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比兴
- 格式:ppt
- 大小:404.50 KB
- 文档页数:24
赋比兴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三大表现手法。
赋是直铺陈叙述,比是比喻,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这里举一个七言诗的例子,这首诗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宋·陆游)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这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将少年时和老年时对学习的态度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学习的热爱和追求。
同时,通过赋的手法,直接描绘了秋夜的学习场景,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心境。
而兴的手法则没有明显体现在这首诗中,但我们可以通过诗的开头“三更灯火五更鸡”来想象,诗人是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感受到了凉爽的秋意,从而引发了他的思考。
文学常识什么是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常识何谓“风、雅、颂、赋、比、兴”编者按:小编为大家收集了“文学常识何谓“风、雅、颂、赋、比、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何谓“风、雅、颂”,“赋、比、兴”?何谓“风、雅、颂”,“赋、比、兴”?所谓风、雅、颂,是指《诗经》按音乐划分的三个类别。
“风”,是指国风,即西周时期各国的民间歌谣。
“雅”,是周王京畿的乐歌,周王京畿被周人称为夏,古代雅、夏通用,故有此称。
“雅”分大雅、小雅,意与后世的大曲、小曲相近。
“颂”,是形容、赞颂的意思,是当时统治者进行祭祀时的乐歌。
所谓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
“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不用比喻。
“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
“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
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地主要形象化方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至深至远的影响。
以上就是为大家提供的“文学常识何谓“风、雅、颂、赋、比、兴””希望能对考生产生帮助,更多资料请咨询中考频道。
20xx高考语文备考中几个关键时间点的把握摘要:为大家带来20xx高考语文备考,希望大家喜欢下文!高考备考中的几个关键时间点的把握与安排第一,时间安排。
高考备考中几个关键时间点的把握与安排,同学们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能够做到从整体上掌握。
高一高二是细致全面备考积累丰富细节的阶段;20xx年6、7月份是明确高三要求,布置暑假任务的阶段;8月是完成暑假任务的阶段。
从9月份开学到20xx 年期末统测,同学们要跟着老师进入全面复习的阶段;20xx年寒假,是明确自己薄弱环节,反思内省的阶段。
到了明年2月份至4月份,做到突出难点;4月份至5月份,注意突出重点;从5月份开始至高考之前,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需要全面查漏补缺,进入临考状态。
第二,学生对细节的理解与积累。
一件事做的好或者不好不是概念问题,是细节问题。
要想把一件事,做好,做的更好,甚至做到极致,很多时候不是靠一个想法,一个理解就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而是看对这件事积累了多少细节。
赋比兴简述赋比兴【释义】赋:平铺直叙,开门见山。
比:比喻。
兴:起兴,先言他物。
借它物来引出所要描绘的事物的描写。
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
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
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今人普遍认为“风、雅、颂”是关于《诗经》内容的分类;“赋、比、兴”则是指它的表现方法。
“赋、比、兴”之说提出后,从汉代开始两千多年来,历代都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和论述,但在具体的认识和解说上,一直存在着各种分歧意见,众说不一。
汉代对赋、比、兴的解释:汉代解释“赋、比、兴”最具有代表性,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是郑众和郑玄两家。
郑众说:“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
”(《毛诗正义》引)他把“比兴”的手法和外在世界的物象联系起来,认为“比”是修辞学中以此物比彼物的比喻手法,“兴”是“起也”,即托诸“草木鸟兽以见意”的一种手法。
论述虽较简单,但总的说,是抓住了“比兴”这一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的特点的。
郑玄的解释则不同,他认为:“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
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毛诗正义》引)这里,除了讲“赋”的特点是表现手法上的铺陈其事,比较符合实际外,其他的解释则都跟政治、教化、美刺联系起来,这就把一定的表现手法看成了某一特定文体的特征,不免牵强附会。
《毛传》、《郑笺》中对于《诗经》的解释,常常在径情直遂的诗歌中,离开艺术形象去寻求有关君臣父子的“微言大义”,例如把爱情诗《关雎》说成表现“后妃说乐君子之德”等,和这种对于“赋、比、兴”的穿凿曲解,是有直接关系的。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据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即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即臂喻;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为了引起下文。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
