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观
- 格式:doc
- 大小:536.50 KB
- 文档页数: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辨证治疗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学发病机理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中医学“癥瘕”、“痛经”、“月经不调”等范畴,许多中医学者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探索,多认为该病与血瘀有关。
“瘀血”是产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键。
《景岳全书·妇人规》中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描述有:“瘀血留滞作,唯妇人有之。
其证则或由经期,或由产后,凡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或积劳积弱,气弱而不行。
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矣。
”说的是子宫瘀血滞留的症状发生在经期或者产后,内伤生冷或者外受风寒,抑或是患者发怒而伤肝都会导致体内气机逆行,宫血滞留; 忧愁、心思郁结会伤脾,患者气虚则血液运行不顺而瘀滞; 过度劳累则气弱,气弱则不行。
经血停留在体内会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血液积蓄在内,导致月经不调,气血运行受阻。
《内经》所说“不通则痛”,瘀血阻滞,所以患者常腹痛或者持续性的小腹疼痛,这也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常见症状。
血液的运行受阻,经络受损,会影响女性的受孕机能进而导致不孕。
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见证型2. 1 血瘀型患者在经期或者产后生活不注意,感受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都会导致冲脉和任脉受到损伤,子宫排出瘀血的功能异常,月经期间虽然经血也会排出,但是不按正常轨道运行,部分经血不能排出,导致“离经之血”留滞在体内,蓄积于盆腔变成血瘀,瘀血阻滞经络则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瘀血蓄积在内,结成包块则形成血瘀之证。
2. 2 气滞血瘀型患者平时有抑郁的症状,或者经期心情不好,会导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经血运行不通畅,“不通则痛”。
瘀血在子宫内积聚,气机郁滞,经期宫血充盈,加上气机不利,瘀阻就更加严重,临床症状表现为气滞血瘀型。
2. 3 肾虚血瘀型肾为藏精之腑,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起重要的作用,胞络系于肾。
五脏真气的根本是肾,正所谓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根、生命之源、元气之居。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现况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中医学中可以归属为痛经、月经不调等范畴,在《第七届国际子宫内膜移位正会议纪要》[1]表明表明发病率在10%~15%,有不少的中医专家采取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取得很多的临床治疗经验。
林新琴,邓高丕[2]等人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辨证、治法及用药规律探讨》中分析中医辨证分型以及用药规律,总结治疗用药规律。
郑剑薇[3]在《浅谈子宫内膜移位症及其治疗》中提出淤是产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根源,在中医治疗中采用气滞血瘀、瘀热互结,能够起到调理患者气血肝肾的效果,无副作用。
马秀荣,牛午平[4]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观察》的研究中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现治疗效果要高于西医治疗。
我国对于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中,成效很难以得到公正的评价,本文主要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现状。
标签: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治疗方法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疾病,腹腔镜检查显示,在不孕患者中有患者是因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占据32%左右,西药治疗以及腹腔镜等治疗在本质上就是改变月经周期的雌激素水平,停药后很容易出现反弹情况。
中医治疗是一种标本兼治的方法,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希望,本文主要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
