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发展地理条件的综合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6
各地面貌分析报告模板【北方城市面貌分析报告】一、概述北方城市地域广阔,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地貌复杂,具有多样的自然风貌。
本报告将对北方城市的地貌特征、城市建设情况及环境问题进行分析。
二、地貌特征1. 高原地貌:北方城市中许多地区位于高原地带,山岳起伏,地势较高。
著名的高原地貌包括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等,这些地区以其崇山峻岭和广袤的草原而著称。
2. 平原地貌:北方地区还有大片的平原地带,例如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
这些平原地区土地肥沃,适合农业发展。
3. 黄土地貌:黄土高原是北方地区的典型地貌之一,其特点是土质贫瘠,植被稀疏。
黄土地区常常面临土壤侵蚀和水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
三、城市建设情况1. 建筑风格:北方城市的建筑风格多样,常见的有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
古代建筑遗存丰富,如明清古建筑、城墙等,为城市增添了历史厚重的氛围。
同时,现代建筑也在不断涌现,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和设计理念。
2. 城市规划:北方城市在城市规划方面注重合理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规划包括合理的道路交通网络、公共设施配置和绿化环境建设等,以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3. 城市扩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北方城市也面临着城市扩张的问题。
许多城市出现了城市边缘化和中心城区人口过于集中的情况,需要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和控制开发来解决。
四、环境问题1. 空气污染:北方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冬季燃煤取暖所导致的雾霾天气,对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
2. 水资源短缺:部分北方城市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由于地势高程较高,水资源分布不均衡,供水压力较大,需要采取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措施。
3. 土壤侵蚀:黄土地区由于地表植被稀疏,土地容易受到风蚀和水蚀的影响,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农业生产受到影响。
五、结论北方城市具有丰富的地貌特征,城市建设也在不断提升,但同时也面临着环境问题的挑战。
在未来发展中,应加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土壤侵蚀等问题,推动北方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规划双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一、基本情况1、自然概况双城位于黑龙江省南部,松嫩平原东部,松花江中游南岸。
西北、北隔松花江与肇源、肇东两县相望;东北靠哈尔滨市;东、东南与阿城、五常县接壤;南、西以拉林河为界,与吉林省榆树、扶余县为邻。
市区位于哈尔滨市区西南 44 公里处,市域面积 3112.29 平方公里,东西长 85 公里,辖 9 镇 18 乡, 385 个行政村。
2、社会经济发展概况2004 年双城市市域总人口为 80.58 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17.36 万人,人口密度为 256.05 人/平方公里。
双城镇区人口为 18.19 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 13.59 万人。
双城市域经济发展水平在黑龙江省县及市中名列前茅。
2004 年双城市域国内生产总值为126.57 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为 38.15 亿元;第二产业总产值为 43.06 亿元;第三产总产值为 45.35 亿元;一、二、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为 30.1:34:35.8。
二、规划期限依据城镇体系划编制办法,规划期限为2005 ――2022 年其中近期: 2005 年――2022 年远期: 2022 年――2022 年三、城镇发展与布局的综合条件分析评价(一) 有利因素1、区位条件优越双城位于黑龙江省南端,历来是联接内地和北部边疆地区的重要门户,是中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哈尔滨的近邻和强辐射区域,是形成中的哈尔滨大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份,已经并可以继续强化与哈尔滨的对位同步发展关系。
另为作为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哈尔滨市第二产业的承接地对双城市经济影响巨大。
2、土地资源丰富双城全市呈平原地貌,无山,海拔高程 120 米-210 米,属中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土质肥沃,多为黄黏土,其次为黑黏土,宜于种植旱田。
市域内有林地及牧草地 467881 亩。
3、交通优势双城处在京哈铁路线、京哈速公路和 102 国道并行构成的东北地区生产力布局一级轴线上,并贴近京哈、绥满两大交通干线和城市产业带“T”形布局结构的交接点,市内的交通网已初具规模,铁路保持了原有的状况,公路交通得到了大力的加强。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学习主题为“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我们将通过学习,了解城镇化的概念、发展历程、主要特征及其对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能够掌握城镇化进程的基本知识,并能够初步分析城镇化进程中的相关问题。