它提纲挈领地记述了春秋时代242年间的大事,作者重在考察国家政事的成败得失,总结兴亡治乱的历史教训,反映出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鲜明思想倾向性。
《春秋》记事简约,平实,一字之中往往寓褒贬,别善恶,这就是为人乐道的“微言大义”和“春秋笔法”。
建安是东汉献帝的年号,以建安为中心的汉末魏初这一时期,文坛上出现了以三曹父子,“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为代表的作家群体,其创作具有统一的文学特征。
有相同的创作题材:汉末的动乱,社会的灾难,人民的痛苦;有相同的创作原则:《诗经》与汉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有相同的情感意志:悲时忧世,渴望建功立业;有相近的风格:慷慨悲凉。
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稳定地位。
这种从内容到形式的变化,开一代诗风,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
骈文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文体,是散文逐渐俪化的产物。
它脱胎于汉赋,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
其特点是讲对偶,讲文采,讲用典,后来又虽上讲平仄,讲声律。
句式整齐,多用四六句式,又称“四六文”。
“上官体”是出现在初唐时期的一种诗歌体裁,因诗人上官仪大量创作这类诗歌而得名。
其特点是继承南朝形式主义诗风,风格上以“绮错婉媚为本”。
古文运动是发生在唐德守贞元到宪宗元和(公元785年——820年)这二三十年间的一次文体革命。
由韩愈、柳宗元共同倡导。
古文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文以载道,也就是要求用散文阐明儒道的基本宗旨,摆脱骈偶体裁的束缚,让形式为内容服务。
由于参加的人数多、目标明确,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创作实践,在当时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文学思潮,使古文运动对骈文取得了压倒的优势,对后代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定义的赋比兴名词解释赋比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修辞技巧,也是朱熹所提出的一个概念。
在朱熹的经义学说中,他将赋比兴定义为一种通过类比和比喻的方式来解释名词含义的方法,以增加对词义的了解和赏析。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对朱熹定义的赋比兴进行详细解释,并探讨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和价值。
朱熹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经学家,他对于经义学说的研究和修辞学的探讨都有深远的影响。
赋比兴是朱熹在经学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通过运用类比和比喻的方式,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名词的内涵和外延。
朱熹在《周易集注》中说道:“赋之言也,比喻之曰能。
”他认为赋比兴是理解和解释名词的一种有效方法。
那么,什么是赋比兴呢?顾名思义,赋比兴可以理解为通过赋与比喻的方式来解释名词的意义。
在朱熹的理论中,赋是一种从近义词出发,通过对比和类比来解释名词含义的方法。
比兴则是一种通过与其他事物进行类比来解释名词的含义的方法。
这两种方法相互结合,能够更加准确地阐述名词的意义,使读者对其有更深入的体会和理解。
赋比兴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在经典文学中,赋比兴常常被用来解释难以理解的名词和事物。
比如,在《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来描述宝玉对黛玉的感情:“黛玉如何,宝玉心中自然明白。
所画设映的这些情事,不过假借凤姐和秦氏等人,类贴在黛玉的身上,以此抒发宝玉不朽的情思。
”通过将宝玉对黛玉的感情与凤姐和秦氏等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曹雪芹在文中巧妙地抒发了宝玉深厚的情感。
除了文学创作中的应用,赋比兴在其他领域也有重要的价值。
在教育领域,赋比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名词。
通过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事物进行类比,可以使学生更加具体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在商业领域,赋比兴可以用来帮助企业更好地传达产品的特点和优势。
通过将产品与其他具有类似特点的事物进行类比,可以更好地向消费者传递产品的价值观和特性。
然而,赋比兴也有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当赋比兴应用不当时,可能会造成误解和困惑。
赋比兴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赋比兴不?赋比兴啊,那可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宝
贝呀!就好比是文学世界里的魔法棒。
赋呢,简单说就是直接描述,就像你看到一个超级美丽的花园,你
直接说:“哇,这花园里有好多五颜六色的花呀,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这就是赋呀!你想想,这不就是直接把看到的东西给说出
来了嘛。
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直接就描写了明月的景象。
比呢,就是打比方啦!就好像你说某人笑起来像朵花儿一样,这就
是用花来比喻那个人的笑容呀。
比如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
剪刀”,把春风比作了剪刀,多形象啊!
