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赋比兴
- 格式:ppt
- 大小:270.50 KB
- 文档页数:6
诗歌中的赋比兴一、赋。
赋,简单来说就是平铺直叙,把事情明明白白地说出来。
就像是一个老实巴交的人在讲故事,不拐弯抹角。
赋这种手法的好处呢,就是能够清晰地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让读者很容易理解故事或者场景的基本情况。
它就像是盖房子打地基,先把基础稳稳地铺好,这样后面不管是抒情还是议论,都有了坚实的依靠。
二、比。
比呢,就是打比方。
诗人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总是把一个东西比作另一个东西,让我们对这个东西有更深刻、更形象的理解。
还有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把愁比作一江春水,这愁可就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抽象的愁了。
我们能想象到那江水滔滔不绝,无尽头的样子,就像李煜的愁一样,绵绵不断,汹涌澎湃。
比这种手法就像是给诗歌加上了魔法,让那些原本枯燥、抽象的东西变得生动有趣、栩栩如生。
三、兴。
兴就有点像抛砖引玉。
诗人先说起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可能看起来和后面要表达的主题没什么直接关系,但其实是为了引出后面真正想说的内容。
再比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先写桃花开得那么艳丽,然后引出女子出嫁。
桃花盛开的美景就像是给女子出嫁这件事披上了一层美丽的外衣,让整个氛围都变得喜气洋洋的。
兴这种手法很巧妙,它像是在诗歌的开头设下了一个小悬念,吸引着我们继续读下去,去发现它和后面内容之间那种微妙的联系。
赋比兴这三种手法就像是诗歌的魔法棒,诗人用赋来搭建骨架,用比来增添血肉,用兴来开启诗意的大门。
它们让诗歌变得丰富多彩,充满魅力,让我们在阅读诗歌的时候,既能了解到具体的事情,又能感受到生动的形象,还能沉浸在那美妙的意境之中。
诗经中赋比兴的含义“诗经”,又称“小雅”,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韵文诗歌集,其社会政治文化思想内容均及其丰富,因此有着深远的文化影响力。
其中,“赋比兴”在诗歌创作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诗歌的结构形式。
“赋比兴”是运用一种比喻,将某物与另一物进行对比,表现出彼此之间的不同之处,而且这种比喻有一定的深度,真正能有效表达出作者理解世界的视角。
“诗经”中的“赋比兴”从语法结构上来看,明显体现出其“比赋”结构的特点,即用一个比喻的形式表达出自然的景物,亦或人的心情和品行。
例如,《草》中说“草芊芊,出阴中;柳媚媚,影参差。
”(“草”原文)这里,作者用“草芊芊”“柳媚媚”比拟了草木生长的情景,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一般,能深切体会到草木茂盛、章立自然生机勃勃的美妙景象。
“赋比兴”也体现出中国古代以自然为本体论思想,即自然是人类对事物的理解和表达的原型,任何事物的变化均与自然界的变化有关。
例如,《垂拱》中说“望人来,不见来;正当阳,落阴雨。
”(“垂拱”原文)这里,用“正当阳”比作“落阴雨”,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象,但又是内在相关的,这正反映了中国古代“自然为本体论”思想的体现。
“诗经”中的“赋比兴”,在社会政治文化思想上也有着明显的影响力。
例如,《蓼花》中说“蓼花开,开瑟瑟;不人,归卧林。
”(“蓼花”原文)作者用花朵的生长描写了一般人在遭受苦难时的表现,把人与花的心理状态作了深度的比拟,不仅反映出古代汉族的社会和文化思想,而且也暗示着作者对于社会正义的强烈呼唤。
在“诗经”中,“赋比兴”所表现出的有益内容,给我们后人带来了无尽的精神安慰与启迪,它让我们了解到,在古代社会政治文化思想中,自然是人类对事物的理解表达的原型,自然的变化和人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我们也要做到今人今事,时刻以自然环境来指导我们的思想行为,用自然界的景象来审视自己的精神状态,进而做到自我的完善与提升。
总之,诗经中使用的“赋比兴”,在古代社会政治文化思想上都有着深远而重要的影响力,其表达自然之美以及社会正义等思想,使得这些古老的诗歌具有无穷的情感深度和文化哲理,能够激发和启迪读者,这也是“赋比兴”之所以受到广泛赞誉的原因。
赋比兴指的是诗歌的三种表现手法赋,就是说事。
比,就是打比方。
兴,就是联想。
1、赋
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2、比
赋比兴是我国三种传统的手法,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3、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赋、比、兴是《诗经》中运用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也是中国古代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归纳出来的诗歌表现手法,它们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对赋、比、兴手法的详细解释及举例:赋定义:赋就是铺陈直叙,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结合在一起用。
它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也可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能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举例:《豳风・七月》集中运用了赋的手法,按照季节物候变化的顺序,铺叙了农家一年四季的生活,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详细描述了每个月的气候、人们的劳作以及生活状态。
