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诱导蛋白IFIT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585.10 KB
- 文档页数:3
·综述·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抗病毒机制研究进展侯志飞赵学森【摘要】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IFITM)是一类新型抗病毒细胞防御分子,其在人体组织细胞中普遍表达,主要定位于质膜、内体及溶酶体中,这些部位是病毒侵入细胞的主要靶点。
IFITM通过抑制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膜融合,从而限制多种病毒侵染,包括埃博拉病毒、流感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登革热病毒、西尼罗病毒和寨卡病毒等。
虽然,IFITM已经被证明可以抑制8个病毒科数十种病毒,而且其主要抑制病毒进入阶段的融合过程,但IFITM抗病毒机制尚未明确。
近年来IFITM的抗病毒作用及其机制已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
现就IFITM抗病毒谱及抗病毒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病毒侵入;膜融合Advances in antiviral study on interferon-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 Hou Zhifei, Zhao Xuesen.Institut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Beijing Dit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15,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Zhao Xuesen, Email: zhaoxuesen@【Abstract】Interferon-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s (IFITMs), a class of novel discovered viralrestriction factors, are widely expressed in human tissue cells, mainly located in plasma membrane and endolysosomal comparments, which are the main targets of the virus entry. By inhibiting membrane fusionbetween virus and cell membrane, IFITMs restrict the entry of a broad spectrum of viruses, including Ebolavirus, influenza A virus,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 (SARS) coronavirus, dengue virus, West Nilevirus and Zika virus. Although IFITM has been shown to be able to suppress the infection of virus of theeight virus families, and it primarily inhibits the fusion process of the virus entry stage, but the mechanism ofIFITM antiviral activity remains unknown. In recent years, the antiviral effect of IFITM and its mechanismhas become a hotspot in related fields. Here the recent advance of IFITM’s antiviral spectrum and underlyingmechanism of how these proteins exert antiviral function were reviewed.【Key words】Interferon-induced transmembraneprotein; Viral entry; Membrane fusion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预防病原体感染机体的重要防线。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作者:李秋霞张国祖李荣誉来源:《农家科技》2011年第04期自Issaca等于1957年发现干扰素(Interferon,IFNl以来,已经证明不论高等动物还是低等动物都有干扰素类似物质产生。
干扰素具有抵抗病毒感染、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因此成为当今免疫学、遗传学、病毒学、肿瘤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人进展,IFN在一些畜禽病毒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科研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干扰素的基因结构、作用机理、基因工程等方面的研究。
一、干扰素诱导剂和作用特点1.干扰素诱导剂。
干扰素属于诱生蛋白,在诱导剂的作用下干扰索基因去抑制而获得表达。
干扰素的细胞来源冈动物种类、细胞类型、诱导剂的性质和诱导条件而异。
常见的诱导剂有以下8种:①各种病毒:最常用的是仙台病毒和新城疫病毒(NDV)。
②人工合成的聚核昔酸f PolyI:C1:系聚肌昔酸(P0lvi-nosinicacid)和聚胞峻吮fPolycytidvli—cacid)共聚物的简称。
PolyI:C诱生性很强。
③胞内寄生菌:包括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等,以及原虫感染(如疟原虫)。
④细菌产物:如细菌脂多糖(LPs)、葡萄球菌肠毒素A、真菌多糖。
⑤多聚物:如多梭基聚合物(毗喃、聚丙烯酸)、聚硫酸盐、聚磷酸盐等。
⑥低分子物质:如环已亚胺、卡那霉索、梯洛龙(Tilor-one)及其衍生物,二节吠喃、碱性染料等。
⑦致裂原(丝裂原):如植物血凝索(PHA),刀豆球蛋白AfCon-A)等。
⑧特异性免疫诱导。
2.作用特点。
①干扰素属诱生蛋白,正常细胞不自发产生,受诱生剂(病毒、细菌和某些化学合成物质)激发后,干扰素基因去抑制而表达。
②干扰素是目前所指的发挥作用最快的第一病毒防御系统,可在几分钟内使机体处于抗病毒状态,并且机体在1-3周内对病毒的重复感染有抵抗作用。
③干扰素不是直接与靶分子发挥作用,而首先要与靶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通过信号传递,引发一系列特定的生化反应,刺激细胞内多种效应蛋白质分子合成,从而发挥干扰素的功能。
