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工艺模型立体图制作
- 格式:docx
- 大小:175.04 KB
- 文档页数:13
从下图中选取一个零件进行铸造工艺设计。
(1)端盖,材料为HT150,机器造型,大批量生产; (2)底座,大批量生产,承受中等静载荷;端盖阀盖比例1:2铸造工艺课程设计指导书§1设计目的与要求1.通过课程设计巩固和加深铸造工艺课及其它有关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的知识;2.通过课程设计能较系统的掌握铸造工艺及工艺工装的设计方法,锻炼运用铸造工艺手册及其它技术资料的基本技能,以达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铸造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图纸、文字表达能力;4.为今后工作打下基础。
§2设计任务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三周)内,必须完成一个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采用机器造型的主要铸造技术文件汇(编)制工作。
具体任务包括:1.铸造工艺图一张2.模板装配图一张3.芯盒装配图一张4.铸型装配图一张5.铸造工艺卡一张6.设计说明书一份§3设计内容和步骤铸造工艺课程设计总的程序是:根据已下达的课题任务-零件图进行详细的工艺分析后,绘制出铸造工艺图。
然后以工艺图为依据,设计出模板图和芯盒图,然后再绘制铸型装配图(合箱图),最后编写设计说明书和工艺卡。
§3.1按设计步骤分别介绍各项主要内容与注意事项:§3.1.1首先了解和熟悉铸造零件图纸通过阅读图纸,应着重了解以下各点:1.了解铸造零件的结构形状及各投影间的关系,建立零件形状的明确完整的立体概念,以保证工艺设计及各项设计制图工作的顺利进行;2.弄清零件图的各项尺寸,并着重记录铸造零件的重量,主要壁厚及最大壁厚,零件最大尺寸(长宽高轮廓尺寸),以供工艺设计使用;3.零件各项公差要求,零件加工位置及零件各项加工要求(包括边面光洁度),并对加工方法做初步了解;4.零件材质及性能要求,以及图纸上指出的各项特殊技术要求。
§3.1.2了解和分析铸造零件在机器中的位置和作用进一步了解其负载情况及其工作条件,如了解零件所受载荷性质(静载荷,交变载荷,冲击载荷等)和载荷大小,并对受力情况做初步了解。
铸造工艺模型立体图制作铸造工艺模型立体图制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艺,它可以帮助工程师和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和展示他们的设计。
在制造业中,铸造工艺模型立体图制作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汽车、航空航天、船舶、机械设备等领域。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铸造工艺模型立体图制作的过程和技术。
首先,铸造工艺模型立体图制作的第一步是设计。
设计师需要根据产品的需求和要求,使用CAD软件进行三维建模。
在三维建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考虑产品的结构、形状、尺寸等因素,并且要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和可制造性。
设计师还需要考虑到材料的选择和工艺的要求,以确保最终的产品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
一旦设计完成,接下来就是铸造工艺模型的制作。
在制作过程中,通常会采用快速成型技术,例如3D打印、激光烧结等。
这些技术可以快速地将设计图转化为实体模型,而且可以实现复杂结构和精细细节的制作。
在制作过程中,工程师需要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材料的选择、工艺参数的设定等操作,以确保最终的产品质量。
