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精品课堂)201X-201x学年高中历史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讲)(提升版)(含解
- 格式:doc
- 大小:480.00 KB
- 文档页数:7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一、三民主义:1、背景:(1)政治:改良救国方案的失败。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思想:革命知识分之队伍迅速壮大并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大力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4)组织:革命团体的建立。
(5)个人努力:孙中山早期活动。
2、提出: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不久又在《民报.发刊词》上,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三民主义。
3、内容: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如何理解民族、民权和民生三大主义之间的关系?①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政治前提。
②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③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补充和发展,是三民主义中最具思想特色的部分。
④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
4、评价:①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鼓舞人民群众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
②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比较完整但不够科学的民主革命纲领,民族主义不但没有明确反帝且具有狭隘性,民生主义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是由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的,这就决定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5、实践和结果:①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促进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要不要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②指导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高二历史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知识点总结怎样理解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从“振兴中华”的救国愿望出发,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实践中,深入研究中西有关思想资料并实地考察西方社会政治的基础上提出的。
孙中山倡导的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的手段*“洋人的朝廷”──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民族独立的中国。
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前提,它继承了中国历的民族主义传统,吸取了西方资产阶级争取民族独立与自由的民族主义思想。
孙中山强调“民族主义”绝不是排斥满族,只是反抗满族贵族的民族压迫,*满族贵族的统治。
孙中山认为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清政府,则无挽救之法也”(《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34页)。
民族主义“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孙中山选集》第81页)。
所以,民族主义反对的不是整个满族,而是反对满族统治者。
也没有排外的思想,而是要联合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政治上获得独立之后,必须有经济上的富强独立,这是民族主义的另一主要内容。
孙中山对此作了十分具体细致的研究,提出了一个中国建设的具体蓝图──《实业计划》。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在辛亥革命前是全体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旗帜。
孙中山倡导的民权主义就是“创立民国”,通过政治革命,*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它主要来自西方资产阶级的“平等”思想和民治观念。
孙中山主张“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充分享有“民权”。
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迫切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对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起了推动作用。
孙中山认为“民族革命”只能*清政府,却无法铲除“恶劣政治的根本”──君主专制政体,这一政体是中国长期落后和被侵略的根源。
因此,他说只有“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才能*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设计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新旧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实践2、理解:三民主义进步性和局限性;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作用;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3、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基本观点分析三民主义与辛亥革命成败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媒体手段出示,再现三民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2、运用“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观点分析重点难点.3、比较新旧三民主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知道三民主义是当时最进步的思想,但是由于其无法突破自身的局限性,它不能指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2、感知孙中山为民主共和奋斗一生的高贵精神和适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及课时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突破方法:情景创设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知识比较法,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板书相结合,板书形成体系化,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在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掀起向西方学习的高潮,试图挽救民族危亡。
在这一过程中,把先进的理念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性巨变,三位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一步步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使中国人民醒了;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而指导这些实践的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成为中国20世纪最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看看到底讲了什么内容,能够使中国人民觉醒?资料孙中山:孙中山(1866-1925),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曾用名:中山樵.1940年,国民政府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共产党则称他为“革命先行者”。
专题六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导学案【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学法指导】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尤其是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过程,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重点把握孙中山的新旧三民主义的内容、异同,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异同,评价其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3.比较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异同;三民主义与辛亥革命成败之间的关系。
4.以教科书和相关史料为载体,提炼关键语句,学会将史料阅读与教科书所述相互引证和彼此说明。
5.分析新、旧三民主义作用时,从理论与实践、进步性与局限性、结论与史实等方面去条分缕析。
6.联系必修1中的辛亥革命和大革命、必修2中的民族资本主义和必修3中近代前期思想解放潮流的有关史实。
【学习过程】一、三民主义的提出1.背景(1)鸦片战争以后,____________不断加深。
(2)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________主张或方案屡屡碰壁。
(3)19世纪末,以孙中山为代表的________________登上历史舞台。
2.提出(1)1905年,孙中山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同盟会的纲领。
(2)不久,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将这个纲领阐发为以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3.内容(1)民族主义即“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____________。
(2)民权主义指“____________”,就是通过________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即“____________”,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________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________共享。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重难点“精讲”】一、三民主义的内涵、关系及评价1、三民主义内涵:(1)民族主义(民族革命),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把反清王朝统治与建立资产阶级统一的民族国家结合起来,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
(2)民权主义(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政党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3)民生主义(社会革命),核定全国地价_,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是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反映了孙中山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美好愿望和对世界潮流的敏锐观察。
3、评价:(1)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也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3)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
这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温馨提示】中国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中的“鞑虏”不是指帝国主义,而是指满洲贵族。
到了新三民主义才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二、新三民主义“新”的体现1.内容新。
(1)新民族主义中明确提出了反帝要求,主张各民族平等。
(2)新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3)新民生主义中提出了要“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谋求改善工人与农民的生活。
