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双汇门:别让内控漏洞成企业死穴
- 格式:docx
- 大小:48.86 KB
- 文档页数:6
双汇集团内部控制体系第四章基于风险管理的双汇集团内部控制问题分析双汇集团概况双汇集团是我国著名的食品加工公司,其主要产品是肉类食品,是中国肉类第一品牌。
目前集团的有总资产100多亿元,员工60000多人,年肉类总产量可达300万吨,目前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双汇集团在2010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序中列160位。
是国家确定的520家重点企业和国家农业部等八部委确定的151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屠宰、肉类加工基地之一,国家“三绿”工程试点企业。
2010年在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中,双汇集团以亿元的企业价值稳居肉制品行业第一位,保持遥遥领先的地位。
双汇集团在发展壮大之后并没有盲目的走多元化的路线。
而是始终围绕着“农”字,以肉类加工为主要产业,发展与此相关的包装,生物科技等产业。
这样的发展战略使企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双汇集团的发展历程:集团公司的前身是1958年7月成立的漯河市冷冻仓库;1969年4月,变更为漯河市肉类联合加工厂;1992年2月,开始生产“双汇”牌火腿肠;1994年1月,出资4438 万美元成立了合资的华懋双汇集团有限公司;1994年8月,组建并成立双汇集团其核心企业仍是漯河肉联厂;1998年12月5000万A股股票“双汇实业”在深交所成功上市,为双汇集团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也为其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资金;1999年1月更名为双汇集团;1999年12月被列为512家国务院重点企业之一;同年漯河双汇商业连锁有限公司成立,从此,双汇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
在合理的战略规划下,双汇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长成为了一跨地区,跨国经营的大型的肉类加工集团。
其销售分公司遍布全国31个省市和拥有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200多个,在12个省市建有现代化的肉类加工基地和配套产业,其销售分公司遍布全国31个省市和拥有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200多个。
双汇集团拥有完善的供应链,每天向其分布在全国的连锁机构输送6000多吨的产品。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双汇事件及其对食品企业的启示一、事件概况cc工v新闻频道播出的3·15特别行动《“健美猪”真相》无疑是向中国食品市场投了一枚重磅炸弹。
央视报道指出,喂有瘦肉精的生猪涉嫌流入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下简称济源双汇)。
此前,河南孟州等地添加“瘦肉精”养殖的有毒生猪,顺利卖到双汇集团旗下公司。
遭曝光后,该公司采购部业务主管承认,他们厂的确在收购添加“瘦肉精”养殖的所谓“加精”猪。
新闻一经报道,全国哗然。
继“地沟油”、“苏丹红”、三聚氰胺事件后,双汇的“瘦肉精”猪肉使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心中的梦魇。
双汇,这个中国500强企业,这个曾经硕果累累曾经以产品品质著称的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如今却因食品安全问题面临巨大的危机。
有人甚至怀疑:双汇会不会成为第二个三鹿?诚然,在对双汇事件的层层调查中,我们发现原因是多方面的,责任也不仅仅在双汇一个企业上。
但是,作为一家食品企业,没有什么比它的产品质量和安全更重要,一但一个食品企业的产品出现安全问题,无论直接原因是什么,它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瘦肉精”事件的发生呢?接下来,笔者将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对双汇瘦肉精事件进行分析,从中引发对我国食品企业风险管理的几点启示。
二、事件分析根据2004年美国coso《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coso-e工l出)的观点,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一个过程,它是在企业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从而对企业目标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企业风险管理包括8个相互关联的组成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评估风险、应对风险、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
