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论和目的论翻译观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11
662018年26期总第414期职业教育研究ENGLISH ON CAMPUS 目的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文/李玲坡【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翻译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英语翻译能力可以直接体现出学生的英语综和应用能力。
目的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可以合理的运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完善英语翻译体系,进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英语翻译技巧,提高学生英语运用综合能力。
本文主要对目的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目的论;大学;英语翻译【作者简介】李玲坡,永城职业学院。
引言在最新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当要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教学目标”。
尤其是听说能力,这样才能够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以及社会交往中能够用所学的英语进行流利的口头交流及书面信息交流,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翻译是进行有效的口头和书面交流信息的重要技能,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实现高效的英语教学成为广大英语教学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翻译目的论概念翻译目的论在功能翻译论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理论,在这个理论当中认为在翻译中最高的法则就是“目的法则”,也就是根据翻译目的的差异性来选择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
简单的来说,就是在翻译当中,翻译的策略和方法的运用都是根据翻译的目的所决定的。
在目的论下的翻译中,翻译的策略需要根据原文的功能以及翻译的目的进行翻译,克里斯汀娜·诺德就将翻译引入到功能论范畴之内,并对其进行了整理,然后提出了“功能和忠诚”是翻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最重要的指导原则,这是对目的论翻译的有益补充。
在翻译的过程中很多的问题如果只是单纯的依靠语言学是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的,这主要是因为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活动,也不主要是语言活动。
因此费米尔就提出了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并且这也已经成为翻译理论中的核心理论之一,在进行英语翻译的时候,当翻译的目的和翻译的方法存在很大的差别的时候,那么翻译活动的载体就是对文本进行翻译,因此,这也就衍生出了“功能原则”和“忠诚原则”,这是对翻译目的原则的补充,可以有效的减低翻译的随意性。
目的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摘要英语翻译是大学英语教育中重要的一环,而目的论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则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研究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目的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分析其意义和方法。
一、目的论基本概念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由德国维也纳学派翻译学家Vermeer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其核心理念是翻译活动是以目的为导向的。
即翻译活动的目的决定了翻译过程中要采取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成果的实际效果。
目的论使翻译活动变得主动而非被动,更加迅速地适应了全球化的文化和社会环境。
二、目的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意义1. 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差异在英语翻译教学中,文化差异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通过目的论的理念,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不同文化间的表达和语言差异,从而更好地翻译出文本的意义。
2. 培养学生的翻译策略意识目的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从策略层面上理解和运用翻译技巧。
在实践中,学生需要理解原文的句法和表达意图,然后根据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这有助于提高翻译水平。
3. 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随着全球化的到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目的论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来自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下的翻译需求,进而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三、目的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实践1. 教师角色的重要性在目的论的应用下,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单一角色,而是要担起引导学生理解翻译目的、进行翻译策略分析和评估的角色,要注重激发学生的翻译策略意识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2. 实例操练的必要性在实践中,通过教师设置一定的实例来操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目的论的理念,比如设定不同翻译目的和任务,鼓励学生运用目的论理念构思翻译策略,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分析和评估。
3. 辅助工具的使用目的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辅助工具的使用是不可或缺的,利用相关的软件和网络技术可以更好地辅助翻译理论的学习和身处不同文化和语言上下文中的实践。
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翻译素养。
