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区的概念及其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350.76 KB
- 文档页数:4
大都市区的发展模式:我们学到了什么?作者:刘贤腾,译校来源:《上海城市规划》 2015年第5期Gregory K. Ingram 著[美] 刘贤腾[1] 译校文章编号1673-8985(2015)05-0121-09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译者按:正确认识城市发展规律和准确判断城市发展趋势,是科学理性规划城市的前提。
曾就职于世界银行和林肯土地研究中心的Ingram,广泛涉猎和深入研究世界各大城市的发展后,提出了一些大都市区的发展模式,如会形成多个副中心、制造业分散化发展而服务业趋中性发展,及由此给交通运输系统带来的挑战。
而在发展模式上,城市土地开发有无市场机制是一个关键性因素,不仅决定了住房供给模式,而且决定了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运行效率。
以上这些经验,对上海这座有2 400万人的巨型都市区而言,在旨让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改革当口,进一步优化上海都市区住房供给、就业岗位和交通设施等空间布局无疑具有极好的借鉴意义。
摘要:发展中和发达国家城市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发展模式都表现出了与基本城市区位理论相一致的规律。
大都市区正呈现出相似的去中心化结构:有多个副中心,分散化的制造业和日益集中化的服务业。
去中心化提高了对客运和货运道路交通系统的依赖。
土地市场是去中心化的一个主导因素,那些没有土地市场的城市即使很弱但与拥有土地市场功能的城市相比,发展模式存在很大差别。
城市间的住房需求模式很相似,但城市住房供给模式各异,这导致了住房价格与收入间的比率变动幅度很大。
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效率在城市间及城市内部不同部门间也有不一样的表现。
低收入国家的大都市区仍将随这些国家的城市化而增长。
关键词:全球城市;产业体系;空间布局;发展模式作者简介Gregory K. Ingram [美]曾任世界银行城市发展和研究部业务评估总干事曾任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和国际研究部主任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刘贤腾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博士0 引言虽然我们关于都市区发展的知识还不甚完美,但在过去的35年中,关于发展中和发达国家的城市、都市区发展理论和经验性探索工作已经开展了。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5)01-0011-05中国大城市发展和都市区的形成谢守红 宁越敏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了都市区这种新的城市空间形态。
都市区将成为新世纪我国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地域空间形式,同时也对传统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分析了中国大城市的发展趋势和空间演变特征,阐述了中国都市区现象的出现及其发展前景,并对中国都市区的概念、界定标准以及都市区规划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大城市;城市空间;都市区;都市区规划〔中图分类号〕 C912.81 〔文献标识码〕 A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人口日益向城镇集中,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大城市的发展更为迅速,城市经济实力和辐射扩散能力大大增强,地域范围不断扩张,与周围地区的社会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并出现了都市区这种新的城市形态。
与一般的城市概念相比较,都市区是特指那些集聚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扩散发展具有相当规模,并开始由集聚为主的阶段转向扩散为主的阶段的大的城市区域。
都市区在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是城市面向未来的发展目标和重要空间形式,承担着带动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促进城乡一体化的作用,并为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提供相应的发展空间和条件。
进入新的世纪,中国面临城市化进程的跨越,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产业跨越发展相对应,中国也处于以都市区化带动城市化的新城市时代,都市区将成为中国区域发展的基本组织单元和城市化的重要模式。
一 中国大城市发展趋势11中国大城市数量的增长建国以来,我国50万人口及以上的城市数量,除个别年份外,都是不断增加的。
1949年,我国仅有特大城市5个,大城市8个。
到1960年,特大城市数增加到15个,大城市增加到24个。
但此后20年间,我国由于实行严格限制农村人口流动和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政策,使得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发展十分缓慢。
到1980年,我国的特大城市数为15个,大城市数为30个,与1960年相比,特大城市没有增加,大城市仅增加6个。