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双汇事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1.事件识别机制失灵当外界纷纷指责双汇道德丧尽,社会责任感缺失时,双汇选择避重就轻,将主要责任推给上游供应商,它还声称自己的产品严格按照“十八道检验”正规生产,猪肉中存在瘦肉精是由于政府流通监管体系的疏漏。
目次1 引言 (4)2. 文献综述 (4)2.1 国外研究现状 (4)2.2 国内研究现状 (5)3 内部控制基本理论 (6)3.1 内部控制的作用 (7)3. 2 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8)3.3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9)4 “瘦肉精”事件介绍 (13)5 完善双汇集团内部控制的治理措施 (14)5.1 内部环境: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 (14)5.2 风险评估: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前提 (16)5.3 控制活动: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17)5.4 内部监督: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 (17)结论 (19)参考文献 (21)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引言目前,我国内部控制方面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基于COSO的视角,而基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文章几乎没有,而随着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不断地与国际上先进的内部控制制度接轨。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与国际先进、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相比,虽然还存在一定旳差距,但是它更适合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在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来分析双汇集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更有针对性、更适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本文选取的案例是双汇“瘦肉精”事件,该事件于2011年3月15日被央视曝光,至今仍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目前相关的文章不是特别多,笔者期望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写出一篇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理论依据,从企业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对双汇集团内部控制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的文章。
同时,笔者也希望企业内部控制问题能引起更多企业(尤其是食品加工类企业)的重视,希望这些食品加工类企业能够不断地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
双汇瘦肉精事件公关分析双汇瘦肉精事件始末2011-03-15双汇被曝使用瘦肉精猪肉“健美猪”大行其道2011-03-16双汇集团承认使用瘦肉精猪肉发声明致歉2011-03-17商务部派出督导组赴河南督查双汇集团下属企业,农业部:正开展瘦肉精拉网式监测,双汇集团再次声明:济源双汇高管被免产品收回2011-03-19国务院派员督察瘦肉精河南沁阳清查被指走过场2011-03-20河南首次通报:双汇冷鲜肉瘦肉精抽检呈阳性2011-03-21济源双汇无限期停产整顿双汇发展重组存隐患2011-03-22济源双汇公司确认17头瘦肉精生猪,国务院工作组要求彻查“瘦肉精”事件严肃究责2011-03-23双汇紧急召开4000多人规模的全国经销商视频会议,以应对下架危机,希望能重新启动市场。
2011-03-25河南“瘦肉精”肇事来源基本查明发现3个制造窝点2011-03-30农业部排查称河南瘦肉精事件属于个案2011-04-01双汇召开万人大会二度致歉拟引入第三方监测产品2011-04-02双汇瘦肉精自检率仅为规定1/10 监管漏洞惊心2011-04-10协会称双汇瘦肉精“万人道歉大会”系公关公司策划2011-04-16双汇发展19日复牌将公告“瘦肉精”事件核实情况2011-04-19双汇复牌首日无量跌停中长期看空还是看多取决市场2011-04-215机构席位抛售双汇13亿元深圳游资接货3亿搏反弹2011-04-22双汇公告隐瞒关键数据律师称已涉嫌虚假陈述2011-04-23双汇危机导致发货量骤降或至少损失20亿元2011-04-24双汇承认隐瞒退货承诺律师:应承担误导责任为何猪肉里面要添加瘦肉精?它作为一类药物,而不是一种特定的物质,是指能够促进瘦肉生长的药物添加剂。
任何能够促进瘦肉生长、抑制肥肉生长的物质都可以叫做“瘦肉精”。
在中国,通常所说的“瘦肉精”则是指克伦特罗。
它曾经作为药物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后由于其副作用太大而遭禁用。
