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王宫博物馆建筑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1.71 MB
- 文档页数:5
调查的原因及目的:出土文物是一个民族文明发展的高度,通过研究出土文物对历史的价值影响,可以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扩展和影响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国家文化软实力。
而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出土文物较全面地反映了2000多年前南越国时期岭南地区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的概况,对研究秦汉时期岭南土地开发、生产、文化、贸易、建筑等状况以及南越国历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且西汉南越王墓原址位于广州市,便于我们进行实地调查考证。
调研方法:实地调研以及个人访谈,查阅历史文献调查时间:2014年05月至19月调查地点: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调查分工:小组内部分成五个小组,包括查阅相关资料、撰写报告小组、实地调研小组、查阅文献小组、查阅调研报告相关资料及格式要求小组,各小组各司其职。
调查对象: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里出土文物以及博物馆相关人士心得体会:小组成员余晓芬:参观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我们来到位于广州市解放北路的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参观,这是两千多年以前的西汉南越王赵昧的墓。
于1983年被发现,在广州市政府的支持下在原址建成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博物馆共三层,进入博物馆大门,第一层左边是电教室,用电视录像播放古墓发掘时的录像。
右边是陶瓷、礼品展览室,游人可以在这里选购自己喜欢的物品。
二、三楼是与河南省博物馆联合展出的青铜器和杨永德伉俪捐赠的陶瓷枕,这些青铜器展品都是在河南省境内发掘出来的汉、周时期的青铜器。
今天的参观使我们受益匪浅,认识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封建社会的残忍制度。
鼓励我们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强盛。
对我今后学习历史有了更大的帮助。
小组成员何琼宇:参观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心得体会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藏品之精、之系统在国内外早有盛名。
它所依托的1983年发现的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之墓,是岭南地区所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唯一汉代彩绘石室墓。
Observation of the Exotic Cultural Factors of the Octagonal Stone Pillars Unearthed at the Royal Palace and Garden Sites of the Nanyue Kingdom 作者: 全洪[1];李灶新[1]
作者机构: [1]南越王宫博物馆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69-78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10期
主题词: 南越国;建筑构件;交通路线;考古材料;交通史;石柱;岭南地区;
摘要:南越国(前203~前111年)宫苑遗址在今广州市老城区内,其中石构水池和曲流石渠出土有八角形的石柱和栏望柱等石质构件,推测为当时的水榭建筑构件。
笔者认为,这些八角形石柱不是当时岭南地区传统,且在同时期(前2世纪)全国范围内未见相似者,而在时值巽伽王朝的西印度出现大量八角形柱,二者在形制和加工方式上均具有很强的相似性。
结合中印两国交通史以及交通路线地区的考古材料,推测八角形石柱形式是经中印南海道传播而来,这种传播并非驿站式的接替传播,而是工匠间意识层面的传播。
西汉南越王墓西汉南越王墓——中华巡礼西汉南越王墓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内,是一处重要的历史遗址。
它是西汉时期南越国(公元前207年至公元前111年)的国君墓葬,也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大、最完整的西汉陵墓群之一。
西汉南越王墓的发现和考古工作始于1983年,当时,在广州越王博物馆所在地的土地上,发现了一座古墓的墓坑。
