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学案:第16课 三民主义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3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主要是指: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这些思想是怎样形成的?又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材料、列表等方法,写出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主要背景,分析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难点: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以及孙中山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及其影响。
【知识要点】2.时间:1905,《民报》发刊词3.内容:“民族主义”:推翻满洲贵族统治“民权主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民生主义”:核定地价,涨价归公4.意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5.实践: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但是反对北洋军阀、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屡遭挫折二、新三民主义1.背景:(1)孙中山领导反对北洋军阀斗争屡遭挫折(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2)苏联、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影响(3)国共第一次合作的需要2.提出:1924年国民党一大宣言3.内容:增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实质是联合广大民众,反帝反封建节制资本:限制垄断资本发展4.作用: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国民革命发展,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重点难点解析】1.孙中山从“医人”到“医国”,由改良到革命,上书李鸿章失败,走上革命道路。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高中历史必修三: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一、三民主义:1、背景:(1)政治: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旧的救国方案屡屡碰壁。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政治舞台。
(3)思想: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受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考察西方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和社会现状,吸取欧美贫富悬殊的教训。
孙中山还受法国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影响,欣赏达尔文进化论、马克思《资本论》、美国亨利•乔治的“单税社会主义”思想。
受到儒家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唐朝民族和睦思想、黄宗羲等反君主专制思想、洪秀全均田思想的影响。
以知难行易作为哲学理论基础,在民主革命实践中不断融铸创新。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然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
……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1905年孙中山《民报•发刊词》①积极:是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迅速成为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革命斗争的纲领。
②局限: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因此难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根源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妥协性。
)在宣传上重民族主义轻民权主义。
4、实践:①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②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内容)③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孙中山先后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维护民主共和,但都先后失败。
(教训)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还可以萌发。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知识点总结)一、背景:1、政治:鸦片战争以来,民族危机不断加剧,先进中国人提出的不同救国方案屡屡碰壁2、经济: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3、阶级: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4、个人: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兴中会、广州武装起义、流亡英国考察西方政治等)二、提出:1、1905年,创立同盟会,在同盟会纲领中提出在《民报》发刊词中阐发了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三、内容四、评价:1、性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2、进步性: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3、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这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五、实践1、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孙中山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临时约法3、捍卫共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实践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西方的老路是行不通的,孙中山没有放弃,实现了他一生中的又一次重要飞跃,将旧民主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六、新发展(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1、背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看到了新的希望。
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帮助。
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又回复到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的局面中来。
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投降卖国,推行专制统治。
孙中山的坚韧不拔、与时俱进的精神2、标志: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图解]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3、内容:4、评价进步意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大革命的旗帜局限性:在内容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第六章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这一单元中的第一部分。
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影响、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影响。
本课内容一方面表明三民主义的内容在不断充实和发展;另一方面反映出先进中国人的救国探索不断深入;同时还反映出孙中山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具有崇高的人格品质。
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与孙中山有关的文字与影视资料,增强学生对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感性了解,为深化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及评价;思想论战的主要内容及影响;新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及评价。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新旧三民主义的材料,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通过比较新旧三民主义,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旧三民主义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当时的先进思想;三民主义不能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孙中山先生具有与时俱进的伟大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四、学情分析1、认知基础:高二学生通过初中、高一的历史学习,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已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但缺乏对孙中山和三民主义的理性认识。
2、心理特征:高中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学习态度明确;自我意识趋向成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情感上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但面对大练兵专家评委,会有紧张感。
3、学习能力:自主阅读与语言文字、口头表达有一定的基础;具备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
五、教学方法1、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讲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启发式教学与创设情境相结合,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
2、以活动建构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利用图片、表格、视频、音乐、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探究、体验主动的建构。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的课堂教学设计
《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导学工具
设计人:郭春霞审核人:于国平
【学习目标】学生应该学会三民主义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应该学会运用材料分析问题的技能
学生应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在思想上向伟人学
习其可贵的品质
【重点难点】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影响
【学法提示】我该如何学习?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要求进行具体指导;
【学习材料】分层次阶梯式设置学习活动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训练思维、体验感悟;
【学习过程】问题情境—情境导入,预计用时2分钟
自主学习—研读教材及所示材料,预计用时15分钟
合作探究—设计2个探究问题,预计用时15分钟
展示交流—小组展示预计用时8分钟
总结提升—课堂小结及检测预计用时5分钟
【达标检测】设计达标检测题以练习和巩固、拓展、提升学习并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还有小组计分;
【拓展延伸】在小结环节,我用课堂问答的方式带领大家回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中的“形成”这一部分知识点。
