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史记第一单元
- 格式:docx
- 大小:33.64 KB
- 文档页数:8
2晁错谍前预习杲文本导读晁错(前200〜前154),颍川(今河南禹县)人,西汉文景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汉文帝时,曾任太子家令,汉景帝即位后,更受信任,历任内史、御史大夫等职。
由于他极力主张加强中央政权,推行“削藩”政策,遭到了诸侯王和朝廷亲贵的反对,因而在景帝三年,吴王刘濞等举兵发动叛乱,以“清君侧”为借口请诛晁错时,景帝畏于七国连兵,遂错将他处死。
司马迁说:“变古乱常,不死则亡。
”文章围绕晁错削藩这一主要情节,赞扬了晁错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利益着想的品格;同时也记述了其因为计策不成熟、个人在朝廷孤立无援,最后被处死的结局。
基础梳理/一、字音轵县(Zh 1) 雒阳(lu 0峭直刻深(qi 0)便宜事(bi n) 与错有谷卩(x )i 噤口(j n)卒受大戮(c i> 堧垣(ru n)(yu n)二、通假字①由此与错有卻.卻,通“郤”,嫌隙,裂痕②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卒,通“猝”,突然三、一词多义①数上书孝文副词,屡次⑴数②书数十上,孝文不听数词,几③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副词,屡次①吾不忍见祸及.吾身动词,牵及(2)及②及窦婴、袁盎进说介词,等到①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形容词,以前的⑶故②故请削地以尊京师连词,所以①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连词,表转折,但是(4)然②于是景帝默然.良久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①以《书》称说介词,用②以其辩得幸太子介词,凭借③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介词,把(5)以④吾当先斩以.闻连词,表承接⑤错以此愈贵介词,因为⑥故请削地以.尊京师连词,表目的,来①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副词,就(6)乃②此非庙垣,乃堧中垣动词,是③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副词,竟然①因上便宜事副词,趁机(7)因②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介词,凭借①具为上言之介词,对②击吴楚军为.将动词,做(8)为③外为诸侯报仇介词,替④臣窃为陛下不取也动词,认为⑤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介词,被四、古今异义①以文学为太常掌故古义:文献经典。
第一单元检测(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27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佣金(yònɡ)采撷.(jié)脚踝.(huái)里应.外合(yìnɡ)B.尽.管(jǐn) 铁锹.(qiāo) 信笺.(jiān)踽.踽独行(jǔ)C.土坯.(pī) 柴.扉(chái) 埋.怨(mái)大笔如椽.(chuán)D.剽.悍(piāo) 生肖.(xiào) 商埠.(bù)秩.序井然(chì)答案 B解析A项“撷”读xié。
C项“埋”读mán。
D项“秩”读zh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俸禄切蹉投桃报李一笑泯恩仇B.发轫枢纽并行不悖久旱逢甘霖C.花哨原委如雷贯耳时事造英雄D.调剂伸张促不及防真人不露相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音同造成的别字。
A项蹉—磋。
“切磋”比喻相互商量、研讨。
“磋”是指把象牙加工成器物,比如“切磋琢磨”。
C项事—势。
“时势”是指某一时期的客观形势;“时事”是指最近一段时间的国内外大事,比如“关心时事”。
所以根据意义应该是“时势造英雄”。
D项促—猝。
“猝”是“突然”的意思;“促”有“催;推动”的意思,比如“催促”。
“猝不及防”是指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
因此,“猝”不能写成“促”。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教学语言要做到严谨简洁,不要繁文缛节....,应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达最多的信息。
B.经过几年的激烈竞争,前几年迅速崛起的快递行业中的大部分企业都已经转行或倒闭了,市场上只剩不多的几家平分秋色....。
C.当“伪文艺”进入我们的文艺阵地后,文艺生态受到很大破坏,优秀作品主导文艺创作的生态格局岌岌可危....。
D.《舌尖上的中国》以富有草根气息的语调,把中国饮食文化讲述得栩栩如生....,这既让国人兴奋不已,也向世界发出了一张“中国名片”。
张骞哈佛憾事好些年前,哈佛的校长为一次错误的判断,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一对老夫妇,女的穿着一套褪色的条纹棉布衣服,而她的丈夫则穿着布制的便宜西装,也没有事先约好,就直接去拜访哈佛的校长。
校长的秘书在片刻间就断定这两个乡下土老帽根本不可能与哈佛有业务往来。
先生轻声地说:“我们要见校长。
”秘书很有礼貌地说:“他整天都很忙!”女士回答说:“没关系,我们可以等。
”过了几个钟头,秘书一直不理他们,希望他们知难而退,自己走开。
他们却一直等在那里。
秘书终于决定通知校长:“也许他们跟您讲几句话就会走开。
”校长不耐烦地同意了。
校长很有尊严而且不情愿地面对这对夫妇。
女士告诉他:“我们有一个儿子曾经在哈佛读过一年,他很喜欢哈佛,他在哈佛的生活很快乐。
但是去年,他出了意外而死亡。
我丈夫和我想在校园里为他留一纪念物。
”校长并没有被感动,反而觉得很可笑,粗声地说:“夫人,我们不能为每一位曾读过哈佛而后死亡的人建立雕像的。
如果我们这样做,我们的校园看起来会像墓园一样。
”女士说:“不是,我们不是要竖立一座雕像,我们想要捐一栋大楼给哈佛。
”校长仔细地看了一下条纹棉布衣服及粗布便宜西装,然后吐一口气说:“你们知不知道建一栋大楼要花多少钱?我们学校的建筑物超过750万美元。
”这时女士沉默不讲话了。
校长很高兴,总算可以把他们打发了。
这位女士转向她丈夫说:“只要750万就可以建一座大楼?那我们为什么不建一座大学来纪念我们的儿子?”就这样,这对夫妇离开了哈佛,到了加州,成立了斯坦福大学来纪念他们的儿子。
,1、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赏读:做任何事情都要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才能有所作为,生活如此,学习更是这样。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赏读:这句话出自《礼记·中庸》。
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做事要广泛地学习,仔细地探究,谨慎地思考,明确地辨别,最后要切实地去实行。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1廉颇与蔺相如忘却荣辱,弹响“史家”之绝唱的司马迁谁,能忘却自己的荣辱,弹响“史家”之千古绝唱?谁,能幽愁发愤,著出“无韵之《离骚》”信史?是你,司马迁!你刚直、坚忍,面对残酷的刑罚,面对众人的嘲笑,你没有屈服,反以一张永葆微笑的脸化屈辱为力量,化鄙薄为斗志,屹立在历史的巅峰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是你,司马迁!你以海的大度包容了内心之苦、世人之讽,你以山的刚毅正直书写了两千年的沧海桑田。
你的刚正直上霄汉,照耀尘寰!你的坚韧撼动历史,彪炳史册!是你,司马迁!正是你的凛然正气,才能使得你站在人生的高峰上呼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是你,司马迁!你自信而刚强,柔和而不屈,以不变应万变的从容潇洒,留给了世人一笔最大的财富;留给了人们永远的崇敬。