后来,经过多年的考古挖掘和保护修复,揭示了这座墓葬的规模和内部结构,也让世人对西汉时期南越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座墓葬的宏伟规模让人惊叹。
墓葬总面积达14,000平方米,其中包括墓地、墓园、陪葬建筑和文物陈列馆等。
整个墓园坐北朝南,由前园、中园和后园组成,形状呈长方形,规划布局严谨。
墓葬墙壁由大型块状花岗石垒砌而成,坚固耐久,仍保留着千年前的辉煌。
墓葬内部的陪葬建筑也是西汉时期建筑艺术精品的代表。
主要有前殿、后室、东西厢房以及中轴线上的各种陪葬建筑。
前殿是南越王的接待厅,其规模宏大,结构独特。
后室是南越王的主葬室,其中的石室保存完整,石棺仍然静静地躺在其中。
东西厢房用于存放陪葬品和周边物品,展示了当时南越国的繁荣和骄人成就。
在墓葬内发现的大量文物也带给我们许多惊喜。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南越王的陪葬品珍宝。
考古学家在墓室内发现了许多由金、铜、玉、石等制作的饰品、礼器,其中最著名的是一套金制珠宝。
这套金制珍品精美绝伦,包括玺印、耳坠、饰环等。
它们的制作工艺精湛,展示出了当时的高超工艺水平。
此外,在墓葬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陶器、青铜器、玉器等生活用品和仪礼器物。
这些文物不仅为研究西汉时期的社会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文物证据,也丰富了我们对南越国的历史文化的认识。
西汉南越王墓不仅是一座古代墓葬,更是一座历史博物馆。
它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吸引了大批游客和研究者的目光。
它向人们展示了西汉时期南越国的繁荣和辉煌,带给我们对古代历史的思考和对文明发展的启示。
保护和传承西汉南越王墓是我们的责任。
【博物馆学】Museology广州,一座具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中国革命策源地以及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具有多元丰富的文化魅力。
城市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不仅有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文王墓等考古遗址,也有光孝寺、六榕寺、怀圣寺等宗教遗迹,还有五仙观、镇海楼、陈家祠、余荫山房等风景名胜,每年有数以亿计的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
各类博物馆作为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被誉为精神的家园、知识的殿堂、城市的客厅、文明的窗口,是外国友人认识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
位于广州市老城区中心的南越王宫博物馆,是一座以南越国宫署遗址为依托的大型考古遗址类博物馆,遗址以南越宫殿与御苑遗迹为核心,由下至上叠压着从秦汉至民国共12个历史时期的考古遗迹,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所在,也是广州作为岭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的历史见证。
2012年由南越国宫署遗址等6处史迹组成的“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随着博物馆全球化发展的加速和外国观众人数的日益增加,南越王宫博物馆的外宣翻译尤为重要。
博物馆的展览文本是对外传递信息的桥梁,对介绍馆藏文物及其历史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翻译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游客的参观体验和文化传播的顺利与否,决定着博物馆对外宣传的成败,不容小觑。
1 交际翻译理论概述20世纪80年代交际翻译理论开始在英国兴起,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行为需忠于译语和译语文化,不给读者留下任何疑惑和晦涩难懂之处。
著名的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Peter…Newmark)在他的专著《翻译研究途径》(Approaches…to…Translation,1981年)中首次提出语义翻译(Semantic…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Translation)两大概念。
他认为语义翻译是指在符合译语语义和句法结构的条件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本的语境意义。
参观感想800字参观南越王博物馆我的爸爸妈妈在泰国是导游,我经常跟他们参观金碧辉煌的泰国皇宫和各种各样的博物馆。
