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课程概述及基础知识(一)
- 格式:ppt
- 大小:1.64 MB
- 文档页数:31
各位老师,这是下学期《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及考核大纲,请参照备课。
选用教材是北师大王本陆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7122有书,可提前参阅;第三讲的老师可参考钟启泉主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我和魏院长都有这本书,可以提供)。
考试形式仍采用辨析题、案例分析、论述和实践训练四个题型。
有何问题可及时沟通《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实施纲要第一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6课时)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分析重点理解和掌握课程的不同定义(p31),了解与课程相关的概念(p33-37)(二)课程的表现形式重点掌握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定义和内容,古德莱德关于课程定义的五个层次(三)课程的历史发展重点掌握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为课程、社会本位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四)影响课程的基本因素重点掌握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p54-56)二、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的含义重点理解课程目标的定义以及与教育宗旨、教育目标、教学目标等概念的关系(p61-62)(二)课程目标的取向重点理解课程目标的四个形式取向,即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p63-65)(三)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一般了解)(四)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重点掌握(p67-68)三、课程内容(一)课程内容的含义(一般了解)(二)课程内容的取向(重点掌握P70-72)(三)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一般了解)(四)课程内容组织的要素(一般了解)(五)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重点掌握p75-78)第二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6课时)一、教学概述(一)教学的定义及其要素重点掌握教学定义的不同理解,教学要素中的三要素内容及其关系(p123-130)(二)教学的本质及其争论(一般了解)(三)教学的历史发展重点掌握现代教学的一般特征(p140-142)二、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的含义及功能(重点掌握153-156)(二)教学目标的分类重点掌握布鲁姆教学目标的三种分类及其内容(157-160)(三)教学目标的设计1、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一般了解)2、教学目标的编制和撰写(重点掌握一般教学目标的编写p166-168)三、教学模式(一)教学模式的含义及其结构(重点掌握p176-177)(二)几种值得关注的教学模式(重点掌握p189-192)(三)教学模式的选择和应用(一般了解)第三讲我国的新课程改革(6课时)(此讲以钟启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为参考)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一般了解)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重点掌握)新课程改革倡导全人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构建多元化的课程结构;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管理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生态学概论专题一课程概述1)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Ecology)是从系统的高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其中生物包括人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及社会经济环境。
2)生态学的形成发展形成期:公元17-19世纪末定义提出巩固期:20世纪初-50年代理论研究壮大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知识体系的拓展、丰富3)生态学的研究现状生态学在研究社会问题中的重新定位生态学研究对象的时空尺度不断拓展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向过程和预测发展生态学新分支在学科交融中不断产生生态学研究方法与手段在集成中创新专题二(第一讲)生态学基础知识思考题:1、什么是生态系统?有哪几种生态系统?2、湿地生态系统的定义•3、为什么说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是最丰富的?一、系统概述1)系统的定义系统:在一定的时空范围(边界)内,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组分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的结构与功能,朝着特定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要素:①有一定边界②有多个组分③组分间关联④有特定功能⑤有运动目标2)系统的特性,是指系统相对于非系统而言所具有的若干属性。
主要包括:(1)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结构的有序性——主要表现在系统外部有一定的边界,内部有鲜明的分层现象。
系统边界:指系统所涉及的时间和空间界限(可自然形成或人为划定)分层现象:指系统按一定的层次,可向宏观逐层综合,向微观逐层分解的现象。
(2)结构的整体性系统结构的整体性是系统对各组成要素的总体要求,包括各组分间存在量比关系,相互作用和联系方式:量比关系:指组分间在数量上的比例。
它控制着系统的构成。
相互作用:指组分间相互约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方式:指组分间的时空关系,即系统内各要素在和空间上的配置。
(3)功能的整合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是指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组分功能之总和的特性。
它以特定的系统结构为基础。
系统功能>∑组分功能(4)功能的离散性系统功能的离散性是指系统整体功能小于各组分功能之总和的特性。
课程介绍第一课
课程介绍第一课:课程概述与学习目标
一、课程概述
本课程是一门全面介绍课程管理的综合性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课程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课程设计、实施、评估和改进的全过程,为今后从事教育工作或相关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目标
1. 掌握课程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了解课程设计、实施、评估和改进的全过程;
3. 培养学生对课程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课程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2. 课程设计的方法与技巧;
3. 课程实施的过程与管理;
4. 课程评估的标准与方法;
5. 课程改进的策略与实践。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作业与考核
本课程将布置适量的作业,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包括考试、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等,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育原理(课程代码:00405)第八章课程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二节课程改革第三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现行课程标准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一)课程即学科1.在古代历史上,便有将课程等同于教学科目的传统。
2.对科目的价值进行了论述3.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被视为学科的内容或教材。
4.优缺点:(1)学科课程有其逻辑性及系统性强的优势,有利于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
(2)然而,只注重学科课程势必会造成和加深学科的分离,忽视了学生的心智发展状况,不利于学生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利于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
