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三节 美洲
- 格式:ppt
- 大小:5.99 MB
- 文档页数:32
第三节美洲第1课时美洲的位置及地形特征(1)了解美洲大陆的位置及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2)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以及南北美洲的语言差别。
(3)了解南、北美洲自然环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掌握对比分析法了解地理事物的异同。
(1)美洲大陆的位置、拉丁美洲的概念。
(2)南、北美洲地形的对比分析。
【板书】:一、美洲目标一:了解美洲大陆的位置方法:读图分析法过程:读P20图6-28,分析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经度:西经50°~西经160°→在西半球纬度:赤道穿过南美洲北部,北美洲主要在北温带和北寒带,南美洲主要在热带和南温带海陆位置:东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西临太平洋。
与亚洲隔白令海峡相望,南隔德雷克海峡与南极洲相望。
(可板书美洲简图,在图上标记各个地理位置))目标二:分析巴拿马运河的交通地位方法:分析对比法过程:把巴拿马运河与苏伊士运河对比分析。
运河名称所在地分界线沟通海洋绕道苏伊士运河埃及非洲和亚洲红海和地中海好望角巴拿马运河巴拿马南北美洲大西洋和太平洋麦哲伦海峡目标三:了解拉丁美洲的范围及南北美洲通用的语言方法:读图引导法过程:由P20图6-28,引导学生找寻相关地理位置。
(新大陆发现以后,欧洲的殖民者开始向这里移民:英国和法国向北美洲移民;西班牙和葡萄牙向南美洲移民。
后来这些地方取得独立,语言就被沿用下来,故美国说英语,加拿大说英语和法语;美国以南的美洲国家通用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
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都源于拉丁语,所以美国以南的地区被称为拉丁美洲)【板书】:二、新大陆1.新大陆的位置2.巴拿马运河3.通用西班牙语的拉丁美洲目标四:了解南北美洲的自然环境。
方法:对比分析法过程:读P20图6-28、P23图6-32至P26图6-44等图表,对比分析南北美洲的自然环境。
(可配合美洲大陆简图讲解各种地形的分布。
)【板书】:二、美洲大陆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美洲》
【知识要点】
“新大陆”:美洲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
地势与地形地形特点:
①北美洲平均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大;
②地形分为三大南北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高地。
③南美洲西部是安第斯山脉,东部是平原与高原相间分布。
南美洲是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岛;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
二、亚欧大陆和美洲大陆自然地理要素的对比表
三、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的异同对比表
四、学看气候图
1.利用1月、7月的温度值确定某地是位于北球还是南半球。
【北半球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南半球相反】
2.最冷平均气温在20℃以上可以判断为热带气候类型,然后结合年降水总量和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可区别出是全年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还是全年少雨的热带沙漠气候;是全年降水有明显干湿季节的热带季风气候还是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总量在1500毫米左右,较热带草原的降水量多,雨季也更为集中。
3.亚热带和温带的界线是以最冷月0℃的等温线为界。
4.苔原与冰原气候的分界线是以最热月0℃的等温线为界。
(见书28页)
五、移民与经济
1.美洲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
2.发展中国家:拉丁美洲的国家
3.南美洲主要出口商品:农矿产品。
巴西是南美洲工农业最发达的国家。
2023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部编版第一章世界历史的发展第一节五个大洲的发展知识点总结:1. 五个大洲的划分: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美洲。
2. 亚洲:古代文明起源地,现今发展较快的地区。
重要的文明有黄河、长江、印度河流域文明等。
3. 非洲:人类起源地之一,历史悠久,但发展相对滞后。
4. 欧洲:现代文明的发源地,经济、科技、文化发达。
5. 大洋洲:南太平洋的岛屿群,以澳大利亚纽西兰为主要代表。
6. 美洲: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和南美洲,以美国和巴西为代表。
第二节古代文明与世界史前史知识点总结:1. 人类的起源:人类起源于非洲,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迁移到世界各地。
2. 文明的诞生:公元前5000年之前,世界各地陆续出现了一些文明,如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等。
3. 史前史: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间被称为史前史,这段时期人类还没有正式记载历史,只能通过考古发掘等手段了解。
第三节古代文明与现代社会知识点总结:1. 古代文明的遗产:古代文明的发展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政治制度、法律文化、宗教思想等。
2. 行政管理制度:如古埃及的法老制度、古罗马的共和制度等。
3. 文化传承:如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古印度的宗教文化等。
