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神论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马克思宗教思想发展的三次转向及其启示作者:凌亚男华正学来源:《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01期[内容提要]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所特有的现象。
宗教思想也是人类思想宝库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内容。
马克思主义作为关于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样对宗教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理论阐述和科学分析,就此形成了比较丰富的关于宗教问题的思想。
本文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马克思宗教思想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从有神论到无神论、从唯心主义宗教观到唯物主义宗教观、从唯物主义宗教观到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三次转向。
本文具体分析了这三次转向的思想内容,并同时揭示了马克思宗教思想发展“三次转向”给我们的精神启迪。
[关键词]马克思;宗教思想;三次转向;精神启迪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1)01—0049—03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学说,批判是其鲜明的特征。
在批判中进行超越,在现实中进行改造,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大特色。
关于宗教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宗教思想的发展同样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经历了一个由信奉到普遍批判、由理性批判到现实批判、最终走向完善成熟的发展过程。
对此,我们把马克思宗教思想发展的这种特点概括为“三次转向”。
正是在这种否定之否定的思想发展过程中,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和规律,在对宗教的批判中探求到了人的本质,从而将宗教解放与人类解放有机地结合起来,将马克思主义推进到科学理论发展的新高度。
一、马克思宗教思想发展的第一次转向:有神论到无神论的转变马克思不是天生的“无神论者”。
少年时期直到柏林大学前,马克思一直保持对上帝的基本信仰,他的几篇中学毕业论文便体现了“有神论”思想。
在《根据约翰福音第15章第1节至14节论信徒和基督的一致的原因和实质,他的绝对必要及其影响》和《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马克思集中论述了信徒与基督保持一致的必要性,认为神是高于人并“真实”的存在,上帝是人类道德理想的化身,通过神的引导才能拯救人们作恶的本性、不坚定的理性及堕落的心。
哲学家建立了事物的基本概念,我们在讨论中遵循它,有时误用它,有时颠覆它。
以下48个基本概念常常出现在公共讨论里,伦敦设计师Genis Carreras用最简单的线条、形状和色块对它们进行了诠释。
1. absolutism 绝对主义/ 色盲绝对主义认为在任何一种学说里,某种观点必定是绝对正确或者绝对错误的。
2. absurdism 荒诞主义/ 恶搞“荒诞主义”是对人生的极端反叛,认为人生的意义并不存在,所以可以活得很无厘头都无所谓。
3. aestheticism 唯美主义/ 外貌协会唯美主义者的人生目的就是去创造和享受一切美的东西。
4. altruism 利他主义/ 雷锋精神利他主义者是一种随时都在无私地为他人福利着想的行为,在道德判断上,认为别人的幸福快乐比自己的来得重要。
利他主义在许多思想和文化中是一种美德。
5. anarchism 无政府主义/ 互联网精神“无政府”一词并不代表混乱、虚无或道德沦丧的状态,而是一种由自由的个体自愿结合,以建立互助、自治、反独裁主义的和谐社会。
庄子被认为是最早的无政府主义者。
6. anthropocentrism 人类中心主义/ “以人为本”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是地球上最核心或者最重要的物种,评价现实的真实与否依靠人类的视角。
人类中心主义是环境伦理学和环境哲学的主要概念,被认为是人类为何与自然环境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但这种理念已经根植在大多数人类的心中。
7. atheism 无神论/ “上帝已死”无神论并没有统一的哲学思想,一些无神论者可能完全否定任何超自然事物,但另一些无神论者可能相信诸如占星术等伪科学。
无神论经常同不可知论、反神论或反有神论相混淆。
