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精品教案):人教版必修一 《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6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生活中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的感悟。
培养学生运用文字表达情感和思考的能力。
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美好瞬间的敏感度和感悟力。
1.2 教学内容简介介绍写作的主题和目的,明确写作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培养观察力和感受力。
介绍写作的基本结构和技巧,包括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
第二章:寻找触动心灵的人和事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激发写作灵感。
培养学生运用感官和情感去体验和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2.2 教学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经历过的一次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引导学生通过描述细节和表达情感来展示自己的体验。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和分享触动心灵的故事。
第三章:写作基本技巧之一:开头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写作开头的技巧,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培养学生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描绘来引起读者的兴趣。
讲解和示范写作开头的重要性和技巧。
学生练习写作开头,可以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开头部分,给予建议和改进意见。
第四章:写作基本技巧之二:发展4.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通过具体细节和事件来发展故事情节。
培养学生运用描写和对话等手法来展示人物情感和性格。
4.2 教学活动讲解和示范写作发展的技巧,如何通过事件和细节来展示主题。
学生练习写作发展部分,注重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活动。
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发展部分,给予建议和改进意见。
第五章:写作基本技巧之三:高潮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如何构建故事高潮,引起读者的共鸣和紧张感。
培养学生运用冲突和解决冲突的手法来增加故事的吸引力。
5.2 教学活动讲解和示范写作高潮的技巧,如何通过冲突和解决冲突来推动故事发展。
学生练习写作高潮部分,注重情感的爆发和故事的转折。
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高潮部分,给予建议和改进意见。
第六章:写作基本技巧之四:结尾帮助学生掌握结尾的技巧,使文章结构完整、余味无穷。
人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一表达交流第一板块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二、设计理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尊重他们,因此本教学设计力图围绕学生的“学”字,用图片和文字素材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感受、阅读、思考、讨论,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三、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发掘生活中的感动点,做一个勤于观察生活、乐于感悟生活的人。
2.培养学生做生活有心人,克服被动写作,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让中学生的作文写作回归到写真人真事上。
四、学情分析:课标中对记叙文表达与交流的要求是:学生能够多角度的观察生活,丰富经历和情感体验,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围绕中心选取材料,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本节写作内容处于必修一表达交流第一板块,设置这一内容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作文时要尽量发掘感动点,从自己的生活储备中提取曾经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在选材上停留在初中时固有的思路上,记叙文写作的材料陈旧、肤浅、套作,因此很难写出动人感情的文章。
教师所能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如何通过课堂提供的图片和文字素材找出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进而在生活中找出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五、重点、难点和关键点1.搜集大量感人的资料,启发学生思考:人为什么会情不自禁为一些人和物所感动。
2.突破思考习惯的局限,学会选取生活中触动人心灵的事件。
3.通过课堂提供的图片和文字素材找出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六、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请学生预先阅读教材57页《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收集在生活中听过、见过的一些让人感动、深思的故事和图片,思考有哪些人和事触动着自己的心灵。
教学过程:(一)导入:和学生一起分享一首歌。
(播放歌曲《十点半的地铁》)解说歌词,导入新课,一起学习《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二)知识讲授1.阅读教材57、58页话题探讨部分,提问:心灵的触动可以表现为什么。
