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1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
2. 能够运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3. 学会通过实验探究物体速度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学会用图表和数学方法表达和分析运动速度数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等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速度的变化规律。
难点:速度的实验探究,速度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尺子、计时器、滑轮组、小车等。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展示不同运动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运动物体的快慢。
2. 探究速度的概念:提问:如何描述一个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3.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 / t解释公式中各符号的含义,并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计算速度。
4. 速度的变化规律:讲解物体在不同情况下速度的变化,如加速度、减速度等。
5.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速度,并记录数据。
6.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如绘制速度-时间图,计算平均速度等。
五、课后作业1. 请用速度描述下列运动场景:a. 一名运动员100米短跑比赛。
b. 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
2. 完成实验报告:测量小车在不同斜度下的速度。
3. 复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拓展1. 介绍速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交通运输、体育竞技等。
2. 引导学生思考速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七、课堂小结2. 强调速度在描述物体运动快慢时的应用,以及实验数据处理的重要性。
八、评价与反思1.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九、教学计划安排1. 下一节课内容:运动的位移和时间关系2. 教学目标:理解位移的概念,掌握位移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位移描述物体的运动。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重/难点重点: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平均速度只能粗糙描述质点运动的快慢,而瞬时速度能更准确地描述质点运动的快慢。
速度是矢量,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平均速度中,速度方向也与位移方向相同。
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质点在那一时刻的运动方向。
速率是标量,是指速度的大小。
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是不同的,前者跟位移相关,后者跟路程相关。
难点分析:根据平均速度的表达式x v t∆∆=利用微分的方法引出了瞬时速度的定义:为了使描述精确些,可以把t ∆取得小一些,物体在从t 到t t ∆+这样一个较小的时间间隔内,运动快慢的差异也就小一些。
t ∆越小,运动的描述就越精确。
当t ∆非常非常小时,我们把x t∆∆称做物体在时刻t 的瞬时速度。
突破策略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有何不同,又有何联系?坐标用来表示位置,坐标的变化量表示位移,比如,我在起点的位置、我在终点的位置或我在全程中点的位置(50 m 处)等,都可以在建立坐标系后用坐标上的点来表示,而在我从起点跑到终点的这段过程中,我的位移可以用起点和终点间的坐标变化量来表示。
课件投影图,让学生观察,用数轴表示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能否用数轴表示时间的变化量?[思考与讨论]1.图中汽车(质点)在向哪个方向运动?2.如果汽车沿x 轴向另外一个方向运动,位移Δx 是正值还是负值?汽车在沿x 轴正方向运动,图示汽车从坐标1x =10 m ,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到达坐标2x =30 m 处,则21x=x -x =30 m-10 m 20 m =,位移Δx >0,表示位移的方向沿x 轴正方向。
我们的这种数学表述是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相一致的,比如,汽车沿笔直的公路向东行驶,我们可以规定向东作为x 轴的正方向,来讨论汽车的位置和位移。
例1. 绿妹在遥控一玩具小汽车,她让小汽车沿一条东西方向的笔直路线运动,开始时在某一标记点东2 m 处,第1s 末到达该标记点西3m 处,第2s 末又处在该标记点西1m 处。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如何描述运动速度,使用形容词和副词的方法;2. 帮助学生理解运动速度快慢与强弱的关系;3.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如何使用形容词和副词来描述运动速度;2. 难点:如何理解运动速度快慢与强弱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观察不同运动的速度,学习如何描述;2. 模拟法:模拟不同运动的速度,体验运动的快慢差异;3. 演练法:通过游戏和练习,加深对速度描述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内容1. 形容词和副词快:rapid, fast, quick, swift慢:slow, leisurely, sluggish, gentle还可以使用一些修饰词,如very、quite、extremely等来修饰形容词,表达更具体的速度。
2. 运动速度的描述不同运动速度的描述不同,下面列举几项常见的运动:游泳:快速游泳,迅速前行;慢慢地划水,轻松地享受游泳的乐趣。
跑步:轻快地飞奔,显现出强大的气势;慢跑,步伐轻盈,享受跑步的乐趣。
篮球:快速奔跑,灵巧地运球,速度非常快;慢慢地运球,技术纯熟,非常稳重。
乒乓球:快速地挥拍,速度迅猛,技术高超;慢慢地挥拍,准确无误,非常细致。
3. 运动速度的快慢与强弱的关系运动速度快并不代表强大,快速运动可能会是耗费更多精力的运动,在运动员无法坚持的情况下快速反应减弱。
速度快慢并不代表运动的强弱,有些运动需要速度,有些运动需要力量,需要适应不同的场景。
五、教学过程1. 明确教学目标。
2. 通过观察和模拟,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形容词和副词来描述运动速度。
3. 实践游戏,加深对不同运动速度的理解。
例如,学生进行游泳比赛,比赛中要求进行快速游泳、慢慢划水等不同速度的游泳方式,最快到达终点的同学胜出。
4. 让学生思考运动速度快慢与运动强弱的关系,分组讨论,在班级公共场合对自己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报。
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的概念。