双汇内控案例分析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二、双汇发展概况 (4)2.1 双汇发展简介 (5)2.2 双汇发展经营状况 (6)三、双汇内控现状及问题 (7)3.1 内控体系概述 (9)3.2 存在的问题及风险 (10)四、双汇内控案例分析 (11)4.1 案例一 (12)4.1.1 案例描述 (14)4.1.2 案例分析 (15)4.1.3 改进建议 (16)4.2 案例二 (18)4.2.1 案例描述 (19)4.2.2 案例分析 (20)4.2.3 改进建议 (22)4.3 案例三 (23)4.3.1 案例描述 (25)4.3.2 案例分析 (26)4.3.3 改进建议 (27)五、双汇内控改进措施 (28)5.1 完善内控体系 (30)5.2 加强风险管理 (30)5.3 提高员工内控意识 (31)六、结论与建议 (33)6.1 研究结论 (34)6.2 对双汇内控的建议 (35)一、内容描述本文档旨在分析双汇集团的内部控制案例,以揭示其内部控制体系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通过对双汇集团内部控制案例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管理策略,从而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本文档首先介绍了双汇集团的基本情况,包括其业务范围、组织结构和股权结构等。
我们详细分析了双汇集团在财务、人力资源、采购、销售等方面的内部控制措施及其实施效果。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双汇集团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了全面评估,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以期为其他企业提供借鉴和启示。
我们对双汇集团内部控制案例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企业发展提出了展望。
双汇集团在内部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通过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双汇集团有望在未来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竞争的加剧,内部控制已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
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案例分析——以双汇“瘦肉精”事件为例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逐渐被大家重视起来。
然而此类问题却接连不断的出现,不仅发生在小企业中,国内最大的肉类加工厂——双汇集团也因食品安全问题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2011年3月15日,双汇集团被爆出销售含有“瘦肉精”的猪肉。
这一不良事件的出现,充分反映出双汇集团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以及企业风险管理意识的严重缺失。
本文从风险管理角度对双汇集团发生“瘦肉精”猪肉事件的原因进行剖析,以期为企业基于风险管理来进行内部控制提供几点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风险管理;双汇;内部控制一、瘦肉精事件介绍1、双汇集团概况双汇集团是我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其总公司位于河南省漯河市。
其在全国各地创建了30多个肉类加工基地和相关的配套产业,涵盖了18个省市,形成了包括饲料、养殖、屠宰、调味品生产、肉制品加工、新材料包装、商业外码、冷链物流等极其完善的产业链,每年肉类产品销量高达400万吨,还拥有上百万个销售终端。
其品牌价值超700亿元,是我国肉类产业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2、瘦肉精事件回顾中央电视台于2011年3月5日在《每周质量报告》节目中报道了“健美猪真相”事件,据报道称,河南孟州、温县等地采用违禁动物用药“瘦肉精”饲养有毒猪,而双汇集团下属的济源双汇公司购买且销售了这些含有“瘦肉精”的猪肉。
“瘦肉精”是一种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进入动物体内后能够改变其养分的代谢途径,促进动物的肌肉生长,从而提高动物的瘦肉率。
但此类物质对人体危害很大,食用后会导致食物中毒,长期食用还会使人体患癌风险提高,后果极其严重。
该事件被报道后,济源双汇公司被立即责令停产,所有未出厂的成品及半成品就地封存。
短短十几天内双汇集团损失惨重,锐减销售额十几亿元,股票跌停,损失市值103亿元,信誉严重受损。
二、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视角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1、风险意识薄弱风险意识不够是双汇“瘦肉精”事情出现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双汇集团内部控制的缺陷及对策作者:向雅丽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07期【摘要】:二十一世纪初期,安然和安达信联合造假的财务丑闻使人们震惊,不久,美国电信业巨头世界通信和制造业巨头施乐公司也相继曝出财务造假丑闻。
