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 格式:ppt
- 大小:5.08 MB
- 文档页数:112
简述明代传奇戏的体制特点
明传奇是在宋元南戏和金元杂剧基础上发展与丰富起来的中国戏曲艺术,其体制特点主要有:
(1)剧本体制上的继承与创新
明传奇剧本体制有许多新的创造,表演艺术在明代中叶以后达到了高峰,从而构成了中国戏曲繁荣发展的新阶段。
明传奇在形式上承继南戏体制且更加完备。
一个剧本,大都只有30出左右,常分为上、下两部分;作家还特别注意结构的紧凑和科浑的穿插。
(2)传奇的音乐采取曲牌联套的形式
明传奇的音乐采取曲牌联套的形式,但比南戏有所发展,一折戏中不再限于一个宫调;曲牌的多少,也取决于剧情的需要;所有登场的角色都可以演唱。
(3)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明传奇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是典雅有余,当行不足,谨严有余,生动不足。
剧中许多曲词,在书房里低徊吟咏,真觉情文并茂;而搬到舞台上演唱,不见得入耳就能消化,这实际上表现了明文人剧作的共同特征。
简要论述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1)明初传奇发展概述①传奇渊源及体制从明初到清乾隆初,这一时期是我国戏曲发展史上的高峰。
这一时期的主要戏曲形式是传奇,它是以南戏为基础,吸取北杂剧的优长,形成的一个不受地域限制的,流布范围几乎遍及全国的新的艺术形式。
这一时期传奇在剧本创作和表演上的积累,以及相应的理论总结,都达到戏曲艺术的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说明清传奇是中国戏曲的第二个黄金时代乃至高峰期。
具体来说,这一时期约出现了1800~2800部作品,作家430人。
作家作品的数量都相当可观。
②明初传奇的基本特点a.明初传奇带有浓厚的伦理教化意味,这与程朱理学的大力推行有关朱元璋对标榜“子孝共妻贤”的《琵琶记》一类戏曲的推崇也起了师范作用。
所以明初传奇被认为有“道学风”、八股味。
其代表作有邱睿的《五伦全备记》、邵璨的《香囊记》。
b.反映历史与民族本身的魅力,有永恒的美感姚茂良的《精忠记》讴歌岳飞父子的爱国精神,揭露奸贼秦桧夫妇的阴谋与罪过;苏复之的《金印记》描写战国时代苏秦通过“合纵”政策联合东方六国对付日益强大的秦国,这前后苏秦所遭遇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沈采的《千金记》描写楚汉相争,项羽与虞姬的戏很感人;王济的《连环记》写王允托貂禅离间董卓与吕布获得成功。
(2)明中期三大传奇①李开先的《宝剑记》嘉靖年间李开先写成的《宝剑记》初步开辟了明代中期传奇的新局。
该剧在林冲被逼上梁山的过程中,增添了林冲主动出击、上本参奏把持朝政、祸国殃民的童贯、高俅的经过,然后再写权奸的迫害、高衙内对林冲妻子的调戏,这就大大增添了戏剧的政治意味,使戏剧的内涵更加丰富了。
艺术上则充满了战斗的激情,令沉闷的剧坛为之风气一新,给传奇的创作注了新的活力。
②四大声腔与梁辰鱼的《浣沙记》传奇早期有四大声腔:弋阳腔起自民间,形成于江西弋阳一带,流传很广,华东、华南、华中,甚至西南、北京都有其足迹,它风格粗犷豪放,为下层人所欢迎;海盐腔是士大夫创造和喜爱的声腔,较为高雅,《金瓶梅》中将听海盐腔视为享受;余姚腔形成于浙江余姚,后为其他诸腔压倒而消逝;四大声腔中的昆山腔最为兴盛。
明代传奇的发展繁荣明传奇是明代戏曲的主体,发源于宋元南戏、带有浓厚的南方戏剧特征,融合了北曲声腔和元杂剧精华。
它拥有较为庞大的体制,完整有序的结构,生动丰富的人物和瑰丽多彩的画面,以昆山、弋阳、海盐、余姚“四大声腔”为弦歌,演出了一幕幕史诗般的人间悲喜剧,成为明清两代的全国性大型戏曲。
典范作品为汤显祖的《牡丹亭》。
四大声腔从明初到嘉靖约两个世纪内,在南方的众多地方声腔中,弋阳腔、余姚腔。
海盐腔、昆山腔脱颖而出,流播广远。
《南词叙录》中描述道:其中,“惟昆山腔止行于吴中,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
”第一节明初传奇概述明初的传奇带有浓厚的伦理教化意味。
丘浚的《五伦全备记》,被明人斥为“纯是措大书袋子语,陈腐臭烂,令人呕秽”,成为明初枯燥无味的道学戏剧的发轫之作。
邵璨的《香囊记》写宋代张九成与新婚妻贞娘的悲欢离合故事,是封建礼教之集大成者,开辟了明代传奇骈俪化、典雅化和八股化的源头。