兴呢,有点像个引子,引出后面要说的事儿。
就好比你看到天上的
云很漂亮,然后就想起了小时候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时光。
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先写雎鸠,然后引出后面的爱情故事呀。
哎呀呀,赋比兴这三样可真是太有意思啦!它们就像三个好伙伴,
在文学的大森林里一起玩耍,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精彩的故事和美妙的
诗句。
你再想想那些经典的诗词,是不是很多都用到了赋比兴呀?它
们让那些诗词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感人。
你难道不觉得赋比兴真的
是超级神奇的存在吗?
我的观点就是,赋比兴是文学创作中非常重要的手法,它们让文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我们应该好好去欣赏和学习它们呀!。
简述古代文论中赋比兴的含义赋比兴是中国古典文论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的最初形态出现于汉代,并在宋明元代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对中国古代文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此为主题,对赋比兴的含义进行阐述。
赋比兴指的是文字所展现出的象征性的、深刻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意象。
它们通常用以比喻人性,表达高级精神,创造出朴素而又非凡的文学形式,从而激发原始的情感。
《诗经》中就有许多有关赋比兴的诗句,例如“山间苍松芳草,春叹弹按如丝”。
这句诗中,作者将山间苍松被描绘成它们真实的形状,同时又用“如丝”来比喻它们细长的形态,从而使这个形象更加生动,同时也表达了春天的美丽和浓郁的情感。
古代文论家建立起了一系列关于赋比兴的理论,是对赋比兴的一个系统的研究。
晚唐诗人张九龄就认为,“赋比兴,应在俐湛之中,形容事物的形态,而又显出事物的关联,其美所在也。
”这表明,赋比兴不仅仅是诗人为了表达其心意而拟出的形象,而且也要求形象的描述要具有精细的触觉,以展示出事物之间的关联,并使之更加生动。
宋代文论家司马光也认为,“赋比兴其实乃文字之中把此比彼,当此比彼,就经过一种内部的传达,去表达一种深层次的意义。
”这里文字中的“此比彼”,是指文字中形容的比喻,它既表达了一种雅言婉语,又表达了一种抽象的概念。
司马光还指出,赋比兴“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经过拟处,融为一体,得以自然的表达,从而直接传达出一种深刻的艺术感受”。
赋比兴既表达了文学中的抽象艺术,也表达了一种抽象概念,这两者都是通过比喻、拟人、形象来描绘出来的。
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美学思想,而且也为中国文学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表现方式,令中国文学文体多样化,使其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
总之,赋比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表现了古代诗人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精神,也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中国的文学艺术精神得以发扬光大。
诗歌中的赋比兴一、赋。
赋,简单来说就是平铺直叙,把事情明明白白地说出来。
就像是一个老实巴交的人在讲故事,不拐弯抹角。
赋这种手法的好处呢,就是能够清晰地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让读者很容易理解故事或者场景的基本情况。
它就像是盖房子打地基,先把基础稳稳地铺好,这样后面不管是抒情还是议论,都有了坚实的依靠。
二、比。
比呢,就是打比方。
诗人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总是把一个东西比作另一个东西,让我们对这个东西有更深刻、更形象的理解。
还有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把愁比作一江春水,这愁可就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抽象的愁了。
我们能想象到那江水滔滔不绝,无尽头的样子,就像李煜的愁一样,绵绵不断,汹涌澎湃。
比这种手法就像是给诗歌加上了魔法,让那些原本枯燥、抽象的东西变得生动有趣、栩栩如生。
三、兴。
兴就有点像抛砖引玉。
诗人先说起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可能看起来和后面要表达的主题没什么直接关系,但其实是为了引出后面真正想说的内容。
再比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先写桃花开得那么艳丽,然后引出女子出嫁。
桃花盛开的美景就像是给女子出嫁这件事披上了一层美丽的外衣,让整个氛围都变得喜气洋洋的。
兴这种手法很巧妙,它像是在诗歌的开头设下了一个小悬念,吸引着我们继续读下去,去发现它和后面内容之间那种微妙的联系。
赋比兴这三种手法就像是诗歌的魔法棒,诗人用赋来搭建骨架,用比来增添血肉,用兴来开启诗意的大门。
它们让诗歌变得丰富多彩,充满魅力,让我们在阅读诗歌的时候,既能了解到具体的事情,又能感受到生动的形象,还能沉浸在那美妙的意境之中。
诗经文体之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
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其中一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后再用赋。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
汉乐府和汉代一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