无神论者是认为没有神,不可知论者是认为神的存在是不可知,而反神论者是直接明确反对有神论。
(“有神论”的设计参见第46条)8. capitalism 资本主义/ 大富翁资本主义的特色是私人拥有生产资料,且投资活动是由个人决策左右,而非由国家所控制,经济行为则以寻求利润为目标。
唯物有神论提纲根据菩提量子于2012年10月23日于山东省临沂市周易研究会上的演讲稿摘录1、唯物有神论是从唯物的角度看待有神论的一个结论,中心思想是:神灵也是物质的。
有神论是唯物主义的。
相反,神灵这种物质,实实在在的存在着,无神论却说不存在,那么无神论实际上犯了主观唯心主义错误。
2、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从2010年12月12日开始每周一到周六19:45播出《自然传奇》,一直到现在还在播出,大家可以好好看看,里面生动的事实告诉我们:动物都是有感情、有思想、有智慧、有语言的,动物都是有意识的;吸血蝙蝠吸血的故事;甚至主持人石琼璘都说:动物界不乏出色的军事家和谋略家:非洲鳄鱼趁火打劫,偷袭迁徙中的角马;狮群合作捕猎,围魏救赵;杜鹃繁殖后代,不惜偷梁换柱……3、马克思的意识概念需要发展了:意识不仅仅是人脑的机能,意识也不仅仅是动物的机能,意识还是植物的机能,巴克斯特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测谎仪专家,他通过大量的试验证实:植物具有意识、思维及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称为巴克斯特效应;4、动物是有灵的,植物是有灵的,这个灵本质是什么呢?为什么植物也有灵呢?因为灵本质上就是气场,东方的气是精微物质,西方的场是肉眼看不到的物质,东西合璧,合起来的气场就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无形的物质;灵是物质。
气场是宇宙的根本场,存在于万物之中,所以说万物有灵。
万物有灵的观点本质上是唯物的。
这就是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待有灵论的结论:唯物有灵论。
5、大家想:灵是一种独立的物质系统,人和动物的灵魂如果离开身体又到哪里去了呢?这就必然涉及到鬼神的问题了。
我认为:鬼神也是气场,鬼神也是物质,这就是唯物有神论。
6、据2008年美国《世界年鉴》统计:世界上教徒占86.9%,在非教徒里面有神论者占了一多半, 2005年07月18日06:37 北京娱乐信报报道:北京市科协对本市10所中学217名学生和5所中小学的206名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
85%的学生算过命,拥有护身符的学生占71%,其中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它可以保佑自己;六成学生相信有“鬼”,相信求神拜佛的占53%;总看有神论者多于93%。
哲学家建立了事物的基本概念,我们在讨论中遵循它,有时误用它,有时颠覆它。
以下 48 个基本概念常常出现在公共讨论(网络混战)里,伦敦设计师 Genis Carreras 用最简单的线条、形状和色块对它们进行了诠释。
Time To Study !1. absolutism 绝对主义 / 色盲绝对主义认为在任何一种学说里,某种观点必定是绝对正确或者绝对错误的。
2. absurdism 荒诞主义 / 恶搞“荒诞主义”是对人生的极端反叛,认为人生的意义并不存在,所以可以活得很无厘头都无所谓。
3. aestheticism 唯美主义 / 外貌协会唯美主义者的人生目的就是去创造和享受一切美的东西。
4. altruism 利他主义 / 雷锋精神利他主义者是一种随时都在无私地为他人福利着想的行为,在道德判断上,认为别人的幸福快乐比自己的来得重要。
利他主义在许多思想和文化中是一种美德。
5. anarchism 无政府主义 / 互联网精神“无政府”一词并不代表混乱、虚无或道德沦丧的状态,而是一种由自由的个体自愿结合,以建立互助、自治、反独裁主义的和谐社会。
庄子被认为是最早的无政府主义者。
6. anthropocentrism 人类中心主义 / “以人为本”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是地球上最核心或者最重要的物种,评价现实的真实与否依靠人类的视角。
人类中心主义是环境伦理学和环境哲学的主要概念,被认为是人类为何与自然环境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但这种理念已经根植在大多数人类的心中。
7. atheism 无神论 / "上帝已死"无神论并没有统一的哲学思想,一些无神论者可能完全否定任何超自然事物,但另一些无神论者可能相信诸如占星术等伪科学。
无神论经常同不可知论、反神论或反有神论相混淆。
无神论者是认为没有神,不可知论者是认为神的存在是不可知,而反神论者是直接明确反对有神论。
(“有神论”的设计参见第 46 条)8. capitalism 资本主义 / 大富翁资本主义的特色是私人拥有生产资料,且投资活动是由个人决策左右,而非由国家所控制,经济行为则以寻求利润为目标。
