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揭开雷电之谜
- 格式:pdf
- 大小:151.93 KB
- 文档页数:4
11、揭开雷电之谜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并学会围绕课题、课文内容提问,尝试自主学习。
3.了解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揭开雷电之谜的故事,感受科学家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围绕课题、课文内容提问,能联系上下文,品读出富兰克林的精神。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富兰克林的资料预习课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媒体播放:雷电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此时的景象?(雷电交加、电闪雷鸣、雷电大作……)2、为什么下雨时会有雷电现象?今天,让我们随着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一起来——(板书课题:揭开雷电之谜)齐读课题3、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预设:雷电之谜是什么?为什么要揭开雷电之谜?怎样揭开雷电之谜?揭开雷电之谜的结果怎样?……二、初步释疑,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在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做好标记。
2、交流:雷电之谜是什么?板书:放电现象富兰克林为什么要揭开雷电之谜?板书:大胆提出怎样揭开雷电之谜?板书:风筝实验结果怎样?轰动世界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结合板书概括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深入研读,感悟富兰克林为科学勇于探索、献身的精神。
1、出示第一节: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是1 8世纪电学史上的一位勇士。
他曾经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了雷电之谜。
(1)齐读第一节(2)理解:摄取(3)“勇士”是什么意思?(有气魄有胆量的人)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划出能说明“富兰克林是一位勇士”的句子。
3、学生交流(1)学习第二节从前人们一直认为,天空中出现电闪雷鸣,这是大自然在显示神威。
可是,富兰克林却大胆地提出,那是大自然的一种“放电现象”。
1 752年7月的一天,他亲自做了一个吸引雷电的风筝实验。
①指名读②说说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富兰克林是一位勇士?师引导理解:“人们、一直、显示神威’’与“富兰克林却大胆地提出”作比较。
大自然在显示神威——从前人们一致认为雷暴是天公的怒火,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而富兰克林却大胆地向大自然挑战,勇气可嘉。
11、揭开雷电之谜[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生字,通过查字典、近义词等方法理解词语“摄取、勇士、揭开”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围绕课文内容,进行提问。
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解释关键词理解句子等方法解决问题。
3、根据文中的描述,能介绍富兰克林的制作的风筝及简单原理。
4、通过阅读,感受科学家敢于挑战、敢于实践、勇于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围绕课文内容,进行提问。
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解释关键词理解句子等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媒体。
2、预习课文:(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
(2)圈画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去理解。
[教学时间]1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诗歌揭示课题:(3分钟)1师:我有一首诗,想请你们读一下。
那是天地对话有形或者无形产生的心灵共鸣黑夜或者白昼就那么短暂最耀眼的总是你却是那么震天撼地劈得开世间一切划过无尽长空却抓不住你的踪迹师:刚才我们念的诗歌中包含了一种自然现象,你知道吗?(板书:雷电)谈谈你所知道的。
预设:学生可从雷电的声音、雷电的形态等介绍2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雷电之谜。
(板书:之谜)有一位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他曾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了这个谜。
(板书:揭开)齐读课题3 出示第一小节: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是18世纪电学史上的一位勇士。
他曾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了雷电之谜。
指名读(及时用多种方法理解:⑴近义词摄取——吸取⑵做动作)师引读体会两句的因果关系(⑴因为富兰克林曾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了雷电之谜,所以他被称为18世纪电学史上的一位勇士。