第二章亚洲与世界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和人口分布知识点总结:1. 亚洲的自然环境:亚洲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包括高山、高原、平原、河流等多样的自然地理特点。
2. 亚洲的人口分布:亚洲人口众多,分布密集,主要集中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
第二节亚洲的东西方交流知识点总结:1. 丝绸之路:古代连接东西方的贸易路线,主要贸易品为丝绸,但同时也传播了宗教、文化和科技等。
2. 马可·波罗:意大利的旅行家和商人,曾经到达中国,把中国的情况介绍给了欧洲。
第三节亚洲的经济交流与发展知识点总结:1. 亚洲的经济交流:亚洲各国之间进行了大量的经济交流,如亚细亚经济合作组织、东亚峰会等。
湘教版七年级下第一章第三节《美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金凤区良田回民学校安娜一、教材与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美洲》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三节的课文。
本节教材的内容有:(1)新大陆;(2)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3)移民和经济。
本节课主要讲述美洲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低第一部分,北美洲的自然环境。
重点让学生掌握北美洲的地形和气候特征,难点在于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2.学情分析初一年级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对新鲜事物和地理知识充满好奇心,虽然能热情参与课堂活动,踊跃发言,能根据图片资料简单描述地理事物的特点,但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易过度“激动”,不太懂得倾听与思考,加之对某些景观不熟悉,对某些现象不理解,运用地图和地理知识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欠缺,所以听课、思考、潜心学习效果较差。
对于这节可的内容,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亚洲与欧洲,还有非洲,可以说有了一定学习大洲的能力,但是教师还是要认真挖掘,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以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我们的学生多来自周边农村。
受周围环境及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较一般。
尤其对于地理这门功课,学生平时接触外界的信息比较缺乏,思维比较封闭。
因此在设计课程时需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设计内容的有难易梯度,问题表述简单清晰,这样教学效果会比较好。
这也符合地理“因地制宜”的原则。
二、教学目标1、运用地形图,读出北美洲主要的地形区,并能概括出地形的分布特点以及地势的变化规律。
2、运用气候类型图,读出北美洲的主要气候类型,了解形成复杂气候的成因。
3、学会分析理解地形对北美洲气候的影响。
4、了解密西西比河的概况。
5、了解冰川作用对塑造北美洲地形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北美洲的地形及气候特点四、教学难点地形对北美洲气候的影响。
五、课型:新授课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1 • 3北美洲的自然环境地理纬度八、教学反思时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在问题设计上注重设计的难易程度,有梯度的将问题一步步的呈现,逐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而不是将图一呈现就急于得出答案。
第三节美洲一、新大陆美洲是( 1 )的简称。
美洲又被称为( 2 )。
因为在500多年以前,生活在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居民,几乎不知道它的存在。
15-17世纪的地理新发现,才结束了亚欧大陆与美洲“新大陆”之间长期相互“隔绝”的局面。
美洲大陆是一块整体。
人们在美洲大陆中部( 3 )的狭窄部位开凿了( 4 ),习惯上以它作为划分( 5 )与( 6 )的界线。
(1)“三线”穿越的白令海峡白令海峡是北冰洋与太平洋之间的唯一通道,宽约85千米,是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之间最窄之处。
( 7 )、( 8 )、( 9 )都从白令海峡中部穿过,其中分属俄国斯和美国的两个小岛相距仅4千米,可谓近在咫尺,但在时间上却整整相差一天。
有迹象表明,白令海峡曾是沟通亚洲与北美洲的“( 10 )”,美洲现有的许多动植物就起源于亚洲。
有些学者推测,在数万年前的气候寒冷时期,一部分亚洲人穿越冰封的白令海峡,登上美洲大陆,成为( 11 )的祖先。
(2)巴拿马运河巴拿马运河位于( 12 ),是著名的国际航运水道,开凿于1881-1914年。
运河全长81.3千米,可通航5万~10万吨的轮船,大大缩短了( 13 )与( 14 )之间的航程,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
长期以来,巴拿马运河被美国占领。
1999年12月31日,巴拿马政府收回了运河的主权。
近年来,为了提高巴拿马运河的通航能力,满足超级滑轮、巨型货轮的运营,巴拿马政府正在实施运河扩建工程。
(3)中美地峡中美中峡是指( 15 )以南、( 16 )以北的狭长陆地。
它是联结南、北美大陆的天然( 17 ),又称为( 18 )。
这里的地形以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多( 19 )。
农业是当地重要的经济部门,主要种植热带经济作物,香蕉的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重要地位。
中美洲包括巴拿马第( 20 )个国家,面积52万多千米2,居民以( 21 )为主,其次为印第安人和黑种人。
(4)西印度群岛西印度群岛呈弧形排列在( 22 )与( 23 )之间。
第三节美洲(第1课时)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
