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权诗歌:画赋
- 格式:pdf
- 大小:223.89 KB
- 文档页数:1
白居易最经典20首诗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
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1,《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千古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创作背景:《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十六岁。
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2,《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千古名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创作背景: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
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
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
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自然地融入了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3,《忆江南·江南好》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千古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创作背景: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
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余年,写下了三首《忆江南》,这是其一。
4,《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诗经中关于政治的诗句(求诗经中的政治讽刺诗和战歌)1.求诗经中的政治讽刺诗和战歌政治:产生于西周初期的燕飨诗,是周初社会繁荣、和谐、融洽的反映。
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周室衰微,朝纲废弛,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政的怨刺诗出现了。
怨刺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如大雅中的《民劳》、《板》、《荡》、《桑柔》、《瞻昂》,小雅中的《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旻》、《巧言》、《巷伯》等等,反映了厉王、幽王时赋税苛重,政治黑暗腐朽,社会弊端丛生,民不聊生的现实。
国风中的《魏风·伐檀》、《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鄘风·墙有茨》、《鄘风·相鼠》、《齐风·南山》、《陈风·株林》,或讽刺不劳而获,贪得无厌者,或揭露统治者的无耻与丑恶,辛辣的讽刺中寓有强烈的怨愤和不平。
这些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的作品,是政治腐朽和社会黑暗的产物。
在周室衰微,礼崩乐坏,政教缺失,人伦废绝,刑政苛酷的时代背景下,公卿列士、贵族大夫及社会各阶层人士,悯时丧乱,忧世忧生,以诗来针砭时政和社会弊端,感叹身世遭遇。
大雅中的怨刺诗,大多出自身份和社会地位较高的作者,如《民劳》、《荡》,旧说是召穆公谏厉王之诗,《板》旧说是凡伯刺厉王之诗,《桑柔》则是厉王时大夫芮良夫所作。
在对执政大臣的讽刺中,作者深怀对社会现实和周王朝命运的忧虑,以诗向统治者进言,以期起到规谏箴戒的作用。
如《荡》第一章直接谴责厉王,其他七章都是托文王指斥殷纣王的口吻讽刺厉王,借古讽今,指责厉王强横暴虐,聚敛剥削,高爵厚禄,滥用威权,政令无常;并告诫厉王:殷鉴在夏,夏桀之亡国是殷纣王的一面镜子,表明周鉴亦在殷,殷纣之亡国又是厉王的一面镜子。
大雅中的怨刺诗,针砭朝政,情绪愤激,但讽刺有一定的节制,带有更多的规谏之意,诗人面对国家前途黯淡的现实,试图力挽狂澜,但对积弊已深、颓势已定的局面,又充满无可奈何的悲哀。
画山水赋唐荆浩撰画山水赋提要《画山水赋》一卷、附《笔法记》一卷,旧本题唐荆浩撰。
案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曰,荆浩字浩然,河南沁水人。
五季多故,隐於太行之洪谷,自号洪谷子。
着《山水诀》一卷。
汤垕《画鉴》亦曰荆浩山水为唐末之冠,作《山水诀》,为范宽辈之祖。
则此书本名《山水诀》。
此本载詹景凤王氏《画苑补益》中,独题曰《画山水赋》。
考荀卿以後,赋体数更,而自汉及唐,未有无韵之格。
此篇虽用骈辞,而中间或数句有韵,数句无韵,仍如散体,强题曰赋,未见其然。
又以浩为豫章人,题曰豫章先生。
益诞妄无稽矣。
别有《笔法记》一卷,载王氏《画苑》中,标题之下注曰一名《画山水录》。
案《唐书·艺文志》载荆浩《笔法记》一卷,陈振孙《书录解题》则作《山水受笔法》一卷,沁水荆浩浩然撰。
今检记中称石鼓岩前遇一叟,讲授笔法。
则陈氏所记乃其本名,《唐志》所载乃省文呼之,王氏《画苑》所注又後人改名也。
二书文皆拙涩,中间忽作雅词,忽参鄙语,似艺术家粗知文义而不知文格者依托为之,非其本书,以相传既久,其论亦颇有可采者,姑录存之,备画家一说云尔。
画山水赋凡画山水,意在笔先。
丈山尺树,寸马豆人,此其格也。
逺人无目,逺树无枝,逺山无皴,高与云齐。
逺水无波,隠隠似眉,此其式也。
山腰云塞,石壁泉塞,楼台树塞,道路人塞,石看三面,路看两蹊,树观顶■〈宁页〉,水看岸基,此其法也。
凡画山水,尖峭者峰,平夷者岭,峭壁者崖,有宂者岫,悬石者岩,形圆者峦,路通者川,两山夹路者壑,两山夹水者涧,注水者溪,泉通者谷,路下小土山者坡,极目而平者坂,若能辨别此类,则粗知山水之彷佛也。
观者先看气象,後辨清浊,分賔主之朝揖,列羣峰之威仪,多则乱,少则慢,不多不少要分逺近,逺山不得连近山,逺水不得连近水。
山腰回抱,寺观可安,断岸乱堤,小桥可置。
有路处人行,无路处林木。
岸断处古渡,山断处荒村。
水濶处征帆,林宻处店舎。
临岸古木露根而藤纒,临流石岸嵌空而水痕。
凡作林木,逺者疎平,近者高宻。
古代绝美⾹艳诗词芳闺⼗胜云鬟梳罢⾹丝扰扰蟠,笑将⾦凤带斜安。
⽟容得汝多妆点,秀媚如云若可餐。
鸦⾊腻,雀光寒,风流偏胜枕边看。