《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通过铺陈排比,细致地展现了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以及行军途中的情景。
比定义:比就是类比、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助一个事物作类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观点。
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能使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传神。
举例:《卫风・硕人》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连续用“柔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蝤蛴”喻美人之领,“瓠犀”喻美人之齿,“螓首蛾眉”喻美人之容貌,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庄姜的美丽。
《诗经・小雅・鹤鸣》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雕琢玉器,比喻借助外力来提高自己或帮助自己改正缺点。
兴定义:兴又多称为“起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兴一般用于诗歌的开头,所借之物与下文所咏内容有一定联系,可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诗词曲中的赋比兴,一般来说,诗中赋比兴兼用,词中比兴多于赋,曲中赋比多于兴。
以下分别论述。
一、《诗经》中的赋《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朱熹《诗集传》:赋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殊知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
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
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
二、《诗经》中的比兴《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郑玄《毛诗笺》:蒲以喻所说(悦)男之性,荷以喻所说(悦)女之容体也。
三,赋比兴表现手法的作用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
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
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
《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
”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
赋比兴的手法和举例
赋比兴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
赋
赋是直铺陈述,是基本的表现手法。
例子
•《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唐诗·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比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是比喻之意。
例子
•《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唐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兴
兴又多称为“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子
•《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唐诗·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赋比兴三种手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运用,相辅相成,使诗歌的表现力更加丰富。
以下是一些综合运用赋比兴手法的例子:
•《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在在藻,鲂鲤跃之。
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
”
•《唐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运用赋比兴的诗句举例
嘿,你知道吗?赋比兴那可是诗歌里超级厉害的手法呢!就拿“关
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说吧,这就是典型的用了
起兴的手法呀。
雎鸠鸟在河边欢快地叫着,这不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
后面君子对窈窕淑女的追求嘛,多妙啊!再看看“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这里把那些贪婪的剥削者比作硕鼠,形象又生动,让我们一下子
就感受到了百姓对他们的痛恨,这就是比呀。
还有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用那鲜艳盛开的桃花来比喻新娘子
的美丽和娇羞,哇,是不是脑海中立马就有画面啦?这就是赋比兴的
魅力呀!你想想,要是诗歌里没有这些手法,那该多无趣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不也是一种巧妙的运用嘛。
把洒在
地上的月光比作霜,一下子就营造出了那种清冷的氛围,让我们仿佛
身临其境。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比作剪刀,