高中语文《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写作中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情感表达来触动读者心灵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人生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3. 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分析优秀作品中的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2.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情感表达来表现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3. 进行写作实践,修改并提升自己的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分析优秀作品中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学习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的方法。
2.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方法创作出触动心灵的作品。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作品中的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写作经验。
3. 实践法:进行写作实践,修改并提升自己的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激发写作兴趣。
2. 案例分析:分析优秀作品中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总结写作方法。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写作经验。
4. 写作实践:根据所学方法,创作触动心灵的作品。
5. 作品展示与点评: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教师指导。
6. 总结提升:总结本次课程所学,鼓励学生在写作中继续探索。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通过分析学生作品的深度和触动读者的程度来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
2. 学生参与度的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和写作实践中的参与程度,鼓励积极发言和主动分享。
3. 学生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以促进写作技能的提升。
七、教学资源1. 优秀文学作品集:用于分析和学习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的表现手法。
2. 写作指导书籍:提供写作技巧和灵感来源。
3. 投影仪和白板:用于展示和记录关键点和学生作品。
4. 作文纸张和文具:供学生进行写作实践。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次课:介绍课程目标和内容,分析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的概念。
2. 第二次课:学习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的技巧。
人教版本高中语文必修1表达交流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人及事优选教案(7页)精品文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设计思想高一学生在叙文写作上已累了一定的功底,如何在原有写作基上通系列化的作文教学提高其写作水平?本教案的力通名家名作和学生作,学生以直的美、文本,通析和借两个教学的置学生在同一型的写作上有所悟,有所收。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很多人看来,写作并不松,有人曾用一副描写写作的愁苦情状——上: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下:愁愁愁情愁理愁眉苦愁断肝的确,写作决非一件的事,很多同学在写作文,都材料的而苦:自己与其他同学生活、境无甚差,日子平淡得近乎于,怎才能在作文中写出新意呢?宋代理学大朱熹曾有云: “ 渠哪得清如 , 有源活水来”。
那么作文的源活水从何而来?家丹所:“所大,就是的人,他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人看的西,在人司空的西上,能出美来。
”(《丹》)只要真察生活、体生活,抓住生活中那些有意的“小”事,深入挖掘,是可以写出好文章来的。
可不是?生活中有多人、事、物会在不意我原本平静的心弦:当我在母的一句之辞而耿介于,却母无孩子的怨气端来一碗气的面;当我残疾人唏嘘悲,你却残奥会上,11 的断腿女孩李月坐在椅上,也能用双臂曼妙而舞;当我的双眼在中立《父》的油画上徘徊,我想到的是自己父年辛后,写月痕迹的凡此种种,都是写作的极好素材,些曾你心的一刻,你是否留心去把握了呢?我来看看作家是写作的:(件)--------- 好文章都是能触人的心灵的。
二、学生阅读教材P57-58。
适当归纳要点。
常察思考情感共 ------ 情感人---- 心灵触 ----- (好文章)找真善美理性思考 ------ 理服人三、写作技法例谈发掘感动点。
感点就是触你心灵的地方,它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一个作;也可以是一件物品,如一封信,一件工品;或者是天上的一片云,地上的一,水中的一浪.精品文档花。
之,不管是什么,你一定要被它感,并通,把它形象地再出来,并将你的感情融合去。
高中语文《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写作中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来触动读者的心灵。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人生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与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提升学生的情感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四章:通过细节描写触动心灵分析细节描写的重要性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和技巧练习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2. 第五章:借助情感表达触动心灵理解情感表达在写作中的作用学习情感表达的方法和技巧练习运用情感表达展现人物内心世界3. 第六章:运用修辞手法触动心灵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学习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练习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优秀作品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写作技巧。