雪股娟娟⽩雪绛裙笼,⽆限风情屈曲中。
⼩睡起来娇怯⼒,和⾝款款倚帘栊。
⽔⾻嫩,⽟⼭隆,鸳鸯衾⾥挽春风。
凤眼波⽔溶溶⼀点清,看花玩⽉特分明。
嫣然⼀段撩⼈处,酒后朦胧梦思盈。
梢带媚,⾓传情,相思⼏处泪痕⽣。
蛾眉淡⽉弯弯浅效颦,含情不尽亦精神。
低头想是思张敞,⼀抹罗纹巧簇春。
⼭样翠,柳般新,菱花镜⾥净⽆尘。
⾦莲龙⾦点翠凤为头,衬出莲花双⽟钩。
尖⼩⾃怜⾏步怯,秋千裙⾥任风流。
穿花径,上⼩楼,浅尘窄印任⼈愁。
⽟笋春葱⽟削美森森,袖拥⾹罗粉护深。
笑燃花枝能索巧,更怜留别解牵襟。
机中字,弦上⾳,纤纤红⽤漫传⼼。
柳腰娇柔⼀捻出尘寰,端的丰标胜⼩蛮。
学得时妆官洋细,不禁袅娜带围宽。
低舞⽉,紧垂环,⼏会云⾬梦中攀。
酥乳脉脉双含绛⼩桃,⼀团莹软酿琼缪。
等闲不许春风见,⽟扣红绡束⾃牢。
温⽐⽟,腻如膏,醉来⼊⼿兴偏豪。
粉颈霜肌不染⾊融圆,雅媚多⽣蟾鬓边,钩挽不妨⾹粉褪,倦来常得枕相怜。
娇滴滴,嫩娟娟,每劳引望怅佳缘。
朱唇胭脂染就丽红妆,半启犹含茉莉芳。
⼀种⾹甜谁识得,殷勤帐⾥付情郎。
桃含颗,榴破房,衔影霞杯⼊瑶觞。
春宵⼗咏其⼀:少年红粉共风流,锦帐春宵恋不休。
兴魄罔知来宾馆,狂魂疑似⼊仙⾈。
脸红暗染胭脂汗,⾯⽩误污粉黛油。
⼀倒⼀颠眠不得,鸡声唱破五更秋。
其⼆:对垒⽛床起战⼽,两⾝合⼀暗推磨。
菜花戏蝶吮花髓,恋蜜狂蜂隐蜜窠。
粉汗⾝中⼲⼜湿,去鬟枕上起犹作。
此缘此乐真⽆⽐,独步风流第⼀科。
其三:梅花帐⾥笑相从,兴逸难当屡折冲。
百媚⽣春魂⾃乱,三峰前采⾻都融。
情超楚王朝云梦,乐过冰琼晓露踪。
当恋不⽢纤刻断,鸡声漫唱五更钟。
其四:⼆⼋娇娆冰⽉精,道旁不吝好风情。
花⼼柔软春含露,柳⾻藏蕤夜宿莺。
枕上云收⼜困倦,梦中蝶锁⼏纵横。
倚缘天借⼈⽅便,⽟露为凉六七更。
其五:如此风流兴莫⽀,好花含笑⾬淋漓。
⼼慌枕上颦西⼦,体倦床中洗禄⼉。
中职教育语文《赤壁赋》教案——高二备课组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三、德育渗透目标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苏轼歌咏赤壁的两赋一词,都是脍炙人口的诗文多篇。
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相联系,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是理解鉴赏上的难点。
解决办法: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揉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先诵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而后重点诵读一、二段,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把握课文情感发展的脉络。
2.第二课时,重点诵读主客问答部分,深思其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
课时安排三课时一.导入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
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
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
那时,他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
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杜牧的诗及特色有哪些 篇一:杜牧生平及杜牧的著名诗 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宰相杜佑之孙。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 绝句著称。
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
祖、 父相继去世后,他家日益贫困,"食野蒿藿,寒无夜烛"。
杜牧 20 岁 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
23 岁写《阿房宫赋》。
卒于长安, 终年五十岁。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以别于杜甫 。
与李商隐 并称“小李杜”。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
工行草书。
杜牧 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杜牧的文学 成就: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
他主张凡为文 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 确的理解。
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
杜牧生活的时代及作品: 晚唐政治:晚唐时期,唐王朝的政治危机不断加深,最终使它完全走上了末 路。
唐王朝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与皇帝的昏庸、政治的腐败以及晚唐时期三 大政治问题密切相关的: 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 朝臣党争。
杜牧生当唐王朝似欲中兴实则无望的时代,面对内忧外患,他忧 心如焚,渴望力挽狂澜,济世安民。
他主张削平藩镇,收复边疆。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无相器,又生不逢时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气息已一 去不返,诸帝才庸,边事不断,宦官专权,党争延续,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如蚁穴 溃堤,大唐之舟外渗内漏。
杜牧死后不过数年,农民起义便如风起云涌,再过五 十年,江山易帜。
“请数击虏事,谁其为我听”,杜牧的才能,湮没于茫茫人海 之中。
熟读史书,看透时局,杜牧无法力挽狂澜,只得无奈将一腔悲愤交于酒肆。
对于杜牧而言,饮酒,成了疗伤祛痛的乐事。
那么,就将这副身子,这腔醉意,连同满腹的经纶,交付青楼佳人,交付红颜知己,及时行乐,来个春满人间。
杜 牧的风流轶事,与他的才华一样,传之于世。
黑龙江省绥滨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翻拍经典,成为当下不少创作者的选择,其中,不乏超越前作的精品,但随着翻拍频率、数量的不断提升,问题愈发,不少翻拍剧泯然众人,遭遇口碑危机。