1.病理研究依照我国多面对妇科学异位症的研究,可以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基本病因为淤血阻滞,常见病因包括气滞血瘀、肾虚血瘀、热滞血瘀等,长久积累,影响患者肺腑,逐渐发展成病理改变。
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研究,目前还存在不少的争议。
西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盆腔微环境[5],异位内膜导致输卵管扭曲僵硬,进而引起不孕不育,在西医研究中也有研究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免疫功能异常常等造成[6],超过40%的患者会出现多种高特价的特异性抗体,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
遗传学说[7]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由多基因、多因组组成,可能存在家族史,家族中有母亲或者姐妹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人,发病率风险提高7倍以上。
中医辨证论治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因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给女性带来了诸多不适和困扰。
中医在诊治这一病症时,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来探究其症因,为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情志失调是一个重要的诱因。
现代女性面临着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
中医认为,长期的情志不舒会导致肝气郁结。
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则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生。
瘀血随着气血的运行,有可能停留在子宫之外的部位,形成异位的内膜组织。
其次,寒邪侵袭也是常见的原因之一。
女性在经期或产后,如果不注意保暖,受到寒邪的入侵,寒凝血脉,使气血凝滞。
就如同冬天河流会结冰一样,人体的气血受寒也会流通不畅,久而久之,形成瘀血。
这些瘀血可能会在子宫以外的地方积聚,发展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再者,饮食不节也不容忽视。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饮食日益丰富多样。
但如果过度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食物,会损伤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受损则气血生化无源,同时还会导致痰湿内生。
痰湿与瘀血相互胶结,阻碍气血的正常运行,增加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风险。
此外,体质因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有些女性天生体质较弱,气血不足,或者是肾气亏虚。
气为血之帅,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容易导致血瘀;肾主生殖,肾气亏虚则胞宫失养,也容易引发本病。
中医将子宫内膜异位症分为多种证型,每种证型都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和症因。
气滞血瘀型的患者,多是由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所致。
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疼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月经先后不定期,经血量或多或少,有血块,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
治疗上应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主。
寒凝血瘀型,主要是因为寒邪侵袭。
其症状为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血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
治疗宜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中医治疗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有效方法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给女性带来了诸多痛苦和困扰。
它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常见的症状包括痛经、慢性盆腔疼痛、月经异常、不孕等。
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中医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且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中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其主要病机为血瘀,多由肝郁气滞、寒凝血瘀、湿热瘀阻、肾虚血瘀等因素导致。
