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3讲义: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22
第1节种群的特征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一、种群密度1.概念:种群在单位______或单位______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______特征。
2.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__________。
但在多数情况下,这种方法非常困难,需要采取____的方法。
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______法和__________法。
(1)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______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______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__________,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________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取样的关键要做到______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_法是常用的取样方法。
(2)标志重捕法:许多动物的__________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种群密度,因此常用标志重捕法。
也就是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________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____,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__________数占________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________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______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______或______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四、年龄结构1.概念: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__________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________、________、衰退型。
五、性别比例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______个体数目的比例。
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是仅靠这一特征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要想知道种群数量的消长还需要研究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其他数量特征。
《种群的特色》讲课稿各位老师上午好!今日我讲课的题目是《种群的特色》,我准备从“教材解析、教课要点难点、教课目的、教课方法、教课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解析!第一解析一下教材,《种群的特色》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该内容是学生的视角从微观个体水平到宏观集体水平的转折点。
对培育学生的整体意识有重要意义。
教材叙述了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年纪构成和性别比率等种群的特色,为学生学习本章要点内容之一种群数目变化打下基础,为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学习埋下伏笔。
教材又讲到了检查种群密度的两种方法,此中还设计了研究活动,属于知识模拟层次。
鉴于以上解析,我将种群的特色确立为本节课的要点,因为在讲堂上学生没法亲自体验检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且该内容比较抽象,故将检查种群密度的两种方法确立为本节课的难点。
我教课的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依据新课标的要乞降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我将教课目标分为三个子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感情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种群的观点,列举种群的特色,理解种群特色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检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
解析种群其余特色关于种群密度的影响。
感情目标——能用种群特色去描绘身旁的种群,关注人口问题,认可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目的变化及举措。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要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起帮助和促使作用,因此我确立本节课采纳的教课方法为运用多媒体课件教课,教师指引,学生议论,师生互动。
以详细的生物实例引入课题,启迪学生认识种群的观点,一直以问题解决为线索,经过提出问题,创建情境,指引学生自学教材,合作沟通,启迪学生踊跃思虑,激发学生的兴趣表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详细的教课过程中,为了实现教课目的,突出要点,打破难点,我这样安排教课过程,一共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借助多媒体协助工具,展现说明生物不可以以个体的形式长久存在,又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引出种群,由学生阅读教材说出种群的观点。
第1节种群的特征1.阐述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与其他特征的关系。
(难点)2.掌握动、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难点)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密度(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它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应用。
①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
②渔业上的捕捞强度的确定。
3.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1)出生率和死亡率①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②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3)年龄组成①概念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②类型(对点连线)【提示】A—c—ⅡB—a—ⅠC—b—Ⅲ(4)性别比例①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②意义: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③应用: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害虫种群密度。
4.种群的空间特征(1)随机分布,如杂草的空间分布。
(2)均匀分布,如水稻的空间分布。
(3)集群分布,如飘虫的空间分布。
[合作探讨]探讨1:依据种群概念,请你确认下列①~④是否可看作一个种群?为什么?①两个池塘中的鲤鱼。
②某池塘中所有的鱼。
③一块农田中全部长出玉米粒的玉米。
④某中学高一·(五)班所有学生。
提示:①~④均不属于种群,理由如下:①不属“同一区域”;②不属“同一物种”(鱼有很多种类);③不属“全部个体”。
④“班级”不是一个自然区域,同时它不具有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种群的数量特征。
探讨2: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可用下图表示,其中②③④代表哪种特征,为什么?提示:②③④分别代表出生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因为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的,而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
[思维升华]1.种群特征之间的联系“+”、“-”分别表示增加、减小―→表示“直接因素”表示“间接因素”(1)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第1节种群的特征[学习目标] 1.种群的特征。
2.种群调查的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知识点一种群及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知识梳理1.种群(1)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01同种生物的□02全部个体。
(2)概念分析①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03不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一个种群,理由是□04鱼包括很多种,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包括多个物种的鱼。
②树林甲和树林乙中的全部麻雀□05不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一个种群,理由是□06两个树林中的麻雀不在同一个区域。
③某个农田中所有蝗虫的卵、幼虫和成虫□07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一个种群,理由是□08它们是一定区域的同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3)数量特征:□09种群密度、□10出生率和死亡率、□11迁入率和迁出率、□12年龄组成和□13性别比例。
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14种群密度。
2.种群密度(1)概念:□15种群在单位面积或□16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它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表示方式:种群密度=个体数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3)概念分析①一亩水稻的年产量□17不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种群密度,理由是□18种群密度不是指年产量。