3. 增强学生对不同翻译流派和技巧的掌握。
教学对象:大学翻译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
教学时长:12周,每周2课时。
教学资源:1. 教材:《翻译理论与实践》2. 教学课件3. 翻译案例4. 翻译软件和在线资源教学内容:第一周:翻译概述- 介绍翻译的定义、历史与发展- 翻译的目的和原则- 翻译的分类(文学翻译、商务翻译、科技翻译等)教案:第一课时:翻译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翻译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翻译的目的和原则。
3. 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翻译。
教学内容:1. 翻译的定义和发展2. 翻译的目的和原则3. 翻译的分类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教学步骤:1. 教师讲解翻译的定义、历史与发展。
2. 学生分组讨论翻译的目的和原则。
3. 教师介绍翻译的分类,并举例说明。
4. 学生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翻译技巧初步教学目标:1. 了解翻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掌握直译和意译的区别。
3. 能够运用基本技巧进行翻译练习。
教学内容:1. 翻译的基本技巧(直译、意译、音译、增译、省译等)2. 直译和意译的区别3. 翻译练习教学方法:- 讲授法- 练习法教学步骤:1. 教师讲解翻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学生练习翻译句子,教师点评。
3. 学生讨论直译和意译的区别。
4. 教师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周:文学翻译教案:第一课时:文学翻译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文学翻译的特点和难点。
2. 掌握文学翻译的基本原则。
3. 能够分析文学翻译的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1. 文学翻译的特点和难点2. 文学翻译的基本原则3. 文学翻译案例分析教学方法:- 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教学步骤:1. 教师讲解文学翻译的特点和难点。
2. 学生分析文学翻译的案例分析。
3. 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第二课时:文学翻译技巧教学目标:1. 掌握文学翻译的技巧和方法。
第31卷第1期2019年2月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J.Zhejiang Univ of Wat.Res &Electric Pow.Vol.31No.1Feb.2019DOI :10.3969/j.issn.2095-7092.2019.01.016目的论视角下的英语翻译教学技巧与策略徐莉(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大同037003)摘要:由于国内高校英语翻译专业的教学方法尚存在诸多问题,导致英语翻译的学生整体基础不扎实,毕业后从业适应能力不高,高校英语翻译专业教学的理念、方法、技巧均亟待提高。
在翻译目的论的原则下,翻译的第一原则便是翻译的目的,是翻译融入到所在的语境文化里,翻译要达到的目标对于整个翻译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
因此,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对高校英语翻译专业教学的技巧与策略进行创新和改进,可有效优化英语专业学习毕业后的翻译职业适应能力。
关键词:目的论;英语翻译;教学技巧;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36X (2019)01-0083-04Teaching Techniques and Strategies for English Translation in Perspective of TeleologyXU Li(Datong Normal College ,Datong 037003,China )Abstract :Many problems are worth discussing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translation major in domest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tudents'basic knowledge of overall English translation is not solid enough ,and their ability partially fails to adapt to the position requirements after graduation.The teaching concepts ,approaches and techniques of English translation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be improved.Under the principle of teleology ,the first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is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which is to integrate the translation into the context culture.The goal of translation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whole translating behavior.Therefore ,with the guidance of teleology ,the innov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ing techniques and strategies of English translation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effectively optimize the adapt-ability of interpretation career after graduation.Key words :teleology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technique ;teaching strategy收稿日期:2018-09-13作者简介:徐莉(1979-),女,山西大同人,硕士学位,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1“目的论”简述翻译目的论的英文名称为Skopostheory ,是一种将Skopos 的概念转而运用在翻译当中的理论,这种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基于目的论的大学英汉翻译教学-摘要: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被重视,在教学模式上也存在诸多弊端,亟需观念上的转变。