因此,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多以活血化瘀为基本大法,并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
中药内服是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用方法之一。
对于肝郁气滞型患者,常表现为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小腹胀痛、心烦易怒等,治疗上多采用疏肝理气、化瘀止痛的方剂,如柴胡疏肝散加减。
寒凝血瘀型患者,往往有经行腹痛、得热则减、手足不温等症状,可用少腹逐瘀汤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湿热瘀阻型患者,常见经行腹痛、带下量多色黄、大便干结等,可选用清热利湿、化瘀止痛的方剂,如清热调血汤加减。
对于肾虚血瘀型患者,多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月经失调等,治疗则以补肾活血为主,如归肾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除了中药内服,中药灌肠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中药灌肠可以使药物通过直肠黏膜直接吸收,直达病所,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增强疗效。
常用的灌肠方剂有红藤败酱汤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
针灸治疗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针刺穴位,可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改善机体的内环境。
常用的穴位有关元、气海、中极、子宫、足三里、三阴交等。
同时,艾灸也可用于辅助治疗,如艾灸关元、神阙等穴位,具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的功效。
此外,中医还强调情志调理。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往往因疾病的困扰而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中医认为,情志不舒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加重血瘀。
因此,医生会鼓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通过听音乐、散步、与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
中医如何分型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我国约有10%~15%的育龄女性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
此病由于发病原因复杂,常被人戏称为“谜一样的疾病”。
西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在子宫以外的地方生长、繁殖所导致的,要想完全治愈就必须应用激素类药物、手术或放射等方法进行治疗。
与西医相比,中医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方面经验较多。
中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多是由气滞血瘀、寒凝痰阻、肝肾亏损、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属于痛经、癥瘕(即实性及囊性包块)、不孕等病症的范畴,可以分为气滞血瘀型和肾虚瘀结型两种类型。
在治疗此病时,只要以活血化瘀为主、温肾养精为辅辨证施治就可以取得不错的疗效。
下面,笔者就介绍一下中医是如何分型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1.气滞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此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常有婚久不孕、经期不准、行经小腹胀痛难忍、经血异常(量少、质稠、色暗红)、经期乳房胀痛、舌暗、有瘀斑、脉涩或弦涩等症状。
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应坚持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原则,可选用宣郁通经汤(《傅青主女科》)加减进行治疗。
其方药组成是:白芍15克,当归、丹皮、香附各12克,山栀、柴胡、川郁金各9克,白芥子、黄芩各6克,生甘草3克。
在月经来潮前的第5天至月经期的第2天,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服1剂,分3次服完。
若患者乳房胀满的症状甚于痛,可在此方中加入川楝子9克。
若患者乳房疼痛的症状甚于胀,可在此方中加入蒲黄、五灵脂、延胡索各12克,乳香、没药各6克,全蝎(吞)1.5克。
若患者小腹胀痛的症状加重,可在此方中加入红藤、败酱草各12克。
若患者在月经期由于剧烈的腹痛而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吴茱萸、半夏各9克。
若患者的经血中出现血块,且有块下痛消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茜草根12克,蒲黄、槐花、刘寄奴各9克。