关于“大都市区”理论与区域发展关于“大都市区”理论与区域发展谢让志“大都市区”一词的出现与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有着密切关系。
20世纪末叶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各国为了生存与发展,都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知识经济水平成为国家和地区竞争的一种不可替代的力量。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大大提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能独立于世界经济潮流之外,都必须进行实质上和有成效的联合,这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本文仅就“大都市区”理论问题进行如下讨论。
一、“大都市区”理论溯源18世纪末期,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国家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遂对国家土地开发、城市建设及区域规划产生了浓厚兴趣。
1809年德国经济学家苗勒研究了某一区域内城市的空间结构、作用和等级问题,认为“六角形”是城市空间分布的最佳结构形态。
德国经济学家寇尔和施吕特尔等人也先后研究过地表城市分布形态问题。
1933年德国著名经济家、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集前人研究成果之大成,出版了《南德的中心地》一书,系统介绍了他对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附近地区城市分布、功能、结构和等级问题的研究成果,编制了南德中心地体系结构表(见附表)表中左侧第一行为城市类型和级别,第7级(L)是地区首府慕尼黑,中心地数和市场区数各1个,为最高级的中心地,区域半径108公里,区域面积32400平方公里,总人口350万人,其中慕尼黑人口50万人;提供货物和服务2000种。
以下级别依次降低,到最低的1(M)级,服务半径、区域面积、总人口、中心地人口和服务内容均减到最少,但是中心地数量和市场区数量却最多,把整个巴伐利亚州全部覆盖起来。
在此基础上,克里斯泰勒还提出城市空间扩展的三个重要原则,即①市场原则:按此原则,由小的区域向大的区域发展,是按照K=3的系列发展,即中心地和市场区是按“3”的倍数增加的,低一级市场区数量总是高一级市场区数量的三倍;高一级中心地通过六条放射状交通线与次一级中心地相连接。
大都市区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意义
2006-05-31 来源:SRC-77
根据世界城市联盟和加拿大科瑞澳公司对中国大都市区的一项研究表明,大都市区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城市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高效的大都市区可形成庞大的消费市场,往往都是消费者的集中地。
2、大都市区拥有规模巨大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有高度流动性,企业更容易降低成本。
劳动力的集聚产生很大的持续性教育和培训的需求,因此大都市区人力资本通常是比较发育的。
3、大都市区土地市场比较发达,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区位选择机会。
相对而言,外资进入长三角、珠三角时,选择的区位就比较灵活。
4、大都市区的市场高度融合,为企业提供更为充分的生产资料。
广本公司在五年之间成功完成了50%供应商的本土化,就是因为珠三角大都市区供应链非常发达,有效提高了这个区域的竞争能力以及企业的产出能力。
5、大都市区是就业岗位最为集中的地区,就业岗位的选择和机会比其他地区要多,因此也是外来人口最为向往的地区。
6、大都市区为居民生活提供更多的选择,能为各个阶层的居民提供更宽的居住选择面,能吸引外来人口聚集。
7、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大都市区具有社会包容性,外来人口更容易在大都市区聚集,更加容易融入城市生活。
此外,大都市区基础设施服务等公共服务实现规模效应的条件优越,特别是公共交通、环境保护以及区域性的基础设施更容易产生需求,大型港口、机场往往在大都市区产生。
大都市区化——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美国新城市化时期的地方政府》读后感董立功厦门大学历史系王旭教授和政治系罗思东副教授合著的《美国新城市化时期的地方政府》一书已于2010年1月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笔者研究生阶段曾师从王旭教授,但因天资愚钝,仅学了点皮毛就进入厦门某高校从事行政工作。
暑假逛书店时意外发现王旭教授又出新书了,遂迫不及待地买了一本以先睹为快。
城市化(urbanization)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概念,说它古老是因为自城市出现以来就存在城市化的问题,说它年轻则是因为关于城市化的研究19世纪70 年代才兴起。
1867年,西班牙城市规划师依勒德丰索•塞尔达(Ⅱdfonso cerdà)出版了《城市化概念》一书,首次提出了“城市化”(urbanization)这一概念。
城市化”作为专业术语传入我国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学界对于“urbanization”这一术语的翻译至今仍未统一,大体有“城市化”、“城镇化”、“都市化”三种说法。
不论采用哪种译法,我国学者们对于城市化的内涵的认识比较统一。
一般认为,“城市化”(urbanization)是指以农业为主的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王旭教授指出:城市化作为世界历史进程中一个重要历史现象,实际上有其规律可循。