比比就是类比(赋比兴中比的意思是类比,不同于网络上流传的比喻,其中类比与比喻的详细差别请另行查询,这里不作赘述)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体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类比一般说,用来作比的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
《诗经》中比的运用很广泛,比较好理解。
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
《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兴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拓展】诗经赋比兴赏析第一我们来说说什么是"兴"?“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兴”也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赋比兴的内涵
(1)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赋是《诗经》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
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A.直接叙事的如:《七月》
B.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都是如此。
(2)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A.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等。
(3)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
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到起韵的作用。
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起彼伏的水鸟和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如《唐风•山有枢》。
赋比兴的理解赋比兴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通过对事物进行类比,将抽象的概念或抽象的事物用具体的形象来描绘,以达到更加生动形象的效果。
在文学创作中,赋比兴常常被用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下面我将通过几个例子来说明赋比兴的理解。
我们来看一个著名的赋比兴的例子: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通过对狂人与白蚁的比较,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荒谬和虚伪。
在小说中,鲁迅将狂人比作一只被白蚁围攻的巨兽,白蚁象征着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通过这个比喻,鲁迅生动地展现了封建社会的丑陋和破败,使读者对封建制度产生深思。
我们来看另一个赋比兴的例子: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将黛玉比作一只悲鸣的凤凰,以突出她的矛盾和悲伤。
黛玉有着高贵的出身和聪明才智,但她却生活在一个虚伪和残酷的世界中。
通过将黛玉比作凤凰,曹雪芹展现了黛玉的矛盾心理和悲伤命运,使读者对她的遭遇产生同情和共鸣。
我们来看一个现代文学作品中的赋比兴的例子: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余华通过将主人公福贵比作一棵不倒翁,揭示了他顽强生命力和对抗命运的精神。
福贵经历了种种磨难和苦难,但他始终坚强不屈,像一棵不倒翁一样,屡次倒下又屡次站起来。
通过这个比喻,余华表达了人类对生命的坚守和对命运的抗争,使读者对福贵的人生经历产生共鸣和敬佩。
我来举一个生活中的赋比兴的例子:假如我们把生活比作一本书,那么每个人就是这本书中的一个角色。
有的人在书中只是一个小配角,默默无闻;有的人则是主角,引领着整个故事的发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
有些人的故事平淡无奇,有些人的故事则引人入胜。
通过将生活比作一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更好地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赋比兴是一种十分有效的修辞手法,它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在文学创作中,赋比兴常常被用来揭示社会问题、展现人物形象、传达主题思想。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赋比兴的思维方式,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
风雅颂赋比兴分别什么意思
“风雅颂赋比兴”分别指的是:“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
“比”: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风、雅、颂、赋、比、兴,起源于诗经,合称“六义”。
出自《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
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
《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
《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
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
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
但是没有情诗。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