若患者伴有小腹胀坠或肛门疼痛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川楝子12克,姜黄9克。
若患者在月经期出现小腹发冷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艾叶、小茴香各9克。
子宫内膜异位症原因中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属“痛经”、“癓瘕积聚”和“不孕”等范畴。
在本者为肝肾亏虚,在标者为血淤之证,导致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原因很多,可以使用曾祥斌中医诊所的“温宫.内异汤”治疗……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原因是什么呢————1、雌性激素偏高,女性体内的内分泌发生异常,就会导致雌性激素过多,这样就会很容易诱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形成。
2、生殖器堵塞因素,女性由于先天或者是后天的因素会使得阴道阻塞,这样在经期经血不能顺利流出体外,会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形成。
3、过多或过早的进行宫腔内手术,女性朋友们如果过早或者是过多的进行宫腔内手术,是很容易造成子宫内膜脱落,从而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
4、年龄因素:因为年龄过大的女性,卵巢功能就会衰弱,从而造成激素的分泌不平衡,从而使子宫内膜增生。
而诱发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1.痛经:为一常见而突出的症状,多为继发性,即自发生内膜异位开始,患者诉说以往月经来潮时并无疼痛,而从某一个时期开始出现痛经。
可发生在月经前,月经时及月经后。
有的痛经较重难忍,需要卧床休息或用药物止痛。
疼痛常随着月经周期而加重。
2.月经过多: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月经量往往增多,经期延长。
可能由于内膜增多所致,但多伴有卵巢功能失调3.不孕:子宫内膜异位患者常伴有不孕,不孕与内膜异位症的因果关系尚有争论,盆腔内膜异位症常可引起输卵管周围粘连影响卵母细胞捡拾或导致管腔堵塞。
或因卵巢病变影响排卵的正常进行而造成不孕。
4.性交疼痛:发生于子宫直肠窝、阴道直肠隔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使周围组织肿胀而影响性生活,月经前期性感不快加重。
————子宫肌瘤危害大,及时治疗是关键————中医在治疗方法中融入了辨证的理论。
其用药精炼,配伍严谨,能调经止血,健脾补肾,益气养血,使经血停而不淤留,脾健肾强而冲任坚固,气血充足而胞宫月水调和,内外兼治,全面调理。
中医治疗子宫腺肌症引言:子宫腺肌症,又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影响女性生殖系统的常见妇科疾病。
该病主要表现为子宫内膜异位性细胞在子宫腺肌层、子宫壁外和其他生殖腔内生长,引起不同程度的痛经、性交痛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导致不孕症。
传统中医药学认为,子宫腺肌症主要与血瘀、气滞、湿浊等病理因素有关。
中医在治疗子宫腺肌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调整气血、活化经络、祛除病邪等方法,可以缓解症状、改善生殖系统功能,提高生育能力。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综述子宫腺肌症的中医治疗方法及其理论基础。
一、中医病理概述根据中医理论,子宫腺肌症的发生与气滞、血瘀、湿浊等病理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子宫腺肌症是由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寒湿困阻等原因导致经脉遭受阻塞,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淤滞,血液无法顺利流动,形成血瘀和湿浊,进而引发子宫内异位细胞的生长和病变。
二、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子宫腺肌症主要基于四诊合参。
四诊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主要观察腹部是否有肿块、腰腹胀痛等症状。
闻诊通过听诊腹部是否有肠鸣音异常、腹中水音等来判断湿滞阻滞的情况。
问诊则是询问患者的月经周期、经血量、经期疼痛状况等。
切诊主要通过腹部按摩来了解患者的腹部反应和脏腑功能的情况。
三、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治疗子宫腺肌症主要包括药物疗法、针灸疗法、艾灸疗法和中药熏蒸疗法等。
1. 药物疗法中医药物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主要目的是活血化瘀、调理气血、通经络,以达到缓解症状、改善生殖系统功能的效果。
常用药物包括加味逍遥丸、柴胡疏肝汤等。
在使用中药治疗时,需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选择合适的方剂,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
2. 针灸疗法中医针灸疗法是以针刺经络穴位,调整气血运行,平衡阴阳,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治疗子宫腺肌症时,常用的经络穴位有足三里、关元、曲池等。
针灸疗法具有调理气血、活化经络的作用,可以缓解经期疼痛、调整月经周期等。