颠覆的改编、雷人的剧情,让不少观众对翻拍剧产生抵触情绪。
翻拍剧遭质疑,这不仅是翻拍本身的问题,而且是因为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倾向造成的。
比如,有的翻拍剧只顾热度和流量,导致作品;有的为搏眼球,一味搜奇猎艳,牵强附会;有的为了创新而创新,加入不合逻辑和常识的内容;有的海外取材,却机械地复制粘贴,导致严重的“水土不服”……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是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
今天,各种拍摄、制作技术不断进步,而我们的胸怀、创意也要跟进。
(),才能发现的素材,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
1.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突显甚至粗枝大叶源源不断B.凸显或者粗制滥造滔滔不绝C.凸显甚至粗制滥造源源不断D.突显或者粗枝大叶滔滔不绝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不仅是翻拍本身的问题,而且是因为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倾向。
B.这不是翻拍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倾向造成的。
C.这不是翻拍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倾向。
D.这不仅是翻拍本身的问题,而且是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倾向造成的。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唯有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增强,文艺原创的能力不断提升B.唯有文艺原创的能力不断提升,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增强C.唯有不断提升文艺原创的能力,不断增强阅读生活的能力D.唯有不断增强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提升文艺原创的能力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周末培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游南岳①记戊戌秋,余偕陈子乔、林固庵二人之衡山.舆行两日抵其麓。
阴雨骤注,咫尺晦昧,兴几尽.诘朝②,云暂开,祝融峰忽现天际,旋露而旋灭.强之行,山径崎岖,舁者③无所用其力,各蹑其屦以上.午憩半山亭。
亭以下清澈,其上云深不可测。
饮毕,经三十六湾,羊肠屈曲,尤奇险可畏。
瀑布奔流怒号于万仞下,一失足,人莫援以手.秋日自上蒸之,云五色夺目。
所历之境,恍惚不可为状.俄而一岫现,以为凌绝顶也。
奋登之,则闻钟声、磬声、鸡犬声、行歌互答声唱和天半,仰之不见其处.从容攀跻,抵上封寺,宿焉。
云至,寺忽划然而断,峰巅挺现云中,如螺,如髻,如大海孤岛,绝无依傍。
风动云舞,山岳俱摇,令人眩悸不能自持。
夜半,风大作,殿上铁瓦欲飞。
晓起视之,云尽为风散矣。
乃攀危石凌绝顶。
近瞩荆、襄,远览宇宙,一目万里,洞然无蔽。
吾窃因之而有感焉。
卑而近者,其境易窥;高而远者,其妙难见。
天地之蕴奥,每多有所秘藏而不可以骤知。
使因偶有所得而遂快然自足,亦将无以极宇宙之大观,尽显乎造物之奇。
故安于蒙昧而不进者,自弃也;得其半而即欲自止者,画也。
殚其力之所能为,以求其境之可至。
至于疑似眩乱,天或未有以启之,又终有所不能达也,尽乎人复得乎天,而后此心庶乎无憾矣!此余之所以有感于斯也.余闻衡岳之上多幽洞异岩,为昔贤所曾游者.余将遍访而详览之,以悉得其概。
盖观其大,又欲有以尽其细也。
二子其亦有此志乎?(取材于清·罗泽南《游南岳记》,有删改)【注】①南岳:衡山。
下文中的“祝融峰”为衡山最高峰.②诘朝:次日清晨.③舁者:轿夫.文章最后一段“二子其亦有此志乎”一句中,“志”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志"指逐一(全部)观览南岳上的幽洞异岩,既要从整体上观看,又要了解它们的细微之处的愿望。
名师点睛1.依文觅方,课文寻技。
解答非传记类文言文归纳概括内容要点题,要依据文体,选择方法。
文章文体不同,表达方式有异。
1.学习《天净沙·秋思》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教师列举了表达相同情感的诗作,下列不合适举例的是()(3.0分)A.范仲淹《苏幕遮》B.崔颢《黄鹤楼》C.王维《终南别业》D.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参考答案C解析A项,范仲淹的《苏幕遮》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
B项,崔颢的《黄鹤楼》是一首吊古怀乡的佳作。
C项,王维的《终南别业》描写了诗人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D项,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怀》描写了诗人客居异地时对家乡的无限思念。
?2.教师在讲解“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时,让同学们说出其他的描写春天的诗句,以下不适合用来举例的是()(3.0分)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B.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C.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D.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参考答案D解析A.B、C三项都是描写春天的景色,D项“黄梅雨”是夏天才会出现的情景。
3.在学习七年级上册语文《行道树》时,学生提出“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这句话中的“忧愁”与“快乐”是相互矛盾的。