今天,我们小留学生班的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南越王博物馆,听说那里不仅非常漂亮,非常大,而且还有两千多年历史,我很兴奋,因为我还没有见过两千年的文物呢!。
早晨,背着背包出发了,到了南越王博物馆,下车就看见很气派的大门。
进了大门,导游带领我们来到一个很大的墓室,她说这是南越王的墓室,里面发现所有的文物,我惊奇的发现这里还有殉葬室,我问导游:“为什么有殉葬室呢?”导游说:“因为南越王死后,要有人陪皇帝一起被埋在地下。
”我感到不可思议,让活人给皇帝陪葬。
”后来,我们进去了博物馆里面去欣赏文物,我一进去就看见南越王死时穿的衣服,叫丝缕玉衣。
那件衣服是200多片玉石和黄金一起做的。
我还看到角型玉杯,那是一个很像犀牛角的杯子,听说用角型玉杯装有毒的水,毒会消失掉,我又看到纯玉做的玉舞人,玉舞人在翩翩起舞,张着嘴巴,好像在说:“你们看,都过了2000多年了,我还是那么漂亮。
”欣赏完了玉舞人,我走到南越国长生不老的药的展示窗口,听导游说,两千年前,给南越王吃过,但是他还是死了。
那药都是五种石头做的,有五种颜色,叫五石散。
这个传说可能是真的,但我觉得是假的,因为皇帝吃后,没有效果,还是死了。
最有趣的文物是烧烤炉,我真没有像到,两千年前时还有烧烤吃。
我还看到一个文物叫气死蚂蚁,把它挂在墙上,蚂蚁如果爬上去偷吃食物,就会掉进水里,所以又叫气死蚂蚁。
我进了一个小门,就看到了虎符,虎符是一个将军用的,它的形状是一个威武的老虎,它可以调动千军万马呢,我看了很羡慕,仿佛自己就是两千年前的将军,在南越国拿着一把2000年的刀和虎符,说:“士兵们,冲啊!”我还看到皇帝用的金印,老师说它还比虎符厉害,金印的样子是一条游龙,盘曲成S形,龙头伸向一角,龙的身上的鳞片让我看得一清二楚。
有了金印,所以的将军和老百姓都要听他的话。
我又仔细观察了这个金印,发现它并没有因为两千年的时间而变得灰暗,现在它还是金光闪闪,神气十足,好像在说:“都过了两千年了,你们看我还在闪闪发光呢!”今天是我难忘的一天。
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州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
赵眜是赵佗的孙子,号称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
该墓于 1983年6月被发现,挖掘完毕即在原地建立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发掘时,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玺”金印一方以及“赵眜”玉印,证明陵墓主人的身份。
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西汉南越王墓已开辟为博物馆。
南越王墓主人是南越开国之君赵佗的孙子——第二代南越王赵眜,其尸身穿丝缕玉衣。
陵墓的建造距今已有2100多年。
陵墓中有15名殉葬人和1000多件珍贵的随葬品,主要是玉器和青铜器。
南越王墓的发现为研究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历史以及汉越民族文化的融汇等问题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发掘后,墓室就地保护,并在其旁边辟建了占地1.4万平方米的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南越王墓劈山为陵,从象岗顶劈开石山20米,凿出一个平面“凸”字形的竖穴,再从前端东、西侧开横洞成耳室,南面开辟斜坡墓道。
墓室以红砂岩石仿照前堂后寝的形制砌成地宫,墓顶用24块大石覆盖,再分层夯实而成。
墓室仿照生前宅居筑成,墓室坐北朝南,前三后四共7室,宽12.5米,长10.85米。
墓主居后部中室,前厅后库,前部东西为耳室,后部东西为侧室。
殉葬者共15人,其中姬妾4人,仆役7人。
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汉墓中出土文物最多、考古收获最大的一座。
它的发现,为研究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开发、物质文化的发展、南越历史,以及广州早期城市的历史发展、汉越民族文化的融汇等,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不少在南越王墓出土文物,被世人誉为“岭南文化之光”和“国宝”。
交通5、6、10、21、24、30、33、58、63、101、122路公交车越秀公园站下。
门票十人以上团体票10元,散客12元,持老人证或身份证70岁以上可免票。
开放时间:9:00-17:30住宿中国大酒店是广州最早的几家五星级酒店之一,名贵高雅,地理位置非常好,离广州火车站及交易会馆、流花湖公园仅几步之遥。
南越王宫博物馆的具体管理制度
南越王宫博物馆是经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批准成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其管理制度如下:
