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9例临床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7.46 KB
- 文档页数:2
手术切口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治疗方法,总结降低手术并发症的经验,采用对2003年7月至2013年1月本院收治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产妇1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得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于剖宫产之后,会阴侧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在产后,表现为切口部位出现疼痛肿块并随月经周期变化,有较为典型的病史及临床表现。
因此剖宫产术中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是防治本病的关键,手术操作要精细,术中要注意腹壁切口的保护,术后要清洗伤口,预防发生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关键词:手术切口部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一般好发于卵巢、直肠子宫陷凹、盆腔腹膜和子宫肌壁等。
其他部位也发生,但较少见。
由于近年来剖宫产率逐年增加,术后发生手术切口的内异症的病例也逐年增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我院近10年来诊治切口内异症患者有18例,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于2003年7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共收治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切口内异症患者18例,其中腹壁切口内异症患者15例(均曾经行剖宫产手术)。
会阴切口内异症3例。
患者年龄在22~40岁,平均在33岁。
发病时间最短8个月,最长8年,平均4年。
病灶大小月1.5~5.5cm。
其中有3例腹壁内异症为多发灶,其余为单发灶。
1.2临床症状。
18例患者均有产科手术史,手术切口局部触及包块,且包快有不同程度的,与月经相伴的周期性切口瘢痕疼痛。
经期增大,经后缩小,肿块活动差,与周围边界不清。
1.3治疗效果。
18例患者诊断明确后,其中1例患者因病灶较大,且多发灶,在术前给予口服孕三烯酮3个月,使病灶缩小后手术。
有3例再次妊娠(使病灶缩小,行再次剖宫产同时切除)。
16例在硬膜外麻醉下行手术治疗,2例在阴部神经阻滞麻醉手术治疗。
术中所见病灶切面见紫褐色小结节,质硬与周围组织粘连致密。
15例腹壁切口病灶中有2例为于切口旁,其余均原手术切口处。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0例临床分析【摘要】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预防。
对我院2001年1月到2009年1月收治的10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手术引起的医源性种植有关,治疗首选手术,但关键在预防。
【关键词】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剖宫产术【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381-01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宫体肌层以外的其他部位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是生育年龄妇女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为10%-15%[1],本病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
其中剖宫产术后继发腹壁切口内异症,可能是术时将子宫内膜带至切口直接种植所致。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上升,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之势。
现将我院10年来诊治的10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2001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共收治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0例,年龄22岁-39岁,平均28.9岁,9例有剖宫产史,1例有剖宫取胎病史,均为腹壁横切口。
1.2临床表现发病时间为剖宫产或剖宫取胎术后1至3年,均有腹壁切口处疼痛性包块,月经前或月经期肿块增大,胀痛明显,经后肿块缩小,疼痛渐减轻。
具有典型的周期性。
触诊切口包块多位于皮下,固定,呈圆形或椭圆形,周边可不规则,边界欠清,质地韧或实性,活动差。
1.3辅助检查腹部彩超提示腹壁内低回声肿块,边缘不规则欠清晰,无完整包膜,查血清ca-125有不同程度升高。
1.4治疗 10例患者均在要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手术切除,9例累及腹直肌前鞘,1例累及肌层。
术后病理:增生的结缔组织中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
1.5效果术后随访2-3年无发。
2 讨论2.1 发病机制子宫内膜异位症易于浸润扩散和复发,被称为“良性病变,恶性行为”,虽然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不明,但有学者认为其发病机制与子宫内膜种植有关,本文诊治的10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均为剖宫产术后,这说明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其发生与子宫内膜异位移植有关。
子宫内膜异位症报告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它指的是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外生长,常见于盆腔内的卵巢、输卵管、阔韧带以及盆腔腹膜等部位。
本报告旨在介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原因、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一、症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见症状包括下腹部疼痛、月经不规律、盆腔炎症、性交疼痛以及排便时疼痛等。
痛经是最常见的症状,通常伴随着月经期前后的腹痛和闭经等不适感。
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乏力和性欲下降等表现。
二、原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具体原因尚不清楚,但有几个可能的因素被认为与其发病有关。
遗传因素是其中之一,如果家族中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例,个体发生该病的风险将增加。