你认为存在上帝吗?关于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这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哲学问题,涉及到信仰、宗教、科学和个人经验等多个层面。
我将尽力提供一个准确、有条理、易于理解的回答,但请注意,这只是一个个人观点,并不代表绝对真理。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些定义。
上帝通常被描述为超自然、至高无上的存在,创造并统治宇宙和人类。
存在上帝的观点主要有两种:有神论和无神论。
1. 有神论:有神论认为上帝存在。
支持有神论的人通常依据信仰、宗教经典、个人体验和宇宙的存在与秩序等进行论证。
他们相信宇宙的复杂性和秩序性无法仅通过自然规律解释,认为存在上帝是解释这些现象的最合理方式。
此外,一些人还可能引用个人经历、宗教经验或奇迹事件等来支持他们的信仰。
2. 无神论:无神论认为上帝不存在。
支持无神论的人主要依据科学、理性思考和缺乏证据等进行论证。
他们认为科学方法可以用来解释宇宙的起源、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而无需引入上帝的概念。
无神论者通常要求有关上帝的证据,并认为缺乏可观察、可验证的证据是不相信上帝的合理理由。
需要注意的是,无神论并不等同于否定上帝的存在,而是表示缺乏对上帝存在的信念。
因为上帝是一个超自然的存在,无法被科学直接观察和证明,所以对于上帝是否存在,无法有绝对的证明或否定。
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步骤:1. 审视个人信仰和价值观:首先,我们需要审视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了解自己对上帝存在的立场和原因。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偏好。
2. 研究宗教和哲学观点:了解不同的宗教和哲学观点,包括有神论和无神论的观点。
通过学习宗教经典、哲学著作和相关文献,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各种观点的论证和反驳。
3. 探索科学知识:了解科学对宇宙和人类的解释,包括宇宙起源、进化论和自然现象等。
科学方法提供了一种理性和经验主义的方式来理解世界,但也有其局限性。
4. 考虑个人经验和感受:个人经验和感受在信仰和上帝存在的问题上也起到重要作用。
一些人可能通过个人体验、宗教仪式或灵性实践来获得信仰和对上帝存在的感知。
哲学书有神论是怎么一回事一直以来哲学上都有无神论和有神论这个话题,该话题让人争论不休。
下面小编给你介绍有神论是怎么一回事吧,希望能让你对哲学更感兴趣。
哲学书有神论是怎么一回事有神论是五种“神论”之一。
1、佛教是从业感缘起论的角度看“有神论”。
佛教认为人、鬼、魔、人妖非人等一切众生皆为业感缘起,依因缘和合而生,也依因缘和合而灭,是生灭相。
所以,佛教不否定人、鬼、魔、人、妖怪非人等,一切众生的存在或不存在,业感不同。
2、从时空的角度看“有神论”。
例如,100年以前,地球上没有人工智能,你告诉人们机器人是没有人相信的;200年以前,地球上没有电脑,你告诉人们电脑是没有人相信的;300年前,地球上没有美国,你告诉人们有美国是没有人相信的;3万年前,地球上没有华夏民族等等。
六祖慧能法师著名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揭示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今天,你说地球上没有人工智能;没有电脑;没有美国,人们也是不会相信的。
所以,佛教不否定人、鬼、神、仙、魔、人非人等一切众生的存在或不存在,时空不同。
3、从因缘的角度看“有神论”。
今天,地球文明都依各种因缘和合而生,如果我们否定人工智能;否定电脑;否定美国;否定华夏民族的存在,这在理论和实践上是站不住脚。
所以,佛教不否定人、鬼、妖怪、魔、人非人等一切众生的存在或不存在,因缘不同。
4、从究竟的角度看“有神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阐述了“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若化生。
若有色。
若无色。
若有想。
若无想。
若非有想。
非无想。
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
须菩提。
若菩萨有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即非菩萨。