另外,铸造工艺模型立体图制作还需要考虑到产品的表面处理。
产品的表面处理可以影响产品的外观和性能,所以在制作过程中需要进行表面处理。
常见的表面处理方法包括喷砂、抛光、喷漆等,这些方法可以使产品的表面更加光滑、均匀,提高产品的质感和美观度。
此外,铸造工艺模型立体图制作还需要考虑到产品的装配和测试。
在产品的装配过程中,工程师需要根据设计图纸进行零部件的组装,确保产品的结构完整和稳固。
在测试过程中,工程师需要对产品进行各项性能测试,例如强度测试、耐久性测试等,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总的来说,铸造工艺模型立体图制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艺,它需要设计师和工程师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通过铸造工艺模型立体图制作,可以更好地展示和理解产品的设计,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希望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铸造工艺模型立体图制作能够在制造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1 序言铸造壳体类零件外形复杂,关联尺寸多,精度高,加工基准的选择十分重要。
某型产品的操纵机构安装在可分开的外壳中,可分开的外壳如图1所示,由1号、2号和3号壳体组成。
其中2号壳体处于中间位置,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上有1号壳体,下有3号壳体,其内装配有轴等多个重要零部件。
由此可以看出,2号壳体是装配时的基准零件,它的加工精度将直接影响操纵机构的装配精度。
图1 可分开的外壳2 零件的技术要求1号、2号和3号壳体的毛坯为砂型铸件,材料为ZL116铝合金(T5),铸造精度等级CT9(HB 6103—2004)。
2号壳体如图2所示。
为了保证能与1号、3号壳体紧密贴合,要求A、B 两面有良好的尺寸精度(±0.1mm)、几何公差(平面度为0.05mm)和表面质量(表面粗糙度值Ra=1.6μm)。
同时,为了保证装配后的位置关系,对A、B 两面上的定位孔也有相当高的要求,孔距尺寸精度为±0.05mm,孔径尺寸精度为H8级,表面粗糙度值Ra=1.6μm。
对于非定位孔,例如一般的安装孔、螺纹孔,尺寸精度也达到了±0.1mm。
a)三维立体图b)实物图2 2号壳体此外,为了保证轴的位置安装正确,C孔的加工也相当重要。
该孔的加工精度将直接影响轴在其内的安装位置以及轴是否能够灵活转动。
通过以上分析,从装配要求及使用上出发,该零件的机械加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加工A、B面及其上的定位孔和安装孔;二是加工C孔。
3 精基准的选择精基准是指在最初几道工序中就加工出来,为后面的工序做好定位、装夹的准备,在后续的加工中,以它为基准对别的部位进行加工。
就该零件而言,选择A面作为精基准,主要是由于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A面及其上的两个定位孔是装配基面(设计基准),这样能使工艺与设计基准重合,符合“基准重合”原则,可以减少尺寸换算,避免因基准不重合而引起的误差。
2)在后续加工过程中,将多次用到A面作为定位基准加工其他表面,这样符合“基准统一”原则,便于保证各加工表面间的相互位置精度,避免了因为基准变换所产生的误差,并简化夹具设计和制作工作。
砂型铸造工艺流程(砂型铸造的8个基本步骤)砂型铸造工艺是以砂为主要造型材料制备铸型的一种铸造方法。
砂型铸造是最传统的铸造方法。
由于砂型铸造的自身特点(不受零件形状、大小、复杂程度及合金种类的限制,生产周期短,成本低),因此砂型铸造依旧是铸造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铸造方法,尤其是单件或小批量铸件!传统砂型铸造工艺的基本流程有以下几步:配砂、制模、造芯、造型、浇注、落砂、打磨加工、检验等步骤砂型铸造工艺流程图砂型铸造工艺示意图1,混砂阶段,制备型砂和芯砂,供造型所用,一般使用混砂机放入旧图和适量黏土就行搅拌。