内分泌失调也被认为是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他因素如遗传突变、退行性变和免疫因素也可能与其相关。
三、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确诊通常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方法。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月经史、疼痛特点以及病史等信息,并进行相关的妇科检查。
超声波检查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它可以帮助医生发现异常的卵巢囊肿和异位子宫内膜组织。
有时,医生还可能建议进行腹腔镜检查以提供更准确的诊断。
四、治疗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目标是减轻疼痛、改善生活质量以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药物治疗通常采用口服避孕药、黄体酮类似物和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
口服避孕药可以抑制卵巢功能,减少月经量和月经痛。
黄体酮类似物可以通过抑制卵巢激素分泌来减轻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疼痛。
非甾体抗炎药可以缓解疼痛和炎症。
手术治疗主要采用腹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
腹腔镜手术通过小切口在腹腔内插入镜头和手术器械,并通过摘除异位子宫内膜组织来治疗该病。
开腹手术常用于复杂病例或需要更全面的手术干预的患者。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一些辅助疗法如中药治疗、针灸和艾灸等也可以用于缓解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症状多种多样,给患者带来了不适和痛苦。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1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原因及治疗。
方法对11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1例患者术前均诊断正确,均予手术彻底切除,术后经病理证实。
随访无复发。
结论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种植是该病症的主要发病机制,彻底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术中保护腹壁切口,生理盐水洗净腹壁切口是预防的关键。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腹壁切口中图分类号:r711.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098-01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的常见妇科疾病,病灶多发生于盆腔(如子宫、卵巢、子宫直肠陷凹及腹膜),亦可发生于其他部位,如腹壁切口瘢痕、会阴切口、脐等部位。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少见,多发生于中期妊娠剖宫产取胎或足月剖宫产术后[1],近十年,随着剖宫产技术、麻醉技术的进一步提高,以及诸多社会因素的介入,我国剖宫产率逐年上升,术后并发症也日趋增加。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为剖宫产术后远期并发症之一。
以周期性的腹部切口肿块增大和经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现就我院收治的11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作回顾性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0年1月~2006年1月我院共收治剖宫产术后发生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1例,年龄22~36岁。
腹壁纵切口2例,横切口9 例。
发病时间为术后1年~5年。
病灶大小约0.5~3.5 cm,其中单发病灶9例,多发病灶1例。
所有患者腹壁切口瘢痕附近发现渐进性增大的触痛肿块,月经期肿块增大,疼痛加重,经期过后肿块缩小、疼痛缓解,切口皮下可触及触痛结节,质地较硬,形态多不规则,超声提示皮下囊性或囊实性回声。
1.2 方法 11例患者均在月经期皮下结节增大明显时,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腹壁病灶切除术,切口边缘距病灶约0.5-1cm,以免残存病灶复发。
术中发现病灶位于脂肪层累及筋膜5例,向下侵及腹直肌4例,2例累及腹膜但未侵入腹腔者,切除部分腹膜。
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治疗临床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虽然疗法很多,但为其解除其疼痛,求得复孕,目前尚缺乏完善之策。
尤其对中、重度的患者,其病灶较大,范围较广,纤维化严重,并伴有子宫及附件粘连者,药物治疗往往难以奏效,故采用手术疗法仍是一种主要手段。
为此,我院就近五年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118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及78例术后随访的病例回顾性分析。
1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与以往手术的关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灶不断增长,与医源性传播散有一定关系。
根据湖北医学院报道,在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和84.75%以往有手术史,尤其是人工流产手术时的宫腔压力导致腔内液逆流而致。
本组118例中以往有各类妇产科手术17例占60.9%,其中人流+流刮术占手术的一半以上,因此要正确处理各类手术,如吸宫不能负压过大,术中不要使用宫缩剂;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术,宫颈电灼术以及输卵管结扎术应在月经后进行剖宫取胎及剖宫产时要注意避免将子宫内膜带有腹壁切口,以减少内膜异位的发生。
另外,在我国应用iud引起炎症反应,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腹腔免疫学反应,易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
2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变部位不同,病变轻重不同,引起临床表现各异易造成误诊,按国内综合8个单位的综合分析资料,术前平均误诊率为40.7%,本组误诊率为33.2%,为了提高术前确诊率,按本文临床资料分析。
2.1 详细询问病史,有否痛经、月经失调及不孕史,过去有否相关的手术史。
2.2 正确的妇科三合诊,注意子宫有否增大、盆腔内有否触痛的结节,卵巢部位的囊肿呈现包囊较厚,囊内张力较高的情况。
2.3 b超辅助检查,本组b超负荷率为75.5%,因异位子宫内膜有周期性出血,使卵巢增大形成含陈旧血的囊肿,因反复出血可形成多方囊肿,与子宫阔韧带后叶,子宫直肠陷凹有粘连,其声像图的特征为:(1)最常见的图象是囊想肿块、边界欠清、内有稀疏光点、囊液稠厚。