干扰素诱导蛋白2在炎症调节中的研究进展张冬梅;曹艺翎;王郑;唐万欣【摘要】干扰素具有抑制病毒复制和细胞增殖的作用,而每个干扰素刺激基因的具体贡献相互交错又各有不同.干扰素诱导蛋白2(IFIT2)基因又名干扰素诱导基因54(ISG54),是一种蛋白编码基因,其编码的IFIT2参与多种细胞生物效应,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就干扰素诱导蛋白2诱导细胞凋亡、抗病毒、抑制细胞增殖等生物学功能进行综述,并着重对IFIT2在炎症调节作用中的研究进展与可能的调控机制,以及其与糖尿病肾病的潜在联系进行阐述.【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8(029)014【总页数】5页(P2021-2025)【关键词】干扰素诱导蛋白2;干扰素诱导蛋白2;炎症因子;糖尿病肾病【作者】张冬梅;曹艺翎;王郑;唐万欣【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内科,四川成都 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内科,四川成都 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内科,四川成都 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内科,四川成都 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64.5干扰素诱导蛋白2(interferon induced protein with tetratricopeptide repeats2,IFIT2)是干扰素诱导基因编码的相关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在抑制病毒和细胞增殖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许多研究证据显示诱导相关细胞凋亡是IFIT2发挥上述作用的主要机制。
干扰素诱导蛋白2主要参与的信号通路是IFN-α/β介导的免疫应答信号通路。
同时,IFIT2在炎症相关的病理过程中也扮演重要角色。
但是目前有关IFIT2对炎症因子的影响及炎症反应的调节机制仍存在诸多争议。
1 IFIT2的结构及主要信号转导IFITs(interferon-induced proteins with TPRs)是一类主要由Ⅰ型(IFNα/β)和Ⅲ型(IFNλ)干扰素诱导产生的细胞质蛋白家族,不具有酶活性,分子量为(47~56)×103。
ifitm1基因IFITM1基因是一种重要的免疫基因,在人体免疫应答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从IFITM1基因的发现背景、结构与功能、免疫调控、疾病与药物研究等角度进行介绍和探讨。
IFITM1基因的发现背景:IFITM1(Interferon 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 1)基因最早是在人类内源性干扰素(IFN)受到诱导后,在肺癌细胞系A549中被发现。
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表达与外源性丝裂原活化蛋白(Serum protein)有关,故被称为IFITM1。
随后研究发现IFITM1是一种经过IFN信号通路诱导的次一级反应基因,也被称为IFN诱导转膜蛋白(IFN-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
IFITM1基因的结构与功能:IFITM1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11p15.5区,包含6个外显子,编码成一种长约135个氨基酸的蛋白质。
IFITM1蛋白是一种跨膜蛋白,具有两个跨膜结构域和一个细胞外的N-末端。
它主要定位于细胞膜上,参与细胞内外的信号传导和细胞膜的稳定。
IFITM1蛋白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对病毒的抵抗以及调节细胞增殖和迁移等方面。
IFITM1的主要病毒抵抗机制是通过与病毒膜融合抑制病毒入侵细胞。
除此之外,IFITM1还通过与其他细胞因子或信号分子相互作用,调节多种免疫细胞、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影响免疫细胞的增殖、迁移、分化等免疫调控过程。
IFITM1基因的免疫调控:IFITM1基因的表达受多种免疫调控因子的影响。
研究发现,多种类型的干扰素以及其他免疫因子,如核因子κB(NF-κB)和调节细胞生长发育的因子(IGFs)等可以诱导IFITM1基因的表达。
此外,研究还发现某些DNA甲基化修饰酶能够通过甲基化介导IFITM1基因的表达调控。
IFITM1基因在疾病与药物研究中的意义:IFITM1基因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在肿瘤研究中,IFITM1的高表达与癌细胞的侵袭性和转移性增强相关。
干扰素诱导蛋白IFIT1的克隆与原核可溶性表达李洪涛;粟永萍;徐建明;冉新泽;王军平;艾国平;程天民【摘要】目的研究干扰素诱导蛋白IFIT1的原核可溶性表达.方法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获得IFIT1编码序列,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电穿孔转化大肠杆菌,筛选阳性克隆,诱导细菌表达,蛋白凝胶电泳观察.结果构建的原核表达平台实现了较丰富的麦芽糖结合蛋白融合IFIT1(MBP-IFIT1)可溶性表达.结论 MBP-IFIT1的原核可溶性表达为后续IFIT1蛋白结合分析及免疫分析提供了材料及方法学基础.%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oluble prokaryotic expession of interferon induced factor with tetratricopeptide repeats-1.Methods By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murine IFIT1 cDNA coding sequence was acquired,and cloned into the pro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Then the E.coli was transformed by electroporation with the recombinant.The screened positive cloning was induced to express target recombining protein which was observed with SDSPAGE.Results The aplenty soluble fusion proteins MBP-IFIT1 could be obtained by this prokaryotic expression construction.Conclusion Accomplishment of the soluble expression of MBP-IFIT1 provides basements of the IFIT1 followup functional studies.