1. 博物馆的管理机构为南越王宫博物馆管理中心,由中心主任领导,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2. 博物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博物馆学理论和规律,制定和实施管理规定、工作制度和标准化服务流程。
3. 博物馆实行全员参与、分级负责、分类管理、逐级审核的管理制度。
4. 博物馆设立保护、研究、展览、教育和服务等职能部门,每个部门设立专业人员,负责相关工作。
5. 博物馆实行收藏品进口、加工、保管、出借、展示等全程管理制度,对进出博物馆的藏品和文物进行严格管理和监控。
6. 博物馆实行保密管理,对藏品及相关的机密资料进行保护和管理。
7. 博物馆实行财务监管和经费管理制度,保障博物馆正常运行和藏品保护。
8. 博物馆实行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防范并定期组织消防、抢险等应急演练。
南越王博物院水井介绍水井的发明,使人类摆脱自然条件的限制,从河湖两岸走向内陆,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凿井而饮是我国古代饮水文化的一大特色,与西方架渠引水有明显的区别,考古资料表明,我国目前年代最早的水井发现于浙江河姆渡遗址,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
南越国宫署遗址发掘范围内各朝代的水井逾500口,可以说是古代水井的天然博物馆。
说明这里一直是人类聚居的理想之地。
解读这一口口古井,可以从一个侧面追寻广州城市饮用水历史的踪迹。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是我国古代先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
考古资料表明,广州地区的凿井历史不晚于秦汉时期。
汉代以后,凿井和制陶技术不断进步,水井的形式多样,结构复杂。
至明清时期,水井已普及到千家万户。
陶圈井陶圈井是用圆筒形陶圈一节一节垒接而成,这种水井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纪南城和燕国都蓟,秦汉时期传入岭南地区。
砖井秦汉时期开始流行砖井,早期砌井的砖呈弧扇形,是按设计好的尺寸来烧制,使井圈拼接严丝合缝。
汉代以后,开始用长方砖筑井,砌法多样。
瓦片井东汉和六朝时期,广州地区还曾用瓦片或砖瓦混合筑井。
瓦圈井瓦圈井是明、清时期广州地区普遍使用的一种水井。
井小而深,圈壁以特制的板瓦状陶圈砌筑。
石井唐宋开始流行石构水井,形式多样,有用石块叠砌,也有用石板拼筑,还有用圆形或半圆形石圈砌筑。
石井的水质甘甜清冽,可与泉水媲美,适宜煮茶,这应与当时饮茶之风盛行有关。
木井有两种类型,一种用木板拼接成“井”字形井框,另一种将圆木剖开两半,刨凿成半圆形凹槽再拼接成圆筒形井框。
竹圈井两晋、南朝时期,广州地区还流行竹圈井,是在土坑内用编织好的竹篾圈支护井圈。
竹圈以韧性较好的表皮为经,以内侧软层为纬编织而成。
土井土井是最原始和最简单的水井类型,因井圈经水浸泡后极易塌陷,使用时间一般较短。
南越王墓原址介绍南越王墓原址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的西塱村,是中国重要的历史遗址之一。
这座墓葬是南越王国的国君墓,南越王墓原址是南越王宫殿和陵墓的遗址。
南越王墓原址占地面积广阔,由宫殿区和陵墓区组成。
宫殿区是南越王居住和办公的地方,是南越王国的政治中心。
这里有殿堂、宴会厅、住宅和其他附属建筑。
陵墓区是南越王的陵墓,建在一座小山上,四周环绕着围墙和护城河。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南越王墓原址的宫殿区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原和岭南地区的建筑风格,展现了南越王国的独特文化。
宫殿区的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屋顶采用斗拱形式,雕刻精美,彩绘华丽。
宫殿区的规模庞大,反映了南越王国的繁荣和富饶。
南越王墓原址的陵墓区是南越王的陵墓,采用了岭南地区的土山墓形式。
陵墓由多个墓室组成,墓室之间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庞大的墓葬群。
陵墓内保存有大量的随葬品,包括金银器、陶器、玉器等,展现了南越王国的奢华和文化水平。
南越王墓原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南越王国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墓葬的发现揭示了南越王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格局和文化交流也有一定的帮助。
南越王墓原址也是南越王国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南越王国的历史和文化,欣赏古代建筑的魅力。
此外,南越王墓原址周边还有一些其他的景点和设施,如南越王墓博物馆和游客中心,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游览体验。
南越王墓原址是中国重要的历史遗址,展示了南越王国的繁荣和文化。
