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德庆县莫村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2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新人教版一. 教学目标1.了解欧洲古典音乐巨匠贝多芬的生平、经历和代表作品;2.能够理解贝多芬表达音乐情感的手法和方式;3.培养学生欣赏和表达音乐情感的能力。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贝多芬的代表作品及其音乐特点;2.难点:贝多芬表达音乐情感的手法和方式。
三.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让学生听两段音乐,其中一段是贝多芬的经典作品,另一段则是其他作曲家的作品。
请学生说出听后的感受、感情及想象。
2. 学习贝多芬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20分钟)教师通过介绍文本或音像资料,讲述贝多芬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可用PPT或黑板做简单的脑图与学生进行互动。
3. 分析贝多芬的音乐特点(15分钟)通过欣赏贝多芬的音乐,探讨其音乐特点,帮助学生了解贝多芬音乐背后的表达意义,以及他表达情感的方式。
4. 模仿贝多芬的创作手法(20分钟)从创作角度学生为贝多芬的某首音乐加上自己的音符并解释所加的音乐符号含义。
这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贝多芬的音乐手法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5. 归纳(10分钟)通过讨论,贝多芬表达音乐情感的方式,并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贝多芬的音乐。
6.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自带一段自己喜欢的音乐,通过自己的方式诠释贝多芬、柴可夫斯基、莫扎特等古典音乐家创作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四. 教学评估1. 批判性思辨能力在模仿贝多芬的创作手法环节,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看法与感受,并试图突破创造性思维的界限。
2. 音乐欣赏能力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欣赏音乐的能力,科学地诠释音乐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3. 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在表达模仿贝多芬的创作手法时清晰、准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 教学反思贝多芬是一位具有深刻人生经验和强烈情感的音乐家,他的音乐作品不同于其他古典音乐的内敛和优雅,而是直接而又豪放,充满了挑战和反叛的情绪。
通过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不仅有助于了解古典音乐作品的内在价值,也会激发学生自己分享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第 13 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课目的一、以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足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研究精神,侧重怀疑问难与相互商讨;二、在熏陶感染中培育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三、阅读方法上,以抓重点精读为重点:内容理解上,以深人人物心里世界为主;写作学习上,以人物容颜描绘训练为主。
教课重点一是领会伟大音乐家的人品魅力,二是学习文章描绘人物容颜的技法。
教课时数:一课时教课步骤:一、导入由《格列佛游记》中“特地让目盲者为画家调色”导入。
此事颇不行思议,而贝多芬正是这样一位失聪的作曲家,此中困难不问可知。
二、介绍贝多芬1770 年 12 月 26 日出生于徳国的波恩一个穷人家中,父亲是位歌手,母亲在家操劳家务,常帮人洗衣服添加家用。
四岁在父亲的地狱式的训练放学钢琴和小提琴;8岁开个人音乐会;十二岁就担负发迹庭的重任;二十二岁到达维也纳学习进修,师从海顿等伟大音乐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很快超越了这些老师;二十六岁患耳病、四十六岁失聪;一世崎岖,没有成立家庭; 1827 年 3 月 26 日在极其难过中病逝于维也纳。
主要代表作有:《悲怆》钢琴奏鸣曲;《月光》钢琴奏鸣曲[ 1801 年];《英豪》第三交响曲[1804 年];《热忱》钢琴奏鸣曲[1804 年];《命运》第五交响曲[1805-1808 年];《艾格蒙特》序曲[ 1810 年];《欢欣颂》第九交响曲[ 1819-1824 年]。
你发现这些作品的创作年月流露出的信息吗?(贝多芬 26 岁[ 1796 年]开始耳聋,但是大多数的优秀作品却在这期间产生。
)对此,你们有何感想?(他得战胜无数我们没法想象的困难,才能创作出这样丰富、出色的音乐巨著!他很坚毅!)三、整体感知1.理清“客人”接见贝多芬的全过程,谈谈此间写了哪几件事。
(客人”接见贝多芬的过程: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状况观光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讲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饭贝多芬回想旧事。
13 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前自学(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重荷..(zhîng hâ):用来形容有过于沉重的负担。
深邃.(suì):深沉;精深。
踌躇..:(chïuchǘ) 犹豫。
下颏.(kē):下巴磐.石(pán):厚而大的石头。
惹人注目:招引(别人)把注意力集中在某种事物上。
杂乱无章:又多又乱,没有条理。
(二)知识积累关于贝多芬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合唱交响曲》最为出名),歌剧《费黛里奥》等等。
贝多芬一生坎坷。
二十六岁时听力渐渐衰退,四十五岁时耳朵完全失去听力,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
但是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而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1、了解音乐巨人贝多芬,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
2、揣摩语言,理解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和感受。
3、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活动:第一课时(一)基础练习贝多芬(国别)作曲家,代表作有《》、《》。
(二)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2)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共27自然段。
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至自然段),女佣介绍贝多芬的基本生活状况和目前的精神状态。
第二部分(第至自然段),客人与贝多芬见面,交谈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至自然段),贝多芬与客人共进晚餐。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2】篇四: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音乐巨人贝多芬》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
本单元的主题为“杰出人物”。
他们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
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利于我们的成长。
贝多芬正是这样的一位伟人。
作为“乐圣”,他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无人能及;作为和苦难命运做斗争的榜样,贝多芬更是令人崇敬。
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贝多芬都是一个不平凡的人。
课文写的是“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
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通过女佣的介绍、对贝多芬的外貌描写和贝多芬自己袒露心声,由表及里,成功地表现出了他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
文中贝多芬的性格是双重的:他有巨人般顽强的品格,也有凡人的喜怒哀乐。
这正是本文的独特之处:把伟人还原成活生生的现实中的人,着力表现他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
(二)教学对象分析七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及领悟能力。
教师在讲授这篇课文时要注重营造整体学习氛围,引导学习把握文章主题。
(三)教学环境分析我校教学环境比较优越,多媒体教室就有四个。
为了给学生形象、直观的印象,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选择多媒体教学。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读准字音,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
能力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品味精彩语句,感悟贝多芬与厄运抗争的顽强精神。
3.模仿本文描写人物外貌特征的语句,学习本文“以形传神”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学习贝多芬与厄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格。
{确定依据}根据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一要求,我确定了知识和能力目标;针对现代中学生意志薄弱的特点以及新课标所说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一要求,我确定了情感目标。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2 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本文肖像描写的方法,学习运用肖像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贝多芬和作品;阅读时,注重以人物肖像描写训练为主;通过反复朗读揣摩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贝多芬的痛苦,学习他与不幸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坚强乐观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贝多芬“心里的音乐”;理解贝多芬语言的含义。