3. 艾灸疗法中医艾灸疗法是将艾绒燃烧后,放置于患者的经络穴位或特定部位上进行温灸的方法。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谢谢!
如何通过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热荐]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我们很多人都不太了解的一个疾病,也是很多时候,我们必须要详细了解的一种疾病。
事实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通过中医的辩证治疗也是很有效果的。
下面就给大家说一下如何通过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1、气滞血瘀
主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行不畅有块,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或不孕,经前乳房胀痛,两胁胀痛,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祛瘀。
方药:膈下逐瘀汤。
当归20g,赤芍15g,川芎10g,桃仁15g,红花15g,枳壳15g,元胡15g灵脂15g,丹皮10g,乌药15g,香附15g,炙甘草10g。
若气滞为主,胀甚于痛者加川楝子15g;血瘀为主,痛甚于胀,加用蒲黄15g,重用五灵脂20g;疼痛剧烈加全蝎3条,三棱15g,莪术15g;有癥瘕加血竭15g,穿山甲15g,皂角刺20g,三棱15g,莪术15g;月经量多加蒲黄15g,茜草159,三七面10g(冲服)。
2、寒凝血瘀
主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量少色暗黑有块,块下痛减,形寒畏冷,面色苍白,痛甚则呕恶,或不孕,舌暗,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祛瘀。
方药:少腹逐瘀汤。
小茴香15g,干姜15g,元胡15g,灵脂15g,没药15g,川芎10g,当归20g,蒲黄15g,官桂15g,赤芍15g。
若腹痛甚剧,肢冷汗出者加川椒15g,。
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最佳方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人们都很注重养生,在治疗疾病上也多会选择无副作用的中医进行整体调理,这是当下一种比较流行的方式。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疾病,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也能够起到不错的效果。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表现症状为:痛经、月经过多、性/交疼痛和肛门坠胀等,严重的会导致性/交。
这些表现症状在中医看来,主要是下焦湿热、瘀血瘀阻和气血不通畅导致,正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出现疼痛就说明有瘀阻,要用活血化瘀药物;另外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常合并盆腔炎、宫颈炎且患者做支原体衣原体培养多会呈现阳性,因此还要用到清热解毒、消炎杀菌的药物。
西医在治疗上主要采用的是药物治疗或是手术的办法,药物治疗主要采用的有假孕疗法以及假绝经疗法,手术治疗对于年轻和未生育的妇女采用保守性手术,将病变部位局部切除;对于无生育要求的建议采用整体切除法。
然而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都很难彻底治愈疾病,以往治疗上出现复发的概率也是非常高的。
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能够标本兼治,疗效明显好于西医,患者可口服妇炎丸,能够起到治愈的作用。
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既要用到活血化瘀和健脾利湿功效,消除表面的症状,同时还从整体上来调节女性的体质,只有体内环境好了,才能够起到治愈后不复发的目的。
中药所具有的清热解毒功效,能够达到西药广谱抗菌素的疗效,有效的杀灭各种细菌病毒,使得支原体衣原体转阴的同时,配合活血化瘀等功效也能够消除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各种症状。
不同的中医配出的药方会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治疗原理上不尽相同。
而在治疗时多注意个人卫生,需要保持一个良好的个人心态!。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最佳治疗方法2篇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最佳治疗方法(一)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是一种内分泌疾病,是指女性子宫内膜异位到子宫以外的器官和组织中,引起对应部位的反复出血、炎症、纤维化、增生、瘢痕形成和组织破坏等病理反应,常伴有腹痛、月经紊乱、不孕等症状,严重影响女性生育和生活质量。
因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是非常必要的。
当前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药物治疗1.口服避孕药口服避孕药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线药物,具有减轻症状、维持生殖系统内环境稳定的作用。