二、学习目标1. 理解城镇化的概念、发展历程及主要特征;2. 掌握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迁移的规律及原因;3. 了解城镇化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4. 能够初步分析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应对措施;5.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互动,评价学生对城镇化概念的理解程度;2.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后小测验,评价学生对城镇化发展历程及主要特征的理解程度;3.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价学生对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迁移和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解程度;4. 综合分析能力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评价学生综合分析城镇化进程中相关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城镇化进程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城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2. 学习城镇化概念及发展历程:通过讲解和阅读教材,让学生掌握城镇化的定义、发展阶段和主要特征;3. 分析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迁移: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规律和原因;4. 探讨城镇化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城镇化对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5. 分析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及应对措施: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应对措施。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城镇化概念及发展历程的理解程度;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关于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迁移的调查报告,并分析其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要求学生思考城镇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城镇与乡村》教学设计学生: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2)城镇发展的地理条件教师提问:具备哪些条件村落容易发展成城镇?学生:阅读课本《思与学》部分,回答问题:城镇人口规模大,占地面积大,运输需求大。
因此,具备水源充足、地形平坦、交通便利等条件的村落,容易发展为城镇。
教师:展示练习题:想一想:三个乡村中,哪个更有可能演变为城市?为什么?学生:结合所学思考问题:02处更容易发展为城市。
原因:①地形平坦开阔,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②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水运交通便利。
【设计意图】结合城镇发展理解城镇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城镇和乡村的变化(1)乡村发展为城镇教师提问:请看北京某公交站牌图,为什么繁华的城镇里会有村名呢?学生:结合课本内容,思考后回答:城镇和乡村自形成以来,总在不断发展变化。
乡村经过发展,可以成为城镇。
教师:播放北京变化的图片并讲解:城镇的优势:生活便利,工作和学习机会多等。
城镇人口的比重: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
截至2019年年底,全世界人口中约有56%住在城镇。
(2)城镇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韩国釜山影岛景观变化图,归纳总结城市景观的变化。
学生:认真看图,结合所学归纳:建筑层数趋于增多,配套的服务设施更加完善,交通道路网更加密集等。
(3)乡村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安徽妙泉村图,归纳总结乡村景观的变化。
学生:认真看图,结合所学归纳:乡村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断改善,乡村景观明显改变。
【设计意图】从图片直观感受城镇和乡村的变化,体会随着时代进步,聚落景观的随之发生改变。
(4)传统村落的保护教师:播放中国四大古城的图片。
学生:观看图片,认识到传统历史建筑的珍贵价值。
教师讲解: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原因,一些特色鲜明的乡村聚落正在逐渐减少,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有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也被一些高楼大厦所代替。
1.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
2、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
3、城市问题:城市环境、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区的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2.什么是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
3.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4.城市与乡村的本质特异:1、在产业构成上,城镇是以从事非农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
2、在规模上,城镇聚居有较多的人口总数。
3、在景观上,城镇有较大的人口密度和景观密度。
4、在物质构成上,城镇有给水系统、绿地系统、广场、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5、在职能上,城镇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经济政治的中心。
6、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5.城市发展的区域基础包括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两大类型。
6.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41页最后一段(至142页)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输出活动即基本部分的发展,由于城市基本活动部分的发展,从输出产品和劳务中获得的收入增加。