国内三鹿集团“三聚氰胺”事件爆出,使得这一庞大的企业迅速陷入困境,并最终破产。
近年来,我国大型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频发事件,在这些事件的背后无不暴露出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和缺乏风险管理的意识。
在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的今天,这种问题是企业的成长壮大所必须跨过的屏障。
企业完善内部控制不仅是对为了保证各个相关方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本文以双汇集团为例,分析该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为企业在建设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内部控制;对策;缺陷一、双汇集团内部控制暴露的缺陷1、“瘦肉精”事件及其影响2011 年 3 月 15 日,双汇集团被卷入“瘦肉精”漩涡之中。
据报道,在河南省孟州市等地,养殖户将违禁动物用药“瘦肉精”添加进了猪饲料中,从而达到提高猪的瘦肉率的目的,这些饲养出来有毒猪,一部分流入了双汇集团旗下的济源双汇公司。
“瘦肉精”属于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
科学研究表明,食用含有“瘦肉精”的肉会使人体产生不良反应,常见症状有头晕、恶心、手颤、四肢无力等中毒现象,尤其是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危害更大。
长期食用则有可能导致染色体畸变、诱发恶性肿瘤。
此消息一播出,在各方均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当天,双汇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双汇发展股票就跌了。
2011 年 3 月 16 日,双汇发展被停牌。
从 2011 年 3 月 16 日起,双汇集团先后发出了两个声明,很诚恳地表示一定要彻底查处“济源双汇此次事件的相关责任人”。
事实上,这两次声明,重点均在其子公司济源双汇身上,万隆也面对公众讲话称,问题仅存在于济源这一家工厂。
不少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双汇对济源分公司的举动是在弃卒保帅,断臂自救。
从“瘦肉精”事件看双汇集团内部控制2008118229 刘潞洋一、导言双汇集团是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目前总资产约60多亿元,员工4万多人,在全国十多个省、市建有二十多家现代化的肉类加工基地,年屠宰生猪能力1500多万头、年销售冷鲜肉及肉类制品200多万吨,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
在2011年3月,河南双汇公司被曝出使用含有“瘦肉精”的生猪肉进行生产,掀起食品安全舆论的轩然大波,引起全国上下消费者的广泛关注。
此次事件之后,“食品安全”更是被列入国家机关的重点监督环节。
这篇文章将以热点“双汇瘦肉精”事件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事件背后双汇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和漏洞,并提出相关改进的建议和措施。
二、案例介绍【双汇集团的成长之路】双汇集团是从一个资不抵债的地方小型肉联厂发展起来的。
80年代中期,企业年销售不足1000万元,1990年突破1亿元,1995年突破20亿元,2000年突破60亿元,2003年突破100亿元,达到120亿元,成为中国肉类加工企业和河南省首批超百亿企业集团,2005年双汇集团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再次成为食品行业第一家、河南省首批销售超200亿元的企业,在中国大型企业500强中列131食品行业第一位。
双汇集团是农业部等八部委认定的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质检总局授予的“国家质量管理卓越企业”,双汇肉制品是“中国名牌产品”、“国家质量免检产品”,双汇冷鲜肉及肉制品是“国家安全食品”。
双汇集团坚持用现代物流业改造传统的屠宰业,率先把冷鲜肉的“冷链生产、冷链配送、冷链销售、连锁经营”模式引入国内,大力推广冷鲜肉的品牌化经营,实现热鲜肉、冷冻肉向冷鲜肉转变,传统销售向连锁经营转变,改变传统的“沿街串巷、设摊卖肉”旧模式,结束了中国卖肉没有品牌的历史,引导了行业的发展方向,双汇开创中国肉类品牌。
【“瘦肉精”风波】2011年,央视在3·15消费者权益日播出了一期《“健美猪”真相》的特别节目,披露了河南济源双汇公司使用瘦肉精猪肉的事实。
解析双汇门:别让内控漏洞成企业死穴来源:南方日报记者推荐讲师:郭大刚加入收藏打印文章写信给安越双汇门与三聚氰胺事件如出一撤,都属于内控问题。
但内控又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因为凡是为了实现经营目标、财报的可靠性目标和合规性目标,企业所制定的所有政策、制度和流程都属于内控范畴。
不过,有些人会狭义地以为内控主要是业务流程中的控制,比如针对以上两起事件中对供应商的认证、原料的检验等。
没错,这些是属于内控,不过主要属于控制活动层面。
而相对于其他四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和监督)而,这些都是比较易于规范和执行的。