药品中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可以抑制卵巢功能和减少月经的数量和周期,从而减轻症状。
临床上常规应用的口服避孕药有炔诺孕酮,他伐克辛,米诺环素等。
2. GnRH类似物GnRH类似物是一种能够抑制卵巢功能的药物,能够减少或停止雌激素的分泌和月经,从而减轻症状。
它们主要应用于复发性异位症、手术后复发及手术前预处理。
常用的GnRH类似物有去甲肾上腺素类似物和高尔发利类似物等。
3. 子宫内膜异位症激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激素治疗主要通过荷尔蒙疗法改善子宫内环境,降低雌激素水平,减缓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展,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治疗过程中,医生会通过对患者的监测来控制荷尔蒙的水平。
常用的荷尔蒙包括孕激素、黄体酮、雌激素和前列腺素等。
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重度、复杂性患者,同时也可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进行手术,以清除病灶或切除异常的子宫。
手术一般分为腹式手术、腹腔镜手术和宫腔镜手术,一般情况下,尽量采用微创手术,即腹腔镜或宫腔镜手术。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一种综合性治疗方法,可以起到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中草药、针灸、穴位按摩、物理治疗等中医治疗方法可以辅助西医治疗。
中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于子宫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治疗应以疏肝止痛、活血祛瘀为主。
总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病史等多方面因素,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才能更好地治疗该病。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理与中医治疗【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中医“症瘕”和“痛经”症范畴,传统医药治疗多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软坚散结中草药为主,运用得法,辨证准确,临床可获良效,从根本上达到治疗目的。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理;中医子宫内膜异位症指当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时引起的一种病变。
其是妇科难治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为痛经、不孕盆腔结节或包块等。
目前西医主要采用激素和手术治疗,有不良反应大、复发率高之弊。
1 发病机制子宫内膜异位症为良性病变,有远处转移和种植能力。
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较为公认的有6种。
1.1 子宫内膜种植学说Sampson最早提出月经期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可以随经血从输卵管流入腹腔,种植在卵巢表面、盆腔腹膜和子宫直肠凹陷,继续生长,甚至蔓延。
1.2 体腔上皮化生学说Meyer提出覆盖在卵巢上以及盆腔腹膜上的体腔上皮,均自苗勒管分化而成,与子宫内膜组织同源。
若受炎症反复刺激与卵巢性激素作用,该组织化生,转化成子宫内膜组织,能对雌、孕激素起相应的反应。
1.3 淋巴与静脉播散学说子宫内膜异位有远处转移的潜能,如转移至肺、胸膜、大腿、手、臂,近处可移植于直肠、膀胱。
有人认为是子官内膜碎片组织可能经过淋巴或血运而播散到其他器官。
1.4 激素因素子宫内膜异位症很少见于青春期行经前与绝经后,常见于原因不明的不孕妇女中。
可能由于腹腔液中前列腺素的代谢物与类固醇激素的相关关系,使散在于盆腔内的子宫内膜碎片容易种植与生长。
近年来已证实在异位的子宫内膜上有雌、孕激素受体存在。
1.5 未成熟卵泡黄素化等学说Koninekx等提出未成熟卵泡黄素化(LuF)常见于子宫内膜异位患者中,认为未成熟卵泡黄素化可能是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的原因。
腹水中雌、孕激素浓度低者,有利于子宫内膜组织的种植与繁殖。
1.6 免疫学说很多学者倾向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因患者血清中IgG、IgA与IgM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补体C3、C4含量降低,而腹腔液中IgG显著低于对照组,C3、C4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尤其是伴有不孕症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中与腹腔液中可发现多种自身抗体;T4/T8淋巴细胞的比值增大,腹腔液中吞噬细胞含量增加,充分说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有全身与局部的免疫机制紊乱。