2.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就某一主题展开讨论,培养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 练习写作:布置相关主题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写作水平。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对细节描写、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以便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相关章节内容。
2. 案例素材:优秀作品中涉及细节描写、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的实例。
3. 辅助教材:与本课程相关的写作指导书籍、文章等。
六、教学内容4. 第七章:描绘生动的场景理解场景描写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学习场景描写的方法和技巧练习运用场景描写营造氛围5. 第八章:构建深刻的主题引导学生挖掘和表达文章主题学习如何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等方面来展现主题练习运用主题思考进行写作七、教学方法1. 情景模拟:创设相关场景,让学生进行实地描写练习,增强场景描写的生动性。
2.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针对某一主题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挖掘和展现主题。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学设计张瑜【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观察生活,精心选材,能够写出一篇触动心灵的记叙文。
2.过程与方法运用细节描写,让动人的瞬间定格。
(重点、难点)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敏锐感受,体味人间真情,珍惜幸福生活。
【先学指导】1.阅读教材,筛选重点,尝试完成一个描写同学的片段。
2.下发资料,揣摩体会文章细节描写与整体构思的妙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激趣导入如果有一天,我因生命衰竭而向上苍祈求一两年额外加签的岁月,其目的无非是让我回首再看一看这的山川和人世。
能多看它们一眼,便能多用悲壮的,虽然失败却仍不肯放弃的努力再解释它们一次,并且也会欣喜地看到人如何用智慧,用弦管,用丹青,用静穆,用爱,对这世界作出圆融的解释。
(张晓风)教师点拨:在人生的长河里,总会不断翻涌出一些可惊、可叹、可喜、可悲、可爱的浪花,让我们心动、留恋、感激、深省……但是,我们不必等待额外加签、留恋回首,我们要及时盘点人生、及时记下值得我们铭刻的瞬间。
2.明确目标(1)观察生活,精心选材,能够写出一篇触动心灵的记叙文。
(2)运用细节描写,让动人的瞬间定格。
(重点、难点)二、提出问题,指导自学1.自主学习如何写出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筛选信息,获得基础认知。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程度)(1)发掘感动点──抓住细节,形象展现(2)提炼素材──发掘主题,深化意蕴(3)整体构思──组织材料,精心构思2.教师点拨一是真实。
做到有实感而发,惟真情而发。
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读者,唤起共鸣。
汤显祖写《牡丹亭》入了迷,废寝忘食。
一次,甚至以为自己好像成了春香,睹物思人,情发于中,忍不住就哭出声来了。
二是具体。
感动点就是触发你心灵颤动的地方,它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也可以是一件物品,如一封信、一件工艺品;或者是天上的一片云、地上的一棵树、海中的一朵浪花。
你一定要被它感动过,并通过细节,把它形象地再现出来,并将感情融合进去。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一、教材分析:对于一名高中生来说,写一篇记人记事的文章不是很困难,但要写出令人感动的文章就很困难了,原因主要他们的文章没有触动人们的心灵,缺乏对生活的敏感。
其实我们每个普通人经历的生活并没有多大差别,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高中生,他们生活在信息时代,他们了解的生活其实是丰富多彩的。
不缺乏体验,就是缺乏积累和梳理,在心灵触动的瞬间有冲动,但没有动手的冲动和习惯,擦亮的火花稍纵即逝。
教材设置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性,作文时要尽量发掘感动点,从自己生活储备中提取曾经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二、学生分析:学生大概分为三类:一类是情商不够,对于身边的人和发生的事情不敏感,不能从平凡人和事中捕捉到触发点;一类是思维僵固,就事论事,不知道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三类是情感丰富,对于身边的人和发生的事情较敏感,只是语言表达能力欠火候。
本节课的目的不是教会学生写感人的文章,没有技巧没有套路,而是引导学生回到自身,让学生学会分析自身的弱点,加以弥补而已。
三、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发掘生活中的感动点,做一个会认识爱、体验爱、传播爱的人。
2、培养学生做生活有心人,克服被动写作,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让中学生的作文写作回归到写真人真事上。
四、教学重点:搜集大量的有关感人的资料,选择典范例文,启发学生思考:人为什么会情不自禁为一些人和物所动。
五、教学方法:先读材料,后讨论点评,再实际操练。
教学流程:一、导入:台湾女作家张晓风说:“如果有一天,我因生命衰竭而向上苍祈求一两年额外加签的岁月,其目的无非是让我回首再看一看这可惊可叹的山川和人世。