也可以是混合性肿块,因部分出现机化也可以出现较密集,粗光点图象,是因陈旧性血块浓缩机化而形成。
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9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防。
方
法对2006年1月-2011年6月我院收治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病例均行异位病灶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示:镜下可见内膜腺体和间质。
与临床诊断相符。
术后随访1年,无复发病例。
结论剖宫产术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最主要的医源性因素,应严格掌握剖腹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提高手术技巧,规范操作,并加强对腹壁切口的保护,减少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关键词】剖宫产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预防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以25—45岁育龄妇女多见,发病率10%-15%[1],近年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异位内膜可侵犯全身任何部位,但绝大多数位于盆腔内。
盆腔外较为少见。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逐年增加,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也在增多。
据不少文献报道与子宫内膜种植有关,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关注。
现将我院6年来共收治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9例,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2006年1月-2011年6月共收治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9例患者,年龄24~40岁,平均30.5岁。
9例均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其中继发于足月妊娠子宫下段剖宫产6例;中期剖宫取胎并行输卵管结扎术2例;卵巢巧克力囊肿剔除术1例;发病时间为手术后10月—5年。
1.2临床症状 9例患者均主诉与月经相伴的周期性腹壁切口附近触及结节或肿块,胀痛,经期增大,经后缩小,肿块活动度差,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
病灶直径1.0—4.0cm,均为单发病灶。
1.3辅助检查腹部病灶均行彩超示:切口瘢痕部位或邻近组织低回声包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无完整包膜,包膜内缺少血流信号。
1.4治疗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采用连续硬模外或腰硬联合麻醉,手术选择在月经干净后进行,均切除病灶外0.5-1cm正常组织。
术中见病灶位于皮下2例,位于脂肪层3例,位于筋膜层3 例,侵及腹直肌1例,本组患者无累及腹膜及盆腔脏器。
所有病例术后均送病理检查。
2 结果
所有患者病灶均完全切除,切口愈合良好,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子宫内膜异位的诊断,在增生的结缔组织中可见内膜腺体和间质。
本组病例均未服药,术后随访1年,无复发病例。
3 讨论
3.1发病机制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目前主要学说有:子宫内膜种植学说;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诱导学说;遗传学说;免疫调节学说。
经典的为子宫内膜种植学说。
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说明其发生与子宫内膜种植有关,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其发生也可能与子宫内膜细胞的黏附、侵袭和血管形成能力有关。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绝大多数继发于足月和中孕剖宫手术后,认为其发生与手术操作时将子宫内膜碎片种植于切口所致。
属医源性种植。
由于异位子宫内膜有周期性出血及周围组织纤维化,反复多次出血和致密粘连形成瘢痕,集聚成大小不等的结节和包块,可在术后数月或数年在腹壁切口疤痕处
出现典型的子宫内膜异位病灶,表现为切口局部有硬结,周期性疼痛和增大。
3.2 诊断
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特点:有下腹部手术史,尤其是剖宫产史,出现
与月经相伴的周期性胀痛及腹壁切口触痛性结节或肿块,经期增大,经后缩小,
肿块活动度差,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
行超声检查: 腹壁内低回声包块,形态不
规则,边界不清,无完整包膜。
病理特点:子宫内膜样腺体、内膜间质和(或)吞
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根据以上病史及典型症状和体征可明确诊断。
3.3 治疗
首选为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病灶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切除范围应切除病灶周
边至少0.5-1cm的正常组织,以便彻底切除病灶,防止复发。
手术时间选择在月
经干净后进行,此时病灶变大,界限清楚,易于操作。
药物性治疗目前普遍认为
效果不明显,可能由于切口愈合过程中形成坚硬的瘢痕,病灶处于瘢痕中,药物
难以渗透到局部而发挥作用。
但多数学者认为:病灶较大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先选择
药物作为辅助治疗。
3.4 预防
预防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应注意:(1)降低剖宫产率。
(2)剖宫
产时注意手术技巧,尽量避免蜕膜组织和子宫内膜间质成分散落在手术区。
(3)胎盘娩出后直接放入治疗盘内,并迅速吸净血液,尽量减少宫腔内的血液污染切口。
(4)缝合子宫壁时避免缝线穿过子宫内膜层,缝合子宫切口后更换吸引器头,关闭腹膜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腹壁切口,以免子宫内膜种植。
(5)中期妊娠
剖宫取胎时,除保护好腹壁切口,术毕要仔细清洗以避免子宫内膜组织的种植。
(6)卵巢巧克力囊肿手术:防止剥离囊肿时破裂污染切口而引起种植,粘连重者不
必强行剥离,先穿刺囊肿然后抽内液。
(7)提倡母乳喂养。
参考文献
[1]李亚里,张淑兰.子宫内膜异位症[J].中国使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3):133-134.
[2]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25-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