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第16课三民主义
- 格式:ppt
- 大小:2.59 MB
- 文档页数:35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知识点总结)一、背景:1、政治:鸦片战争以来,民族危机不断加剧,先进中国人提出的不同救国方案屡屡碰壁2、经济: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3、阶级: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4、个人: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兴中会、广州武装起义、流亡英国考察西方政治等)二、提出:1、1905年,创立同盟会,在同盟会纲领中提出在《民报》发刊词中阐发了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三、内容四、评价:1、性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2、进步性: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3、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这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五、实践1、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孙中山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临时约法3、捍卫共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实践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西方的老路是行不通的,孙中山没有放弃,实现了他一生中的又一次重要飞跃,将旧民主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六、新发展(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1、背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看到了新的希望。
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帮助。
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又回复到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的局面中来。
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投降卖国,推行专制统治。
孙中山的坚韧不拔、与时俱进的精神2、标志: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图解]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3、内容:4、评价进步意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大革命的旗帜局限性:在内容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三民主义的提出1.孙中山的早期改良思想〔材料〕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国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我国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方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其末也。
所谓人能尽其才者,在教养有道,鼓励有方,任使得法也;所谓地能尽其利者,在农政有官,农务有学,耕耨①有器也;所谓物能尽其用者,在穷理日精,机器日巧,不作无益以害有益也;所谓货能畅其流者,在关卡之无阻难,保商之有善法,多轮船铁路之载运也。
夫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地能尽其利则民食足,物能尽其用则材力丰,货能畅其流则财源裕。
故曰:此四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四者既得,然后修我政理,宏我规模,治我军实,保我藩邦,欧洲其能匹哉!──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6)【解读】《上李鸿章书》是孙中山1894年给清朝洋务大臣李鸿章的上书,它是孙中山改良思想的集中反映。
孙中山12岁时,在其兄孙眉的资助下,前往檀香山学习医学,在美、英教会学校接受欧洲式的教育,初步接触西方思想。
1886~1892年,在广州、香港等地开办医馆,他进一步学习和了解西方的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西方的富强激发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
其间,他结识了著名的改良主义者何启、郑观应等,受他们的影响,孙中山希望清政府能实行自上而下的变革,走上变法图强的道路。
这条资料的意思是,欧洲富强的根本,并不是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这才是强国的根本。
不抓住这四个方面而去讲求船坚炮利,这是舍本求末的做法。
人尽其才就是要在人的教育、鼓励和选拔任用上,要方法得当,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地能尽其利就是农政要有专人管理,学习先进务农方法,使用先进的务农工具;物能尽其用就是要精益求精,制造机器要尽量机巧,不让无用的浪费损害物器功用的发挥;货畅其流就是要货物在关卡畅通无阻,保护工商业的利益,多造轮船修铁路使货物更加流畅。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导学案【课标要求】: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考点落实】一、三民主义的提出1.背景(1)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都失败。
(2)孙中山选择了道路。
2.提出孙中山把中国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的三民主义。
3.内容(1)民族主义: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
(2)民权主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
(3)民生主义:主张,现价归所有,革命后涨价归所有。
4.评价(1)性质:三民主义是比较系统完整的资产阶级。
(2)进步性①表达了资产阶级在、上的利益和要求。
②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和的愿望。
(3)局限性:三民主义带有明显的局限和局限。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1.1911年,爆发,建立了,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2.1912年,根据三民主义思想原则,制定并颁布了《》。
3.孙中山先后领导发动了“”、“护国运动”和两次“”等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都以失败告终。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1.背景(1)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使孙中山陷入苦闷与彷徨。
(2)俄国十月革命后,和向他伸出援助之手。
(3)孙中山决定改组。
2.提出国民党一大确立“”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内容(1)民族主义有两方面含义:一为中国民族,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
(2)民权主义则指民权为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3)民生主义指,,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4.实践: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反对,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的旗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展开。
【重点突破】1.新旧三民主义比较相同点:⑴目的,都以挽救民族危亡为目标;⑵性质,都是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的纲领;⑶作用,都对中国革命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不同点:⑴内容:①民族主义中,旧民主义没有明确反帝纲领;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及对内主张民族平等的新内容;②民权主义中,旧三民主义是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为目标,新三民主义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发展为建立反封建的各革命阶级联合政府;③民生主义中,旧三民主义提出平均地权,新三民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