而内控中更为重要的则是控制环境,比如就这两起事件而言,首要的问题是管理层在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上存在着巨大的缺陷,完全无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以这样的管理哲学,是不可能去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即便走过场评估了、一些控制的流程也制定了,业务人员也不可能认真努力地去执行的。
所以,控制环境的改变相较于具体风险的评估和流程的设计要重要得多。
推荐讲师:郭大刚“瘦肉精”事件爆发后,被双汇人引以为豪的“十八道检测”遭到了外界的一致质疑和嘲笑。
号称“一滴瘦肉精掉进西湖都能检测出”的双汇,如今“十八道检测”却形同虚设。
双汇近日将罪魁祸首推到了源头的猪农身上,但令人费解的是,对源头猪质量的检验为何可以轻易让问题猪过关,到底是检验技术出了问题,还是企业内部管控的“软件”出了问题?本次财富案例将从企业内控入手,剖析双汇瘦肉精事件暴露出的企业内控管理失效的问题。
从管理角度来看,双汇事件的内部病因在哪里?企业应如何避免双汇式危机重演?●案例讨论本期嘉宾:李维安管理学、经济学博士,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公司治理与网络组织专家崔自力著名管控专家、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合伙人李超佐珠江实业集团人力资源总监,管理学博士邸启明深圳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案例回放销售额10天锐减10亿3月15日,央视3•15特别节目《“健美猪”真相》的报道,将我国最大肉制品加工企业双汇集团卷入“瘦肉精”漩涡之中。
报道声称,河南孟州等地采用违禁动物用药“瘦肉精”饲养的有毒猪,流入了双汇集团下属子公司济源双汇。
消息一出,在各方均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3月15日当日,双汇集团下属的上市公司双汇发展即以跌停回应市场。
当日,双汇发展以86.61元开盘,最终跌至77.94元。
3月16日,双汇发展停牌。
农业部和商务部的调查组分别奔赴河南,对事件进行调查,双汇发展由此进入漫长的停牌状态。
双汇在十余天内遭受了惨重损失:3月15日双汇发展股票跌停,市值蒸发103亿元;3月15日起的10天内,销售额锐减十多亿元。
此外,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估算,济源双汇处理肉制品和鲜冻品直接损失预计将达3000多万元;预计全年增加瘦肉精检测费用3亿多元。
大量超市、零售店下架双汇冷鲜肉和火腿肠等肉制品,一些双汇加盟店也“改旗易帜”,脱离双汇的销售体系。
仅仅十余天,双汇在全国的销售额已经损失十多亿元。
3月16日起,双汇先后发出了两个声明,“态度诚恳”地表态要彻查“济源双汇相关责任人”。
事实上,这两次声明,重点均在其子公司济源双汇身上,万隆也面对公众喊话称,问题就在济源一家工厂。
一家大型肉企联系人对万隆的言论表示不满“双汇是按照猪的瘦肉率来收肉的,它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
”这名人士引述其在双汇惠州工厂的经历称,猪农面对了双汇瘦肉率的要求,合同约定不到70%的瘦肉率将不收肉,而一般的猪瘦肉率是30%—40%。
不少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双汇是在弃卒保车,断臂自救。
尽管该公司为济源双汇的检测手续形同虚设向公众道歉,但在多个场合,双汇集团高管却强调自己是“代人受过”,真正的罪魁祸首是生猪养殖业秩序混乱和动物检验检疫标准过于宽松。
为避免含有瘦肉精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生猪及原辅料进入双汇的产品线,万隆在3月25日的供应商大会上宣布,今后双汇集团将一直执行生猪头头检验、原辅料批批检查的制度,从源头控制食品安全;发现有毒有害等违禁非食品原料,除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处理外,按生猪或商品价值对供应商进行两倍罚款,同时还要通报执法部门依法处理。
此外,双汇决计大力发展养猪业,希望以这种方法管住“瘦肉精”。
然而,食品行业一旦出差错,想获得消费者的原谅似乎并不是那么容易。
此外,全产业链的扩展是否就能真正解决瘦肉精事件中暴露出的内控问题呢?■案例背景利益链导致瘦肉精屡禁不止“瘦肉精”属于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
如果把“瘦肉精”添加到饲料中,的确可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
国内外相关科学研究表明,食用含有“瘦肉精”的肉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常见有恶心、头晕、四肢无力、手颤等中毒症状,特别是对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危害更大。
长期食用则有可能导致染色体畸变,会诱发恶性肿瘤。
早在2002年,我国就明令禁止“瘦肉精”使用于养殖业,然而这个餐桌上的“毒瘤”多年来未被根除,屡打屡起。
事实上,利益驱使是其一直持续的重要原因。
按照双汇发展去年上半年披露的毛利率,高温肉制品为13%,低温肉制品9%,鲜冻猪产品5%,综合毛利率9.6%。
鲜冻猪产品毛利率仅5%,而一般生猪的瘦肉率在30%—40%,服用瘦肉精的生猪则高很多,对于企业来说就意味着利润。
对农户而言,每头猪添加瘦肉精的成本只有2元钱,但出售时每公斤会多卖0.4元,按养猪场每年出栏150头猪算,加精成本只有300元,但加精猪会让他多赚五六千元。
而对肉食加工企业来说也是划算买卖。
生猪收购价格每斤高出普通猪0.2元,每头猪多花40块钱,经宰杀后细分出来的肉,可以比普通猪多卖几百块钱。