能多看它们一眼,便能多用悲壮的,虽然失败却仍不肯放弃的努力再解释它们一次,并且也会欣喜地看到人如何用智慧,用弦管,用丹青,用静穆,用爱,对这世界作其圆融的解释。
”人活一生,不可能没有可留恋的、可感激的、可心动的、可铭记的东西!同学们,如果现在回首过去,你会把目光锁定在什么哪里?为什么?二、阅读文章,讨论交流,小试牛刀。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导学案(二)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阅读次数:75]高一语文编写人:白群霞审稿人:【学习目标】1、运用细节描写,让动人的瞬间定格。
3、体味人间真情,珍惜幸福生活。
2、明确怎样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4、观察生活,精心选材,写一篇记叙文。
【重、难点】学习?..•《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导学案(一)(人教版高一必修一)[阅读次数:117]高一语文编写人:白群霞【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发掘生活中的感动点,做一个会认识爱体验爱传播爱的人。
2、培养学生做生活有心人,克服被动写作,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让中学生的作文写作回归到写真人真事上。
【教学重点】怎样才能抓到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阅读次数:4517]教学目标:1、通过名家名作和学生习作,给学生以较直观的审美、鉴赏能力;2、通过赏析和借鉴两个教学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同一类型的写作上有所领悟,有所收获。
教学重点:如何表现触感点教学难点:如何确立触感点教学方法:讲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用具:作文配套材料教?..•《作文: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课堂实录<a href=https://bbs.>(本站论坛专稿)</a>[阅读次数:4582] 王红英教学目标:1 按摩心灵,使麻木的心灵重新敏感 2 笔写心声,让感情的激流在笔端缓缓流淌教学重点:笔写心声,让感情的激流在笔端缓缓流淌教学难点:按摩心灵,让麻木的心灵重新敏感课型:作文课教法:观看邹越老师的《让生命充满爱》第三集,以组为单位,讲一个让自己感动的故事。
?..•表达交流心音共鸣写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 (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阅读次数:5043]教材解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语文教材是必修1,本册书除第一单元是诗歌外,其他单元都是记叙性的文章。
所以本学期的写作训练主要是记叙文写作。
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学习了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学习了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及场面描写的具体方法;在《?..•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阅读次数:5495]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训练目标:1、明确“触动心灵”的含义,写出真情实感;2、学习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的方法:抓住细节,提练素材。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表达交流《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案及范文12篇一、《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案学习目标:1、通过回忆和交流,挖掘触动心灵的往事。
2、选择并解说作文题目,酝酿写作构思。
3、重温写作小常识,拟写习作。
学习重点:1、通过回忆和交流,挖掘触动心灵的往事。
2、选择并解说作文题目,酝酿写作构思。
学习方法:交流、构思、写作【交流】一、说一说:在小组内回忆自己写过的作文,说说你最满意的一篇,推荐一人在全班讲述。
二、想一想:作家谈有感而发我写东西时是有感情..的,没有感情时,我就不写。
巴金没有感情..也就不存在真正的艺术。
歌德你的感情只要有一点不真实,读者一下子就会念得出来。
所以,要对读者真实,首先要对自己真实,要把自己的真实感情....写出来。
冰心一句话总结:。
三、看一看:1、老师作文我的父亲(二)任兆余父亲是个好人。
早晨碰到了郭大伯,本来是我向他问好的,可他提起了我的父亲母亲。
郭大伯说,要是我母亲健在的话,今年应该80岁整了;那么我的父亲就该82岁了;我父亲教过他的书;我父亲是个好人。
“好人啦!”郭大伯临走的时候似乎是叹着气这样说的。
父亲是个好人!这使我想起了往日和父亲的日日夜夜。
农村的双抢是城里人无法体验得到的对身体极限的挑战,也是现在的农村人所无法想象的事情。
我们这有句农谚:不插八一秧。
说的就是每年的七月十五以后,农家就要忙着抢收抢种,打仗一样的收获一季稻并且赶着种下二季稻,这就是“双抢”。
所以,双抢的日子里,家家起早贪黑,不分男女老幼,着着实实的要忙上十几天,很多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弄点米粉子带到田间地头冲泡着填肚子。
能在家做顿饭是很难得的,至于弄菜下饭那是奢侈至极。
父亲退休在家,我们家没有多少田地可种,也就基本没有双抢了,日子过的倒是清闲些。
村里人都羡慕我们家,说还是吃商品粮的命好。
不记得从哪年起,一到双抢时节父亲就带着我忙起来了。
每天很早——反正天没亮,父亲就催我起来,和他一起出门,爷俩扛着搬筝和鱼栲走三里的山路摸到虎山村的水库那去下鱼,我每天都是睡眼惺忪的跟在父亲的身后提空桶,我们家的大花狗前前后后的跟着。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案5——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第一册表达交流心音共鸣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并从中发现触动心灵的因素,用敏感的心灵体味现实生活中能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挖掘日常小事中触动心灵的因素的方法,掌握写作中“小事见真情”的能力,培养他们关注小事、积累小事、记录小事、思考小事的习惯,扩充写作素材。
3.使学生明确细节描写特点,掌握细节描写对传递情感,增强文章表现力的重要作用,初步掌握细节描写表现心理活动及情感的能力。
