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COPD诊治指南2013
- 格式:ppt
- 大小:932.00 KB
- 文档页数:45
慢性阻塞性肺病全球倡议慢性阻塞性肺病指南(2013更新版)解读1、有关COPD的诊断主要对临床诊断及肺功能检查操作标准作出要求。
由原来的“有呼吸困难、慢性咳嗽、咳痰并 /或有危险因素暴露史的患者应考虑诊断为COPD”更改为“有呼吸困难、慢性咳嗽、咳痰且有危险因素暴露史的患者应考虑诊断为COPD”。
理由是使用“并 /或”会将部分哮喘患者误诊为 COPD,并且除了部分由哮喘发展成的 COPD外,没有暴露史的 COPD患者罕见。
肺功能检查操作由“肺功能检查中, FVC 及 FEV1取三次测量的最大值,并且要求三次测量中的最大值及最小值差异小于 5%或100 ml”改为“肺功能检查中, FVC及 FEV1取三次测量的最大值,并且要求三次测量中的最大值及最小值差异小于5%或150ml”,目的与其他指南推荐相一致。
2、有关 COPD评估2.1 新增临床 COPD问卷(Clinical COPD Questionnaire,CCQ)评估 COPD症状在原 2011修订版中,推荐使用 COPD评估测试( COPD assessment test,CAT)或改良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 MRC)呼吸困难指数( modified 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MRC)评估 COPD患者症状。
二者主要评估临床症状及对生活状态的影响以及预测日后病死的风险。
新增的 CCQ问卷主要包括 10个项目,分别对症状、功能和精神状态进行评分,有利于发现 COPD临床控制不佳的患者,也可作为追踪治疗效果的客观标准之一[2]。
根据目前的知识,将 CCQ 0~ 1分的患者归入为 A和 C组,即少症状组,将 CCQ> 1分患者归入 B和 D组。
与繁冗的圣乔治评分相比, CCQ不但有很好的一致性[3],而且临床操作性更好。
这一更新有利于更为全面、客观、有效地评估 COPD临床症状。
2.2 危险度评估评估危险度时将“有过 1次或以上需要住院治疗的急性加重”归为高危组。
DOI:10畅3760/cma畅j畅issn畅0376-2491畅2014畅05畅006作者单位:51008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通信作者:管向东,Email:carlg@163畅net・专题论坛———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防治・2013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预防和治疗指南枠———目标性治疗的解读管向东 刘紫锰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pneum-onia,VAP)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在接受机械通气48h后发生的肺炎,是重症医学科(ICU)内患者最常见的院内获得性感染之一。
VAP在国内外报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高。
VAP一旦发生,易造成撤机困难,延长患者的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增加相关的医疗费用,并导致患者病死率增加,严重影响患者预后。
VAP的早期认识与诊断、有效全面的预防及积极有效的治疗等已成为当今重症医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规范VAP的诊断、预防和治疗,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制定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预防与治疗指南(2013)”(以下简称指南)[1],该指南针对目前VAP诊疗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不同层面,对VAP的认识、诊断、预防和治疗进行概括与规范,并依据循证医学原则提出了相应的推荐意见。
本文主要对指南中关于VAP的目标性治疗部分进行解读。
抗菌药物的目标性治疗是在充分评估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获取病原学培养及药敏结果的前提下,按照致病菌药敏结果给予相应的抗菌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的一种策略。
早期获得病原菌结果对指导目标性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开始前应留取相应的病原学标本,这是目标性治疗的重要基础。
一、目标治疗的药物选择指南指出,早发VAP发生在机械通气≤4d,主要由对大部分抗菌药物敏感的病原菌(如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引起;晚发VAP发生在机械通气>15d,主要由多重耐药菌或泛耐药菌[如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