不少生猪经纪人自己也贩卖瘦肉精,卖完再将这些被“瘦肉精”喂养过的生猪直接介绍给生猪屠宰场或者食品加工厂,从中谋取巨额利润。
双汇集团旗下的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被曝收购“瘦肉精”猪肉以来,双汇一直宣传的“十八道检验,十八个放心”遭到质疑。
据悉“十八道检验检疫”工序包括查验三证、宰前检验、热水消毒处理、体表检验、寄生虫检验、头部检验、咬肌检验、胴体初验、胴体复验、红脏检验、白脏检验、舌肌检验、白条检验、产品检验、包装检验、金属异物检测、冷藏检验、配送检验。
但是,却并不包括“瘦肉精”检测。
瘦肉精如幽灵一般存在十余年,作为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双汇为何不查瘦肉精?【话题一】“瘦肉精事件”的症结在哪里?“瘦肉精”对于一个猪肉加工企业来说,应该是最显而易见也最重要的风险。
然而,就是一个本应得到“非一般重视”的问题,却把号称有“十八道检验”的双汇击倒了。
从技术层面看,双汇有一个成立于2001年的国家级技术中心,该技术中心能够检测包括猪肉里面的微生物、激素、细菌,还有瘦肉精。
双汇技术中心负责人曾经说过:既使是一滴瘦肉精掉到西湖里面我们也能检测出来。
也就是说,从技术上来说,瘦肉精是可检的。
那么这次的危机究竟是内控系统的漏洞,还是人观念上疏忽引起的?根本上讲是内控存在问题崔自力:双汇没有管控肯定是说不过去的。
双汇的管控体系在业内还非常知名,从财务、产供销都有一套完备统一的信息化系统,可以做到跟踪每一头猪的来源地、体重、品种、激素含量、瘦肉率,被分割成多少个产品,被送到哪一个连锁店,什么时候销售出去,这些信息系统都可以支撑。
双汇的问题不是没有体系。
双汇的核心竞争力是猪肉的精加工,对瘦肉率要求较高。
尽管从要求瘦肉率达到70%这一点,不能直接推断出双汇的高层是否知道瘦肉精的存在,但是利益需求是明显存在的。
瘦肉精不是检测不了,但是1亿头猪全检查,5元/头就得几十亿。
再加之猪肉价格上涨,检测需要的成本使得企业不愿意去管。
凭借以前的检测和质量保证,企业决定是否严格管控是支付矩阵博弈后的结果,但最后却失控了。
各方的博弈使双汇做出了看似理性的选择,却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双汇把祸首归于上游农民,叫屈说为什么受伤的是我,但是如果它客观的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做出置企业信誉于不顾的事情,也就不应该觉得冤屈了。
李维安:这个事情从根本上讲是内控存在的问题。
双汇本身是有完备的内控体系的,在物资采购方面也有专门的要求,但问题恰恰出在采购上。
万隆知不知道这个瘦肉精无法判断,但是既然双汇内部的成员表示瘦肉精事件曾经出现过,那双汇内部肯定是知道的,但有可能没有上升到集团层面。
从这点可以看出,双汇对瘦肉精存在的风险估计严重不足。
邸启明:尽管管理层是否事先获得有瘦肉精的消息无从考察,但是我认为这件事的爆发,可以断定双汇在软管理上,人情、意识形态上对风险的估计不足,存在侥幸心理。
局部风险演变成全局风险李维安:我认为,这里面暴露出了几个内控问题:首先是企业选择供应商时把关不严,让含有瘦肉精的猪肉流入企业;第二就是质检部门,作为采购的后续部门,十八道检验都没有包括瘦肉精;第三就是公司内部审计没有到位,济源公司2010年8月就曾查出过瘦肉精,却没有引起重视,导致2011年3月事件的爆发。
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集团对子公司管理的漏洞,公司做大了,局部的风险没有控制好,结果演化成了整个集团的风险,三聚氢胺就是很具体的一个例子。
值得注意的是,用瘦肉精来提高瘦肉率不完全是外部供货商的责任。
如果双汇规定收购的猪肉瘦肉率要达到70%以上,这种要求等于是倒逼供货商造假。
企业在发展时应该符合生态要求,为上下游产业留下经营空间。
双汇为了追求高增长,降低了风险管理要求,付出了比进行风险管理花费的成本高的多的代价。
崔自力:内控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内控的第一责任人是谁?董事长,执行人。
然后各部门对内控承担职能部门。
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这种文化控制内控,只可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我认为,如果万隆不知道,这说明是双汇内控管理硬件设计有问题,没有一个体系能把管控的风险反馈到管理层:发现问题之后是反馈到决策层面还是仅仅销毁,这是执行问题,也有设计问题。
但如果万隆知道,却纵容了这个事情的发生,那么就是软管理的问题。
说明集团管控的体系根本没有启动,即使有一个很好的体系,但在这个事件上没发挥作用。
管理层过分关注销售指标和销售业绩,忽略了“瘦肉精”对企业的危害,对风险带来的后果的严重程度估计不足。
邸启明:一些企业很强调指标,但其实我们所听到的直通率98%,并不能说明企业产品好。
直通率怎么来的?供应产品第一次不及格,返供,再直通,最后多次反复得到这一数据。
但呈现到老板桌上的,却只有一个数字。
老板并不能从数字中发现问题。
这说明指标体系很可能缺失、走样,如果只用这个来管控是远远不够的。
甚至有可能客户要看直通率,企业为了证明质量很好,而对检测系统做调整。
【话题二】如何避免双汇事件再次发生?风险对于一些企业是保健药,但是对食品企业来说却似乎更像生死药。
食品由于关系到人民健康、安全,对企业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的要求也更高。
食品行业一但出现安全问题后果比其他企业更严重,虽有“三鹿”的前车之鉴,但食品企业还是屡屡栽倒。
企业追求业绩,追求规模,这无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