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定义】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肌病,两者均由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异位所致,临床上常可两者并存,但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对卵巢激素的敏感性有所差异,在此分而述之。
当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官腔被覆内膜及子宫肌层以外的部位,并受卵果激象的影响而发生周期性改变(生长、浸润、反复出血),形成结节及包块,引起疼痛,不育等,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当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在激素的影响下发生出血、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弥没炳变或局限性病变,称子宫腺肌病。
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15%~40%同时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约半数合并子宫肌瘤。
本病相当于中医学“痛经”“不孕症”“薇瘕”“月经不调”崩漏”等范畴。
【诊断标准】一、临床诊断(一)临床症状下腹痛和痛经、不孕、性交不适、月经异常、其他特殊症状(肠道子宫内膜异位可出现腹痛、腹泻、周期性少量便血,膀胱子宫内膜异位可出现尿频、尿痛、周期性尿血,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可出现瘢痕处周期性疼痛,肺部子宫内膜异位可出现经期咳嗽、咯血及气胸)。
(二)体征子宫均匀性增大,子宫后位固定,一侧或双侧附件触及活动度较差的包块,直肠子宫凹陷、宫骶韧带、子宫后壁下段、阴道后穹窿等部位触及触痛性结节,子宫颈、阴道壁、瘢痕子宫处可见隆起的紫蓝色斑点或小结节。
(三)实验室检查血清CA125、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值测定可提高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的诊断率,并可作为疗效评估和复发预测的指标。
(四)影像学检查B型超声检查是诊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和膀胱、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重要方法,可确定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位置、大小和形状,一般囊肿呈圆形或椭圆形,与周围脏器粘连,囊壁较厚,且粗糙不平,囊内为密集细小强光点反射或不规则反射。
早期病灶超声诊断多无特殊发现。
盆腔CT及MRI对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及深部浸润病变的诊断和评估有一定意义,但费用昂贵,不作为初选的诊断方法。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生长在子宫腔里的内膜“跑”(异位)到子宫腔以外的部位生长,从而引起身体的不适症状,简称内异症。
如果把子宫比喻成一个梨,子宫内膜就是梨籽儿,梨籽儿跑到梨的其他位置去了,就会出现一系列不适的病症。
子宫内膜最常“跑”到的地方是盆腔,包括:子宫、输卵管、卵巢、韧带、腹膜、肠管、膀胱和输尿管等。
子宫内膜异位症对人体的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引起育龄女性出现不孕、多种疼痛(包括慢性盆腔痛、腰酸痛、下腹坠胀痛及同房痛)、月经失调、盆腔包块等。
大约有50%的女性有越来越严重的痛经。
“跑”到卵巢的巧克力囊肿有可能使患者的卵巢功能下降,导致25%的女性出现不排卵,约40%的女性出现不孕,15%—25%的女性出现经期延长。
“跑”到盆腔腹膜、韧带及深部的内异症可使大约27%的女性出现同房时疼痛,16%的女性出现慢性盆腔痛等问题。
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原因目前为止,引起内异症的原因还不是绝对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遗传因素研究发现,有家族遗传史的人更容易发病。
2.经血倒流正常情况下,月经来潮时子宫内膜会随月经血排出体外,但实际生活中70%—90%的女性都可能会经血倒流(因为经期平躺睡觉或活动),这时月经血会沿着输卵管倒流向盆腔和腹膜,这些混杂在月经血中的内膜就在盆腔器官上种植并生长,形成内异症。
3.淋巴及静脉播散子宫内膜也可以通过淋巴及静脉流向远处去播散,如肺、鼻腔、四肢皮肤、肌肉等部位。
4.医疗操作引起剖宫产术后或阴道分娩后,子宫内膜可能被带入腹壁切口或会阴切口而种植。
刮宫手术,也会使子宫内膜种植到子宫肌肉层,增加内异症和子宫腺肌病的风险。
5.免疫因素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时患该病的风险增加,在进行不孕不育抗体系列检查时,子宫内膜抗体阳性率高达70%—80%。
目前为止,全世界依然不清楚该病发生的具体医诊通中医中医带你认识子宫内膜异位症姻缪醇(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72机制。
因此,该病又被称为“谜”一样的疾病。
中医辨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
其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放使疼痛发作;或因脏腑不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气聚为瘕,血结为癥。