4.使学生学习理解设置情景,营造氛围的写作方法,明确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在写作实践中的作用,学习抒情角度和抒情方式(直接间接)对于抒情效果的重要作用,了解重点词语(尤其是动词、形容词)的准确形象对于表达的作用,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手法写出以情动人的文章。
5.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引导学生具有爱心、学会感恩,呼唤真善美下的真情感染。
教学方法:1. 图片启发法:展示较为直观的图片提出问题,进行启发的方法。
2.阅读法:阅读材料或图片,读懂含义并展开联想想象,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
3.讲授法:描述、讲述、讲解、讲评、讲读、讲练相结合。
4.对话法:通过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展开教学。
5.写作实践法:让学生进行具体的写作实践训练,使之生成成果。
6.多媒体教学法:利用电脑、投影机、课件、音乐等电教手段辅助教学。
7.艺术手段结合法:结合音乐摄影等艺术手段辅助教学。
8.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对于问题的联想思考及提出。
9.成果分享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思考或写作的成果,提高其积极性。
教学手段:1.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2. 运用音乐感染启发辅助教学手段。
3. 运用照片启发辅助教学手段。
4. 运用研究性学习教学手段。
5. 运用“大语文教育”手段,培养学生文学底蕴及人文情感。
教学活动设计:引入过程:通过秒学学生写作文时较为痛苦的表现的对联入手引入。
深化过程:展示三张图片,通过对它们的理解思考引出要善于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挖掘触动心灵的因素。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发掘生活中的感动点,做一个会认识爱体验爱传播爱的人。
2、体味人间真情,珍惜幸福生活。
3、明确怎样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4、观察生活,精心选材,写一篇记叙文。
【教学重点难点】1、怎样才能抓到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2、怎样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教学设想】1、以引导、启发为主,以学生讨论、点评为主。
2、合作探究---让学生阅读原文,弄清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从哪几方面入手,然后老师结合例文讲具体的写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聚】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怎样抓到及写作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注意细节描写及抒情。
【教学过程】一、材料导入,明确目标地震中的父与子(美)马克·汉林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
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一阵后,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楼的一层左后角处。
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
在他清理挖掘时,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起火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案一、导语留心生活,思考社会,你就会发现身边有许许多多感动心灵的人和事,这是生活中的亮点,也是作文和生活的点。
感动虽然只是一刹那,但是,再现刹那,回味、挖掘刹那,又能让你在感动之余有所感悟——发现真情,启迪心灵,体味生活的真谛。
放开眼光,积累素材。
表达感动,让整个社会奏响和谐的旋律。
二、阅读探究阅读下面这篇文章,思考文中的人和事为什么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小名佚名大约我的出生与水有关,于是颇懂斯文的外公顺口给我起名叫淼儿。
在“淼儿、淼儿”的呼唤中我慢慢长大了,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时,爸爸觉得该有个体面的学名才对,便为我取了个挺大众化的名字,可家里人还是“淼儿、淼儿”地叫。
特别是妈妈叫得犹为响亮频繁。
不知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听到家人唤我小名竟有些不舒服了,好像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
终于有一天,我在听到妈妈又一声“淼儿”的呼唤后,X重地对她说:“妈妈,我有大名的。
别叫我小名好吗?”然后在妈妈惊愕的表情里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但妈妈终究还是改不了。
那天是我16岁生日聚会,好多同学朋友都跑来了,家里的小客厅里挤得满满的。
我一边给大家分发糖果,一边忙不迭地说着谢谢。
爸爸妈妈在厨房里忙着做菜,当一碟碟香气四溢的精美小菜端上餐桌时,同学萍将送给我的大蛋糕端了上来。
我立刻连声称谢着打开了蛋糕盒,我喊道:“妈妈,拿刀子来!”妈妈一边递过来一把瓜刀,一边叮咛:“淼儿,小心点!”“咦!你原来叫淼儿呀,挺好玩的名字!”萍欢快地叫着,同时在空中打了一个别致的手势。
朋友们也善意地哄笑起来,我的脸刷地红到了耳根。
晚上,临睡觉时,我推开了妈妈房门。
倚着门框,又一次对她说:“妈妈,我不是说过嘛,别叫我小名!”语气里已有了几分不耐烦。
妈妈脸上呈现了一种复杂的表情,看了走进来的爸爸一眼,叹了口气:“对不起!高翔。
”可我听出我的名字在她口中却变得十分生硬,似乎很绕口。
没多久,我要离开家到数百里外的一座城市去读书。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观察生活,精心选材,写一篇记叙文。
2、运用细节描写,让动人的瞬间定格。
3、体味人间真情,珍惜幸福生活。
【教学过程】一、导入亲情是一盏灯,能在晦暗的时光里照亮自己;亲情是一个树,在你倦极而归时给你凭依。
纪伯伦曾说:你的朋友是你的土,你在那里怀着爱而播种,含着感谢而收获,从中得到粮食、柴草──亲情、友情是人类生活中最崇高温馨的部分。
十五、六岁的年纪,正是生命中独立意识成长的旺盛期──生活独立、精神独立,所以更需亲情友情的滋养与慰藉。
有爱浇灌的树木才会茁壮,有爱护卫的生命才能健康。