(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2、通过读图,分别了解两个大洲自然环境3、使学生逐步学会熟练的掌握对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异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教师讲述:公元1507年,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根据他对美洲大陆的考察见闻,写了一本《海上旅行故事集》,向世界宣布美洲这个“新大陆”的存在,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塔,便以亚美利哥的名字为这个“新大陆”命名,并仿照其他大洲的名称词尾形式称为“亚美利加州”,简称美洲。
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美洲。
这节课达到的目标是:1、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
(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2、通过读图,分别了解两个大洲自然环境3、使学生逐步学会熟练的掌握对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异同。
二、自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20页---24页内容,图6—28、29,32完成下列任务:任务一:1、美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北美洲:南美洲:2、介绍拉丁美洲的来源、含义、语言、国家等。
任务二:对比分析北美洲、南美洲的地形特征:运用地形图6-32、6-38读图分析北美洲:南美洲:三、学生自学、讨论,教师巡视、指点四、点拨:任务一:1、美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北美洲:⑴最北在北极圈以北,最南在赤道以北,最东在30°w以东,最东在180°经线以东。
⑵北临北冰洋,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南面与南美洲相连,以巴拿马运河为分界线,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望相望。
⑶主要位于西半球、北半球。
南美洲:⑴最北在赤道以北,最南在60°S以北,最东在30°w以东,最西在80°w 以西。
⑵临墨西哥湾、加勒比海,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麦哲伦海峡)。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复习提纲(全册)第一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欧洲1、半球位置:亚洲、欧洲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2、纬度位置:亚洲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地跨寒温热三带,大部分在北温带。
欧洲大部分在北温带,没有热带。
3、海陆位置:亚洲北临北冰洋,南面濒临印度洋,东面濒临太平洋,西连欧洲,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连,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欧洲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
亚洲1、地形特点:①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②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2、气候特点:①气候复杂多样②气候的大陆性特征显著③季风气候典型3、河流特征:亚洲河流特点:(1)大河众多(2)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3)内流区面积广大(4)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向四周呈放射状注入海洋。
(与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有关)欧洲1、欧洲地形特点:(1)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2)欧洲地势低平,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洲(3)欧洲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侧(4)欧洲地形深受冰川作用影响2、欧洲气候特点:(1)欧洲以温带气候为主(2)欧洲的温带陆地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在世界上分布规模最广、最为典型(3)欧洲气候陆地性特征显著第二节非洲1、世界上国度最多的大洲位置特点:(1)纬度位置:南北回归线穿过南北,赤道穿过中部,大局部在热带。
(被称为“热带大陆”)(2)海陆位置: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临地中海(3)相对位置:位于东半球的西部,地跨赤道南北2、高原为主的地形――地形特点:(1)地形以高原为主(被称为“高原大陆”)(2)地势东南高、西北低(“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亚高原,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乞力马扎罗山被称为“赤道雪峰”的原因:海拔高(3)极具特色的地形区有:刚果盆地(最大)、东非大裂谷带(最长)、撒哈拉沙漠(最大)4、河流: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5、丰饶的资源――“富饶大陆”(1)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金刚石、黄金、铬铁矿、磷酸盐)(2)动植物资源丰富(热带经济作物、森林资源、草场资源)(3)野生动物种类多、数量多6、亟待发展的经济(1)人口自然增长率超过世界上其他大洲(2)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一个洲(3)农业是最重要的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