课前准备: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
并查阅贝多芬的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互动设计:一、导入新课:听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让学生回答曲名、作者。
问:你从交响曲中听到了什么?(我听到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心路历程:苦闷——绝望——不屈——抗争……)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1798年),自此至57岁(1827年)逝世,其间二十余年时光全是聋疾为祟的时期,然而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时期产生。
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作曲,终于作出了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而搁笔,所以,贝多芬的伟大,决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他的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挣之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样的形象?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教师正音。
3.四人小组讨论,学生合作探究学习(1)“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其间写了哪几件事?明确:“客人”来访——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和“客人”谈话——贝多芬与“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与“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的情形。
音乐巨人贝多芬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2、教材分析
《音乐巨人贝多芬》以女佣的介绍、“我”的观察和贝多芬的自述三个视角,以“我”的采访为主线,刻画出了一个外表孤独、邋遢、暴躁而内心却充满激情、渴望理解、不屈抗争的音乐巨人形象。
文章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以及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等多种手段,为我们展示了人物矛盾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同时也无比真实的音乐巨人形象。
3、中招考点
(1)句子的含义。
(2)分析人物形象。
4、学情分析
句子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方法、格式已经初具模式,但因为思考单一,对生活的体验不深,往往只知其一,思考不严谨,答题不全面,能写出一言中的的答案仍有待于训练。
二、学习目标
1.能说出课文的思路。
2.能说出句子的含义。
3.学习人物外貌描写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能说出课文的思路。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能说出句子的含义。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学习人物外貌描写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
四、教学过程
五、限时训练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贝多芬说什么?有什么启示?。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并查阅贝多芬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把握全文内容。
教学设计整体感知①导入新课:听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第五交响曲》)。
让学生回答曲名、作者。
问:你从交响曲中听到了什么?(乐曲奏出了与命运抗争的最强音)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1798年),自此至57岁(1827年)逝世,其间二十余年时光全是聋疾为祟的时期,然而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时期产生。
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作曲,终于作出了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而搁笔,所以,贝多芬的伟大,决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他的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争之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称为扼住命运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样的形象?②教师范读课文③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自由朗读,教师正音。
“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其间写了哪几件事?四人小组讨论,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明确:“客人”来访——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研读与赏析①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者是能触动心弦的句子,用笔划来。
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理解句子含义,然后全班讨论明确,教师适时点拨或补充。
a.“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b.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棵树也比一个人好”?c.“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脱出来。
”应如何理解?d.“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的,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课文的主旨,归纳出贝多芬的主要性格特征。
2体会课文中出色的肖像描写,学习从肖像描写中展示人物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写法,3揣摩文中有关语句,说出其深刻含义。
重点:文中人物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难点:难句的理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录音,以此导入课文。
二让学生交流查阅到作者何为和贝多芬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正音
槛邃喃颅磐踌躇
2朗读课文
四整体把握:这篇文章记叙了客人访问贝多芬的经历,表现了贝多芬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及其不向厄运低头顽强的精神。
五问题研讨
1 P99 (一)
一(1---5)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
二(6---26)客人本人拜访贝多芬的情况,再现贝多芬的形象。
第1层(6---24)贝多芬下楼和客人交谈
第2层(25)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
第3层(26)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第4层(27)用贝多芬的语言袒露出他的内心世界
四件事:1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
2贝多芬与客人交谈
3贝多芬与客人共进晚餐
4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小结:层次清晰,脉络清楚,按照访问的顺序来写。
2从课文中找出贝多芬的语句,从外貌描写到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说出其作用,归纳出贝多芬的主要性格特征。
(1)外貌描写
7小节:表现出生活的贫困窘迫
9小节:表现出贝多芬的愁苦及苦难的压力
6、9小节:表现出贝多芬具有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不向厄运低头,对不幸遭遇不低头不屈服的抗争精神。
小结:文中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肖像描写技巧,从远到近,从上到下进行描写,次序井然,以行传神,表现了贝多芬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
(2)20小节: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作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遭到耳聋的打击,他不甘
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
表现出他与不幸命运抗争的决心。
21小节:贝多芬以他整个生命和激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传达出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
“心里的音乐”,表现出贝多芬的伟大,用音乐抒发情感,用音乐表现自我信念和意志。
(3)动作描写
8小节:表现贝多芬对音乐的执着。
人物形象:
贝多芬: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问题研讨
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在班上提出来,同学们互相解答。
1“你们竟敢到狮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答案略
4“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引申开的”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答案略
5分析理解并且讨论20小节和27小节
答案见前
三要求学生选择班上同学进行肖像描写,然后全班进行交流,看谁写得最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