本文引入德国功能学派目的论的观点,对当前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进行剖析,探讨翻译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试找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加强和改进大学英汉翻译教学。
关键词:目的论大学英汉翻译教学一、大学英汉翻译教学现状当今大学英汉翻译教学存在一些弊端,在培养合格翻译人才方面未能实现预期目标。
总的来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课程设置不合理英语基本功不扎实、底子薄,是大学生的普遍现状。
英语退出高考的呼声越来越高,大学英语经过一系列的改革,课时量已经大幅削减,一学期大约为72学时左右,并且大都没有把翻译课纳入选修课的范围,而是把侧重点放在了精读上。
即便是把翻译的内容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其授课学时也随之锐减。
这种教学现状严重影响了师生在课堂上的合作与交流,学生的英语水平上不去,就更不用说提高其翻译方面的能力了。
(二)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
在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过于中心化。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教师都会“乐此不疲”地讲解书本上所罗列的翻译技巧。
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给出的所谓的标准答案的译文,然后和自己的答案作比较,以此判定译文的对错。
这就造成了学生在翻译实践中仍不知采用何种翻译技巧的困扰,进而对自己在课堂上是否掌握了翻译技巧充满了怀疑。
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修改学生的语法和用词错误为手段、以教师提供的译文为终极目标的翻译课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了较大的惰性和依赖性,迷失了翻译学习的基本宗旨,不利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三)大学英语教师翻译水平参差不齐当下的翻译师资现状未达到教师教授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要求,有一部分教师是从公共外语教学转型过来的,没有从事过专门系统的翻译理论学习,缺乏地道的语言、教学法及英语文化的熏陶,对翻译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运用一知半解,远远达不到熟练控制、得心应手的程度。
从目的论视角看汉英翻译研究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目的论翻译理论概述 (2)1.2 汉英翻译研究现状 (3)1.3 研究目的与意义分析 (5)二、目的论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 (6)2.1 目的论的基本原则 (7)2.2 翻译过程中的目的论视角 (9)2.3 目的论与翻译策略选择 (10)三、汉英翻译的目的论视角分析 (11)3.1 汉语与英语的特点对比 (11)3.2 汉英翻译的目的与策略选择 (13)3.3 目的论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14)四、目的论视角下汉英翻译的研究方法 (15)4.1 文献研究法 (16)4.2 实证研究法 (18)4.3 对比分析法 (19)五、目的论视角下汉英翻译的策略探讨 (20)5.1 直译法与意译法的选择与应用 (21)5.2 文化因素考虑的翻译策略调整 (22)5.3 翻译中的语言转换策略探讨 (24)六、目的论视角下汉英翻译的实践研究 (25)6.1 文本类型与翻译策略的选择关系研究 (26)6.2 翻译实践中的目的论运用案例分析 (27)6.3 翻译实践的反思与总结 (29)七、结论与展望 (30)7.1 研究结论总结 (31)7.2 研究不足之处及改进建议与展望 (32)一、内容概括从目的论视角看汉英翻译研究,主要关注翻译过程中的目的与目标。
本文首先回顾了翻译目的论的发展历程,梳理了其在翻译理论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从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等角度分析了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理,强调了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汉英翻译的目的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文化传承、信息传递、交际功能等方面。
本文还分析了汉英翻译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如译者的主观意识、翻译目的的多样性等,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本文总结了汉英翻译研究的目的论视角的主要贡献,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1.1 目的论翻译理论概述目的论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强调翻译的目的和效果。
工具论和目的论翻译观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英语论文工具论和目的论翻译观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郑立平(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湖南长沙410007)摘要:教学翻译被视为语言教学工具,旨在培养语言能力,翻译教学被视为语言教学目的,旨在培养职业翻译能力。
在新形势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科学的态度是融合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既用翻译作为教学手段又将其设为教学目标,使非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翻译能力同步发展,体验式外语教学可以帮助达到这个目的。
关键词:工具论翻译观;目的论翻译观;双功能翻译观;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4)02-0123-03 收稿日期:2013-10-07作者简介:郑立平(1968- ),女,湖南长沙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育研究。
1引言近十年来,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地位和作用得到肯定,看到了不足,一致认为:第一,翻译活动能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第二,翻译能力是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之一,不能忽视;第三,翻译学习是大学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第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目前非常薄弱,急需提高。
有两个方面存在分歧:第一,教学翻译是否束缚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是翻译能力)的发展;第二,在教学上,非外语专业学生的翻译学习是否该向专业学生看齐。