收入的一部分导致基本部分的职工对本地消费和服务需求的扩大,也就导致了本地非基本部分就业岗位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
基本活动收入的另一部分则用于本身的扩大再生产,继续为城市从外部获得的收入。
基本和非基本活动每一次的增加都要引起当地人口的进一步增加,这样反过来又增加本地的需求和本地区的人口。
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积聚的过程。
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
什么是城镇体系有什么类别和特性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系统。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的城镇体系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城镇体系的主要内容城镇体系(英语:Urban System),也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系统。
这一概念在美国等国家被用于描述国家经济与国家地理,中国自1980年代开始将其应用于规划之中。
城镇体系的类别1、以某一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核心,周围伴有若干不同等级的中小城市及卫星城镇的大城市地区。
2、由若干规模相仿的大中城市及其周围的城镇所组成的多中心的城市集群。
3、以各级行政中心为依托,大中小各类城镇相互联系所形成的城市体系。
城镇体系的特性城镇体系因其特殊的结构和系统性,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等性质。
整体性城镇体系是由城镇、城镇间交通连廊和城镇间联系流、相互联系区域等多个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其中某一个组成要素的变化,都可能通过交互作用和反馈,影响整个城镇体系。
例如,城镇体系中某一城镇的兴起或衰落,如深圳在珠三角城镇群的从小渔村到大都市的快速兴起;新的交通方式的引入,如京津冀城镇群中天津市第二港口——天津南港的开通和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中原城镇群的山西局部地区煤炭资源的枯竭,势必将引起起所在区域城镇体系的平衡有所反应。
层次性城镇体系的系统由逐级子系统组成,各组成要素按其作用大小可以分成许多层级,如全国性的城镇体系由大区级、省区级体系组成,再下面还有地区级或地方级的体系。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踏勒在研究城镇群众,提出了中心地理论来对城市进行层次划分。
在中国大陆,中心城市由全球职能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到区域中心城市,再到省区中心城市。
因此,国家建设部以及地方规划部门在制订某一级城镇体系规划时要考虑到上下级体系之间的衔接。
城市地理学重点1、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
2、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3、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A城市化研究B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C城市分类研究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4、都市区: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
5、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6、什么是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我国的城市大多数都在北半球。
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有适度的降水。
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分布也有密切关系。
概括地说,我国平原地区的城市多于低山丘陵地区,中山、高山地区数量极少;除了大平原中腹和三角洲平原外,城市选择两种地形过渡或交接的部位形成发展非常普遍;除了平原城市要濒临江河湖海以外,丘陵、山地区的城市多趋于河谷,临水也是普遍特点。
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的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
城市与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之间具有密切关系的基础原理就在于城市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
城市要从区域获取发展所需要的食物、原料、燃料和劳动力,又要为区域提供产品和各种服务。
城市与区域之间的这种双向联系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区域能够向城市提供多少食物、原料、燃料、劳动力,区域又能吸收多少城市的产品和服务,城市与外界区域目标有什么样的交流手段,就成了城市发展的基础。
三、城镇发展地理条件的综合评价
在城镇体系规划或区域规划中,常常需要对许多城镇的发展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分出优劣等级,为未来的生产力布局和人口规模的预测提供部分依据。
在针对某一时候的某一区域时,就可以把生产方式和宏观区域条件看作是接近一致的,把重点只放在那些影响城镇发展的较微观的地理条件的评价上。
由于地理条件很多,完全用定性分析方法已不能满足于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城市的比较,必须结合定量分析。
下面主要以泰安市域为例,介绍评价的步骤和方法,这也是笔者的一次初步尝试。
(一)因子选择
因子选择的基础是对工作区域的条件和特点有充分的了解,因地制宜地选择影响本区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
泰安市域包括泰安地级市的2个区、2个县级市和3个县。
泰山、鲁山和蒙山向西的余脉盘亘在市域的北、东、南部边缘,分别成为泰安市与济南市、淄博市、临沂地区和济宁市之间的天然屏障。
大汶河的干支流在向西开口的E字型山地丘陵的环抱下,堆积了肥沃富饶的泰莱肥宁平原。
煤、铁、自然硫、石膏、岩盐等矿产资源在省内甚至国内都居重要地位。
目前只有煤铁资源得到较充分开发。
基本化工和建材资源具有大规模开发利用的条件,有可能成为今后本区的支柱工业之一。
水资源总量不足,但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很不平衡。
除了泰山是具有国际意义的风景旅游地外,还有一些其它景点可能开发。