混砂机2,制模阶段,根据零件图纸制作模具和芯盒,一般单件可以用木模、批量生产可制作塑料模具或金属模(俗称铁模或钢模),大批量铸件可以制作型板。
现在模具基本都是用雕刻机所以制作周期大大缩短,制模一般需要2~10天不等。
铸造木模型板3,造型(制芯)阶段:包括了造型(用型砂形成铸件的形腔)、制芯(形成铸件的内部形状)、配模(把坭芯放入型腔里面,把上下砂箱合好)。
造型是铸造中的关键环节。
制芯造型4,熔炼阶段:按照所需要的金属成份配好化学成份,选择合适的熔化炉熔化合金材料,形成合格的液态金属液(包括成份合格,温度合格)。
熔炼一般采用冲天炉或者电炉(由于环保要求,冲天炉现在基本取缔,基本使用电炉)。
电炉熔炼铁水5,浇注阶段:用铁水包把电炉里融化的铁水注入造好的型里。
浇注铁水需要注意浇注的速度,让铁水注满整个型腔。
另外浇注铁水比较危险需要注意安全!铁水浇注6,清理阶段:浇注后等融熔金属凝固后,拿锤子去掉浇口并震掉铸件的砂子,然后使用喷砂机进行喷砂,这样铸件表面会显得很干净!对要求不严格的铸件毛坯经过检查基本就可以出厂了。
浇口去除机处理铸件喷砂机喷砂后的铸件7,铸件加工,对于一些有特别要求的铸件或一些铸造无法达到要求的铸件,可能需要简单加工。
一般使用砂轮或磨光机进行加工打磨,去掉毛刺,让铸件更光洁。
铸件简单打磨加工8,铸件检验,铸件检验一般在清理或加工阶段过程中,不合格的一般就已经发现挑出来了。
2021年第2期/第7◦卷工艺技术F Q U N D R V i m253基于ProCAST的轮轴铸钢件砂型铸造工艺优化韩宝,马彦伟,李志杰,高海燕,宝喜庆,武玉平(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内蒙古包头014030 )摘要:介绍了轮轴铸造工艺设计与优化,以及在工艺设计和优化过程中采用P r o C A S T模拟软件对其进行模拟的结果。
结果表明,铸件上部厚大部位热节大,原工艺浇注系统不利于铸件形成顺序凝固,补缩效果差,易形成缩孔、夹砂缺陷。
通过改进浇道系统、芯子结构等工艺方法,减少了铸造缺陷,提高了产品合格率。
关键词:铸钢件;P r o C A S T模拟;工艺优化;缩孔轮轴是某车型上的关键零部件,内部质量要求高,铸件加工部位多,加工余量大,受结构限制,在加工过程中发现铸件内部有缩孔、砂眼等铸造缺陷,缩孔和夹砂主要集中在上筒内外壁和花边平台上,在生产过程中,毛坯合格率为99%以上,但加工后,不合格品率为21%,其中废品率为3%。
设计中使用ProCAST铸造模拟软件对铸件在充型和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场进行模拟仿真,研究了两种浇注系统对铸件缩松缩孔缺陷的影响,达到工艺优化的目的。
根据正交实验法优化工艺方案[1],所生产的产品废品率得到较好的控制,进一步提高了产品机加后的质量,提升综合合格率,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者简介:韩宝(1987-),男,硕 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铸造 工艺技术及铸造新材料、新方法的应用。
E-mail: hbxc2018@163 .com中图分类号:T G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 "4977 (2021) 02-0253-06收稿曰期:2020-06-15收到初稿,2020-09-26收到修订稿。
1产品的结构及原工艺方案轮轴为某车中的关键零件,轮廓尺寸少246 mm x403 mm,重量约75 k g,属于 轴类小结构零件,铸件三维立体如图1。
由于产品加工面积大,内部质量要求高,所 以铸造工艺的设计难度大。
铸造常用的手工造型方法铸造是一种传统的制造工艺,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铸造是指将熔化的金属或合金倒入模型中,冷却后形成所需的零件或产品的过程。
手工造型是铸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决定了铸造品质的好坏。