年轻的朋友,你应该正沐浴在亲情友爱的大河中,把你的故事、你的感受记录下来,以回报家人友人对你的爱。
二、阅读文章,讨论交流,营造氛围人的一生中,许多往事随着时间的流逝已忘却,但有一些不起眼的细节却依然那样清晰、那样动人。
在长河大川般的生命流年里,我有幸看到了生命中许多花开的细节,那样璀璨,那样芬芳,让我们一起回味……1、阅读文章,解读评析:细节郁建民黄昏,一对老年夫妇坐在阳台的摇椅上,面对满天晚霞,回忆起他们的年轻时代。
“你还记得单位组织的那次春游吗?大家一起正说笑着,你忽然在我身边蹲下来。
我一看,原来你在为我系松开的鞋带。
那时,追求我的人很多,可我却选择了你。
因为你是第一个想到为我系鞋带的男孩。
”“没想到这一系便系了一辈子。
”老头接过话头,脸上带着几分当年的“阴谋得逞”的笑意。
“还记得那次吃水饺吗?你坐在我对面,一直微笑地看着我。
还要我慢慢吃,别烫着。
等我吃完水饺,你才告诉我你要去出差了。
这时,离火车进站只有半个小时了,而你还要赶很长的一段路哩!你也真是,干嘛不早说!我多吃几个水饺对你来说,真的那么重要吗?”老头不搭话,只是微笑着,一如当年看着那个吃水饺的女孩。
“记得那次吵架吗?那是我们婚后的第一次吵架。
我很生气,打开箱子收拾衣服。
我动作很慢,希望你能说几句好话留住我。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案【设计思想】高一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上已积累了一定的功底,如何在原有写作基础上通过系列化的作文教学提高其写作水平?本教案的设计力图通过名家名作给学生以较直观的审美、鉴赏文本,通过赏析和借鉴两个教学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同一类型的写作上有所领悟,有所收获。
选取了部分学生习作,让学生在名家与同龄人作品的对比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
此外,根据不同写作对象(人、事、景、物等)设计专题片段作文训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点上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
2、积累鲜活的写作素材,为写作创新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学习写景状物的技巧,训练语言表达。
【教学策略】以引导、启发为主,以学生讨论、点评、互评和互改为主。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很多人看来,写作并不轻松,有人曾经用这样一副对联描写写作的愁苦情状──上联: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下联: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的确,写作决非一件简单的事,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很多同学在写作文时,都为材料的选择而苦恼:自己与其他同学生活、处境无甚差别,日子平淡得近乎于单调,怎样才能在作文中写出新意呢?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么作文的源头活水从何而来?让我们再来看看罗丹说过的一句话:“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可不是吗?生活中有许多人、事、物总会在不经意时拨动我们原本平静的心弦:当我们还在为母亲的一句责难之辞而耿介于怀时,却发现母亲无视孩子满脸的怨气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面;当我们从新闻媒体报道中走近身穿白色T恤的平凡丛飞时,我们发现的是一颗不平凡的美丽心灵;当我们的双眼在罗中立《父亲》的油画上徘徊时,我们想到的是自己父亲经年辛劳过后,写满岁月痕迹的脸;当我们还沉醉于一代才女“花自飘零水自流”的离愁别苦时,我们惊讶地发现柔弱似她竟也可以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那雄浑的慨叹鞭笞南宋君主的苟且偷安……凡此种种,都是写作的极好素材,这些曾经让你心动的一刻,你是否留心去把握了呢?写作的源泉是生活。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训练目标:1、明确“触动心灵”的含义,写出真情实感;2、学习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的方法:抓住细节,提练素材。
教学安排:两课时,多媒体课件教学,第一课时讲授知识,第二课时学生以“感动”为话题作文。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六十秒,回顾一下,在你的生活当中,有哪些人和事在你的心灵深处划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有哪些感人至深的人和事),时时触动着你的心灵?六十秒后,请同学说出来让我们大家共同分享。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提出话题进行探讨1、引入刚才我们大家一起分享了这几个同学的最感动的人和事。
其实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大家作文时却常常感到生活平平淡淡,没有什么东西可写。
同学们想没有想过这是什么原因呢?2、学生阅读教材57页,作出回答A、我们之所以觉得没有东西可写的原因是缺少对生活的敏感。
B、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我们缺少一种发现美的眼光。
C、我们除了要对生活敏感外,还应该有一颗对生活感恩的心。
我们有时候觉得没有东西可以写,可能是我们对生活中的事情司空见惯了,正如书中说的一样“面对一个生活场景,一句真情的话,一个善意的微笑……只要我们的心灵不麻木,就会激起涟漪。
”如:朱自清《背影》《拾馒头的父亲》生活当中的一些感人事迹。
3、小结:缺少观察与思考。
三、知识讲授(一)、触动心灵1、内心深处引发很多感想:如认同感,产生共鸣,如趣味感,如震撼感,如体验感,引起想像和联想。
内心深处生发各种感情:喜怒哀乐爱恨悲欢等。
产生理性认识:受到教育启发,有领悟觉解。
概括起来:情的体验与理的认知。
2、出示三张图片,由学生谈谈受到的触动。
幻灯片一:公共汽车上无人给抱小孩的妇女让座。
幻灯片二:乞讨老婆婆扔钱给拉二胡的年轻盲人乞讨者。
幻灯片三:两位背负东西的老太婆。
3、幻灯片出示老师下水作文《机缘》,说明对“触动心灵”的理解。