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1.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体验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2.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3.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平均速度的局限性.4.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逐渐领会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关系,同时初步领略极限的思想并初步领会数学与物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而直接给出瞬时速度的定义.5.会通过仪表读数,判断不同速度或变速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2.了解从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学与物理间的关系.3.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4.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二、教学内容剖析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运动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物理量,理解各种速度的含义,有助于后边加速度的学习。
教材进一步说明如何用坐标和坐标的变化量来表示物体的位置和位移,为速度概念的叙述作好准备。
教材的重点是速度,从平均速度引入,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过度到瞬时速度,说明瞬时速度表示物体在时刻t的速度。
教材最后说明速度的应用,特别以“STS”栏目形式从一个侧面说明速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本节课教学重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区别.本节课教学难点:1怎样由速度引出平均速度及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2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及在运动中瞬时速度是怎样确定的.三、教学思路与方法STS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而不仅仅是科学在技术中的应用。
本节教材在“STS”栏目中设置了“速度与现代社会”的文章。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运动快慢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1.2 教学内容: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运动快慢的相对性。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
1.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日常生活中对运动快慢的观察和描述。
2. 讲解速度的定义:速度是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距离。
3. 示例计算: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计算速度。
4. 讨论运动快慢的相对性:不同的参照物会导致不同的速度感知。
第二章:速度的计算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速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距离/ 时间。
不同单位的速度表示。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练习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速度计算方法。
提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速度计算解决。
2.4 教学步骤:1. 讲解速度计算公式:速度= 距离/ 时间。
2. 介绍不同单位的速度表示:米/秒、千米/小时等。
3. 练习计算速度: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计算速度。
4. 解决问题:让学生运用速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速度和时间的关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运用速度和时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速度和时间的关系:速度= 路程/ 时间。
不间下的速度变化。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实验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提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速度和时间的关系解决。
3.4 教学步骤:1. 讲解速度和时间的关系:速度= 路程/ 时间。
2.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不间下的速度变化。
3. 练习解决问题: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速度和时间的关系解决。
第四章:速度和距离的关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速度和距离的关系。
培养学生运用速度和距离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速度和距离的关系:速度= 距离/ 时间。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三、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主备教师:曾光芬一、内容与解析1、内容:速度的概念、速度的定义式、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2、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速度指的是速度的概念、速度的定义式、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其核心是速度的概念和定义,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对位移的理解。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速度,在本章第二节中已经学习过位移,本节课的内容速度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
由于它还与力学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重要的地位,并有一定的作用,是本学科的核心内容。
教学的重点是区分速度和速率,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对位移和路程要区分,速度是矢量,注意速度的方向。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1、目标定位(1)了解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2)理解速度的概念。