王旭教授通过研究发现,世界各国的城市化无一例外地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即城市化可分为“传统城市化”和“新城市化”两个阶段。
所谓“传统城市化”,其主要特征是农村人口不断变为城市人口,城市规模由小变大,但城市周边地区发展迟缓,郊区处于依附地位,大致相当于城市发展的初期和中期。
所谓“新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和经济活动开始出现分散的趋势,郊区逐渐反客为主,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
中心城区和郊区经济版图重新划分,制造业、零售业等在郊区获得广泛发展。
郊区与原有中心城区共同构成城市多中心结构。
中心城区和郊区从此消彼长的博弈发展为同步依存的新经济实体(一般称之为“大都市区”),大致相当于城市发展的成熟期和稳定期。
成都大都市区的界定及其特征分析内容摘要:大都市区是以某一特大城市为中心,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相互关联,有一定空间层次、地域分工和景观特征的巨型地域综合体。
成都正处于由个体城市向大都市区演进的重要转型期。
本文提出界定成都大都市区的指标模型,通过数据分析和实证研究,界定成都大都市区的确切范围,并研究其基本特征。
关键词:区域经济大都市区空间范围成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
在近域推进和广域扩展过程中,城市建成区与城市边缘区共同构成了成都中心城区。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当集聚形成的规模经济开始转向规模不经济时,成都城市空间扩张到周边城镇及中远郊区。
事实上,成都城市空间结构也正处于从单一的向心集聚转至向心集聚与离心扩散同时并存的转型进程中,逐渐形成由核心城市和外围地区共同组成的新的城市空间形态—大都市区。
成都大都市区的界定大都市区是一种新的城市空间形态。
界定成都大都市区范围的原则,一是以行政区划界限为基础,充分考虑城镇建设和管理的连续性;二是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充分考虑城镇建设发展的长远利益;三是在构建指标体系时,既要体现指标的代表性,又要考虑到指标数据的可获性。
本文以成都市域行政范围为基础,通过构建界定成都大都市区的指标体系,分析统计数据,旨在勾勒出成都大都市区现阶段真正的实体范围。
(一)成都大都市区的判断标准关于大都市区中心区域的人口规模,以市区非农业人口在100万以上为宜。
因为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人口众多,人口密度高,大中城市数量多。
20-50万之间的中等城市更表现为强烈的向心集聚,城市形态多为集中块状结构,城市边缘组团和卫星城发育不明显。
中心城市人口在50 -100万之间的称为都市区,中心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称大都市区。
关于外围地区边界的确定,采用适当的非农化水平指标和城市化指标较为可行。
借鉴国内外经验,根据成都实际情况,本文认为GDP非农产值比重确定在75%以上为宜。
中国⼤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密集区1.都市区概念:它是⼀个⼤的⼈⼝核⼼以及与这个核⼼具有⾼度的社会经济⼀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北京都市区、长三⾓都市区、上海都市区、杭州都市区、⾦华-义乌都市区、宁波都市区、温州都市区等。
2.⼤都市带概念:⼤都市带在⼀个较⼤的区域范围内,有若⼲个彼此分离的⼤都市区在⼈⼝和经济活动等⽅⾯逐渐紧密连成⼀体所形成的⼀种空间结构形态,是⼀种新的城市区域空间组织形式和城市区域发展的现象。
世界⼤都市带⽬前世界上有6个⼤都市带:美国东北部⼤西洋沿岸⼤都市带;⽇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都市带、欧洲西北部⼤都市带、美国五⼤湖沿岸⼤都市带、英格兰⼤都市带以及中国长江三⾓洲⼤都市带等。
其中⼜以第⼀、第⼆个⼤都市带最为典型:美国东北部⼤西洋沿岸⼤都市带该⼤都市带简称波⼠华希(Boswash),是世界上第⼀个也是世界上最⼤的⼤都市连绵带,沿着⼤西洋,北起马萨诸塞州、新罕布什尔州,南到弗吉尼亚州,共涉及美国10个州。
北端城市为波⼠顿,南端是华盛顿,中间以纽约为中⼼,依次排列着普罗维登斯、哈特福德、纽⿊⽂、费城、巴尔的摩等⼀系列⼤城市和特⼤城市,延伸970km,宽50-160km,⾯积约为13.9万平⽅公⾥。
据美国《幸福》杂志1977年的统计,美国50家最⼤商业银⾏中的28%,50家最⼤⼈寿保险公司的42%,500家最⼤的⼯业公司的33%,50家最⼤零售公司的42%,50家最⼤运输公司的28%都将总部设在这个⼤都市带内。
另外,华盛顿是美国的⾸都,纽约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这个⼤都市带不仅是美国政治中⼼,也是世界政治活动的中⼼地。
⽇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都市带⽇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都市带以东京、名古屋、⼤阪为核⼼,包括横滨、京都和神户等特⼤城市,在濑户内海沿岸和北九江地区所形成的⽇本最⼤的⼤都市带。
这个⼤都市带⾯积约为10万平⽅公⾥,占⽇本国⼟⾯积的20%,居住⼈⼝达6000余万,集中了⽇本50%以上的⼈⼝,远远超过美国东北海岸的⼤都市带,⼈⼝密度也⽐后者⾼出3-4倍。
“大都市区”是中心城市效益外溢的表现何为“大都市区”?昨日,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进展与环境讨论所原所长牛凤瑞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大都市区”指以肯定规模以上的中心城市为核心,与四周地区保持剧烈交互作用和亲密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区域。