【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11(040)019【总页数】3页(P1873-1875)【关键词】创伤和损伤;细胞应激;重组;原核表达【作者】李洪涛;粟永萍;徐建明;冉新泽;王军平;艾国平;程天民【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院全军复合伤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38;第三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院全军复合伤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38;Dept.of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77030 Houston USA;第三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院全军复合伤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38;第三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院全军复合伤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38;第三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院全军复合伤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38;第三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院全军复合伤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38【正文语种】中文IFIT1(interferon induced factor with tetratricopeptide repeats-1,IFIT1)受Ⅰ型干扰素诱导迅速合成,且含有多个串联排列的 TPR模体(tetratricopeptide repeats motif),所以得名[1]。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在人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Interferon-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 3,IFITM3)是一种由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种组织中。
近年来,研究表明IFITM3在人恶性肿瘤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反应密切相关。
本文将对IFITM3在人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IFITM3与人恶性肿瘤的关系已经在多种肿瘤类型中得到研究。
研究发现,IFITM3的表达与肿瘤的预后密切相关。
在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胃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IFITM3的高表达与肿瘤的侵袭性增加、复发率升高以及预后不良相关。
IFITM3的表达还与肿瘤的分期、转移以及化疗敏感性等临床特征有关。
IFITM3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肿瘤预后和预测标志物。
IFITM3在肿瘤治疗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IFITM3能够调节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在结直肠癌中,IFITM3的高表达使得肿瘤细胞对炔诺酮类化疗药物敏感性降低,从而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抑制IFITM3的表达可能能够提高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从而增强治疗效果。
IFITM3的表达还与免疫治疗的疗效相关。
研究发现,IFITM3的高表达会降低免疫治疗的疗效,抑制IFITM3的表达可能能够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
IFITM3在人恶性肿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的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反应密切相关。
深入研究IFITM3的功能机制,探索其作用的调控机制,有助于我们对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并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进一步研究IFITM3的功能和调控机制,有望为肿瘤的精准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方法。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在人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IFITM3)是一种跨膜蛋白,近年来在肿瘤研究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IFITM3在免疫应答、病毒感染和肿瘤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人恶性肿瘤中,IFITM3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
探究IFITM3在肿瘤中的具体功能和调控机制,对于了解肿瘤发展的分子机制和开发针对IFITM3的靶向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IFITM3的过表达与多种类型的肿瘤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在肺癌、胃癌、卵巢癌和乳腺癌中,IFITM3的高表达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能力增强以及患者生存率下降有关。
实验结果也证实,下调IFITM3的表达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促进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IFITM3的过表达可能通过多种途径促进肿瘤的发展。
IFITM3可以通过调节多种信号通路和相关因子的表达来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
IFITM3可以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活性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IFITM3还可以与细胞骨架的重要成分相关蛋白相互作用,从而调节肿瘤细胞的形态和运动能力。
IFITM3的高表达还可以通过调节肿瘤免疫应答的信号途径来影响肿瘤的发展。
研究还发现,IFITM3的表达水平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