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3)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4)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2、目标解析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大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或某段位移S)内的平均快慢与运动方向(运动速度)。
瞬时速度描述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简称速度。
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速度的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初中学过的速度与现在的矛盾。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定义入手,其中关键是注意对位移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问题1: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例题1 如图1所示,一辆小汽车从位置A运动到位置B,坐标系已建立好,则这辆小汽车在A点的位置坐标为___100m,在B点的位置坐标为_-200_ m,从A到B的过程中坐标的变化为___-300_____ m.图1变式练习1 在x轴上,质点的位移可以用坐标变化量Δx来表示,Δx的大小表示位移的__大小___,Δx的_正负______表示位移的方向.问题2:速度和速率?例题2 对于各种速度和速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A.速率是瞬时速度的大小B.平均速率是平均速度的大小C.速度是矢量,平均速度是标量D.平均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变式练习2 甲、乙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匀速运动,设向右为正,甲质点的速度为+2 m/s,乙质点的速度为-4 m/s,则可知(ACD)A.乙质点的速率大于甲质点的速率B.因为+2>-4,所以甲质点的速度大于乙质点的速度C.这里的正、负号的物理意义是表示质点运动的方向D.若甲、乙两质点同时由同一地点出发,则10 s后甲、乙两质点相距60 m师生活动:(一)速度1.定义: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速度的定义、意义,能用公式计算物体的速度。
(2)理解速度的矢量性,知道物体速度方向与其位移方向之间的关系。
(3)知道平均速度、瞬时速度、速率的定义,并能够加以区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速度的探索,体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常见物体的速度,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培养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速度的定义、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难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之间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中国飞人苏炳添在2018国际田联马德里挑战赛100米决赛中的表现。
提出问题:苏炳添快不快?如何得出他快的?相同位移,比较时间t的大小;相同时间,比较位移s的大小。
多媒体展示表格:比较AB之间快慢,CD之间快慢。
提出问题:如何比较BC之间的快慢?从而引入新课——速度。
环节二:概念建立(一)速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意义给出速度的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学生体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教师说明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遇见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
环节三:概念的深化比较瞬时速度、平均速度、速率的联系与区别。
强调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为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速率为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阅读课本中常见物体的速度,体会物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环节四:巩固练习比运动员在百米赛跑中,50 m处的速度是6 m/s,16 s末到达终点时的速度为7.5 m/s,则整个赛跑过程中他的平均速度的大小是多少?(6.25 m/s)。
强调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
环节五:小结作业计算从家到学校的速度。
高一教案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目标:1.了解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2.掌握用词语和数值来描述运动的快慢程度;3.理解速度和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2.运用语言和数值描述速度;3.理解速度和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1.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从一个位置经过的路程。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速度=路程÷时间2.运用语言和数值描述速度(1)快速:迅速、飞快、飞奔、疾驰、飞跑、风驰电掣、神速等。
(2)缓慢:慢悠悠、慵懒、缓步、徐徐等。
(3)数值:m/s(米/秒)、km/h(千米/小时)等。
3.理解速度和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可以表示为:路程=速度×时间教学方法:1.讲授法。
2.实验演示法。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通过观看一段视频,了解物体在运动中的快慢、速度的概念以及速度的计算公式。
Step 2 学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从速度的定义开始讲解,介绍速度的计算公式并通过例题进行练习。
Step 3 谈论速度描述的词汇和数值通过运动场景的展示,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和数值来描述不同运动的速度,慢慢培养他们的语文和数学能力。
Step 4 理解速度和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路程、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相互之间的影响,巩固知识点同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Step 5 小结归纳教师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同时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总结,帮助学生加深对速度的理解。
Step 6 课后作业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并完成有关速度和时间、路程之间的计算题目。