多新奇的想法呀,让我们对春风的力量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哎呀呀,赋比兴真的是让诗歌变得丰富多彩、充满魅力呀!每一个
运用了赋比兴的诗句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星星,在诗歌的天空中闪耀着
独特的光芒。
它们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想法,让我们
与诗人产生共鸣。
难道你不这么觉得吗?赋比兴真的是诗歌的灵魂呀,没有它们,诗歌就少了好多趣味和韵味呢!。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据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即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即臂喻;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为了引起下文。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
它提纲挈领地记述了春秋时代242年间的大事,作者重在考察国家政事的成败得失,总结兴亡治乱的历史教训,反映出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鲜明思想倾向性。
《春秋》记事简约,平实,一字之中往往寓褒贬,别善恶,这就是为人乐道的“微言大义”和“春秋笔法”。
建安是东汉献帝的年号,以建安为中心的汉末魏初这一时期,文坛上出现了以三曹父子,“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为代表的作家群体,其创作具有统一的文学特征。
有相同的创作题材:汉末的动乱,社会的灾难,人民的痛苦;有相同的创作原则:《诗经》与汉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有相同的情感意志:悲时忧世,渴望建功立业;有相近的风格:慷慨悲凉。
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稳定地位。
这种从内容到形式的变化,开一代诗风,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
骈文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文体,是散文逐渐俪化的产物。
它脱胎于汉赋,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
其特点是讲对偶,讲文采,讲用典,后来又虽上讲平仄,讲声律。
句式整齐,多用四六句式,又称“四六文”。
“上官体”是出现在初唐时期的一种诗歌体裁,因诗人上官仪大量创作这类诗歌而得名。
其特点是继承南朝形式主义诗风,风格上以“绮错婉媚为本”。
古文运动是发生在唐德守贞元到宪宗元和(公元785年——820年)这二三十年间的一次文体革命。
由韩愈、柳宗元共同倡导。
古文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文以载道,也就是要求用散文阐明儒道的基本宗旨,摆脱骈偶体裁的束缚,让形式为内容服务。
由于参加的人数多、目标明确,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创作实践,在当时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文学思潮,使古文运动对骈文取得了压倒的优势,对后代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表现手法赋比兴的含义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其中有许多表现手法,其中之一是赋比兴。
赋比兴是一种比喻手法,即将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以此来表达思想或情感。
这种表现手法在诗经中非常常见,可以用来描述自然界的美丽、人类的情感或描述某些抽象的概念。
例如,在诗经《小雅》中有这样一首诗:“山之高,谷之深,贫贱之交,载笑载语”。
在这首诗中,作者将贫贱之交比作山之高和谷之深,表示贫贱之交是一种深深的现象。
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并且还能使诗歌更加生动。
浅谈《诗经》“赋”、“比”、“兴”对后世诗歌的影响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它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诗经”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下面分别来说说它们的含义。
“赋”,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郑玄在《周礼》注言:“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者。
凡言赋者,直陈君之善恶,更假外物为喻,故云铺陈者也。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赋就是直接叙述写作事物的方法,它不借助于更多形象化的修辞手段,而是直截了当地铺陈叙述,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地叙述出来,给人们以明确、完整、清晰的印象。
“比”,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则是用其他的事物作比拟或譬喻的写作方法,它是用形象的事物来打比方,增强诗的感染力。
“兴”,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兴是一种先借自然界的事物起个头,然后借以联想,写出诗人内心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诗经》中运用兴的方法大致有三种:一是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周南·桃夭》中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桃之夭夭,其叶蓁蓁”来比喻青春少女,赞美她的美貌,祝福她婚姻美满。