笔者认为不能否定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活动对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积极作用,不必用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概念和区别决定非外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的方向,只要是有真实交际意义的翻译训练就可以实现教学翻译向翻译教学的无缝连接,同步培养语言能力和翻译能力,在作为语言教学的翻译教学中应该用体验式外语教学。
2语言能力和工具论翻译观在传统的语言教学中,除语法分析外,翻译是另一种语言活动,被师生用作巩固所学词汇和语法、提高语言知识的手段,主要过程是语法、词汇分析后采用演绎的方法,用所学的语言知识翻译句子,所以被称为语法翻译法,在18 -19世纪的语言教学中被大量使用。
工具论和目的论翻译观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摘要:教学翻译被视为语言教学工具,旨在培养语言能力,翻译教学被视为语言教学目的,旨在培养职业翻译能力。
在新形势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科学的态度是融合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既用翻译作为教学手段又将其设为教学目标,使非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翻译能力同步发展,体验式外语教学可以帮助达到这个目的。
关键词:工具论翻译观;目的论翻译观;双功能翻译观;大学英语翻译教学1引言近十年来,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地位和作用得到肯定,看到了不足,一致认为:第一,翻译活动能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第二,翻译能力是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之一,不能忽视;第三,翻译学习是大学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第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目前非常薄弱,急需提高。
有两个方面存在分歧:第一,教学翻译是否束缚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是翻译能力)的发展;第二,在教学上,非外语专业学生的翻译学习是否该向专业学生看齐。
笔者认为不能否定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活动对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积极作用,不必用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概念和区别决定非外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的方向,只要是有真实交际意义的翻译训练就可以实现教学翻译向翻译教学的无缝连接,同步培养语言能力和翻译能力,在作为语言教学的翻译教学中应该用体验式外语教学。
2语言能力和工具论翻译观在传统的语言教学中,除语法分析外,翻译是另一种语言活动,被师生用作巩固所学词汇和语法、提高语言知识的手段,主要过程是语法、词汇分析后采用演绎的方法,用所学的语言知识翻译句子,所以被称为语法翻译法,在18 -19世纪的语言教学中被大量使用。
Jean Delise将语言教学中的这种翻译活动称为教学翻译或学校翻译,定性为语言学习手段,目的在于掌握语言学习的基本要点,提高语言水平,完善语言风格;与之对应的是翻译教学,传授翻译技能与知识,培养学生从事职业翻译的能力,目的在于完成具有特定受众的交际任务[1]。
Delise的观点被各国学者普遍接受,自此,教学翻译与语言能力相对应,翻译教学与交际目的、职业翻译、外语专业翻译课程相对应。
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进一步厘清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性质和区别。
Gile指出,教学翻译目的是提高并测试学生外语的主动和被动知识,母语和外语的互译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外语词汇、语言结构、提高外语理解和写作水平[2]。
翻译练习提供了提高语言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扩展词汇知识和获得语域、词序、时态、语态、所指、语言变体等语言学知识[3]。
在我国,语言学习中的翻译也被认为是手段,“在教学翻译中,翻译是外语教学的附庸、教学的手段,而非教学的目的”[4]133,刘和平指出教学翻译不是以交际为目的,而是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认为这种运用词汇本义将翻译句子的教学翻译属于元语言范围,所以也可称为语言翻译[5]。
罗选民、徐丽娜说:“教学翻译是以辅助第二语言习得为目的的教学手段,教师以此帮助学生掌握外语词汇和语法特征。
学习以模仿为主……”[6]区分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对语言教学有积极意义,特别受益的是外语专业的翻译课程,但是有些论述不免显得狭隘,夸大教学翻译的危害。
由于教学翻译以语法为中心,具有非交际性特点,在19世纪40年代以后,这种教学方法饱受诟病,被贴上“只教授什么是语言,而不是语言本身”[7]、“哑巴英语”、“费时低效”等负面的标签,甚至对纯正意义的翻译也造成不良影响,译文表意不准、表达不畅、译语痕迹严重都是教学翻译留下的后果。
“受教学翻译的影响,学生们往往过分拘泥原文的语言知识,致使翻译出的句子逻辑混乱,不合乎中文的习惯。
”[5]3交际能力和目的论翻译观交际能力是指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是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的综合体现。
它有四个特征:(1)能辨别组织合乎语法的句子;(2)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使用语言;(3)能判断语言能力的可接受性;(4)能知道语言形式出现的或然率。
“翻译就是交际”,而且是跨文化交际,需要外语、母语语言能力、语境意识、文化意识、思维能力等。
翻译是不同语言间沟通的桥梁,在语言学习中,翻译是语言运用能力之一,是教学的目的,因为语言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交际,有目的地输入目的语信息或输出母语信息。
今天,翻译的作用和广泛需要已不言而喻。
因此,1999年,我国将翻译能力纳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求,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2004年,教育部启动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明确规定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
2013年8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原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
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