机缘我,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农村娃子,家庭情况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相貌平平,成绩平平――竟擦着边儿考上了八中。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说课稿一、说教材本班所用教材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一册,全书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4个部分,针对高中一年级学生特点,这册教材的“表达与交流”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人叙事。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是“表达与交流”的第一个专题,旨在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性,让学生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发掘感动点,通过触动自己心灵的人和事,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并表达出来。
解决的是学生作文“无话可说”的问题。
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认知目标发掘感动点,提炼素材,准确表达自己的心灵感悟。
能力目标强调细心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情感目标强调人格修养,以作文来促做人,以做人来促作文。
这三个目标的制定,也是出于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在“表达与交流”方面要达到的目标是“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初稿)》对“表达与交流”写作部分的要求是“写记叙文,能恰当地选材,会叙述和描写。
”可以说,大纲和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学活动的根本依据,也是切合学生实际的。
二、说学情本课的教学对象是职中一年级学生,两年后参加成人高考,语文是必考科目,总分150分,作文60分。
目前,作为中职一年级学生,他们的作文水平普遍较低,以平时每周两篇周记的写作情况看,学生大多还停留在记流水账的层面,严重者视这项作业为负担,大作文写出来不足400字,急需作文选材、组材方面的指导,关键是引导他们养成勤观察、勤思考、勤记录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做情感丰富的人。
本次作文安排在第三单元写人叙事散文的教学之后,有了三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应对写人叙事散文有了进一步认识,并有意识付诸实践。
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教会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发掘感动点,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而本课的教学难点则是:教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三、说教法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方法上就要做到三点: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参与。
通过分组讨论法、点拨法,以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为出发点开展教学,通过“经典文章鉴赏”、“教师创作漫谈”、“学生作文(包括周记)精粹”“学生真情讲述”的形式,逐步调动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以培养写作基本能力为中心,教学中突出实际训练,对如何选材、组材进行精讲、精练,培养学生写作的基本素质。
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合理科学地运用课件,呈现例文及相关视频,发挥多媒体课件的直观、信息量大的作用,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重点内容。
四、说学法针对写作教学实践性较强的特点,突出学生的小组讨论法和应用性练习,其中在材料中找“感动点”和“真情讲述”,将占到1/3到1/2的时间,目的就是通过实际练习,让学生掌握观察生活的方法和构思文本的方法。
五、说教学程序课前准备1、课前布置预习课文2、主动收集相关素材3.课前印发黄方国《父亲》、2004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爱”在心口难开》《牛的母爱》等三篇文章具体教学步骤第一,导入部分以《中国青年报》1999年10月27日《古老而永恒的丰碑》片断材料导入(屏幕展示)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发生的缆车事故中,缆车以疯狂的速度坠落,在撞击地面的一瞬间,一对年轻的父母,潘天琪、贺艳文夫妇用双手同时举起两岁半的儿子潘子浩,结果双双遇难,而儿子却安然无恙。
这个生命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歌手韩红,她以这个令人震撼的事件并以小孩的口吻,创作了《天亮了》这首感人至深的歌曲,并经过多方联系,领养了这个大难不死的孩子。
播放:韩红歌曲《天亮了》(屏幕展示歌词)通过看材料,让学生谈谈对这一事件的感受,告诉学生:这首歌很感人,这个故事更感人,但这样的事件在生活中毕竟很少,我们的生活更多的是平平淡淡。
所以,同学们才感觉作文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
其实,我们的日常生活虽然平淡,但平淡之中却总有令人感动之处,只是我们没有能力去发现,使我们面对感动时,缺少心灵的共鸣。
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是学习发现生活中的感动,把这种感动化作文章。
(以此导入,旨在说明伟人、大事固然可感,但“一滴水里看世界”“细微之处见精神”,从平凡的小事中观察人物,从细小的言行中探索人物心灵,是我们尤其需要培养的本领。
)第二,引导学生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感动点”1.范文引路把学生分为三组,课前印发的三篇材料:《父亲》和《“爱”在心口难开》《母牛的爱》每组一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三篇文章在什么地方让人感动。
例文略讨论后得出结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令人感动的地方,也许只是一件小事,甚至于一个动作、一个细节,但只要我们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感动点”,从而产生心灵的共鸣。
2.谈自己的创作感受,引优秀学生例文:讲解自己在创作诗歌《斑马线上的船》、《清晨,路灯下的女孩》散文《小院,那逝去的时光》、《父亲》时的感受。