本文将介绍铸造常用的手工造型方法。
一、石膏造型法石膏造型法是一种常用的手工造型方法,它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成本低廉。
具体步骤如下:1.准备模板:根据产品的尺寸和形状,制作出木质或塑料的模板。
2.制作石膏模型:将石膏粉加入水中,搅拌均匀,倒入模板中,待其凝固后取出。
3.修整模型:用刀具将多余的石膏切除,修整成所需的形状。
4.涂抹脱模剂:在模型表面涂抹一层脱模剂,以便于将铸造品从模型中取出。
5.铸造:将熔化的金属或合金倒入模型中,待其冷却后取出铸造品。
二、砂型造型法砂型造型法是一种常用的手工造型方法,它的优点是适用于各种形状的产品,且可以重复使用。
具体步骤如下:1.准备砂型:将干砂和粘结剂混合均匀,倒入模板中,压实成型。
2.制作芯子:根据产品的形状,制作出芯子,用于制造内部空腔或空洞的零件。
3.涂抹脱模剂:在砂型表面和芯子表面涂抹一层脱模剂,以便于将铸造品从模型中取出。
4.铸造:将熔化的金属或合金倒入砂型中,待其冷却后取出铸造品。
5.处理砂型:将铸造品从砂型中取出,清理砂型,以便于下一次使用。
三、蜡模造型法蜡模造型法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手工造型方法,它的优点是可以制造出高精度、高复杂度的铸造品。
具体步骤如下:1.制作蜡模:将蜡模料加热至液态,倒入模板中,冷却后取出蜡模。
2.组装蜡模:将多个蜡模组装成一个完整的零件,用于制造复杂的铸造品。
3.涂抹陶瓷涂料:在蜡模表面涂抹一层陶瓷涂料,待其干燥后再涂抹多层。
4.烧结:将涂抹好陶瓷涂料的蜡模放入高温炉中烧结,使其成为坚硬的陶瓷模。
5.铸造:将熔化的金属或合金倒入陶瓷模中,待其冷却后取出铸造品。
6.处理陶瓷模:将铸造品从陶瓷模中取出,清理陶瓷模,以便于下一次使用。
铸造工艺图及设计实例引言铸造工艺是一项重要的金属加工技术,通过将熔融金属倒入铸型,使其冷却凝固形成所需的零部件或产品。
铸造工艺图是一种用于记录和描述铸造工艺过程的图形表示方法,可以帮助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铸造过程。
本文将介绍铸造工艺图的基本要素和设计实例,帮助读者了解铸造工艺图的编制方法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铸造工艺图的基本要素铸造工艺图主要包括如下几个基本要素:1.铸型:铸型是用于容纳熔融金属并形成所需形状的模具。
根据铸型的形状和结构,可以分为砂型、金属型、陶瓷型等多种类型。
2.浇注系统:浇注系统是用于引导熔融金属进入铸型的通道系统,包括浇口、冒口、滚口、过渡通道等组成。
合理设计的浇注系统能够保证熔融金属均匀地填充到铸型中,避免缺陷和质量问题的发生。
3.冷却系统:冷却系统用于控制铸件凝固过程,保证铸件在凝固过程中获得均匀的组织和性能。
冷却系统主要包括冷却剂通道和冷却剂的送进出口。
4.剥离系统:剥离系统用于将凝固后的铸件从铸型中取出。
剥离系统的设计要考虑到铸件与铸型之间的粘着力,以及取出铸件后是否会引起变形和损坏。
5.拆模系统:拆模系统用于拆卸铸型并装配新的铸型。
拆模系统的设计要考虑到拆卸和装配的便利性,同时还要避免对铸件和铸型的破坏。
以上是铸造工艺图的基本要素,不同的铸造工艺和铸造产品会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和要素,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计。
铸造工艺图的设计实例实例一:砂型铸造砂型铸造是一种常见的铸造工艺,适用于大部分金属材料和复杂形状的铸件。
下面是一个砂型铸造的工艺图设计实例:1. 铸型:采用砂型铸造法,铸型由砂芯和砂箱组成。
2. 砂芯:铸件内部复杂的形状通过制作砂芯来实现。
砂芯由砂料、粘土和水等材料混合而成。
3. 浇注系统:采用顶水平式浇注系统,浇口位于砂箱的上方。
4. 冷却系统:在砂型中设置冷却剂通道,以加快铸件的冷却速度。
5. 剥离系统:采用震动剥离装置,将铸件从砂型中剥离出来。
铸铜雕塑工艺流程铜雕塑是一种古老而精湛的工艺,通过铸造铜材料来制作各种立体雕塑作品。