板书设计: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路程÷时间速度的描述:快速、缓慢、数值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路程=速度×时间教学反思:本课时主要介绍了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常用的速度描述词汇以及速度和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如视频观看、实验演示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了速度相关的知识点。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的教案教案主题:《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学目标:
1. 了解速度的概念,明确速度与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
2. 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3. 能够用文字、图表或图像等形式描述运动的快慢。
教学内容:
1. 速度的概念
2. 速度的计算方法
3. 运动快慢的描述方法及实例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或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
2. 学生练习册或作业纸
3. 运动的实例图片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与热身(5分钟)
1. 引入问题:你们在生活中经常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运动的快慢?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帮助总结词语。
3. 教师出示运动的实例图片,要求学生描述运动的快慢。
步骤二:讲解速度的概念(15分钟)
1.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运动经历,向学生提出速度的概念。
2. 通过图表或示意图等形式解释速度的计算方法。
步骤三:示例和练习(20分钟)
1. 教师出示一些运动的实例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图片描述运动的快慢,并用速度的概念进行分析。
2. 学生完成练习册或作业纸上的相关练习。
步骤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
1. 教师梳理本课的重点内容,并给出相关例题。
2. 学生根据例题进行巩固练习。
步骤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运动实例,进行速度的计算和描述。
《运动快慢描述──速度》高中物理教案【知识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义。
2、晓得速度就是矢量,晓得速度的单位、符号和读法。
介绍生活实际中的某些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数据。
3、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定义式,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
4、晓得瞬时速度的概念及意义,晓得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能力目标】1、运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从而渗透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
2、培育搬迁以此类推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化解一些问题,而向繁杂问题过渡阶段,并使学生培养一种较好的自学方法。
2、通过师生平等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教学方法】1、通过例题和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如何辨别快慢。
2、通过探讨去增进对概念的认知。
【教学重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区别。
【教学难点】1、怎样由速度带出平均速度及怎样由平均速度带出瞬时速度。
2、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及在运动中瞬时速度是怎样确定的。
使用物理学中的关键研究方法──耦合方法(即为用未知运动去研究未明运动,用直观运动去研究繁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去认知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教师通过举例,使学生自己概括比较快慢的两种形式。
2、通过实例的计算,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即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大小。
3、教师传授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意义。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速度的定义、追及速度和逃离速度;掌握速度的量化描述方法。
2. 技能目标:能够通过实验或实际运动感受速度的快慢;能够使用公式计算速度。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运动速度的兴趣,认识不同运动速度对运动表现的影响,不断提高运动技能。
二、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运动速度,如“你们在平时的活动中,有没有感受到速度的存在?”“你们都知道什么是速度吗?”等问题。
2. 感性认识(1)将学生分成几组,让每组人在一个相对空旷的区域里进行跑步比赛,不断调整自己的跑步速度,体验不同的速度快慢。
比赛结束后,让每组人讲述自己在比赛中感受到的速度变化以及速度与表现之间的关系。
(2)为了加深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可以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比如在赛车比赛中,车手的速度越快,就意味着他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赢得比赛;在田径比赛中,运动员的速度越快,就能够跑得更远、跳得更高。
(1)定义速度:通过PPT等媒介向学生介绍速度的定义,即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程。
(2)了解追及速度和逃离速度:介绍物体的追及速度和逃离速度的定义和算法。
可以通过示意图以及计算实例来说明。
(3)练习速度的计算:通过实例向学生展示速度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使用相应的公式进行计算。
并由教师辅助,解答计算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4. 总结与归纳通过回顾本次课所学内容并复习重点知识,让学生对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具有更深的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对课上所学的掌握程度。
三、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考试、小测等方式检查学生掌握课上所学的速度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考试中可以设置不同难度等级的题目,以了解学生在不同难度等级上的掌握情况。
2. 学习态度观察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时的表现,包括是否认真听讲、是否积极参与活动、是否有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