目前“大都市区”详细概念和范围,学界未形成全都熟悉,但从本质看,存在诸多共识。
牛凤瑞表示,已有学者由人口、GDP、空间距离等要素来界定大都市区,基本要求为:中心城市非农业人口至少20万以上;外围地区GDP中的非农产业比重与劳动力构成中的非农劳动力比重分别为75%和60%以上;与中心市直接毗邻,通过较好的大路网连接。
“大都市区”与城市群概念不同“‘大都市区’是城市进展到肯定阶段的必定产物,是城市化进程中消失的新型功能地域结构形态的反映。
”牛凤瑞说,这类城市功能地域强调中心城市本身,其外围的卫星城镇、邻近县(市)一般非农产业较发达,已具备相当的城市功能,与“母城”在行政管理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上联系亲密。
由此,“众星拱月”形成较强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功能区域,“做大做强”打造规模化优势。
长江日报记者留意到,9日,江西省住建厅还公示了《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规划(2023-2030)》。
都是一体化进展规划,为何消失“城市群”和“大都市区”两个概念?两者有何区分?牛凤瑞表示,“城市群”强调空间聚集形态,着重发挥多个城市合作共兴效应,范围大;“大都市区”则强调中心城市本身,是其效益外溢的表现,范围小。
华南城市讨论会副会长孙不熟更是将两者区分简要概括成“两大”不同:空间尺度上不同;融合深度上不同。
孙不熟介绍,“大都市区”强调以一个城市为核心进展,与四周地区联系特别紧密,详细涉及交通、社保、税收、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空间尺度范围小于“城市群”。
“城市群”则重城市间合作,更多像一个并列关系,范围广,有的甚至涉及跨行政边界。
“通俗地讲,一个是地铁就能全部贯穿的区域,一个是城际铁路到达的区域。
页眉内容国外大都市区治理模式及其对中国的有益启示李金龙雷娟转贴自:湖南社会学网点击数:474 更新时间:2010-11-2 文章录入:admin大都市区是城市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新形式, 其形成和发展是现代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标志, 也是21世纪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导趋势。
大都市区治理便成为重要课题。
一、中国大都市区的治理瓶颈1.区域治理理念滞后当前, 我国在大都市区建设和管理中, 主导思想仍是“重建轻管”和“单一式”的管治理念, 即注重管理的“硬件”(城市基础设施) ,轻视管理的“软件”(人文环境和人的素质) 。
(1)“重建轻管”会导致投资效益低下, 建设项目无法发挥作用, 城市功能难以充分体现, 其具体表现为: ①城市管理投入与建设投资增长的比重呈大幅度下降趋势; ②因管治滞后导致建设好的城市公共设施得不到很好地维护。
(2)管治理念的“单一化”, 主要表现为: ①把“发展”单纯地理解为经济增长和物质性扩张; ②把“管治”理解为政府单一主体的行为, 并以行政性行为为主导[1]。
“重建轻管”和“单一式”的管治理念, 已远远不适应国家、市场、政府之间各个层次的各种需要, 也不能积极回应大都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2.区域治理主体单一在大都市区内, 缺乏真正行使区域协调性职能的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独立性又不强, 治理主体“权”、“利”界限不明。
对于一个面积和人口都极为庞大的都市区来说, 如何做到统一管理, 实现利益整合, 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
根据治理理念, 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均是大都市区治理的主体, 但是, 在我国, 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目前也只是理论上存在的治理主体, 要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 缺少自主性。
实际上, 政府是惟一的管理主体, 相对于其他主体在治理权利享有上的匮乏状态, 政府的权力处于一种过度饱和的状态, 所以, 政府官员就可能出现权力的“寻租”。
此外, 缺失区域协调治理主体之下的各行政区域分片分块、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 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资源的自由流通,遏制了大都市区发展的动力。
大都市的内涵和概念
大都市或称大都市区,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
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的发展模式与发展速度迅速变化。
一方面城市工业和接掌技术高度发展,使人口、资金和技术以更快的速度向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集聚;另一方面,城乡之间交通高度发达,城市由长期的向心集聚向相对分散的郊区发展。
城市高收入阶层从中心区外迁,随之工业、服务业也出现郊区化趋向,城市空间不断向外拓展,大城市边缘新城镇大量涌现。
这种城市集聚和扩散的双向推动使大城市地域迅速扩张,从而形成以大城市为核心,与周边地区保持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城市化地区
大都市区。