⑵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之所以被称为18世纪电学史上的勇士是因为他曾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了雷电之谜。
)师:读了这段话后,你有什么质疑:雷电之谜是什么?为什么要揭开雷电之谜?怎样揭开的?结果怎样?有什么生命危险呢?……说明:质疑问难是整个单元学习的重点,虽然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有所涉及,但是提问的能力上还有待提高,在教学时,教师要做适当的点拨,让学生学会从词、句方面去试着提问。
11、揭开雷电之谜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生字,通过查字典、近义词等方法理解词语“摄取、勇士、揭开”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围绕课文内容,进行提问。
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解释关键词理解句子等方法解决问题。
3、根据文中的描述,能介绍富兰克林的制作的风筝及简单原理。
4、通过阅读,感受科学家敢于挑战、敢于实践、勇于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围绕课文内容,进行提问。
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解释关键词理解句子等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1、媒体。
2、预习课文: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
(2)圈画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去理解。
[教学时间]
1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歌揭示课题:(3分钟)
1师:我有一首诗,想请你们读一下。
那是天地对话有形或者无形
产生的心灵共鸣黑夜或者白昼
就那么短暂最耀眼的总是你
却是那么震天撼地劈得开世间一切划过无尽长空
却抓不住你的踪迹
师:刚才我们念的诗歌中包含了一种自然现象,你知道吗?(板书:雷电)
谈谈你所知道的。
预设:学生可从雷电的声音、雷电的形态等介绍
2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雷电之谜。
(板书:之谜)
有一位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他曾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了这个谜。
(板书:揭开)
齐读课题
3出示第一小节: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是18世纪电学史上的一位勇士。
他曾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了雷电之谜。
指名读(及时用多种方法理解:⑴近义词摄取——吸取⑵做动作)
师引读体会两句的因果关系(⑴因为富兰克林曾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了雷电之谜,所以他被称为18世纪电学史上的一位勇士。
⑵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之所以被称为18世纪电学史上的勇士是因为他曾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了雷电之谜。
)
师:读了这段话后,你有什么质疑:
雷电之谜是什么?为什么要揭开雷电之谜?怎样揭开的?结果怎样?有什么生命危险呢?……
说明:
质疑问难是整个单元学习的重点,虽然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有所涉及,但是提问的能力上还有待提高,在教学时,教师要做适当的点拨,让学生学会从词、句方面去试着提问。
二、深入研读:
1、学习第2小节:雷电之谜是什么?为什么要揭开雷电之谜?(2分钟)
(1)出示句子
师:从前人们一直认为,生:天空中出现电闪雷鸣,这是大自然在显示神威。
(2)出示句子
师:可是,生:富兰克林却大胆提出,那是大自然的一种“放电现象”。
师:他敢于向当时的传统观念挑战,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向大自然挑战,真是勇气可嘉。
板书:敢于挑战
(3)出示句子
师:1752年7月的一天,生:他亲自做了一个吸引雷电的风筝实验。
2学习第3、4节:怎样揭开雷电之谜的?结果怎样?(25分钟)
(1)师:他亲自做了一个吸引雷电的风筝实验。
他在做实验前做了精心的准备,读读第3节,找找描写他做准备的句子。
交流出示句子:
他事先精心制作了一只白色丝绸风筝,风筝上安了一个尖细的铁棒。
风筝用麻绳系住,麻绳末端分成两支,分别接上一片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
自己轻声读,读了这段话后,你有问题吗?。
预设:为什么用白色丝绸制作风筝?风筝上为什么要安尖细的铁棒?为什么在麻绳末端分别接上一片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
(2)自己轻声读第4节,解决问题。
师:联系下文解决,风筝上为什么要安尖细的铁棒?为什么在麻绳末端分别接上一片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
学生交流
出示:富兰克林觉得手有点麻,当他的手指靠近那只铜钥匙时,一朵蓝色的电火花立刻向手指射过来。
他感到手臂一阵麻木,差一点儿被击倒。
师:“觉得手有点麻”说明了“安上尖细的铁棒”使风筝能够摄取雷电,而“用上麻绳”使电流不至于太强,所以“有点麻”。
“当他的手指靠近那片铜钥匙时,一朵蓝色的电火花立刻向手指射过来。
”说明了铜钥匙能够聚集电流。
男生别读,读出实验的不易。
师:读了这段话,你从富兰克林身上学到了什么?