3. 学习成果通过学生在实际运动活动中表现是否更加优秀,以及考试成绩的提高情况来对本次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物理必修一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用数学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物理必修一,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物理必修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
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用数学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学难点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工具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比较运动快慢的方式方式1:距离一定,时间越少,运动越快例如:在雅典奥运会上的110米跨栏中,谁先跑到终点,即谁用时最少,谁最快.我国运动员刘翔用时最少,得到了金牌。
方式2:时间一定,位移越大,运动越快。
例如:两个同学在吹牛,甲说我只用2分钟可以骑到红太阳广场,乙说你真慢,我2分钟早骑到老街了。
以上两种不同的方式都可以用来比较运动的快慢,总结如下:相同位移--比较时间相同时间--比较位移二、探讨问题:1、以上是我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共同的标准来同时衡量这两种方式?2、我们在初中学过电功率,若做功为w,时间为t,则表示用电器做工的快慢的电功率p为p=w/t单位时间内做工越多,说明做功越快。
3、我们现在也采用同样的方法求单位时间内物体的位移,若单位时间内的位移越大,说明运动的越快.例:甲乙运动员沿直线向前跑,甲4秒跑了32米,乙3秒跑了30米,问谁跑的快?解:甲每秒跑32÷4=8米乙每秒跑30÷3=10米∵8米<10米,所以乙运动员跑的快.4、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物理中引入了一个物理量--------速度定义:速度v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符号:vv=s/t单位:m/skm/hcm/s速度的矢量性: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大小三、巩固练习:1、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8秒的时间内从东往西移动了24米,其速度为多少?解:运动的速度v=s/t=24/8=3m/s方向为从东向西.2、你了解以下物体的速度吗?您会形容物体运动快慢吗?(课件出示)3、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一段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t的比值是恒定的,可以由S/t求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用这个速度可以描述整个匀速直线运动.一辆汽车在一条直线上行驶,第1s内通过的位移是8m,第2s内通过的位移是20m,第3s内通过的位移是30m,第4s内通过的位移是10m。
课题课时数 1 课时课型问题解决课名称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理解速度的观点,领悟其矢量性,领会其在初中基础上的深入,知道速度的方向即物体运动的方向。
2、能在详细问题的描绘中正确使用均匀速度和刹时速度的观点,并能进行相应的计算。
3、知道刹时速度是表示某一时辰的速度,认识均匀速度与刹时速度的差别与联系。
4、知道速度与速率的差别与联系,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
5、领会均匀速度观点中的等效思想。
在议论均匀速度和刹时速度联系的过程中,初步领会取极限的思想。
1、理解物体运动的速度。
知道速度的意义、符、单位、矢量性。
2、理解均匀速度的意义,学会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均匀速度,认识仪表中的速度。
3、理解刹时速度的意义。
4、知道速度、速率;均匀速度、均匀速率的差别。
要点要点:领会并差别速度、刹时速度、均匀速度、均匀速率的观点及意义;难点难点:对刹时速度的观点的形成与理解。
学习过程学习内容(任务)及问题学习活动及行为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教师第一指导学生认真【思虑 1】为了描绘物体的运动,我们已经进行了两节课的学习,阅读“坐标与坐标的变学习了描绘运动的几个观点,大家还记得是哪几个观点?化量”一部分。
【思虑 2】当物体做直线运动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描绘物体位移的 ?[根源:Z,xx,k.]【思虑 3】我们已经知道位移是描绘物体地点变化的物理量,能不可以说,物体的位移越大,物体运动得就越快?【思虑 4】那么,如何来描绘物体运动的快慢?用课件投影左图并提出【议论沟通】【问题 1】以百米赛跑为例,你参加赛跑的跑道是笔问题直的,你能说明“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有何不一样,又有何联系 ?【问题 2】课件投影图 1— 3— l ,让学生察看,用数轴表示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可否用数轴表示时间的变化量 ?【问题 3】图 1— 3—l 中汽车 ( 质点 ) 在向哪个方向运动 ?学生阅读资料依据剖析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4】假如汽车沿轴向此外一个方向运动,位移x 是正当仍是负值 ?拓展:这类数学表述与实质的物理情形一致,如:汽车沿笔挺的公路向东行驶,能够依据向东为 x 轴的正方向,议论汽车的地点和位移。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2)过程与方法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2.掌握用数学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3.在学习过程中,初步体会用极限的思想思考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联系生活实际,比较生活中的“速度”与物理学中的速度概念,体会生活语言与科学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STS的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如:交通工具的速度是不是越快越好?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教学难点: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准确科学地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前提,所以速度是全章的重点内容,自然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瞬时速度的定义要求要用到极限的思想,所以由平均速度向瞬时速度的过渡是本节课的难点.三、教学内容及变化本节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包含正文、做一做、说一说、STS、问题与练习等五部分。
其中正文包括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三部分。