是你,司马迁!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你固有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你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并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灵魂。
这就是你的贡献,司马迁!史学巨子、文学奇才——司马迁司马迁(约公元前145或公元前135-公元前87),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在陕西省韩城南)人。
司马迁10岁时通古文,20岁外出考察,足迹遍布黄河南北。
初任郎中,后于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
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他编著了史学巨著《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后来被尊奉为封建时期历代正史的指定体例。
但是,在《史记》草创之时,他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忍辱负重,乃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了光耀千古的《史记》。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
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发令可更定者。
通假字1.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质”通“锧”,砧板。
[3]2.可予不。
“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3.拜送书于庭。
“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4.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审查、察看。
5.设九宾礼于廷。
“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6.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缪”通“穆”。
7.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
8.为一击缻。
“缻”通“缶”,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9.详为予赵城。
“详”通“佯”,假装。
一词多义为①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琴声(演奏)②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是)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④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作为)⑤拜为上卿(担当)负①秦贪,负其强(倚仗,凭借)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于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在)②君幸于赵王(被)③故燕王欲结于君(和)④归璧于赵(到)⑤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引出对象,无意义)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幸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③则幸得脱矣(侥幸)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传”与“示”)欢①逆强秦之欢(欢心)②绝秦赵之欢(交情)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②顾吾念之(只是)必①其势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②王必无人(如果)因①相如因持璧却立(趁机)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④因跪请秦王(于是,就)传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种文体)②舍相如广成传(传舍,宾馆)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递)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传颂)从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从)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乃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竟然)②乃前曰(于是,就)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孰①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谁,哪一个)闻①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②寡人窃闻赵王好音(听说)且①且庸人尚羞之(即便)②北山有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上①怒发上冲冠(向上)②臣乃敢上璧(献上)古今异义⑪拜为上卿(拜:古义指授予官职;任命。
今义指下跪叩头;祝贺)⑫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患:古义指忧虑,担心。
今义指害病;灾祸)⑬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寿:古义指向人献物以祝人长寿。
今义指年岁,生命;生日)⑭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古义指离开。
今义指除掉,减掉,已过的,特指刚过去的一年)(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
今义指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⑮请指示王(指示:古义指给……看。
今义指上对下指导、命令)⑯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古义指上前进献。
今义指向前发展进步)⑰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古义指扬言,到处说。
今义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⑱布衣之交(布衣:古义指平民。
今义指麻布衣服)⑲左右欲刃(左右:古义指左右的侍从。
今义指左和右两方面)⑳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鄙贱:古义指粗野而又地位低微,谦词。
今义指鄙视,轻视)⑴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约束:古义为名词,约定、契约。