铜雕塑工艺流程包括设计、制作模型、铸造、修饰和涂装等多个环节。
下面将详细介绍铸铜雕塑的工艺流程。
第一步:设计铜雕塑的制作首先需要进行设计。
设计师根据雕塑的主题和要求,绘制出雕塑的草图或者立体模型。
设计师需要考虑雕塑的比例、细节和整体效果,确保最终的雕塑作品符合预期的要求。
第二步:制作模型一般来说,设计师会先制作一个小尺寸的模型来展示雕塑的形态和细节。
这个模型可以是用黏土、蜡或者其他材料制作而成。
通过这个模型,可以更好地展示雕塑的效果,同时也可以用来进行后续的铸造工艺。
第三步:铸造铸造是铜雕塑制作的关键环节。
首先需要准备铜材料,将其加热至熔化状态。
然后将熔化的铜液倒入模具中,待铜液冷却凝固后,取出模具,就得到了铜雕塑的初始形态。
铸造过程需要非常精确的控制温度和时间,以确保最终的雕塑质量。
第四步:修饰铜雕塑铸造完成后,通常需要进行一些修饰工艺。
比如去除模具留下的痕迹、打磨表面、修复细节等。
这些工艺可以让雕塑更加精美,同时也可以修复铸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瑕疵。
第五步:涂装最后一步是对铜雕塑进行涂装。
一般来说,铜雕塑可以选择保持原色,也可以进行上色处理。
涂装可以增加雕塑的质感和视觉效果,同时也可以保护铜材料不受氧化和腐蚀。
总结铸铜雕塑工艺流程包括设计、制作模型、铸造、修饰和涂装等多个环节。
每个环节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和精湛的技艺来完成。
铜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品,不仅需要精湛的工艺,更需要设计师的创意和艺术感。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对铸铜雕塑的工艺流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毕业设计-再热复合阀体铸造工艺设计再热复合阀体铸造工艺设计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班级:2007级1班姓名:单景威目录摘要 (3)引言 (7)1内汽缸参数与主要技术要求 (9)1.1设计参数: (9)1.2主要技术要求: (10)2 铸造工艺设计方案 (11)2.1 零件结构的铸造工艺性分析: (11)2.1.1铸造工艺对零件结构的要求: (11)2.1.2为简化铸造工艺改进零件结构方法: (12)2.2 砂型铸造方法的分类与选择 (12)2.3 铸造工艺方案的确定 (13)2.3.1浇注位置的确定 (13)2.3.2分型面的确定 (15)2.4 砂芯设计 (17)2.4.1砂芯的固定和定位 (19)2.4.2芯头的设计 (19)2.4.3砂芯的排气 (20)2.5 冒口和冷铁设计 (21)2.5.1概述 (21)2.5.2铸钢件冒口设计 (22)2.5.3冷铁的设计: (26)2.6 浇注系统的设计 (29)2.6.1浇注系统的作用 (30)2.6.2对浇注系统的基本要求 (31)2.6.4浇注系统类型及特点 (34)3.铸造工艺设备设计 (35)3.1模样 (35)3.2砂箱 (35)3.2.1砂箱的选择和设计 (35)3.2.2砂箱尺寸 (35)3.2.3砂箱设计 (36)3.3定位方式 (36)4.铸钢件缺陷的分析与防止 (36)5.铸件铸造过程的温度模拟比较 (38)结论 (40)致谢 (42)参考文献 (4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金属铸件具有高的机械性能和尺寸精度,满足某些性能,如耐高温、耐磨等,同时要求铸件产量大,成本低。
一个铸件必须经过许多工序才能完成,从各种原材料准备开始,直到造型、制芯、合箱、浇注、落砂及清理为止,整个工艺过程都实行科学的操作,才能有效的控制铸件的形成,达到优质高产的效果。
铸件在生产之前,首先应编制出控制该铸件生产工艺过程的技术文件,称为铸造工艺设计。
铸造工艺设计是生产的指导性文件,因此,铸造工艺设计的好坏,对铸件的质量、生产率及成本起着很大的作用。