下列教师处理中,最为恰当的一项是()(3.0分)A.这怎么可能矛盾呢大家还记得鲁迅有一篇文章中的一句话吧——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这是一样的道理啊,不矛盾B.大家能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很好,但是要知道大作家的每一句都是有用的,不要去质疑它,我们只需要学习这种语言智慧就行了C.真的吗再好好考虑考虑,看看自己的思路正确不正确D.矛盾吗大家还记得我们在课文中讲到……(回忆课文中写行道树“忧愁”“快乐”的句子)。
现在大家明白“行道树”是不是既有“忧愁”又有“快乐”了那么这句话是不是不矛盾了参考答案D解析A项虽拓展了知识,但是并没有帮助学生理解这句话,排除。
B项回避了学生的问题,错误。
c项容易误导学生,让学生认为自己的思路不正确,不利于学生的理解,错误。
只有D项结合课文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求辛弃疾生平和他在不同人生阶段写的诗词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求辛弃疾生平和他在不同人生阶段写的诗词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求辛弃疾生平和他在不同人生阶段写的诗词辛弃疾诞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苦痛。
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另一方面,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辛弃疾二十一岁参与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率两千民众参与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
一生坚决主见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详细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接受和实施。
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在各地上任他仔细革除积弊,乐观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
光复故国的宏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
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
在镇江任上,他特殊重视伐金的预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理想未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终因忧愤而卒。
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不同人生阶段的诗词一、青年时期:《汉宫春·立春日》。
作于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寓居京口时,当时刚刚成家。
此词可能是从金人占据区南归的第一首作品。
此词写民间立春日习俗,表达自己对天时人事的感受,抒发自己怀念故国的深情,以及对南宋君臣苟安江南、不思恢复的不满,并传达出时间消逝英雄无用的无限清愁。
二、青壮年时期:《菩萨蛮·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这时辛弃疾被叶衡推举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到南宋已十二年。
长期奔忙于各地州府,甚至屡遭诽谤打击,恢复中原的大志一再受阻,壮志未酬却被迫闲居。
盛唐诗歌概述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
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
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
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
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
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七绝圣手:指盛唐诗人王昌龄,他大力用七绝写作,留存下来有七十馀首绝句,约为存诗的五分之二。
他的七绝不仅数量多,质量也高,在唐人七绝诗的发展过程中据有重要地位,前人往往将他与李白并称,故有“七绝圣手”之称。
1、如何理解“盛唐气象”?盛唐诗歌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体制大备,艺术精湛,思想和艺术都超越前代而臻于唐五代诗的顶峰。
欣欣向荣的时代造就了一代人胸襟开阔、抱负远大、热情开朗、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也激起了他们入世与出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从而在内容方面形成盛唐诗歌所特有的理想主义、英雄性格和浪漫色彩,在艺术上则表现出清新自然、雄健高华、兴象超妙、声律圆融的鲜明特色。
2、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一、善于发掘与自己主观情感相契合的客观景物,抓住其特征,在写景的同时传达出微妙的心理感受,使诗情与画意达到高度的统一;二、对自然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用清新的笔调、匀润的色彩、恰当的构图在诗里表现出来;三、以禅入诗,即以独特的禅宗的审美眼光观照自然,从而特别善于发现和捕捉大自然中极细微的声响和动态,生动表现自然界的变化和内在的律动,进入常人不能达到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境界,创造出独特的优美静谧的意境。
关于刘禹锡的简介资料刘禹锡,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关于刘禹锡的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刘禹锡简介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
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