它不仅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是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希望通过保护和研究,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南越王国的文化遗产。
设计师简介他是广州白天鹅宾馆的设计者、南越王墓博物馆的设计者、泮溪酒家的设计者……他,就是莫伯治。
在长期的建筑创作中,把岭南庄园融合于岭南建筑之中,并在实践和理论上推进岭南建筑和岭南园林的同步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岭南建筑园林设计风格。
博物馆概况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位于广州市大北路,是我国岭南地区一座遗址性博物馆。
1983年发现的西汉南越王墓是我国岭南地区已发现规模最大的汉代彩绘石构墓,是迄今仅存的四座没有受到盗扰的汉代诸侯王墓之一。
博物馆于1985年开始兴建,一期工程于1988年完工,后经多次扩建和改造,于1993年全面建成。
博物馆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50 0平方米。
它遵循现代主义原则,在回顾传统的重台叠阶,汉代古阙和坝及阙门的基础上,以现代手法表现其纪念性和对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文化的传译。
莫伯治以异常洗练的手法,利用斜坡地形自下而上布置展览和参观路线,上架随坡天窗采光,一举解决了所有交通和展览问题。
此外,其墓室保护结构与我国汉墓相暗合,其外墙、古阙浮雕及墓兽的材料与造型均与墓室内部相呼应,甚称一座品味较高的古意盎然的现代建筑。
岭南地区从古代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对外。
这里既受中原文化影啊,又有外国文化传入,还兼地域传统文化特色,使岭南文化具有广泛的包容性。
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正是体现了多种文化交融的岭南建筑特征。
平面布局总体布局是古典原则、现代手法的综合运用,如轴线对称的构图,空间序列都是传统的庭院建筑体系;但有机连接的运用,有韵律的中间序列,则是现代的庭院空间概念。
“整体构思以突出古墓为主题,突出以古墓为主题,保持遗迹的历史纯洁性和历史可读性,参照“成尼斯宪章”的原则,在遗迹与新构筑物之间,外观识别要有明显的区分,不以今损古,不以假乱真。
”总体设计与古墓所在地象岗山的地形以及陡坡相结合,沿中轴线依山建筑,拾级而上,通过蹬道和回廊将入口陈列馆、古墓馆、珍品馆三个不同序列、高低错落的空间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突出古墓博物馆的整体环境气氛和群体气魄。
南越王墓博物馆简介博物馆占地14000平方米。
整体布局以古墓为中心,上盖覆斗形钢架玻璃防护棚,象征汉代帝王陵墓覆斗型封土。
墓的东边为三层的综合陈列楼,北边为两层的主体陈列楼,用环绕的回廊上下沟通将三座建筑物连成整体。
博物馆在外型、装饰及用材方面也独具匠心,因陵墓的石室所用石材主要是红色砂岩,所以展馆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外墙,也选用红砂岩作衬面。
全馆共有10个展厅,4800多平方米。
1988年开馆以来,共接待观众超过175万人。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已被选进世界80个著名博物馆之中。
该馆是广州越秀山一象岗文化史迹游览线的主要景点,建筑以轴线对称布局,按参观路线依山建馆,拾级而上,把展馆、墓室及扩建之展室连成有机整体。
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州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
该墓于1983年6月被发现,挖掘完毕即在原地建立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发掘时,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玺"金印一方以及"赵眜"玉印,证明陵墓主人的身份。
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西汉南越王墓已开辟为博物馆。
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汉墓中出土文物最多、考古收获最大的一座。
它的发现,为研究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开发、物质文化的发展、南越历史,以及广州早期城市的历史发展、汉越民族文化的融汇等,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截至2021年,南越王墓已出土珍贵文物1000多件组,有15位殉葬人,是截至2021年为止,岭南地区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陪葬物最丰富的汉初古墓,也是唯一的一座全用石块砌建而成的、首次出现壁画的彩绘石室墓。