师:“差一点儿被击倒”,他是冒着“生命危险”,拿自己的生命做实验。
板书:勇于献身科学敢于实践
再读这段话,感受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说明: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对学生提问能力的训练有明确的指向,让学生从内容上来提问。
不可避免,学生会提出很多涉及科学技术的内容。
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对学习语文有用的知识加以指导。
如“风筝上为什么要安尖细的铁棒?为什么在麻绳末端分别接上一片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这两个问题,老师指导学生联系下文学习,教会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
另外的问题,可以放在课后去探究。
(3)复述:请你来为富兰克林的风筝写一份简单的说明书,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说明:①学生交难划分制作步骤地二、三步。
②设计原理第二、三步对于学生有些难度。
③复述步骤,不能照抄书面。
④此处要重点教学,约10分钟。
制作材料:白色丝绸、尖细的小棒、麻绳、铜钥匙、一小段丝线
制作步骤:
1制作白色丝绸风筝并按上一个尖细铁棒。
2用麻绳系住。
3麻绳末端分成两支,分别接上一片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
(一生交流,教师归纳)
原理:(多生交流)
1尖细的铁棒引来雷电。
2麻绳本身不到电,但雨水使麻绳导电,但电阻不大,避免生命危险。
3丝线不到电,弗兰克林可以拉住风筝,而铜钥匙能聚集电流,使他感触电流。
(4)师:为了实验能取得成功,富兰克林还精心实验的时间,是?(选择了7月的一天来做实验)因为那天?(引读: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
)过了没多久?这样的天正适合做实验。
他还精心选择了实验的地点,在?(费城的郊外)因为?(比较空旷,不会伤及他人,容易收集雷电)(5)师:他做了这样精心的准备,实验成功了吗?他兴奋地叫起来?(指名读、齐读)
师:他勇于实践,知道了雷电之谜就是?(放电现象)板书:放电现象
(6)师:当他实验成功后,(谁)会说:“。
”(提示:看他做实验的儿子、曾经嘲笑过他的人、教过他的老师、别的科学家)
生:当他实验成功后,看他做实验的儿子会说:“爸爸,你真棒!”
师:这是儿子对父亲的崇拜。
生:当他实验成功后,曾经嘲笑过他的人会说:“也许曾经是我看扁了你,没有积极的鼓励你。
”
师:他们忏悔了。
生:当他实验成功后,教过他的老师会说:“你成功了,这与你的坚持不懈是分不开的。
”
师:老师对于学生的自豪。
生:当他实验成功后,别的科学家会说:“你打破了常年累月人们的迷信说法。
”
生:这是同事之间的肯定。
(7)师:富兰克林有着为了科学坚持到底的精神,才会做成实验,让我们在来有感情地读读课文第3、4节,感受他揭开雷电之谜的不易。
三、总结课文,升华主体(5分钟)
1“风筝实验”成功了,这个实验也证实了富兰克林先前的推测——电闪雷鸣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
2联系上下文想想,“风筝实验”做成功了,为什么会轰动全世界?
3学生交流
预设:推翻了大多数人们,长期以来的想法。
4小结:雷电就是大规模的放电现象,这是个轰动世界的发现,但富兰克林并没有沉醉于自己的成功之中,而是继续不懈地努力,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造福于人类。
5出示最后一节:师:后来,他还发明了,生:避雷针。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富兰克林说些什么?
6学生交流
预设:富兰克林你敢于挑战,敢于献出生命,敢于实践。
你有着坚持到底、坚韧不拔的精神。
你很执着,并没有成醉于成功的喜悦之中,而是继续奋发努力,继续埋头于科学实验中。
7教师小结:是啊,没有大胆的怀疑就没有发明创造,没有坚韧不拔的努力就不会成功。
就像我们课文开头所说的:
出示: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是18世纪电学史上的一位勇士。
我在这里送大家几句话:
(1)出示名言
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
——李四光
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
——约翰逊
所有坚韧不拔的努力迟早会取得报酬的。
——安格尔
(2)齐读
四拓展作业,激发情感
1课外阅读《富兰克林传》
2搜集关于避雷针的课外资料,说说避雷针是怎样避免雷击从而保护建筑物的。
3观察。
现在的高楼大厦有没有避雷装置?现在的避雷装置和富兰克林当时发明的避雷针有什么异同?有何改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余毒欲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板书设计:
敢于挑战
11、揭开雷电之谜
放电现象敢于献身
敢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