且又烘托出少女出嫁时的欢乐气氛。
二是起创造意境,烘托气象的作用如,《秦风·蒹葭》中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等景物渲染出一种凄远气象,以此来烘托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写芦苇上霜露的变化来暗示时光的流逝,使人意会到他(她)已经在秋水畔徘徊了一个清晨。
三是起协调韵律的作用如,《秦风·黄鸟》中三章的开头都是“交交黄鸟,止于棘”“交交黄鸟,止于桑”“交交黄鸟,止于楚”,与下文控诉殉葬制度没有什么联系,它只起到协调韵律的作用。
这是对“兴”的浅析。
其实,《诗经》中的赋、比、兴往往都是结合使用的,有的一首诗赋比兴都有,有的一首诗或赋、比连用,或比、兴连用,或赋、兴连用。
它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诗歌的表现艺术,对后世诗歌的传承影响深远。
我对诗经赋比兴的认识
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这三种艺术修辞手法涵义非常丰富,它往往能够利用非常简约、朴素的词句和意象,就能够打造出非常丰富和立体的含义和情感倾向。
赋、比、兴也是《诗经》中最基本、独特的艺术手法。
“赋”就是直接陈述铺叙或描写,比是比喻、类比,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借由其他的事物来引出所要吟唱、赞颂的事物。
对全诗常可以起到联想、象征和烘托气氛的作用。
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经》的艺术表现,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我国辉煌灿烂文化中的三朵艺术表现之花。
“赋比兴”的现代诗学含义及其现代有效性“赋”是指诗歌,“比”是指对比,“兴”是指激励,“赋比兴”是一种推进诗歌表达发展的艺术思想,也是一种以演变模式为特点的新型抒情诗术风格。
赋比兴强调通过形象和景象的对比表达的方式来启发读者的情感,进而激发读者的创造性思考,以引发读者的反思、联想并传递诗歌的主题。
因此,现代赋比兴流派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以其丰富的形象和技巧,形成了一种现代化、特色强烈的抒情诗风。
一种现代赋比兴流派文学的特点是尊重个人声音。
现代赋比兴诗歌表现的是一种个人的内心情感,因此诗人不仅要用笔去写出自己的情感,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精炼和把握,创造出真实而感人的文学形象,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同时,作者还要借助景物的对比、手法的变换和文字的运用来表达诗歌的主题,从而表达一种疏远与景物、人物之间的深刻关系。
有时,诗中还可以看到作者对人生百态和无常的思考,这使得作品更富有哲理性,从而使得现代赋比兴流派文学更有文学价值。
除了文学价值外,现代赋比兴流派的现代有效性也是一个重要话题。
首先,赋比兴的风格开放而具有弹性,在表达上更加自由,这使得它能与现实生活相匹配,更能满足当今人们在情感上的需求,使得诗歌文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从而更能吸引读者。
其次,赋比兴诗风所表现的内容丰富而宽泛,诗歌以其自然、细腻的表达方式,不仅能够体现关于人生、自然、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而且还能够把诗歌内容融入社会生活,抒发人们的思想、情感、体验与感知,从而提升普罗大众对文学的兴趣。
最后,赋比兴流派文学在实践中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比如,通过多种文学的融合,诗人可以让抒情诗、文言文、戏剧等融合在一起,将抒情文学和文言文相结合;以及利用艺术表演等方式,把诗歌宣扬出去,把诗歌变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以此拓展诗歌的影响力,提高社会文学的意识和关注度,从而向更多人展示诗歌文学的美妙,同时开启一个新的诗歌文学时代。
总之,赋比兴诗歌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和现代有效性,是一种具有挑战性和浩瀚性的新型诗歌文学艺术思想,它的存在使诗歌的表达受到更多关注,使诗歌的内容创新,同时它也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百态,丰富我们生活的情感体验和文学体验,同时也能够激发读者的创造性思考,培养读者的美学意识,促进社会文学的发展。
关于诗经的赋比兴
《诗经》中的赋比兴是三种主要的表现手法,它们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赋,就是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正面描写的手法。
在《诗经》中,赋常常用于描绘自然风景、动物、人物形象等,如“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周南·卷耳》)这首诗就运用了赋的手法,直接描述了采摘卷耳的场景,表达了怀人的情感。
比,就是用比喻的手法来描写事物。
在《诗经》中,比常常用比喻物与被比喻物的相似之处来表达情感或描绘事物。
例如,“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郑风·野有蔓草》)这里用“婉如清扬”来比喻女子的美丽,表达了对她的赞美之情。
兴,就是通过引出所咏之物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或描绘事物。
在《诗经》中,兴常常用于开头,用来塑造一种氛围或情感,然后再引出所咏之物。
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周南·关雎》)这里先引出雎鸠鸟的叫声,再引出淑女和君子的爱情故事,营造出一种浪漫的氛围。
总的来说,《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它们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