端盖零件铸造工艺课程设计说明书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课程设计说明书(论文)课程名称:成型工艺及模具课程设计II设计题目:端盖零件铸造工艺设计院系:班级:设计者:学号:指导教师:设计时间:1、设计任务、设计零件的铸造工艺图、设计绘制模板装配图、设计并绘制所需芯盒装配图、编写铸造工艺设计说明书2、生产条件和技术要求、生产性质:大批量生产、材料:HT200、零件加工方法:零件上有多个孔,除中间的大孔需要铸造以外,其他孔在考虑加工余量后不宜铸造成型,采用机械方法加工,均不铸出。
造型方法:机器造型造芯方法:手工制芯、主要技术要求:满足HT200的机械性能要求,去毛刺及锐边,未注明圆角为R3-R5,未注明的筋和壁厚为8,铸造拔模斜度不大于2度,铸造表面不允取有缺陷。
3、零件图及立体图结构分析、零件图如下:图1.零件主视图图2.零件左视图三维立体图如下:图3.三维图(1)图4.三维图(2)4、工艺设计过程、铸造工艺设计方法及分析铸件壁厚为了避免浇不到、冷隔等缺陷,铸件不应太薄。
铸件的最小允许壁厚与铸造的流动性密切相关。
在普通砂型铸造的条件下,铸件最小允许壁厚见表1。
表1. 铸件最小允许壁厚引【1,表1-3】查得灰铁铸件在100~200mm的轮廓尺寸下,最小允许壁厚为5~6mm。
由零件图可知,零件中不存在壁厚小于设计要求的结构,在设计过程中,也没有出现壁厚小于最小壁厚要求的情况。
造型、制芯方法造型方法:该零件需批量生产,为中小型铸件,应创造条件采用技术先进的机器造型,暂选取水平分型顶杆范围可调节的造型机,型号为Z145A。
制芯方法:由生产条件决定,采用手工制芯。
砂箱中铸件数目的确定当铸件的造型方法、浇注位置和分型面确定后,应当初步确定一箱中放几个铸件,作为进行浇冒口设计的依据。
一箱中的铸件数目,应该是在保证铸件质量的前提下越多越好。
本铸件在一砂箱中高约52mm,长约130mm,宽约100mm,重约。
锻造陈列室是陈列锻造工艺模型的处所,是用来存放锻造课程教学所用模型,并供学生参不雅学习的场合。
陈列室的模型大要分类,别离为砂箱模型,模底板模型,芯盒模型,锻造工艺模型,芯头模型,浇注系统模型一.整理陈列室陈列室很久没有进行清洁了,无论柜子上还是模型上都积攒了许多尘埃.为了之后进行模型制图和新柜子的高计,我们需要将所有模型从柜子里面取出,进行分类整理,同时还要进行清洁。
将模型从柜子里取出后先是凌乱地摆放到桌子和地上,然后一件一件开始清洗。
有些形状复杂的模型清洗起来十分困难,而且此中几个木制的模型更是只能用布小心擦拭以防受潮。
将模型清洗完后开始分类,但发现许多模型都已损坏,于是在分类前我们将模型中已经损坏地先堆放到一边,再将完好的模型进行区分。
正式开始分类时才发现有些模型没有名称,有些还好,从外不雅可以看出其功用和类型,但有些就无法确认了,于是我们将那些没有名字又看不出用途的模型放置一边,将剩下的进行细分。
最后我们将模型分为了以下几类:工装模型〔包罗砂箱模型和模底板模型〕、铸件工艺模型、铸件设计参考模型、金属型锻造系列模型、浇注系统模型、芯盒模型、砂芯模型。
还有几个独立的模型不属于上述任何一类。
二.绘制三维立体图我们的任务主要是绘制三维立体图形,用的是PROE软件,proe是美国PTC公司旗下的产物Pro/Engineer软件的简称。
Pro/E〔Pro/Engineer操作软件〕是美国参数技术公司〔Parametric Technology Corporation,简称PTC〕的重要产物。
是一款集CAD/CAM/CAE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三维软件,在目前的三维造型软件领域中占有着重要地位,并作为当当代界机械CAD/CAE/CAM领域的新尺度而得到业界的承认和推广,是现今最成功的CAD/CAM软件之一。
虽然之前学过这个软件,但由于有一段时间没有接触,对这个软件有些生孰了,再次翻开这个软件时首先要做的是从头熟悉这个软件的界面和各个命令,以便之后绘图。
PROE的界面有些复杂,有控制坐标轴、坐标面、动弹控制的开关,也有常用东西的陈列,还有最底子的文件编纂栏,当然,主要的是绘图框局部,不外只有进入草绘命令时才可以在绘图框内绘图,否帽只能不雅察图形的立体布局。
PROE最复杂的是一些不常被使用的命令,比方混合和扫描,这些命令甚至不在东西栏里面呈现,只有在最上面编纂命令的展开里面才能找到。