(二)课程即经验1.所谓课程,就是学生的学习经验,它取决于学习者个体亲身的经历,取决于学习者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
2.经验说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
3.优缺点:课程经验说注重个体的能力,关注个体经验的不断获得,往往忽略了系统学科的学习,操作起来较为困难。
(三)课程即活动1.课程是指有计划的学科或其他活动。
2.课程不仅包括学科,还有其他内容如劳动和其它各种活动,也不只是内容本身,还有对内容的安排,以及内容安排实现的进程和期限等含义。
(四)课程即文化再生产1.鲍尔斯和金迪斯为此主张的代表人物。
2.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事实上都是该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的职责就是要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
(五)课程即社会改造1.代表人物是巴西的费雷尔。
2.这种观点认为,课程不是要让学生适应社会或顺从社会文化,而是去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他们认为只要提供合适的课程引导,年轻人就能准备好并有能力改造世界。
二、课程的种类(一)根据学生在课程中学习方式的的不同,课程可以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1.学科课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可谓最早的学科课程。
2.学科课程的设计以学科为中心,由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各学科具有特定的内容、一定的学习时数和学习期限。
商洛学院教案课程名称: 逻辑学基础知识课程类型: 必修课上课班级: 中文系汉本1001—1004、文秘1001计划学时: 18 周学时: 36授课学时: 2012 --- 2013 第 1 学期教材版本: 高教出版社编者: 姜全吉、迟维东(第三版)授课教师: 赵英卓商洛学院教务处制2012年9月时间9 月10日星期一课题第二专题概念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逻辑的研究对象、性质及作用,从宏观上认识学《逻辑学》这门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教学重点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本专题的重点教学难点①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的区别;②属种关系的概念与反映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概念的区别;③划分和理解的区别课型大课型和小课型教学媒体板书与多媒体教法选择四步教学法,案例分析法,采用启发式互动教学教学过程一.课前思考题(通过思考题,达到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启发、导入到本节课将要学的新知识)1.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教法运用及板书要点2.思维的基本形态。
3.“健康就是没有病”、“正方形是四边相等的平面几何图形”这两个表述能不能作为健康和正方形的概念?请说明原因。
二.把学生的思维引入课堂后,开始学生说课(原则上是三人一组,每个人3分钟),教师点评。
三.教师从宏观上给学生介绍本章知识:概念是思维的最小细胞,是进行判断(命题)、推理和更复杂逻辑思维的基础,没有明确的概念就没有清晰的逻辑思维。
所谓概念明确,就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唯有此才能准确地理解概念和使用概念,这一专题就是围绕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展开的:概念的种类就是分别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来对概念进行分门别类的;概念间的关系,就是划分概念在外延间的关系;定义和划分则是明确概念内涵和外延的逻辑方法;反变关系就是指统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限制和概括,依据的就是概念内涵与外延间的反变关系。
第一节概念概述一.什么事概念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及其特有属性和分子范围的的思维形态本质属性:就是事物的特有属性,是甲事物区别于乙事物的根本,也就是概念的内涵。
开学第1课内容概括引言开学第1课是新学期的开始,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非常重要。
这节课通常会涵盖一些重要的概念和课程计划,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文将概括开学第1课的内容。
课程目标开学第1课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本学期的课程目标和期望。
老师通常会介绍课程大纲和教学计划,讲解学习目标和预期成果。
这有助于学生了解课程的整体框架,为学习做好准备。
课程内容开学第1课的内容通常涉及以下方面:1. 课程介绍老师会简要介绍本学期的课程内容和安排。
这包括课程名称、学分、教材使用、考核方式等方面的说明。
此外,老师可能会介绍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侧重。
2. 学习目标和预期成果本节课通常会明确课程的学习目标和预期成果。
学生将了解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为自己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3. 课程大纲和教学计划老师会详细讲解课程大纲和教学计划。
课程大纲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重要信息。
教学计划则是具体的学习安排,包括每周的课程内容、作业要求、考试安排等。
这些信息对于学生了解课程的整体结构和时间安排非常重要。
4. 课程要求和期望开学第1课通常还会涉及课程的要求和期望。
这包括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的要求、作业和实验的完成要求等。
老师会与学生明确课程的期望,帮助他们在学习中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5. 学习资源和支持在开学第1课中,老师通常还会介绍学习资源和支持。
这可能包括教材、参考书籍、在线资源、学术支持服务等。
通过了解这些资源,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和获取必要的学习资料和支持。
总结开学第1课是新学期的重要开端,通过本节课的内容概括,学生可以对本学期的课程有更清晰的认识。
理解课程目标和期望,了解课程大纲和教学计划,以及掌握学习资源和支持,有助于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习进程,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因此,对于学生而言,认真参加开学第1课非常重要。
黑马人工智能讲义黑马人工智能讲义引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是指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系统的总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了当今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
作为一家专业的IT培训机构,黑马程序员推出了针对人工智能领域的课程——黑马人工智能讲义,旨在帮助学习者全面掌握人工智能相关知识和技术。
第一部分:课程简介1.1 课程概述黑马人工智能讲义是一门面向初学者和高级开发者的综合性课程,主要内容包括Python编程基础、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方面。
该课程适合于计算机科学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从事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图像处理等相关行业从业者。
1.2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习者:- 掌握Python编程语言,并使用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理解机器学习的基本概念和算法,并掌握常用的机器学习库;- 理解深度学习的基本概念和算法,并使用TensorFlow等框架进行深度学习模型的构建;- 掌握自然语言处理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并使用NLTK等工具进行文本分析。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2.1 Python编程基础在Python编程基础部分,学习者将会掌握Python语言的基本语法、数据类型、流程控制、函数定义等知识,以及使用Numpy、Pandas 等库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具体内容包括:- Python基础语法- 数据类型和运算符- 流程控制语句- 函数定义与调用- 文件操作- Numpy库介绍- Pandas库介绍2.2 机器学习在机器学习部分,学习者将会了解常见的机器学习算法及其应用场景,如线性回归、逻辑回归、决策树、随机森林等,并使用Scikit-Learn等库实现相应算法。
具体内容包括:- 机器学习介绍- 监督学习与非监督学习- 线性回归- 逻辑回归- 决策树- 随机森林- 聚类分析2.3 深度学习在深度学习部分,学习者将会了解深度学习的基本概念和算法,如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等,并使用TensorFlow等框架进行深度学习模型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