”几本适合年轻人读的哲学类的书籍我只能介绍几本书.这些书偏向知识而不是价值.鲁道尔夫·欧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这本书有助于建立自我的概念.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引论·新论》.虽然被定位为精神分析学入门书籍,但其中的哲学知识储备是极为有益的.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这本书只看最前面的内容就可以了.这本书有助于建立时间的概念.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与《哲学研究》.前者揭示了语言的重要性,后者给出了语言的定位(局限性).我认为三观是需要自己建立的.每一本书都会给我们带来至少两方面的内容:作者所揭示的知识与作者所构建的世界.很多人喜欢看哲学书籍是因为后者,它们爱上了哲学家的热情与骄傲,并试图将他们作为学习对象.这种憧憬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喜闻乐见的.但我认为作者所揭示的知识对于我们来说可能会更有用些.书籍只是书籍,作者无论多么伟大也只是另一个人.自我的定位,是多方面综合的,需要太多方面的影响.每遇见一件事,就能对自我的成大起到一些作用.我推荐的这些书都是我自己看过的,而且觉得有益.鲁道尔夫·欧肯是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弗洛伊德贴近生活,海德格尔将时间的重要性说出来了,维特根斯坦专注于语言.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我多年的最深感触.。
有神论的论证方法一、从设计论的角度。
你看啊,这世界就像一个超级精密的大机器。
比如说人的眼睛,那构造多复杂啊。
晶状体就像个小镜头,能调节远近,视网膜能捕捉光线,还有各种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
这么精妙的东西,就像有人精心设计出来的一样。
如果没有一个超智慧的存在来设计,怎么可能就这么凑巧地形成呢?就好比你在沙滩上突然发现一块精致的手表,你肯定不会觉得这是沙子自己随机组合成的,而会认为是有个制表匠精心打造的。
这世界上无数神奇的生物结构、自然现象,都像是有个超级智慧的神在背后精心设计的呢。
二、从目的论的角度。
你想啊,世间万物好像都有自己的目的。
植物呢,努力生长,开花结果,为的是繁殖后代,还能给动物提供食物。
动物们也各有各的生存方式,蜜蜂采蜜,鸟儿筑巢。
这一切就像是有个宏大的计划在背后推动着。
如果没有神来赋予这些事物目的,怎么会这么有条不紊呢?就像一场大戏,每个演员都知道自己的角色和任务,那肯定是有个导演在安排呀,这个导演呢,在有神论者看来就是神啦。
三、从宗教体验的角度。
好多人都有那种很神奇的宗教体验哦。
比如说有些人在祈祷的时候,会感觉到一种内心的宁静、温暖,甚至好像听到了神的声音。
还有些人在经历了大难不死之后,会觉得是神在保佑自己。
这种感觉很私人化,但对有这些体验的人来说特别真实。
就像你有一个小秘密的宝藏,只有你自己知道它有多珍贵。
这些宗教体验让他们深信神的存在。
你可能会说这是心理作用,但是对于那些亲身经历的人来说,那就是神存在的有力证据呢。
四、从文化传承的角度。
在人类的文化里,神的概念那可是源远流长啊。
从古老的神话故事,到各种宗教的教义,一代一代传下来。
如果神不存在,为什么这种观念能在人类社会存在这么久呢?就像家族的传家宝一样,要是没有价值,早就被扔掉了。
各个民族都有神的传说,这说明神的概念在人类的认知里是有根基的,说不定就是因为真的有神存在,才会被世世代代的人传颂呢。
不过呢,这些论证方法也不是对所有人都有说服力啦,毕竟每个人的世界观都不太一样呢。
苗兴壮:唯物主义有神论唯物主义有神论作者:苗兴壮——现代科学与宗教统一的假说[摘要] 人们习惯于把有神论被归入唯心主义,将其与唯物主义对立起来,这种观念阻碍了人们对事物的更深入的认识。
二十世纪以来科技领域的一些新进展,如质能守恒定律、暗物质及暗能量的发现、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等使我们能够提出一个调和唯物主义和有神论的假说。
基于“灵质”的概念,在系统的功能依赖于结构、结构决定系统功能的公设前提下,尝试对灵魂、神等宗教要素作出唯物主义的解释。
通过这一假说,唯物主义和有神论可以不再对立,科学与宗教在唯物主义框架内实现统一成为可能。
该假说将对心理学、生理学等理论产生影响,对一些目前自然科学还无法解释的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并在逻辑上具有可证伪性。
但限于目前的技术手段,近期内还无法对其加以检验,但这方面探索的意义重大。
[关键词] 唯物主义有神论科学与宗教统一假说引言很久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有神论归入唯心主义,认为只有无神论才可以归入唯物主义,事实上这种思维定势已经阻碍了人们对世界的更深入的认识。
在以往论及宗教的大量文献中,人们要么站在无神论的立场以科学的观点否认神灵的存在,否认有神论的正确性;要么站在有神论的立场,千方百计地论证精神的超物质、超科学、甚至超逻辑性,否认研究物质世界的科学理论能够对神、灵魂等宗教要素做出解释,神学家们满足于构建他们的绝对超越的神学理论王国。
总之,无论是科学家还是神学家,都还没有从唯物主义出发,认真地把神灵作为一种客观实在,尝试以科学的视角对其加以解释,科学与宗教始终处于对立或分离状态【1】。
当然,人们的思想必然要受到他所在的时代的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
幸运的是,20世纪以后科学技术领域的一些重大发现和进展使我们已经初步具备了以唯物主义的观点对神灵的存在加以解释的条件,至少已经使我们能够提出一些假说。