诸如此类的困难数不堪数,但颠末一段时间的实际应用和摸索后,大大都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图1该图是一个壳体模型的锻造工艺三维立体图,模型本身已经局部损坏,但在图上还是可以修复完整的。
制作该图用了大要三个小时,主要是细节局部比拟复杂,步调繁琐异常,下面进行简单介绍。
首先对主体进行制作,就是中间一半的轴体,虽然是阶梯轴,但可以操纵旋转命令一次性进行旋转,具体为:点击旋转命令,再点击草绘命令,然后选择草绘平面〔为了之后便于不雅察,选择竖直面〕,进入草绘界面后选择参考细,然后就可以正式绘图了,在草绘面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先设置中心线,不然将复杂的丹青完后直接点击完成就无法进行旋转操作,这是很容易掉误的处所。
其次是要画出封闭的图形,而且不成以有过多的拔取线,那样容易绘图掉败。
对于阶梯轴的制作,绘图时是要画出一个阶梯轴中心截面的一半,然后进行旋转即可。
绘图完成后点击完成,然后开始旋转,设定旋转一百八十度,最后点击完成。
主体完成后开始进行细节的制作,挨次为由上而下,顶部有个小的突出半环〔因为主体制作时不成以有太多细节,不然容易造型掉败,所以这些小的旋转细节都留作后续工作〕,使用旋转命令制作,其间拔取主体的前面为绘图面,然后绘图时要拔取主体截面上线为参考线进行绘制。
同样旋转一百八十度完成,而且中间还要注意图形封闭。
再依次是透明的半圆片局部,同样旋转一百八十度制作。
中间的嵌入式阶梯轴,旋转三百六十度制作。
两个直浇道从底部进行拉伸。
需要提一下的是主体外表的几个附着的长方形块状布局的制作:由行其外表必需是圆弧状,所以绝对不克不及用拉伸命令,所以只能从旋转命令上想方法,我们采纳的是小角度旋转,当然,不克不及从主体前面开始,要从头成立旋转起始面。
成立其准面是PROE的重要组成,它实现了三维造型的多样化。
成立新其准面需要其础,我们拔取了主体前面为根底,然后使之绕主体的中轴旋转必然角度开成新的基准面,然后我们在这个面长进行旋转命令的绘图局部,因为是双层阶梯状突起,所以要屡次建基准面、屡次旋转,统计一下,为了完成突起的长方形块状布局,我们一共建了六个面,旋转了十二次,当然,没有将掉败的次数算在里面,因为掉败了多少次我们也不记得了。
最后是上色,这个命令是畴前我们没有掌握的,算是弱项,而图形的颜色无疑是任务的重要组成,所以为此我们到藏书楼查阅了相关的说明,最终成功掌握了这个命令。
上色分两种,一种是整体上色,这样可以将每一个细小的面进行上色,但只能上一种颜色,可以说只进行上色的话和不上色是一样的,毕竟绘图是要将模型的每一局部区分开来,使之和实际一样。
因此第二种上色方法就是对第一种缺陷的弥补,命令为曲面上色,需要一个面一个面地拔取,然后拔取完后点击完成,再新建颜色,对之进行调整,最后点击确定。
需要提到的一处上色是最顶部的透明半圆片的上色,需要出格调整其透明性,而且在之后的上色时要把透明性个改回来,以免其他部位也变得透明。
图2 图2为150吨转炉齿轮轴工艺模型的三维立休图。
制作过程和上面的壳体模型类似,同样是先对略微复杂的半轴体进行一百八十度旋转,但不同的是这个半轴的截面图形过于复杂,边缘的齿状布局对草绘毫无难度,但对旋转造成了不小的承担。
因为只要被旋转的图形心寸约束越多,其成功率就越低,所以当时做的时候掉败了十几次之多,浪费了许多珍贵时间〔草绘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每重复一次都要进行大量约束〕,可以说之所以成功旋转完全是靠运气。
此刻应该反省的是当时可以分步旋转却走了弯路,这是个不该该犯的错误。
主体旋转成功后为了到达图中的效果,要在边缘拉伸出一块,因此要在草绘时对边缘线进行拔取,其间由于线过于复杂,拉伸也和旋转时一样掉败了几次,同样的错误----应该分批拉伸。
然后是顶部突起的红色半圆,也是靠拉伸形成的,很简单。
中间截面处突起的红色布局,需要拔取顶部拉伸的半圆的边缘,因为形状不算复杂,很容易就成功了。
接着是中间的多段轴,虽然是个不算难的回转体布局,但其旋转所用的草绘面选择却容易出错,按要求是要先在主体的中轴面上,却容易选成突起布局的上外表,除此之外都很简单。
最后是浇注系统的制作,全部用简单的拉伸操作,只是要注意尺寸的合理,目测误差不成以太大。
图3 图3是泵体铝件的浇冒口工艺模型的三维立体图。