交通条件和城镇现状条件是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纳入评价的重要指标,泰安也不例外,无须赘述。
根据对泰安地区城镇发展的促进因素和限制因素的分析,笔者选择了6个主要评价指标,以乡镇为基本单元对每个因子确定了给分标准(列表见下页)。
因子的选择和给分标准完全以不同区域的特点而异。
例如梧州地区水运是重要交通手段,交通条件就必须考虑通航河道现状和规划的等级。
位于福建沿海的漳州地区,更有海运之便,交通条件还增加了“港口对城镇影响位势”的指标。
漳州缺乏矿产资源,
续表
农副产品成为制造业的主要原料和商业贸易的主要物资。
来自海外侨胞的资金、技术和信息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根据这些特点,城镇的农业资源位势和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的数量被分别作为物质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列入评价指标的行列。
①
(二)综合评价
这类评价在有足够多的样本时更显示其优越性。
当研究区域包括若干个县时,要以乡镇为评价的基本单元,当研究省级区域时,可以县市为基本单元。
对每单元各因子的赋值一定要依据有关的中、大比例尺地形图、国土资源分析图和详尽的统计资料给定、避免主观任意性。
在泰安的例子中,每个因子的给分全部是按0~1间的相对值设计的,并且各因子的重要性难以分出高下,因此把各因子得分直接累加,计算算术平均值,就得到133个小地域单元城镇发展条件的综合评价得分。
根据得分多少就不难把它们的城镇发展条件分出优良中差。
当各因子的得分取值标准量纲不同时,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都变成0~1间的相对值:
式中:
V i——地域i因子V的初始值;
U min——所有地域单元中因子V的最低值;
U max——因子V的最高值;
V i是地域i因子V标准化后的评价值。
当U m ax和U min的绝对量相差过分悬殊时,也可以对初始值取对数后再标准化。
当各因子对城镇发展的影响力有明显差异时,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综合专家打分,给每个因子确定一个权重值,然后得到各单元的综合评价得分:
式中
S i——地域i的综合评价得分;
W j——因子j的权重;
V ji——地域i因子j标准化后的评价值。
以梧州地区为例,9个因子的权重值如表27。
表27 梧州地区城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的各因素权重
(三)综合评价应用实例
城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可为区域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提供多方面的依据。
城镇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是区域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最重要、最具综合性的规划内容。
它要兼顾点(城镇)、线(交通)、面(区域)之间的关系,确定区域内不同等级的发展轴线和重点城镇。
发展轴在此处主要是重要交通线,有时也包括动力供应线、富水带、矿产资源带等有开发潜力的地带。
高级别的发展轴一般串联尽可能多的具有活力和优先发展的重点城镇。
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工业布
局和城市发展,正确处理好集中和分散的关系。
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应该符合该区的地域结构特点,而城镇发展条件的综合评价恰恰揭示了地域结构的特点。
把泰安市域133个小单元的城镇发展条件分成好(得分大于平均值加1个标准差)、较好(平均值以上)、较差(平均值以下)和差(得分小于平均值减1个标准差)4级,并反映到图(图31)上,可以清晰看出泰安市城镇发展条件地域结构的特点是:
(1)津浦铁路以东地区城镇发展条件好或较好的单元呈一环状分布,其中发展条件最好的基本单元都在津浦—泰辛—磁莱铁路构成的环线上。
此区中部和外围的北、东、南3面,发展条件较差。
(2)津浦铁路以西,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域分成3片。
一片是西北部的肥城盆地;一片在大汶河两岸和宁阳县西南部,是东部环向西部的延伸;第三片是西南部的东平湖湖积平原和冲积洪积平原。
后两片如果不是汶上县的楔状插入,本来是连成一片的。
这3片之间是条件较差的泰安、肥城、东平境内的岩溶低山丘陵。
之所以形成这样明显的地域结构,原因是清楚的:
(1)泰安市域影响城镇发展条件的基础是地质地貌条件的地域差异;
(2)受地质地貌条件的控制,市域内的平原、水资源、煤铁资源等的分布格局基本一致,区内的主要干线走向及重点城镇的分布又和平原、水资源及矿产资源的分布基本一致。
根据这样的地域结构特点,笔者把泰安市域城镇体系的规划空间结构概括为“双环结构”。
以津浦线和104国道为中轴,两侧各形成一个环轴。
东部环实际已经形成,西部环还没有贯通,却也形成了某些相对发达的区段,如泰安到石横的泰肥路一线和磁窑到宁阳一线。
如果把宁阳、东平、肥城3个城镇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串联起来,形成西部的第二个环,那么就可以把全市发展条件最好的地方都沟通起来。
抓住这两个环,也就抓住了全市经济和城镇发展的主体,它包括了东部矿产资源已经得到开发的较发达地区,中部交通地理位置优越、化工资源丰富、经济开发潜力很大却长期受到忽视的地区,以及西部目前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的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地区。
为了加强中心城市泰安到新泰—新汶和东平的联系,确定两条呈对角线状的3级发展轴作为双环的补充。
3级轴也沟通了若干发展条件较好的乡镇。
全市域的大小城镇,按照它们的综合评价得分和与发展轴的关系,被分成几种类型的发展对策:①优先开发的重点城镇:首先是位于中轴和东西环轴交汇点上的泰城和磁窑—大汶口。
前者的城市性质调整为风景旅游文化名城、大汶口流域的以加工工业为主的中心城市;后者具有建成大型化学工业基地的资源条件、交通条件和工业基础。
其次是莱城、新城和石横,分别有发展大钢铁、大水泥和
扩建大电厂的条件。
②积极发展的重点城镇:包括已有骨干大型企业或大矿务局,可充分利用原有基础发展的新泰—新汶、城子坡(莱钢冶金厂区)、王瓜店、张家洼,以及地方经济发达、各种条件优良的宁阳、东平、楼德、省庄、州城、口镇等。
③积极发展的地方性城镇,26个。
④可望发展的一般小城镇,13个。
⑤在改造中发展的矿业城镇,9个。
⑥规划期内可能新设的城镇。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对每一个城镇的人口预测一般是在现有规模基础上给予一个规划的增长速度。
而增长速度的确定,除了依据以往的人口增长趋势以外,城镇的发展条件的综合评价也不失为一种重要的参考,至少可以对初步预测的人口规模进行或上或下一定幅度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