墓中出土文物尤以铜器和陶器最具南方越族文化的特色,有青铜编钟乐器3套,铜鼎36个,铜镜39面,以及金印3枚,出土玉器240多件。
墓主身穿的玉衣殓装已复原,它是中国截至2021年为止发现完整的西汉玉衣中年代最早又是唯一的"丝缕玉衣"。
【六年级】参观作文600字游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我参观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体验。
我和我的家人一早就早早来到了博物馆门口。
我们看到了一座古老的建筑物,上面写着“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几个大字,非常有气势。
我们迈步走进了博物馆,进门就看到了一个石雕的南越王像,它在展示着南越的古老文化。
我们正好参观的时候,有一位工作人员正在给大家讲解南越王的历史。
我们先参观了南越王墓的展览。
南越王墓里埋葬着南越王和王后,墓葬附近摆放着许多王室用品和器物。
我们看到了金、银、玉、瓷器等珍贵的文物,它们都非常精美。
而且还有一些代表南越王权利和地位的服饰、头饰,真是非常奢华。
我们还看到了一些寿司、谷物等食物的陪葬品,这让我想起了南越王的饮食习惯。
接着,我们参观了南越王宫的展览。
南越王宫是南越王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也是南越王展示自己豪华生活的地方。
王宫的建筑风格独特,有很多精美的壁画和雕刻。
我特别喜欢那些描绘猎场、宴会、舞会等场景的壁画,它们非常生动。
我们还看到了南越王的座驾和乘坐的船只,它们都非常豪华。
我们来到了南越王的宝藏展览。
南越王的宝藏是南越王的财富,里面有许多珠宝、玉器、铜器、丝织品等宝贵的物品。
我看到了很多金碧辉煌的装饰品,它们都非常漂亮。
而且还有一些铜器的展品,是公鸭形状的,非常有趣。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南越王的常识。
南越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有名的部落首领,他统治了中国南方的地区。
南越王非常注重文化和军事的发展,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捍卫了南方的疆土。
参观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我不仅了解了南越王的历史,也更加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参观,我收获了很多知识,也对南越王的故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以后还有机会来参观这个博物馆,继续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关于南越王墓的调查报告一、调查的目的通过了解南越王墓王宫遗址的建筑发展及其形成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考察其建筑特征,建筑结构,建筑所有材料。
走进南越王宫,从而更好理解历史背景,从中感受到中国建筑、岭南建筑的艺术特征和文化精华。
观察出土文物,增长见识。
二、调查方法三、调查情况或资料整理▲南越王宫遗址的简介:南越国宫署遗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
公元前203年,秦将赵陀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在都城番禺(今广州)兴建王宫御苑。
南越国宫署遗址内不仅有南越宫苑,还有从秦、汉、晋、南朝、隋、唐、南汉、宋、元、明、清到民国共12朝的遗迹遗物。
这些遗迹层层相迭,构成了一部记载广州两千多年发展的无字史书。
1995年和1997年在基建工程中,分别发现了南越国时期的大型地下石构水池和南越国王宫御苑,被认为是岭南地区考古方面的突破性发现。
2000年在广州市儿童公园发现南越国宫殿遗址。
[1]分三期建成南越王宫博物馆。
2012年11月,南越国宫署遗址列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的遗产点之一,2015年完成申报世界遗产准备工作,2016年正式送交世界遗产大会审议。
▲历史沿革1975年和1988年分别在秦造船台填土层上和新大新公司地下室工程中,各清出一段残长20余米、宽2.55的南越国宫署大型砖石走道和以砖铺砌的斜壁地面。
1996年又在宫苑大石池之西相距50米处,发现砌筑特别考究的王宫食水砖井。
这处遗址的发现,为探明南越国王宫的布局提供了重要依据。
[2] 1995年到1997年在广州北京路与中山四路交会处,发现了两千年前赵佗建立的南越王宫署遗址。
南越王宫署遗址已知面积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达5-6米。
▲建筑风格▲出土文物*秦隶刻字瓦当*南越国木简*食水砖井*“女市”陶盆残片*出土木简▲遗址价值南越国宫署御苑中的大型石构水池和曲流石渠设计之独特,构筑之精巧,规模之宏大,令人赞叹不已。
这处遗址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