较少受道学气和八股味污染的有《精忠记》《金印记》《千金记》《连环记》等。
这些剧作不乏粗糙之处,有不少因袭部分,但总体上暇不掩瑜,诸如抗金名将岳飞的悲壮之美,苏秦家人的人情之丑,项羽与虞姬的壮美与凄美之对应组合,王允的智慧美以及貂蝉的外在美与心性美之有机融汇,都是上述四剧富于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系李开先及其友人的集体创作,共52出,取材于小说《水浒传》,写林冲落草的故事。
剧本将高、童权奸的陷害以及高衙内对林冲妻子的调戏,全都安排在林冲上本之后,强化了忠奸斗争的力度,突出了林冲嫉恶如仇、正直不苟的人格精神。
该剧也曾写到过林冲的犹豫与迟疑,使其艺术形象更加可亲可信。
梁辰鱼《浣纱记》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
它是一出极为崇高而苦涩的爱情悲剧。
在国家利益与儿女恋情之间,范蠡与西施牺牲了后者,共同作出了无限悲凉、屈辱、痛苦而豪壮的决定,表现出勇于献身的爱国精神乃至极为崇高的政治品位。
第七章明代传奇明代传奇是与明代杂剧并行发展的一种戏剧形式。
什么是传奇?最早指的是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也有“传奇”一类;元末明初,传奇又往往指元杂剧,明代嘉靖以后,“传奇”一般专指杂剧以外,以南曲演唱为主的中长篇戏曲。
明代杂剧与传奇的异同:同:都是戏曲剧本;题材情感多类似。
异:1、杂剧主要是在北方。
与元杂剧在形式上差不多,体制一本四折一楔子;分旦本戏末本戏,一折之内一人主唱;主角是末和旦,动作用科;配曲上用北曲。
2、传奇主要是在南方。
体制上多用连本,篇幅较长;角色分工更细,不再由主角一唱到底,演唱随意(都可以唱)主角是生和旦,动作用介;配曲上用南曲或南北合套,后期多用昆曲。
第一节明初传奇概况明初传奇有一百余种,表现出明显的道学气和八股化。
朱元璋曾经对标举风化、有益人心的《琵琶记》赞不绝口:“《五经》《四书》如五谷,家家不可缺;高明《琵琶记》如珍馐百味,富贵家岂可却耶?”代表作是丘濬的《五伦全备记》、卲璨的《香囊记》。
一、丘濬的《五伦全备记》剧本开篇就说“备他时世曲,寓我圣贤言”,“若于伦理无关系,纵是新奇不足传”。
剧中虚构了一对异母兄弟五伦全、五伦备表现了他们处理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关系的模范行为。
被明人斥为“纯是措大书袋子语,陈腐臭烂,令人呕秽。
”(徐复祚《曲论》)二、邵灿的《香囊记》第一出自称“因续取《五伦全备》新传,标记《紫香囊》”。
剧中写张九成与妻子贞娘新婚后……夫妻团圆后的点题诗是:“忠臣孝子重纲常,慈母贞妻德允臧,兄弟爱慕朋友义,天书旌异有辉光。
”完全是陈腐的伦理说教。
徐渭在《南词叙录》中指斥为“以时文为南曲”的活标本。
明初也有一些较少受到道学气和八股味熏染的传奇作品,如《精忠记》、《金印记》、《千金记》、《连环记》等。
第二节明中叶“三大传奇”嘉靖、隆庆年间,剧坛产生了著名的“三大传奇”:《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
一、李开先的《宝剑记》李开先(1502——1568),号中麓,山东人。
明代传奇的概念明代传奇是指明代时期创作的一类文学作品,泛指以故事情节为主,结构上多由正剧和杂剧构成的戏曲形式。
它在明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来的戏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传奇最早起源于元代的散曲和立意曲,经过了元代传奇的发展与演变,才最终在明代形成独特的风格。
明代传奇的题材广泛,涵盖了历史、宗教、神话、神仙、仙侠等各个方面。
在明代文人的创作中,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成为创作的主要素材,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英雄人物形象。
明代传奇的特点是诗情画意的辞藻华丽,意境深远,描写细腻,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它以极强的感情张力吸引着观众,使观众能够在戏曲表演中感受到情感的冲击。
明代传奇的故事情节设置多样,扣人心弦,观看者常常会为主人公的遭遇而感同身受。
明代传奇不同于前代的元杂剧,它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传神,人物形象的性格、情感变化得到了更多的揭示。