四级长度为140-160个汉字;六级长度为180-200个汉字,要求学生在30分钟内完成。
不难看出,其目的是根据大纲的一般要求考察学生的翻译能力,即语言运用能力,把翻译视为语言学习的目的之一。
4教学翻译、翻译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要求已提高到交际层面和篇章层面,传统的教学翻译不能满足需要,是不是只有开设专业翻译教学才能解决问题?毋庸置疑,受课时限制,增设专业翻译教学没有可行性,解决办法只有改革教学翻译。
虽然局限于语法字词层面的教学翻译已过时[8],但是翻译能培养语言能力的作用不能忽视。
翻译总是以语言能力为前提,事实上,“语法翻译法并非那么可怕,改进的语法翻译法在广泛使用”[9]4,翻译法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资源。
朱月娥指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切实有效的教学翻译活动,有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10]。
我国有学者和教师研究大学英语背景下的翻译教学,提高非外语专业生的翻译能力。
罗选民(2002)建议将翻译教学划分为“大学翻译教学”和“专业翻译教学”,前者的教学对象是非外语专业学生,后者针对外语专业。
这个观点实际是扩大了专业翻译的范围。
鲍川运(2003)、王金波、王燕(2006)则扩大教学翻译的范围,认为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都属于教学翻译,非外语专业应有翻译课程,他们的做法是给非外语专业本科三四年级学生开设口译选修课。
这两个观点看似决然相反,其实一致:非外语专业学生不应当挡在翻译教学大门外,应该有进入交际层次和专业层次的翻译学习。
他们的不足是仍然未将语言能力培养和翻译技能培养同步起来,没有解决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内容多-时间少”、“学生多-教师少”两大矛盾。
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受教学课时的限制,王金波、王燕的研究成果很难推广到其他学校。
如果要在两年大学英语教学时间内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必须找到一种能同时培养语言能力、篇章能力、语用能力、文化能力、策略能力等交际能力和翻译知识技能并行的途径。
5双功能翻译观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大学外语教学需要双功能翻译观,即认为翻译同时是工具和目的,通过翻译活动本身使语言能力和翻译能力相互作用,在完成一项教学任务过程中实现同步提高。
蔡式教学法和体验式外语教学可以满足这个需求。
蔡式教学法是翻译式语言教学,起源于他本人的学习经验,验证了双功能翻译教学观的假设,翻译的工具性和目的性效果一同体现。
蔡式教学法把翻译既当作语言学习的工具又确定为语言学习目标,其目的就是要求学习者较快地熟练掌握目的语,能用目的语进行交际,训练的途径是翻译,因为“翻译练习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表达策略,指导如何‘正确、规范、精致地’使用目标语[11]32。
具体操作是让学生在基础外语课程学习期间向学生布置一定量的口笔译翻译练习(语篇),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解决问题、产出译文,然后与参考译文比较,进行第二次讨论、解决问题,课堂上老师帮助解决全班同学共同的问题或错误。
蔡教授20来年的法语教学实践证明这种体验式的翻译教学法非常成功,能显著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达到掌握目的语的要求。
邹为成、王初明等关于体验式外语教学的实验取得同样的成功。
体验式教学古已有之,20世纪70年代重回人们视线并受到追捧。
体验式教学衍生于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体验学习以增长学生的经验为中心,教学活动围绕着组织教学任务、解决问题展开,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使学习成为有意义的事,强调社会效益。
体验式教学理念与交际教学有关,与交际外语教学理念非常吻合,两者都强调“将学习者置于语言教学的中心位置,强调学习者的个体需求和个性化学习风格,强调合作式学习,强调课堂交际情景对校外社会的再现”[12]。
体验式外语学习给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同伴之间、师生之间和人书之间的真实意义的交流协商,更有助于交际能力的发展,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提高外语应用能力。
体验式翻译教学法的主要原则:第一,学习材料必须与学生专业和生活相结合。
纯粹的外语学习目的是为了与目的语者交流。
交流什么呢?从已有的经验看,交际双方,特别是开始阶段,主要话题包括:自己的基本情况,例如学习、工作、家庭、兴趣爱好等;自己国家的文化知识,历史、地理、习俗、节日、流行文化等;工作内容,介绍、交流自己从事的工作、职业,或者因为双方工作上的合作需要交流。
所以,教学材料必须是与学生的专业和生活相关、具有很强的交际意义和社会意义,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学习的效益。
“边学边用”的方式是语言学习的有效途径。
“当成年人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且与目前的自我概念一致时学习最有效。
”[13]第二,学习材料必须与文化相结合。
教学材料应既有目的语国家又有母语国家的文化内容,不能是单向介绍。
“目前大多数外语教材反映目的语国家或区域文化现象的很多,然而学习者母语文化却常常在教材的编写中被忽视。
”[11]70最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翻译题材料体现了介绍母语文化的意识。
第三,学习材料必须真实、有交际意义。
体验式教学和交际教学法要求在真实或虚拟的环境下实践体验,然后通过反思、感悟实现自身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提升与重构。
非真实的语言材料缺乏趣味性和启发性,“翻译应该充满着发现和兴奋”[3],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交际意义的真实文本翻译练习获得的经验更有效。
第四,教学材料来源多样化。
教学材料应来自不同语域、不同渠道,不盲从教材。
体验式教学有个人性的特征,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参与选择材料,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决定权。
第五,小组学习形式。
小组学习是体验式学习的主要形式,给学习参与者更多的口语翻译和交际需要,增加i+1的语言输入。
而且,小组学习能营造轻松、愉快、富有刺激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精神[14]。
体验式翻译法教学在实践中还应考虑更多的因素,王海啸探讨了关于体验式外语学习的教学原则,归纳为“大纲相关原则、教师相关原则、教学过程相关原则”,每个原则下面都有若干子原则。
总之,体验式教学以体验为方针,以学生为中心,以效果为目的。
6结语语言教学首先要确定“教什么”,然后确定“怎么教”,如果统一了“重视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思想”,其余的问题都可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