今义指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⑵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美人:姬妾今义:美女)⑶明年复攻赵(明年:古义指第二年今义指(将来的)明年)⑷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往:古义从这里到那里今义指以前)⑸窃计欲亡赵走燕(窃:古义私下里今义指偷东西走:古义指逃走今义指走路)⑹不如因而厚遇之(厚遇:古义好好招待今义优厚的待遇)⑺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古义:门客今义:客人)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①乃前曰;蔺相如前曰;于是相如前进缻(前:走上前)②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宿)③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④乃使从者衣褐(衣,穿)⑤怀其璧(怀,怀揣着)⑥臣乃敢上璧(上,献上)⑦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⑧臣语曰(语,告诉)⑨赵王鼓瑟(鼓:弹奏)⑩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嘻:惊怒时发出的声音,这里作动词)名词作状语:①而相如廷斥之(廷:在朝堂上)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表示"至"的方式,从小路)③奉璧西入秦(西,方位名词状语,向西)④怒发上冲冠(上:向上)使动用法: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④毕礼而归之(毕,使……完毕;归,使……回去)⑤以绝秦望(以:用……来;绝,断绝)⑥归璧与赵(归:使……归)意动用法:①且庸人尚羞之;吾羞,不忍为之下(羞,以……为羞耻)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形容词作动词: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宏大量)③大王必欲急臣(急,逼迫,使……急)形容词作名词:①而绝秦赵之欢(欢,友好关系)②宁许以负秦曲(曲,理亏之责)g.动词作名词: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盟约)特殊句式判断句:(常见句型:……者……也,……也)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翻译: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③蔺相如者,赵人也④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⑥何者?严大国之以修敬也⑦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⑧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⑨我为赵将被动句:①而君幸于赵王“于”字表被动(翻译:而您被赵王宠幸)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字表被动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被动④使不辱于诸侯“于”字表被动倒装句:①宾语前置:1、何以知之(以何知之)2、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②定语后置: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者人)③介词(短语)后置:1、拜送书于庭(于庭拜送书)2、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勇气于诸侯闻)3、故燕王欲结于君(故燕王欲于君结)4、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臣头今与璧于柱俱碎矣)5、设九宾于廷(于廷设九宾)6、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于境上会)7、会于西河外渑池(于西河外渑池会)省略句:1、传(之)以(之)示美人及左右。
2、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
3、遂与秦王会(于)渑池。
4、(缪贤)对曰:“臣尝有罪……”5、不如因厚遇之,使(之)归赵6、相如既归,赵王以(之)为贤大夫晁错:一.通假字㈡词类活用1.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名词活用做动词,拜师学习。
2.因上.便宜事名词活用做动词,上奏,奏陈。
3.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意动用法,以……为奇4.太子善.错计策意动用法,认为……善5.门东.出名词做状语,向东6.错乃穿两门南.出名词做状语,向南7.即夜.请间名词做状语,在夜里8.请下.廷尉诛名词做动词,交给9.吾当先斩以闻.使动用法,使……知道10.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名词·做动词,呈上11.别疏..人骨肉使动用法,使……离别疏远12.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名词做动词,穿13.道.军所来名词做动词,取道14.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名词做状语,对内,对外㈢古今异义1.以文学为太常掌故古义:精通文献经典今义:以语言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2.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古义:秦汉时掌管图书的官名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3.因上便宜事古义:利益,好处今义:方便合适4.诏以为太子舍人古义:让……做今义:认为5.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古义:凭借这个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6.上书言军事,谒见上古义:军中之事今义:与军队或战争有关的事情7.于是景帝默然良久古义:对此今义:承接关系连词㈣特殊句式1.判断句晁错者,颖川人也/此非庙垣,乃堧中垣2.状语后置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以其辩得幸太子/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3.定语后置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4.被动句老不可征/为儿所卖/天子不尊㈤一词多义1.以以文学为太常掌故凭借以《书》称说用以错为内史把,任命吾当先斩以闻连词,表承接错以此愈贵因为以诛错为名把,拿故请削地以尊京师表目的,来2.乃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于是,就错乃穿两门南出于是,就乃堧中垣是乃先请竟然,却3.因因上便宜事趁机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凭借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趁机4.数数上书孝文多次,屡次书数十上几错常数请间言事多次,屡次5.为具为上言之对为儿所卖被击吴楚军为将做外为诸侯报仇替,给臣窃为陛下不取也认为6.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以前的故请削地以尊京师所以7.固为儿所卖,固误实在晁错曰:固也本来8.及吾不忍见祸及吾身牵及及窦婴、袁盎进说等到9.罢罢朝,怒谓长史曰结束,完毕吴楚罢不撤退赵氏孤儿一、通假字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韩厥告赵朔趣亡居无何,而朔妇免身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二、活用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
若幸而男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
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三、重点字词1、治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追究,追查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经营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研究治居第于封丘门内。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修筑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整顿,训练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