2.思想新。
它贯彻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三、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及其具体体现1.关系(1)新三民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四大革命阶级的指导思想,三大政策是革命统一战线占主导地位时国民党的执政原则。
(2)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实质内容,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升华,是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要求的,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革命的真实反映。
(3)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相互依托,但不可混为一谈。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1.背景(1)危机: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实践:先进中国人的救国方案屡屡碰壁。
(3)阶级: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4)学习: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在海外的经历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2.提出(1)1905年,孙中山在同盟会纲领中提出“①”。
(2)在《民报·发刊词》上,进一步阐发“②”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3.内容(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③。
(2)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④。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⑤,涨价的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4.评价(1)性质: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
(2)进步性①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②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3)局限性: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1.发动辛亥革命,建立⑥,推翻清朝统治。
2.制定颁布⑦,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3.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捍卫民主共和。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背景(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2)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2.提出:1924年,中国⑧,确立了⑨三大政策。
3.内容(1)民族主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⑩。
(2)民权主义:民权为⑪所共有。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⑫,实行⑬的政策。
4.评价(1)进步性①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
②和中共的⑭基本一致,成为⑮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③推动国民革命在全国展开。
(2)局限性:内容上仍属于⑯范畴。
K知识参考答案⑨联俄、联共、扶助农工⑩一律平等⑪一般平民⑫节制资本⑬耕者有其田⑭民主革命纲领⑮国共合作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步性(2017—2018学年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段考)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记载:“孙中山看到,尽管西方列强拥有繁荣、独立与民主,但他们也为工业化的问题所困扰。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重难点“精讲”】
一、三民主义的内涵、关系及评价
1、三民主义内涵:
(1)民族主义(民族革命),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把反清王朝统治与建立资产阶级统一的民族国家结合起来,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
(2)民权主义(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政党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3)民生主义(社会革命),核定全国地价_,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是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反映了孙中山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美好愿望和对世界潮流的敏锐观察。
3、评价:
(1)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也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3)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
这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温馨提示】中国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中的“鞑虏”不是指帝国主义,而是指满洲贵族。
到了新三民主义才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二、新三民主义“新”的体现
1.内容新。
(1)新民族主义中明确提出了反帝要求,主张各民族平等。
(2)新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3)新民生主义中提出了要“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谋求改
善工人与农民的生活。
2.思想新。
它贯彻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三、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及其具体体现
1.关系
(1)新三民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四大革命阶级的指导思想,三大政策是革命统一战线占主导地位时国民党的执政原则。
(2)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实质内容,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升华,是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要求的,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革命的真实反映。
(3)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相互依托,但不可混为一谈。
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三大政策是具体方针。
没有三大政策,就无从体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担负的新责任;没有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就不可能形成思想体系,无法在民主革命实践中充分发挥其效能。
总之,两者紧密相连,新三民主义是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和手段。
四、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破题归纳)
项目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内容民
族
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没有明
确的反帝纲领
增加了对外反帝、对内主张民族平等的新内容民
权
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
国为目标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发展为建立各阶级的联合政府
项目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内
容
民
生
提出平均地权增加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的内容
影响
是辛亥革命的思想理论体
系,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
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指导国民革命的思
想理论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易错易混】
易错点1:“平均地权”不等于“平分土地”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实行资产阶级土地国有,由国民共享。
其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是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易错点2: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反对的是满洲贵族的统治,实质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到了新三民主义才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
易错点3:三民主义内容之间的关系:民族主义是革命的前提;民权主义是革命的核心;民生主义是革命的补充。
易错点4: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目标的指导思想、方法、途径。
【素质拓展】
1、史料与史证
史料主题: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
【史料】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史料】革命行动,欠缺人民心力,无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
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
……故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持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盖无可疑也。
——《孙中山选集》下卷,第475~527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史证:史料表明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中明确提出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大敌,认识到工农力量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从而为他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提出新三民主义,改组国民党打下基础。
2、史料研习与应用
2-1:史料主题: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材料一凡有见识的人,皆知社会革命,欧美是决不能免的。
这真是前车可鉴,将来中国要到这步田地,才去讲民生主义,已经很迟了。
……解决的法子,社会学者所见不一,①
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材料二私有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此则平均地权之要旨也。
……中国以农立国,而全国各阶级所受痛苦,以农民为尤甚。
②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
——国民党一大宣言2—2:读史三步曲
2-3:史料应用
(1)材料一的“社会革命”指的是同盟会纲领和三民主义的哪一内容?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关于“社会革命”的内容有何发展?
(3)据上述材料指出孙中山这一思想的发展及其原因。
【解题技巧指导】
判断推理型选择题的解法
判断推理型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
这类题目往往以材料型的形式或者设置新的情景,以考查学生通过对历史规律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
解答这类选择题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
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技巧体验:
【答案】C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