0"063ffll-89⽔》*⽚?Mfi 件对朗时?咸褂的% (OwenfDArcber. Jn. July 1971) 農”澗沿《IB ⾓与itt 相《対潅8舉的关《半\悴 -----r4090含?MMX. ?10?含*ft 和窪?%2O廿饱秤蜃%图3—50 强油湿岩冇典型的油⽔相对港透率曲找轉征3?沆体畅性的彩响A?渝体枯盛的彩响菲》和粘盛很⾼对,⾮at相相对滦it*可以⼤于100%,⽽测fit相击相对冰邃卑与粘⼡⽆关。
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预测模型建立及应用
1 相对渗透率
油水相对渗透率是油水两相混合液体流动性能的描述,是油水两
相流动性能研究的重要指标,也是石油工业实际操作的重要参数。
2 曲线预测模型
根据油相、水相的物理性质,基于油水两相运动的相互作用,构
建了综合油水相对渗透率的预测曲线模型。
通过计算实现渗透率的预测,根据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修正,实
现对油水两相混合液体流动性能的准确预测。
3 模型应用
将该模型应用于石油工业,可以充分发挥模型在油水两相混合液
体流动性能研究方面的十分重要的作用。
多种井场油水相对渗透率的
预测非常准确,这也为下一步的研究及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基础。
4 结论
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预测模型建立和应用,是石油工业实践中实
现油水两相混合液体流动性能准确预测的有效手段,为进一步研究及
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同微相不同渗透率区间应用相渗曲线的方法X齐殿军(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五采油厂,黑龙江大庆 163513) 摘 要:以某试验区为模拟区块,在数值模型中按相同微相不同渗透率区间应用不同的相对渗透率曲线,通过与同一微相内应用相同的相对渗透率曲线拟合所得到的曲线进行对比,说明按相同微相不同渗透率区间应用不同的相对渗透率曲线能较好的改善拟合效果。
并探讨了应用统计规律根据不同砂体类型不同渗透率区间选择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方法。
关键词:微相;相对渗透率曲线;油藏数值模拟 中图分类号:T E3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14—0134—02 对于陆相河流-三角洲沉积的多油层砂岩油藏,平面非均质性较强,往往发育有多个微相,不同微相的渗透率有很大差别,且相同微相内不同部位其渗透率差异也较大。
在以往数值模拟中,相渗曲线的应用方法是采用按沉积微相约束方法进行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匹配,即相同微相内采用同一条渗透率曲线。
但是这种方法有其局限性,主要问题是相渗曲线资料少,相同微相内不同渗透率部位应用同一条相渗曲线,未考虑其相同微相内不同渗透率部位渗流特征的差异,导致油藏数值模拟的精度较低。
本文以某区块为模拟区块,在数值模型中按相同微相不同渗透率区间赋不同的相渗曲线,并探讨了应用统计规律在模型中根据不同砂体类型不同渗透率区间选择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方法。
1 应用统计规律选择相对渗透率曲线为了实现相同微相不同渗透率区间选择相渗曲线,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先将已有的相渗曲线按照沉积微相不同渗透率级别进行分类,并将所有曲线完全规一化,再通过求所有曲线相同规一化饱和度下的相对渗透率代数平均值得到完全规一化平均曲线;然后求所有原始曲线饱和度端点的代数平均值,从而得到平均曲线饱和度端点值;最后利用平均曲线饱和度端点将完全规一化平均曲线恢复到正常饱和度范围的相对渗透率曲线。
具体步骤如下:将已有的相渗曲线按照沉积微相不同渗透率级别分类。
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应用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是油水两相渗流特征的综合反映,也是油水两相在渗流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它在油田开发方案编制、油田开发专题研究、油藏数值模拟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因此,对油田开发来说,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既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广泛性的应用问题。
以下部分主要介绍油水相对渗透率的有关概念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一、油水两相渗流的基本原理天然或注水开发的油藏,正常情况下从水区到油区的油层中,其原始的油水饱和度是逐渐变化的,在水区与油区之间有一个油水过渡带。
生产过程中,当水渗入油区驱替原油时,由于油水流体性质的差异,如油水粘度差、密度差、毛细管现象及岩石的非均质等,使得水驱时水不可能将流过之岩石的可动油部分全部洗净,形成了油水两相区。
在驱替过程中,此两相区不断向生产井推进,当生产井见水后,很长时间内油水同时开采;水驱油试验过程中,出口端见水以后,也是长时间的油水同出。
从整个水驱油的过程可以看出,水驱油的过程为非活塞过程,油水前缘推进过程相当于一个漏的活塞冲程。
二、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定义】在实验室中,用水驱替原油作出的油相和水相相对渗透率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曲线,称为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
随着含水饱和度sw 的增加,油相相对渗透率kro减小,水相相对渗透率krw增大。
【说明】1、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共有五个特征点(如图2-1-1):S wi:束缚水饱和度。
它对应着最大含油饱和度S oi,即原始含油饱和度,S oi=1-S wi;S or :残余油饱和度。
它对应着最大含水饱和度S wmax,S wmax=1-S or;K romax :束缚水条件下的油相相对渗透率(最大);K rwmax :残余油条件下的水相相对渗透率(最大);等渗点:油相与水相相对渗透率曲线的交点。
2、油水两相渗流区的含油饱和度变化为ΔS o=1-S wi-S or=S oi-S 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