肿瘤相关转录因子和信号通路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地调节IFITM3的表达来影响肿瘤的发展。
肿瘤相关转录因子SP1和STAT3可以直接结合到IFITM3的启动子区域,从而调控其转录活性。
一些研究还发现,通过调节microRNA的表达,可以间接地影响IFITM3的表达水平。
针对IFITM3的靶向治疗策略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目前,针对IFITM3的药物开发包括抑制IFITM3的表达和靶向IFITM3的功能两个方向。
一些研究已经尝试使用siRNA或shRNA 技术来沉默IFITM3的表达,并观察到了对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抑制作用。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在人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IFITM3)是一种在人体细胞中广泛表达的跨膜蛋白,其分布于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上。
IFITM3在机体抵抗病毒感染、免疫活性、细胞增殖和转移等生物学进程中发挥作用。
近期研究发现IFITM3还在恶性肿瘤中发挥关键作用,成为治疗和预后预测的重要标志物之一。
我们将在本文中综述IFITM3在人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和研究进展,探讨其在肿瘤治疗过程中的应用前景。
IFITM3在病毒免疫中的作用IFITM3在正常的免疫反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对病毒生长起抑制作用,抑制病毒感染,从而保护机体免受病毒侵袭。
IFITM3通过受体介导这一过程,将其连接并内源循环,转移到细胞膜上,从而发挥免疫作用。
研究发现,IFITM3可抑制禽流感、甲型和乙型流感、登革热等多种病原体的感染,并且在其感染后的分泌过程中被升高。
IFITM3在肿瘤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的功能主要与其在细胞增殖调节、转移及免疫干预等方面的作用有关。
研究表明,在多种肿瘤中IFITM3水平均高于正常组织。
在肝癌、胃癌、结肠癌和肺癌等多种肿瘤中,IFITM3水平的升高表明它与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IFITM3在致癌小鼠模型中的过度表达也能诱导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增长。
IFITM3在癌细胞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其调控细胞粘附、纤维连接蛋白的合成、组织胶原纤维网络的重塑及细胞形态的编辑等途径发挥的。
如在肝癌中的IFITM3,其与趋向因子的作用可以改变癌细胞形态并促进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在乳腺癌中,IFITM3通过对细胞膜上的转移素进行修饰,进而影响癌细胞转移功能。
治疗策略IFITM3在人类肿瘤中的表达是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的重要标志物,其在肿瘤初始和病情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
IFITM3的抗体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是目前研究的一些焦点。
IFITM3抗体的治疗可通过直接识别IFITM3来防止肿瘤的增长和转移。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在人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IFITM3)是一种具有广泛抗病毒活性的跨膜蛋白,其在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最近的研究表明,IFITM3在人恶性肿瘤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IFITM3在人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IFITM3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多项研究发现,在多种恶性肿瘤中,IFITM3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
如在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和肝癌等中,IFITM3的高表达与较短的生存期和较差的预后密切相关。
这表明IFITM3可能作为恶性肿瘤的潜在预后标志物。
IFITM3的高表达在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通过上调IFITM3的表达,可以促进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反之,下调IFITM3的表达可以抑制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这可能是因为IFITM3参与了多种信号通路的调控,包括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和上皮-间质转化等。
IFITM3可能是恶性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的重要调控分子。
IFITM3还参与了恶性肿瘤的免疫逃逸。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IFITM3可以抑制恶性肿瘤细胞对天然免疫的应答,从而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研究发现,IFITM3可以抑制天然免疫细胞的杀伤活性和细胞因子的产生,进而减弱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IFITM3还可以干扰恶性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免疫识别和清除。
IFITM3可能是促进恶性肿瘤的免疫逃逸的关键因子。
目前,一些研究正致力于开发针对IFITM3的治疗策略。
研究发现,通过靶向IFITM3的siRNA或抗体,可以抑制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一些药物也被发现可以抑制IFITM3的表达,从而减弱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这些研究为进一步开发针对IFITM3的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
IFITM3在人恶性肿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参与了恶性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的调控,同时还参与了肿瘤的免疫逃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