可以说,大都市区的形成与发展是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21世纪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大都市区已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美国早在1910年就提出大都市的概念,并于1949年正式建立具体的统计标准用于国情普查,命名为大都市区(简称SMA);以后又分别改称为标准大都市统计区(SMSA)和大都市统计区(MSA )。
类似都市区的概念在加拿大称为“国情调查大都市区”(CMA),在英国称为“标准大都市劳动市场区”(SMLA),在澳大利亚则称“国情调查扩展城市区”(CEMD )。
世界各国甚至一国在不同时期对大都市区中心城规模都有不同的标准。
美国191 0年规定中心城人口只要达到5万以上。
日本政府规定大都市中心城区人口必须在50万以上,我国尚未建立官方的大都市区中心城规模标准,学术界对此亦未形成定论,但比较倾向性的意见认为中心城规模应在50万人口以上。
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城市社会越发达,城市与周围地域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越频繁,城乡之间的分界也越模糊,这就要求建立一种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
在规划实践中,对功能地域概念有许多不同的叫法。
虽然学术界试图将其规范,但成效不大。
①大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②大都市带: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相互作用密切,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有这样几个特点:1.多核心2.交通走廊 3.密集的交互作用,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4.规模特别庞大5.国家的核心区域。
③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④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⑤都市圈: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都市圈,但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的都是指城市的生活圈。
⑥城镇密集圈:是对城镇分布比较密集、相对发达的地理空间的一种称呼。
评价:总之,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很多,内涵不一,但其本质内涵又相差不大。
从学科角度看,无可非议,从法定规划看,也许还需要一个统一、规范的过程。
都市圈、都市区、城镇密集区的提法在规范中应受到更多的重视。
中国大区域观后感500字中国大区域观是指中国地理区域的一种观念,将中国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和西北六个大区域。
这种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经济发展状况和区域差异,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国大区域观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的地理多样性。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各异,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和自然条件存在着明显差异。
通过将中国划分为大区域,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这些差异,进而根据各地的特点和优势来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其次,中国大区域观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和基础。
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一些地区经济相对发达,而另一些地区经济相对落后。
通过将中国划分为大区域,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这些差距,进而通过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资源的互补和优势互补,实现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中国经济整体水平的提升。
此外,中国大区域观对于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各异,需要针对性的政策来解决。
通过将中国划分为大区域,我们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更好地解决各地区面临的问题。
比如,东北地区的经济转型和振兴,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西部地区的发展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整合等。
中国大区域观能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指导和依据,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总体而言,中国大区域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经济发展状况和区域差异,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我们可以进一步挖掘中国大区域观的潜力,促进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