那么,三民主义又是如何发展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了解。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资料注释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1905年11月,同盟会在东京创办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发刊词中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作了进一步阐述,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族主义的目的是推翻清王朝对汉族的压迫,并不排斥满族人民;也就是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王朝封建统治。
民权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创立民国”。
就是要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
孙中山还把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分为三个时期,即“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和“宪政时期”。
并提出了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国家机构组织的具体设想,即“五权宪法”,指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各自独立,又相互制衡。
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
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的地价归地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三民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推动作用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民生富裕的愿望,因此它不但受到资产阶级的拥护,也受到了包括广大劳动人民在内的一切民主派的拥护。
在一段时期内,它成为中国革命党人战斗的口号和团结的旗帜,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正是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广大革命志士团结一致,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使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统治秩序再也不能稳定下来。
新三民主义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著名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在这篇宣言中,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一是“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使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二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一)历史背景:1、政治社会状况: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改良方案失败(中体西用、维新变法)。
2、经济阶级条件:19世纪末中国面临瓜分危机时刻,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3、主观努力: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孙中山流亡国外,一边学习资产阶级理论,一边考察西方社会政治,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二)三民主义的提出:1、提出: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中国同盟会总章》中明确提出十六字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在《民报》的发刊词上,阐发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要理论指导。
②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③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局限:但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没有彻底土地革命纲领。
这就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1、指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注意——辛亥革命的结果: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改变双半社会的性质。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3、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失败。
三、发展:“新三民主义”思想形成——孙中山革命思想的飞跃1、条件:①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失败。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五四运动、十月革命对孙中山的影响;③中共和共产国际对孙中山的帮助。
④孙中山的爱国思想和救国救民的崇高责任感。
2、提出新三民主义——1924年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1924年国民党“一大”《国党一大宣言》内容:①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第16 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理论的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2、了解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家为实现三民主义而领导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推行有利于发展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和法令,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史实。
3、了解新三民主义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了解1905—1925年20年间孙中山提出、发展三民主义理论,为实现三民主义而不懈努力奋斗的历史轮廓;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研究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并实地考察了西方社会后,提出了“振兴中华”的蓝图,它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理论作用。
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家高举“三民主义”旗帜,组织、发动和领导了一系列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斗争。
实现了20世纪社会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重点难点】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辛亥革命时期三民主义的实践。
难点:如何理解与旧三民主义相比较,新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和巨大的进步?【自学指导】一、三民主义的提出【合作探究1】阅读材料材料一材料二:1895年~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六十多家,平均每年设厂十五家以上。
材料三:The goverment 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and for the people。
……兄弟(孙中山)把它译作“民有”、“民治”、“民享”。
……这就是兄弟(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主义。
材料四:1900年以后,在国内外掀起了出版介绍西方资本主义的翻译著作,创办革命报刊,发行革命书籍,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热潮。
——《近代史》材料五: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但是遭到李鸿章的冷遇。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分析与思考】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20世纪以来引导中国走向变革、走向富强、走向现代化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⑴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20世纪初资产阶级的政治民主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并在推翻清王朝和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⑵毛泽东思想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的全党统一的指导思想,它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⑶邓小平理论是在中国沿着改革开放之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形成的,这一思想成为指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继续前进的旗帜;⑷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1、20C三位伟人三次巨变: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⑵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⑶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2、20C以来中国最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⑴三民主义、⑵毛泽东思想、⑶邓小平理论、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⑸科学发展观。
★有人说: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分别把苏联搞僵了、搞死了、搞垮了。
第16课三民主义
【课前导学】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把握四点
1、时代呼唤:辛亥革命前先进中国人提出的救国方案都行不通。
2、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①上书李鸿章遭到冷遇;②建立革命团体兴中会;③发动广州起义失败。
3、基本内容:①民族主义: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②民权主义: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③民生主义:解决土地问题。
4、评价:①进步性: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②局限性: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把握两点
1、民主革命和进程进展:①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②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局限性: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历史任务,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战争失败。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把握两点
1、原因:①三民主义指导下革命活动教训;②苏俄和中共的帮助;③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精神。
2、新三民主义内容、影响及评价:①影响:推动了国民大革命发展。
②评价: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
但在理论、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整合拓展】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孙中山改变社会现状的方法:先采用和平手段,后毅然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
★列宁《四月提纲》提出以和平方式夺取政权;七月流血事件后才决定举行武装起义。
★“知难行易”学说: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
2、《时局图》:⑴绘制者:革命党人谢缵泰;⑵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战争:甲午中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