与原大纲教材相比在本节的正文内容增加了“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瞬时速度的提法变化较大,原教材是通过阅读材料的形式,用极限思想体现瞬时速度;新教材是在正文用极限思想介绍瞬时速度,我们认为相比较而言旧教材的呈现方式(用物理情景说明位移足够小时,平均速度就等于瞬时速度)比新教材(没有物理情景,说△t足够小时,△x/△t表示的就是瞬时速度,学生理解较困难)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便于学生理解瞬时速度。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策略建议(包括教学资源)(1)运动的描述运动——机械运动(位置的变化)位置的描述——坐标位置变化的描述——坐标的变化(2)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考虑到学生初中的基础,本处略写)举例说明:不同的物体运动的快慢往往不同,为了科学的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入“速度”这一物理量定义:单位:与初中的区别——矢量性区别于学生生活经验中所说的速度,如:“吃饭速度快”(3)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创设情景:平直的公路上,汽车由甲地加速行驶到乙地提出问题:1.由甲地到乙地的速度?由于是加速行驶,所以这里说的速度是——平均速度2.描述汽车通过路途中相邻电线杆a和电线杆b过程中的快慢?由电线杆a到电线杆b过程中的平均速度3.精确描述汽车通过电线杆a过程中的快慢?由此过渡到瞬时速度——在某一位置(某一时刻)的速度举例说明:汽车速度计(四)关于教材“说一说”和“STS”部分内容同学采用合作学习(讨论)和自主学习(阅读)的方式处理。
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1.txt如果不懂就说出来,如果懂了,就笑笑别说出来。
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满足是最真实的财富。
幽默就是一个人想哭的时候还有笑的兴致。
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1
知识疏理
速度(矢量—有大小和方向):表示物体运动快慢
1、平均速度:平均速度通常不是速度的平均
平均速度只有同具体的运动过程或时间过程联系才有意义。
2、瞬时速度: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是质点从这一时刻或通过
这一位置开始在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它是质点位置的变化率。
3、速度与速率的区别
4、单位
训练反馈
1.如图所示为一物体做直线运动的?-t图象,初速度为?0,末速度为?t,则物体在时间
t1内的平均速度为:()
(A) = ; (B) > ; (C) < ;(D)无法判断。
2.某物体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图象如下图,则物体做:()
(A)往复运动 (B)匀变速直线运动
(C)朝某一方向直线运动 (D)不能确定
3.甲和乙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它们的
速度—时间图象分别如图2-1中的a和b所示。
在t1时刻 ( )
A.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同
B.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反
C.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大
D.乙的速度比甲的速度大
4.在图2-2的四个速度图象中,有一个是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
这个图象是 ( )
5.在图2-3所示的速度图象中,图线1、2分别表示质点A、B运动速度和时间的函数关系,v01、v02表示A、B质点各自运动的初速度,vt1、vt2分别表示它们在t′时刻的速度。
那么,由图中可知 ( )
A. v01>v02
B. v01<v02
C. vt1>vt2
D. vt1<vt2
6.图2-4给出了两个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图线,其中图线甲与横轴平行,图线乙为通
过坐标原点的直线。
由图可知 ( )
A.甲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处于静止
C.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D.乙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7.一个运动员在百米赛跑中,测得他在50 m处的瞬时速度是6m/s,16s末到达终点时的瞬时速度是7.5 m/s,则运动员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大小是()
A.6 m/s B.6.25 m/s C.6.75 m/s D.7.5 m/s
8.物体在某时刻的瞬时速度是5m/s,对此速度正确的理解是()
A.在该时刻的前1s内,物体的位移为5m
B.在该时刻的后1s内,物体的位移为5m
C.在该时刻的前0.5 s和后0.5 s内,物体的位移共5m
D.若从该时刻起物体作匀速运动,则每秒内的位移是5m
9.A、B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它们的速度图象如图2-2所示,则()
A.A、B两物体运动方向一定相反
B.开头4s内A、B两物体的位移相同
C.t=4s时,A、B两物体的速度相同
D.A物体的加速度比B物体的加速度大
10.一骑自行车的人在上桥途中,第1s内通过7m,第2s内通过5m,第3s内通过3 m,第4s内通过1m,则此人在最初2s内的平均速度为_____m/s;最后2 s内的平均速度为____m/s;在全部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m/s.
11.匀变速直线运动v-tl图像
1). v-t图象。
0-10s物体做_____________运动,10-40s物体做________________运动
40-60s物体做________________运动,0-60s内物体的位移________________
2). s-t图象。
0-10s物体做_____________运动,这段时间内物体的速度___________
10-40s物体________________ 40-60s物体做________________运动,
12.有A,B两个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A物体运动的位移和时间比值比B物体的位移和时间比值小,则A物体运动比B物体运动 (填快,慢).速度是反映物体运动程度的物理量.
13.根据下图中的s-t图线填空。
(1)物体在4 s-8 s内速度是______;发生的位移是______。
(2)物体在8 s-10s内做______运动;速度是_______。
(3)物体在10 s-12 s内速度是_______;发生的位移是______。
(4)物体在0 s-10 s内的位移是______;0 s-12 s内的位移是______。
14.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以平均速度v1通过前1/3路程,以v2=50 km/h通过其余路程,若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是37.5 km/h,则v1=_________.
15.某物体做直线运动,先以5m/s的速度运动4s,又以2.5m/s2的加速度继续运动4s,最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第12s末停止.求:
(1)物体第八秒末的速度.
(2)物体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
(3)画出此物体全部运动过程的速度图像
中学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上中学学科网,下精品学科资料
中学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中学学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