《斑马线上的船》(例文略)这首小诗源自一次早晨我送孩子,看到那位胖胖的女协警为躲避两边交错驶过的车辆,用右手揽住几个孩子,左手举起红领巾,站在斑马线上,这一场面让我感动,到了学校,便写下了这首小诗。
《清晨,路灯下的女孩》(例文略)这首小诗写的是去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因为我要盯早读,要比平常更早送孩子去上学,到了学校校门还没开,昏黄的路灯下,孩子长长的影子在地上晃动。
过了马路回头,看到孩子孤独地站在校门前,我流下了眼泪,于是创作了这首小诗。
散文《父亲》写于前年的一个星期天,听到电视中正在播放《咱爸咱妈》片尾曲《父亲》,突然从心里那么强烈地想念起自己年迈的父母,尤其本是身体不好的父亲还要照顾母亲,心中的内疚加上过去生活的回忆,两个小时,我流着泪写完了这篇散文。
(在课上举出自己平时写作的例子,旨在与学生平等地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现身说法告诉学生只要热爱生活、留心观察生活,就会不断发现让我们感动的东西,写作素材也会源源不断涌入笔端。
)在讲完教师的创作感受后,还要告诉学生,不要觉得只有老师才能有如此的感受能力,其实,在同学中,有很多人也有如此的感受力,请看我们同学的作品。
王素怡周记07服3的王素怡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女孩儿,在周记中她不止一次地表达了对父母及姐姐深厚的感情,正是有了这样的积累,她的作文《我爱我家》在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获省级三等奖。
与她同时获奖的还有张会娟的《我爱我家》和康晓宁的《做最好的自己》。
王岑川读周记《饺子》王岑川通过生活中最普通的一种食品,找到了亲情和家庭的温暖,进而又表达出自己对亲人的感恩之情,做到了于细微处现真情。
(举学生成功周记、作文的例子,旨在说明只要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勤观察、勤思考,每个人都能写出好的文章,甚至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借以鼓舞学生写作的信心。
)通过揣摩范文,介绍老师和同学们的创作经历,学生的头脑中已基本意识到,在平凡的生活中,的确有许多令人感动的地方,能不能发现这些“感动点”,就在于是否细心地观察,这时,就要趁热打铁,训练学生亲自去发现生活中的“感动点”。
3.课堂训练:播放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焦波的视频《俺爹俺娘》,让学生从中找出“感动点”。
在长达10分钟的短片中,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感动自己的地方,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找到不同的感动点,只要能触动学生心灵即可,不求统一的“感动点”。
第三,写作训练在学生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感动点后,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心理情感表达出来1.提炼素材。
提炼素材的过程,往往是发掘主题、深化意蕴的过程。
要善于从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
要学会充实内容,在找到感动点后,一定要发掘“感动点”的深刻意蕴,它为什么触动你?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等等,这是全篇文章的核心所在,要充分展开,把自己的感悟写出来。
举例《小院,那逝去的时光》,以小院过去的欢乐忙碌,充满生机,如今的落寞为主题,将素材组织起来。
2.整体构思,动笔之前,一定要想好你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是怎样一个人,你想抓住哪一点展开叙述?学会构思,也就是学会精心安排内容。
每一个“感动点”都发生在我们生活的一个节点上,也就是一件事上,动笔之前,一定要想好你要写的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为了让读者看明白,要从哪入手写,在哪展开叙述,在什么地方结束,做到收放自如。
3.课堂练习,组织学生以“真情讲述”的形式,讲述触动自己心灵的人或事,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提炼、组织素材,以巩固学习的能力,检查教学效果,为作文做好铺垫。
课堂教学进入尾声,布置课后作业: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些让自己感动的人和事。
回想一下,你最受感动的人和事是什么?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字数在800字左右。
板书设计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发掘感动点——抓住细节深入挖掘提炼素材——发掘主题深化意蕴整体构思——精心安排收放自如附:资料部分韩红《天亮了》那是一个秋天风儿那么缠绵让我想起他们那双无助的眼就在那美丽风景相伴的地方我听到一声巨响震彻山谷就是那个秋天再看不到爸爸的脸他用他的双肩托起我重生的起点黑暗中泪水沾满了双眼不要离开不要伤害我看到爸爸妈妈就这么走远留下我在这陌生的人世间不知道未来还会有什么风险我想要紧紧抓住他的手妈妈告诉我希望还会有看到太阳出来妈妈笑了天亮了父亲黄方国父亲是三天前的一个下午到家的。
当时无人在家,他搁下背篓蹲在门口抽叶子烟。
楼上的张婆以为是盲流,呵斥他走开。
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他像犯了错的孩子,局促地搓着双手,目光游移,嗫嚅地说:“下次,我一定要穿周正点。
”家里不宽敞,我们把父亲和儿子安排在一间屋里。
父亲进屋不久,我就听见巴掌落在脸上的“啪”声。
开门一看,儿子正大吵大闹:“你脏,你脏,不准你亲我,滚出去!”我对儿子动了武,妻子对我怒目而视。
父亲垂着手,呆呆地站在一旁,这一夜很晚还听见父亲辗转反侧的声音。
次日早晨,妻用不友善的腔调对父亲交代:“茶几上有好烟,有烟缸,别抽叶子烟,别乱抖烟灰。
别动音响,别动气灶,别动冰箱,别动电视……”父亲谦恭地说:“叫我动,我也动不来的。
”中午我俩回来,看见满地的水,父亲正蹲在地上,拿着抹布,手忙脚乱地擦地板。
妻子一甩手进了卧室,“砰”地一声关了门。
父亲便立即又像做错了事一般,不知所措起来。
下午下了一场小雨,下班回来不见父亲。
父亲回来时,湿漉漉的头发搭在皱纹堆砌的额头,松树皮一样的手提着一个塑料袋。
他鞋也没有脱就进了屋,妻子“哼”了一声,又进了卧室。
父亲说:“我去买东西了,不会买,也不知你们缺啥,就琢磨着买了这些。
蜂蜜治胃病,你记着,一早一晚都要喝一勺。
她是用脑的人,核桃粉补脑。
孙儿胃口不好,瘦,就给他买了健脾糕,吃了开胃。
”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说:“这5 000块钱是我卖鸡卖猪攒的,都攒三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