明代传奇将历史人物与虚构人物结合在一起,赋予了虚构人物更多的生动感,使得观众能够更容易地接受戏剧的变化和发展。
同时,明代传奇也注重塑造人物的冲突与矛盾,增加了戏剧的张力和观赏的趣味。
在艺术形式上,明代传奇采用了新颖的戏剧表演形式,如改革了传统的闲杂剧的结构,采用散曲、立意曲等新的曲调,丰富了戏曲的音乐表演,提高了观众的听觉享受。
明代传奇还创新了音乐伴奏的方式,采用了多种乐器相互结合的形式,增加了音乐的层次感。
同时,明代传奇还注重人物形象的服装和化妆,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角色的身份和特点。
明代传奇在舞台布景和道具的设计上也进行了创新和改进,以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故事中。
总的来说,明代传奇是明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精美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吸引了大批观众。
明代传奇对后来的戏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使其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明代传奇的演变趋势明代传奇指的是明朝时期创作的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学形式,它以情节曲折、故事内容奇特为特点,以畅快的情感表达和多样的艺术手法著称。
明代传奇在形式、题材、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与演变。
首先,在形式上,明代传奇主要包括小说传奇和戏剧传奇两种形式。
小说传奇以《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为代表,通过长篇小说的方式叙述故事情节,具有较为宽松的叙事结构和广泛的情节发展空间。
而戏剧传奇则以元曲为代表,突破了以往的剧种形式,融入了音乐、舞蹈和杂技等艺术元素,成为一种更为生动、多样化的艺术表达形式。
明代传奇将小说和戏剧两种形式有效结合,使得传奇的艺术表现更加立体、丰富。
其次,在题材上,明代传奇展现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内容。
以小说传奇为例,明代传奇的题材涵盖了各个领域,包括历史传奇、神话传奇、仙侠传奇等等。
这些题材在传奇创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
戏剧传奇也在题材上有了更大的创新,除了历史传奇,还有神话传奇、生活传奇等多种类型。
明代传奇的题材选择更加广泛,也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和审美需求。
第三,在表现手法上,明代传奇的艺术手法更加多样化。
明代传奇在人物塑造上注重形象的栩栩如生,通过对人物的细致描写和情感的深度展示,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同时,明代传奇在表现手法上也引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如化装、舞蹈等艺术形式,通过这些形式的运用,使得传奇更加生动、有趣,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明代传奇的表现手法更加多样,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单一手法,更加注重整体效果的营造。
最后,明代传奇在艺术风格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明代传奇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人物的感情体验,强调对内心世界的描绘和情节的发展。
传奇作品中常常将爱情、友情、亲情等情感融入到故事中,通过对人物感情的描写和情节的构建,打动读者的心灵。
其艺术风格更加注重情绪的渲染和情感的传递,打破了以往以理性思考为主导的文学风格,更加符合人们的情感需求。