是个比拟复杂的模型,制作过程如下:首先确定制作挨次,明确模型布局,并注意上部和下部的回转体的轴心并不重合,然后开始做图。
先拉伸出底部圆片,然后为了提高做图效率,上面同轴的回转体布局用旋转命令一次性完成,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由于图中有一处回转体虽然直径不异,但颜色不同,而上色时此回转面会按一个曲不雅处置,就是说到时只能在这个曲面上上一种颜色,这样会与模型不符,所以旋转后需要再进行一次旋转,将此处的上半局部扩大一到两个毫米,这样就会形成两个曲面,便于上色。
接着进行制作中间的一个拉伸体,有些难度,因为它的截面图形不是简单的直线构成,而是有一条构造曲线,需要用曲线命令制作,尔后再通过调整曲线的几个构造点对其形状进行调整,以到达与实体相近的程度,绘图完成后进行拉伸就完成了。
随后是整个图形最难的一局部了,即浇注系统图形的绘制。
因为前面的回转体是用开始时的基准面绘图制作的,所以该基准面就成了回转体的中轴面,而浇注系统的中心面必需和回转体的中轴面重合,这就意味着浇注系统要拉伸就必需换面或者在中心面上拉伸两次。
我们选择的是换面拉伸,然后的草绘就成了一道难题,由于浇注系统的复杂形状,草绘后拉伸掉败了很屡次,但总算成功了,担接下来直浇道却成了几乎不成能跨越的障碍,它的形状是一个圆弧,我们的方案是先拉伸出一个截面是正方形的布局,然后对四条棱线进行倒圆角,但实际操作之后才发现这条路走不通,至于原因,应该是浇道的弧度与倒角有冲突,而且与下面的浇道形成了一个无法修正的死角。
没有方法之余,我们只能勉为其难,将下面浇道倒完圆角,然后将上面圆弧局部整个切除,接着从头生成圆弧局部〔还是拉伸〕,不成防止会和下面已经倒完圆角的局部无法完整接合,就这样继续将上面浇道倒圆角,幸运的是虽然倒完圆角后和下面局部依旧有些细微的错开陈迹,但从宏不雅上看并没有太大的疏漏。
完成弯道局部后就要开始上面的浇口杯了,可以说只比完成下面弯道容易一点点,因为需要用到阿谁混合命令,这个命令是我学到的所有PROE命令中最复杂的一个,也是最不容易操作的一个,为了便利确定浇口杯的高度,我们事先在预计浇口杯的顶面处建了一个新的面,然后在该面处开始混合。
混合命令是以一个面为基面,同时画多个图形,然后定义这几个图形在垂直标的目的的距离,然后将这几个图形连成一个立体。
它需要每层图形的图元数量不异而且每层的图元都有一个陷含序号,这样每层的一号连在一起,二号连在一起,以此类推。
而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而且很容易出错和掉败。
由于弯道处的端面是由正方形倒角开形成的,图元到少有四个最多有八个,而浇口杯的顶面只是一个圆,图元是一个,这个底子无法混合成功,所以我们又一次选择了出缺憾的做法:在弯道端面处不进行拔取,从头做一个近似大小的圆,这样最终混合成功了,但也留下了一个细微处的缺陷。
图4图4是履带板工艺模型的三维立体图截图。
履带板主体是难点细节很多,而且模型太小,很多细节都要仔细看才能看清。
整体看模型主体是一个两边对称的东西,所以可以先制作一边,然后用镜像命令生成另一边,不外这个选择存在一些缺陷,在后面才会表达出来。
按照一般原则,先做主板,拉伸命令;然后将板上面的平整的边块拉伸出来;而另一边上外表呈弧状的突起,则需要一些技巧:先拉伸一个块状体,拉伸地足够高,然后再从一侧切除修整出一个弧面。
主板边缘的斜面布局是此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它不是和一个平面接触,而是和两个平面一个弧面接触,这就要求拉伸斜三角时以最远的平面为准,成果会贯穿另一个平面形成一个多余的布局,于是构造完斜面后还要切除多余的“副产物〞,而且斜面也要再进行一下剪切修整到达实际模型的形状。
主板下面的细节也很多,而且不易不雅察,但制作起来也不是很难,只是比拟繁琐。
然后还有贯穿板体的柱状布局,应该是砂芯,也不难制作。
当一边的主体制作完成后,开始镜像,于是问题呈现:有些局部镜像掉败,有些则镜像“过分〞——切除修整斜面的命令在镜像之后变成了一个很多余的东西,因为它在另一边被镜像时正好把本来的局部切到了,而且切到的还是很难制作的局部,如此一来就要进行修补:将没有镜像成功的局部制作出来,同时把镜像切除的处所从头生成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