与此相关的科技成就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相对论中的质能守恒定律的发现,其二是天体物理学有关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发现,其三是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孔子对鬼神的看法为何?」这样的问题看起来彷佛没有什么太大的争议。
对大多数的人而言,「存而不论」该是我们对于孔子思想中一个最具体的答案。
但是孔子为什么选择「存而不论」?是避鬼神不谈,还是反鬼神?仔细想一想,可以讨论的空间却很大。
于是,网友sonnpy(无)轻轻巧巧的把这个问题丢出来,某些细微的问题也不断的被突显出来。
首先,我们必须探讨的是,「鬼神」在孔子思想中的定义。
一般说来,春秋时代的鬼神,其实还停留在「祖先」死后所形成灵魂的定义,这样的「鬼神」,对当时的人而言,其实是来扶助我们、匡正我们的德行,一种善良意志的代表。
所以,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中庸第十六章〉。
「鬼神」是祖先所化,那么,「神」呢?在孔子的思想中,并没有特意的突显出「神」的地位,在论语之中,单独提到「神」的地方只有一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八佾第三〉这里的神,与祭祀画上了等号,而祭祀,其实源自于商朝的习俗,商朝祭祀天神、地只、人鬼,特重人鬼,如果「祭如在」指的是祖先,那么,「祭神如神在」指的必然是不同于祖先的存在:百神。
「鬼」或者是「鬼神」,那都还是由祖先所化,而「神」,却并不那么切实可知,所以,孔子对于「神」,态度就显的保守多了!像是〈述而第七〉:「子疾病,子路请祷。
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
诔曰:『祷尔于上下神只。
』』子曰:『丘之祷久矣。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孔子对于「神只」的不信任。
另外,「子不语怪,力,乱,神。
」〈述而第七〉这一段话虽是孔子弟子追
忆孔子言行而成,但仔细想来,在平常的对谈之中,孔子必然常把「怪力乱神」当作是无法求证的东西,所以门下弟子竟无法想回忆出孔子对于这些东西的观感。
不过,我们却可以看到孔子对于祭祀、甚至是对祭祀的对象「鬼神」的重视,像是:子曰:「禹,吾无间然矣。
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禹,吾无间然矣。
」把禹对于鬼神的孝敬,当作是一种德行。
然而,这种鬼神,由于与人生前的行为息息相关,也不尽然全是德行的代表,在论语为政第二里面也提到,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有不应当祭祀的鬼神,这可见,对于鬼神的一种曲解或迷信必然在酝酿中!看看〈雍也第六〉:樊迟问知。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要我们尊敬鬼神而远离鬼神,这可以明白,一种相对于「知」的「不智」,正在于对鬼神的太过亲近与迷信。
〈尧曰第二十〉里面提到:「所重:民、食、丧、祭。
」这代表着,孔子把祭祀当作是人生的大事!这边我们要注意的是,祭祀的本质与对鬼神的态度并不相违悖!不管是「存而不论」或者是「敬鬼神而远之」,我们都看的到祭祀来自于无尽的感谢与崇敬的心意!网友playtide(弄潮女)说的好:「孔子重视的是仪式的本质,例如他说:『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祀拜拜的重点在于诚敬,在于尊重所要祭祀的
对象。
」(引自台大椰林bbs站中国文学版)另外,网友acman(7-11)也把祭祀作了一
个很好的诠释:「祭祀的仪式代表了对天及祖先的敬畏及尊重,也等于是代表了君
臣及家庭两种社会系统权威的来源和维系的伦常,孔子尊崇周公制礼作乐,制礼作乐当中祭祀就占了很大部份,所以孔子对宗教仪式的态度是正面的!与其说孔子相信鬼神而有赞同祭祀行为,不如说孔子把祭祀当成社会制度的一部份。
」(引自台大椰林bbs站中国文学版)
透过了祭祀意义的解析,我们不仅可以明白孔子对于祭祀所持的一种态度,更可以大胆揣测,为了个人私欲私利而去祭拜不当祭拜的鬼神者,必然越来越多!像是〈先进第十一〉:「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孔子几乎是豪不客气的直接驳斥!我们姑且不论孔子不高兴的是什么,但从季路问「如何事鬼神」,而非「事什么鬼神」,我们便可以知道,祭祀已经渐渐变成是夹带私心的工具了。
而祭祀本质的变质,对于把祭祀当作是一种正当、重要大事的孔子来说,那当然是不被允许的行为。
于是,当我们回过头来看孔子对于鬼神的态度:与其说孔子「信鬼神」,不如说是他对于鬼神的崇敬与崇敬;与其说孔子「反鬼神」,不如说他反的是对鬼神的亲近与迷信。
在孔子学说中,我们处处可见人文精神的自觉与肯定,那么,对于孔子而言,「鬼神」还有什么样的有形无形的影响?我想,答案应该是很明显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