第二十一章明传奇创作的发展与繁荣第二十一章明代传奇创作的发展与繁荣传奇是明代戏曲创作的主体,代表着明代戏曲艺术的最高成就,它开创了中国戏曲艺术的新天地:第一节明传奇创作流变一、“传奇”一词内涵的发展演化:“传奇”一词的最初含义,约略同于“志怪”。
“传”者,志也、记也;“奇”者,怪也。
所以,“传奇”即记述奇人奇事。
“传奇”之名,最初见于中唐元稹的自传体小说《莺莺传》,该小说曾被题名为《传奇》。
唐末人裴鉶创作的小说集亦题名为《传奇》。
由此出发,“传奇”最先成为唐代文言小说的专名,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
因元代杂剧创作的许多作品都是由改编唐传奇而来,所以在元末明初,“传奇”又往往指的元杂剧。
在明嘉靖之后,一方面由于杂剧创作成就的总体衰退,一方面由于传奇类戏曲创作的兴盛,特别是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名称就专指明代戏曲创作中以南曲为主谱成的中长篇戏曲。
二、明传奇的形成及体制特点:明传奇直接发源于宋元南戏。
宋元南戏本是在村坊小曲、里巷歌谣和宋词等诸多艺术门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般在格律上不甚讲究,在宫调组织上也不严密,音乐及表演都带有较大的随意性。
关于此,徐渭在《南词叙录》中有说明:“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叶宫调,故士大夫罕有留意者。
……顺帝朝,忽又亲南而疏北,作者猥兴,语多鄙下,不若北之有名人题咏也。
”高明《琵琶记》“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之陋,于是村坊小伎,进与古法相参,卓乎不可及已”。
经历四大南戏,尤其是《琵琶记》之后,南戏才开始逐步规格化,宫调系统也逐渐严密起来。
《琵琶记》作为南戏与传奇之间承前启后的作品,其“也不寻宫数调”之表述,恰显示出南戏向传奇转型期间关于音乐规格化的普遍追求。
也是从《琵琶记》开始,传奇多系用名有姓的文人雅士所创作,文词自然也朝着典雅甚至骈俪的方向发展。
明代又充分利用了南方“四大声腔”的音乐资源,终于自明代发展成一种成熟的表演形式。
明代传奇与汤显祖的“临川四梦”1明代传奇与汤显祖的“临川四梦” 明代中叶以后,传奇繁荣起来。
嘉靖年间,魏良辅改革昆山腔,梁辰鱼创作《浣纱记》传奇,写吴越争霸的故事,用改革后的昆山腔演唱,大获成功,与《宝剑记》、《鸣凤记》并称“明代中期三大传奇”。
万历年间出现了以汤显祖“临川四梦”为标志的传奇创作高潮。
如高濂的《玉簪记》写书生潘必正与道姑陈妙常的爱情,通过《茶叙》、《琴挑》、《偷诗》等情节,让男女双方在谨慎的彼此试探中逐步实现心灵的接近、交流和融合。
正是在这对情侣欲言又止、表里不一的心理活动与情态表现的反差之中,观众渐次领略到其青春的律动、初恋的喜悦、猜疑的可爱以及痴情的有趣。
即便是《秋江送别》那一场离别的苦恼,也由于情感表现的细腻和艄公的打趣,而具备了轻喜剧的风格。
《秋江》已经成为多个剧种常演常新的折子戏。
(二)传奇的繁荣 2明代传奇与汤显祖的“临川四梦” (三)汤显祖的生平与“临川四梦”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江西临川人。
年轻的汤显祖已经颇有文名,但他两次谢绝首辅张居正的笼络,结果两次赴京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
直到万历十一年(1583),即张居正去世次年,三十四岁的汤显祖才以第三甲第二百十一名赐同进士出身。
此后他在仕途上也不顺利,其主要原因是他坚持自己的人生信条,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
万历二十六年(1598)汤显祖辞官回到家乡,先后完成了《牡丹亭》(1598)、《南柯记》(1600)、《邯郸记》(1601)的创作。
以上三部传奇,连同以前创作的《紫钗记》,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
“临川四梦”中,《紫钗记》取材于唐人传奇《霍小玉传》,《南柯记》取材于唐传奇《南柯太守传》,《邯郸记》取材于唐传奇《枕中记》,前者讴歌了霍小玉的爱情追求,后二者则体现了汤显祖在饱尝人世忧患后,对于人生的理解,其中充满愤世嫉俗而又无可奈何的情绪。
这两部剧本对封建官场的揭露和批判具有相当的力度,《邯郸记》的批判尤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