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人物生平早年生活刘禹锡,其祖先为汉景帝贾夫人之子刘胜,七代祖刘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
刘禹锡生于大历七年(772年) ,其父、祖均为小官僚,父刘绪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
他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在做诗方面,曾得当时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熏陶指点。
贞元六年(790年)十九岁前后,刘禹锡游学洛阳、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
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
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不久丁忧居家。
贞元十六年(800年),杜佑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度,辟刘禹锡为掌书记。
后随杜佑回扬州,居幕期间代杜佑撰表状甚多。
贞元十八年(802年),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
滕王阁序典故及作用滕王阁序典故及作用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滕王阁序典故及作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豫章故郡(一作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zhěn),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ōu)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彩)星驰,台隍(huáng)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qǐ)戟(jǐ)遥临;宇文新州之懿(yì)范,襜(chān)帷(wéi)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新课改课本写为“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lǎo)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níng)而暮山紫。
俨(yán)骖騑(cānfēi)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tīng)凫(fú)渚(新课标上注音为zhǔ),穷岛屿之萦(yíng)回;桂殿兰宫,即(列)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tà),俯雕甍(méng)。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yū)(有版本写作“盱”xū)其骇瞩。
闾(lǘ)阎(yán)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gě)舰迷(新课标上为弥)津,青雀黄龙之舳(zhú)。
云(虹)销雨霁(Jì),彩彻区明(云衢)。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日本遣唐使抄写版为:“落霞与孤雾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lǐ)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遥吟俯畅),逸兴遄(chuán)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è)。
黄河,既是一条自然之河,也是一条璀璨的文化之河。
几千年来,歌咏黄河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从早期黄河诗篇引发的责任和担当,到雄唐雅宋的气派,再到近现代展现出的伟大民族精神,黄河诗歌写下了民族精神、时代风貌、社会变迁。
先秦时期的黄河诗歌《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首诗,先秦时期称《诗》,它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对后世诗歌创作有着重大的影响。
《诗经》中虽然没有直接出现黄河二字,但河这个词却被多次提到,据统计,包含河的诗句总共有26处,这些作品中的河所指的都是黄河,而且描写的景物都是在黄河中下游。
比如开篇之作《关雎》便是在黄河边发生的故事。
黄河既是人们生存劳作的地方,也是活动的背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这首诗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追求,写作的主题并不是黄河,但如果少了河这个背景,诗歌就会黄河入歌、入诗、入词,由物质而精神,由具体入抽象,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内涵深广,气象万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诗词歌赋里的黄河阴都潇潇《水图》之黄河逆流南宋马远少了很多诗意。
试想一下当时的场景:河水清澈,在水草丰茂的小舟上,鸟儿们在互相唱和,人们在欢乐地劳作,大地上升腾着生命的欢乐,对美好爱情的追求自然被引发。
在这里,河是生命之源,舟是安定之地,有河有舟,爱恋的歌声自然地流淌,黄河为生活注入了一泓浓郁的诗意。
在《诗经》的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被茂盛。
于是,《诗经》中的黄河是这样的:《国风·卫风·硕人》:“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河水浩浩荡荡,哗哗地流向北方,道出了黄河原生的形态以及自强不息的伟大生命。
《国风·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
”人们在河边伐檀,黄河的水清澈平静,泛着微微的涟漪。
诗中的河流纯朴自然,构成先民生活的广阔背景,在民众眼中黄河是博大的、明媚的、善变的,有情致的、有灵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