因此中医在辩证后常将它分为肾气亏损型、肾虚血瘀型、气滞血瘀型、气虚瘀阻型、寒凝瘀阻型、热郁血瘀型和湿热蕴结型这几种类型来治疗,下面我们就详细地来了解一下中医究竟是如何治疗的。
1、肾气亏损型此类型患者症见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腰酸腿软,小便清长,面色晦黯,头晕耳鸣,辩其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以补肾填精、养血止痛为主,方用调肝汤加减。
2、肾虚血瘀型此类型患者症见经期先后不定期,经量或多或少,淋漓不尽,或见血块,经行或经后腹痛,腰脊酸楚,引及下肢及破臀,头晕目眩,日久不孕或易流产,辩其舌黯滞,或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沉细而涩。
治以益肾调经,活血祛瘀为主,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3、气滞血瘀型此类型患者症见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经前、经行下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前后阴坠胀欲便,腹中积块,辩其舌紫暗有瘀点,脉弦或弦涩有力。
治以理气活血、化瘀止痛为主,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
4、气虚瘀阻型此类型患者症见经量或多或少、色淡质稀,经行或经后腹痛、喜按喜温,肛门重坠、频欲临厕,大便塘薄,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常伴有头晕目眩,辩其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软无力。
治以益气行气、活血化瘀为主,方用理冲汤加减。
5、寒凝瘀阻型此类型患者症见经血量少、色黯有块,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减,下腹结块,形寒肢冷,面色青白,辩其舌紫暗,苔薄白,脉沉紧等症。
治以温经散寒、活血祛瘀为主,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味。
6、热郁血瘀型此类型患者症见经前或经行,或经后发热,腹痛,甚则经期高热直至经净恢复正常,痛剧热甚,痛处喜冷拒按,辩其舌边尖红,舌边有换瘀或瘀点,苔薄微黄,脉弦数。
調理氣血痰不怕子宮內膜異位一名32歲李姓婦人,長期月經前後幾天,陣發性下腹部嚴重悶痛及抽痛並且有經血排出不暢,誤認為“經痛”止痛藥、熱敷及針灸治療等無法緩解,轉至婦產科檢查,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症』。
經『腹腔鏡』處理並給予中藥治療後,經痛明顯改善,持續在門診超音波追踪,才有效減緩病人的長期疼痛感。
『子宮內膜異位症』-即是子宮腔裡面內壁的一層膜組織離開了它的正常位置,跑到子宮腔以外的地方種植下來,繼續生長,因而造成的『疾病』﹙症﹚。
當內膜異位在子宮肌肉層或漿膜層則稱『子宮腺肌症』;
若異位在卵巢,形成卵巢囊腫,稱為『巧克力囊腫』。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主要症狀-慢性骨盆腔疼痛、月經疼痛、性交疼痛和不孕症。
近年來由於社會形態的改變,飲食不當、熬夜晚睡、晚婚和延緩生育年齡,促使體內雌激素過高及免疫力系統紊亂有關,因此子宮內膜異位更加普遍性,其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嚴重影響著廣大婦女的身心健康,實屬疑難病之一。
此症在中醫病理學上,沒有相應的病名,有關描述多散見於“痛經”、“癥瘕”、“不孕”、“月經不調”等病症的記載中。
現代醫學在外科手術切開來看,確實是屬於『瘀血』證為患。
並提出活血化瘀、疏肝活血、益氣活血、補腎袪瘀、化瘀通腑、清熱化瘀、温經袪瘀等治療法則。
再提出“氣、血、痰”三個字關鍵處,“瘀久挾痰、漸成癥瘕”是其基本中醫病機特癥。
代表藥物有:血竭、三稜、莪朮、皂角刺、別甲、丹參、大黃、黃連、梔子、本黃柏、、,可改善全身和局部微循環,使病灶吸收,降低血漿前列腺素的濃度,從而使臨床症狀有所改善,血清性激素在治療前後並無明顯變化,不調整內分泌途徑,與西藥顯著不同,不僅不干擾患者正常生殖週期,對月經失調、月經痛及伴有不孕者,且可調經助孕。
除藥物治療外,醫師建議,月經期間前、後:
﹙1﹚飲食方面,月經期飲食宜以清淡、營養為主,不宜過當的
“進補”如人參、黃耆、紫河車、當歸、川芎及平日藥膳如薑母鴨、燒酒雞、麻油雞、當歸羊肉湯等反而促使異位的內膜組織充血增生及局部炎症免疫的反應是當務之急。
﹙2﹚經期時心境上宜心平氣和,避免過度情緒化,應消除緊張、煩悶、憂鬱、恐懼及忿怒等,保持心情舒暢,減少骨盆腔區域病灶擴大。
﹙3﹚工作方面,正常的月經是可以從事一般日常工作,但要避免工作過度勞累,緊張或從事大量消耗體力的工作及劇烈運動等。
﹙4﹚不論年齡大小,已婚未婚,當有持續性的經痛時,最好儘快就醫檢查,其中抽血檢驗﹙CA-125腫瘤標記偏高﹚,配合超音波的掃描及腹腔鏡的確定診斷,才不致延誤病情。
事實上,早在一九二五年,首先提出子宮內膜異位為月經倒流所發生理論的辛普森即已注意到了內膜異位症與卵巢癌的關係密切。
據辛浦森醫師發現,十六例卵巢腫瘤中,四例是由良性子宮內膜異位瘤轉變的。
實際上惡性化相當罕見,而診斷必須符合三要件:
一、卵巢必須有子宮內膜異位症。
二、必須是腺角化癌。
三、發現由良性變惡性的轉化過程。
子宮內膜異位腫瘤,轉變的惡性癌,大多為腺角化癌,占全部卵巢癌的四分之一。
※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瘤和子宮肌腺瘤會同時併發嗎?當同時有二個以上的病症發作時,子宮肌腺瘤合併發生子宮肌瘤佔47.9%,子宮肌腺瘤合併發生子宮內膜異位症佔10.8,子宮肌腺瘤合併子宮內膜息肉佔7.3%,但絕不會惡性化成子宮內膜癌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