②一个池塘中单位体积内鲢鱼的数量□19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种群密度,理由是□20鲢鱼是一个物种,单位体积中的鲢鱼的数量是种群密度。
③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21不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种群密度,理由是□22乔木不是一个物种,而是多个物种。
(4)应用:农林害虫的□23监测和预报;渔业上□24捕捞强度的确定。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①定义②步骤③适用范围:一般是□38植物,也可以用于昆虫卵及一些活动范围□39较小的动物,如植株上的蚜虫、□40跳蝻等的数量调查。
(2)标志重捕法①适用范围:活动能力□41强,活动范围□42大的动物。
②步骤a.确定调查对象。
b.捕获并标记部分个体:在该种群生存环境中,均匀设置捕获点,捕获一部分个体,并对其进行标记后,再在原地将其放回,并记录个体数为M。
c.重捕并计数:一段时间后,在原来的捕获点再次捕获一部分个体,并计数数量(n)及其中被标记的个体数(m),然后放回原来的环境。
d.计算种群密度:公式:NM=nm,计算出N即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③注意事项a.标志物不能影响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b.标志物不能过分醒目,过分醒目易被捕食;c.标志物能维持的时间不短于研究时间;d.在研究期间,没有较多个体的出生和死亡,也没有较多个体的迁入和迁出。
(3)黑光灯诱捕适用范围:对于有□43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问题思考] 1.种群数量大,种群密度一定大吗?提示:种群数量大,其种群密度不一定大。
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所以种群数量大的种群,其种群密度不一定大。
2.取样时为何强调随机取样呢?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都规定了取样的特点,这种做法是不是不符合随机取样的原则?提示:随机取样是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能更接近真实情况。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就是保证了样方的平均分布,而不是相对集中分布,是对随机取样的具体操作,符合随机取样原则。
典题分析题型一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例1](2016·全国卷Ⅱ)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解题分析]A项表述的是逐个计数法,不是样方法,A错误;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甲地面积比样方面积大),求得的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较正常数值偏低,B错误;随机取样后,应先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再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C正确;D项得出的是甲地蒲公英的估算总数,不是种群密度,D错误。
[答案] C[例2]科技人员在进行草原鼠害调查时,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调查鼠的种群密度时,选定区域要做到随机B.该区域鼠约为306只,种群密度过大,需积极防治C.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D.若第一次做标记的鼠警惕性增高,则造成调查结果偏高[解题分析]调查鼠的种群密度需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区域要随机选取,A 正确;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空间里的个体数,306只能表示该区域的种群数量,材料中并没有给出该区域的面积,因此不能判断鼠密度是否过大,B错误;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导致鼠的种群数量下降,因此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C正确;被标记的鼠警惕性增高,则第二次捕捉的鼠中有标记的个体数偏低,造成调查的结果偏高,D正确。
[答案] B规律总结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2.利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误差分析知识点二种群其他数量特征及空间特征知识梳理1.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1)出生率和死亡率①概念a.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01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02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03死亡的个体数目占□04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②与种群密度的关系③意义:□08决定种群密度大小。
(2)迁入率和迁出率①概念:指单位时间内□09迁入或□10迁出的个体,占该□11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②与种群密度的关系③意义:□15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3)年龄组成①概念:一个种群中□16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17比例。
②类型③意义:可□30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性别比例①概念:种群中□31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②意义:通过控制种群出生率□32影响种群密度。
③应用: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33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降低害虫□34种群密度。
④性别比例类型2.种群的空间特征(1)定义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35位置状态或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
(2)类型及实例[问题思考] 1.种群的出生率(迁入率)大,种群密度一定大吗?提示:不一定。
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的,所以种群的出生率(或迁入率)大,其种群密度不一定大。
2.年龄组成是稳定型的种群,其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提示:不一定。
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典题分析题型二种群数量特征分析[例3]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B.春运期间,北京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正常的⑤[解题分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它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图中①为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既能影响出生率,也能影响死亡率,性别比例则影响出生率,所以②与③分别为出生率和死亡率,④是年龄组成,⑤是性别比例。
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A正确;春运期间北京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而不是出生率和死亡率,B错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C正确;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D正确。
[答案] B题后归纳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课堂小结1.下列实例中,属于一个种群的是()A.一个水池中的所有生物B.某温室中栽培的所有花卉C.一个水池中的所有蝌蚪D.某城市中的所有人[答案] D[解析]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A项与B项中包括多种生物,C项中还应包括该种生物的成年个体——蛙。
2.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大熊猫种群数量增长比田鼠慢的重要原因是其繁殖能力弱C.研究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因素D.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答案] D[解析]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大熊猫种群数量增长比田鼠慢的重要原因是其繁殖能力弱,出生率低,B正确;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当迁入率大于迁出率时,种群密度变大,当迁入率小于迁出率时,种群密度变小,C正确;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数量变化,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数量变化,D错误。
3.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答案] D[解析]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A错误;一般而言,北温带地区每个样方的大小,乔木为100 m2,灌木为16 m2,草本为1 m2,所以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00 m2左右,B错误;调查蒲公英,除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外,还要把样方两个相邻的边及顶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C错误。
4.下列叙述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答案] B[解析]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A、C、D都是对种群空间特征的描述,B为对种群密度的描述。
5.年龄组成有多种呈现形式,下图为某地7个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则属于增长型的是________,属于稳定型的是________,属于衰退型的是________。
[答案]ADF CG BE[解析]增长型的种群特征为幼年个体数大于成年、老年个体数;稳定型的种群特征为各年龄期个体数比例适中;衰退型的种群特征为幼年个体数小于成年、老年个体数。
因此增长型为ADF,稳定型为CG,衰退型为BE。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细胞的生存环境: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