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美洲知识点讲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4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美洲》讲课稿各位老师好,今日我讲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美洲》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讲课: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课程序。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作用本节是作为第六章“认识大洲“中必不行少的一个部分,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介绍了美洲的地理概略,将南、北美洲的地理环境差别做对照介绍,使学生对美洲大陆有必定的认识,进一步完美本章的内容,促进学生形成正确全面的世界观。
2 . 教课目的1)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美洲的地理地点,认识“地理大发现”与“新大陆”的联系,认识北美洲、南美洲、拉丁美洲的界限和范围。
2)运用地图,概括南、北美洲的地形特色,并比较南、北美洲的地形差别,学会运用比较法认识地理事物的异同。
3)察看大洲的地形特色,学会绘制其余地形简图。
4)能独立描绘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并形成娴熟的技术。
前四点是对教材内容的基本掌握,第五点是侧重培育学生综合剖析能力此中第三点与第四点为本节的教课难点与要点,我将侧重的解决这两个目标的教课。
二、说教课的重难点本着地理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以下教课要点和难点。
教课要点:南北美地形特色,要点的依照是只有掌握了南北美地形特色,才能理解和掌握南北的天气形成原由。
教课难点:南北美地形差别的比较,难点的依照是该知识点需要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长进一步概括整理,需要学生有较高的概括水平。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课目的,我再从教法上说说。
三、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地理是一门培育人的感知察看以及实践能力的更要学科。
所以,在教课过程中,不单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纳直观教课法,并辅之以学生自主议论法让学生踊跃主动地参加到教课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得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梦想。
指引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辨能力,侧重心理状况。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美洲》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的第三节《美洲》,主要介绍美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以及主要国家和地理景观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美洲的基本情况,培养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索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美洲的地理位置和边界;b. 掌握美洲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c. 了解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理景观。
2. 能力目标:a. 能够运用地图等工具获取地理信息;b. 能够描述美洲的地理特点和主要国家。
3. 情感目标:a. 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b.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和地理景观的尊重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 教学重点:a. 美洲的地理位置和边界;b. 美洲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c. 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理景观。
2. 教学难点:a. 学生对地理位置和边界的抽象概念理解;b. 学生对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的整合和归纳能力。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程度有限,对美洲的认识可能比较模糊。
他们对地理位置和地理景观的概念理解可能较弱,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图片等教具进行辅助教学。
同时,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较高,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互动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a. 老师展示一张地图,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复习南美洲的地理特点。
例如,让学生指出南美洲的位置和一些著名的地理景观,如亚马逊雨林和安第斯山脉。
b.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对美洲的兴趣。
例如,老师可以问学生:“你们知道美洲有哪些有趣的地方吗?有没有听说过美国、巴西或者墨西哥?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美洲的地理情况。
”第二环节:呈现基础知识a. 老师利用地图或图片,向学生介绍美洲的地理位置和边界。
例如,指出美洲位于北半球和西半球,北临北冰洋,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
b. 讲解美洲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并与其他大洲进行对比。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6章第3节美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第6章第3节美洲,主要介绍了美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美洲各国的主要地理特点。
本节内容较为丰富,旨在让学生了解美洲的基本概况,掌握美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口、城市等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美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口、城市等地理特征;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资料搜集、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美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口、城市等地理特征;2.教学难点:美洲各国的主要地理特点,以及地形、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地图观察、资料搜集、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案例资料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美洲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2.地图观察:让学生观察美洲地图,了解美洲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3.资料搜集:让学生搜集有关美洲气候、资源、人口、城市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4.案例分析:分析美洲各国的主要地理特点,如美国、巴西等;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美洲地理特征的认识;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美洲地理特征1.地理位置2.地形特点3.气候类型4.资源分布5.人口分布6.城市分布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采用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
湘教版七下地理6.3美洲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6.3《美洲》这一节主要介绍了美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美洲各国的主要地理差异。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美洲的整体认识,为后续学习美洲各国地理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示了美洲的风光和地理特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世界地理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他们对美洲的认识相对较浅,对于美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各国地理差异的了解还不够全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中获取信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美洲各国的主要地理差异。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全球地理现象的意识,增强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美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美洲各国的主要地理差异。
2.教学难点:美洲各国的主要地理差异。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等,直观地展示美洲的地理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美洲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美洲的地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美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3.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和地图,详细讲解美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美洲各国的主要地理差异。
4.案例分析:选取美洲各国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地理特点,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3《美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3《美洲》一课,主要介绍了美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美洲各国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美洲的整体认识,为后续学习美洲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示了美洲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地理素养,对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美洲作为一个遥远的大陆,学生对其了解相对较少,因此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美洲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关于美洲的信息较多,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度,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美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了解美洲各国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洲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拓宽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美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美洲各国之间的关系。
2.难点:美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之间的相互影响,美洲各国之间的合作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直观展示美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各国之间的关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美洲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美洲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美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美洲各国之间的关系。
3.课堂讲解: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讲解美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分析美洲各国之间的关系。
4.案例分析:选取美洲典型的国家,如美国、巴西等,分析其地理特征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美洲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
(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2.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以及这里居民组成和语言与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的差异。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育目标: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事学生了解部分美洲国家的主要特点。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
(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通过读图,分别了解两个大洲自然环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教学难点: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
(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使学生逐步学会熟练的掌握对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异同。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公元1507年,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根据他对美洲大陆的考察见闻,写了一本《海上旅行故事集》,向世界宣布美洲这个“新大陆”的存在,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塔,便以亚美利哥的名字为这个“新大陆”命名,并仿照其他大洲的名称词尾形式称为“亚美利加州”,简称美洲。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美洲。
板书:第三节美洲二、教授新课㈠新大陆(简单介绍,以趣味为主。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简单介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故事穿过白令海峡的三线,中美地峡,巴拿马运河,西印度群岛强调白令海峡以及巴拿马运河的地理分界线作用和交通作用2.读图1-31总结美洲的地理位置(对照前面所学方法,通过读图分析完成要求,逐步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北美洲:⑴最北在北极圈以北,最南在赤道以北,最东在30°w以东,最东在180°经线以东。
⑵北临北冰洋,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南面与南美洲相连,以巴拿马运河为分界线,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望相望。
教案:美洲【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20-P30。
主要涉及到“新大陆”、“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等内容。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能够准确指出美洲在地图上的位置。
- 了解美洲被称为“新大陆”的历史背景。
- 掌握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等。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美洲的自然环境差异。
- 利用地图、图表等资料分析南北美洲的气候分布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尊重和欣赏。
-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美洲的地理位置及名称由来。
- 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自然环境差异。
2. 教学难点:- 分析南北美洲气候的成因及分布规律。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 世界地图、北美洲和南美洲政区图、地形图、气候类型图。
- 多媒体课件,包含美洲相关视频、图片资料。
2. 学生准备:- 预习教材,了解美洲的基本信息。
- 准备笔记本和笔,记录课堂要点。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美洲的视频,展示美洲的壮丽风光。
- 提问学生:“你们对美洲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分享课前预习的内容。
【新课内容讲解】(20分钟)1. “新大陆”的发现- 讲述哥伦布发现美洲的历史故事,解释“新大陆”的含义。
- 展示相关历史地图,让学生了解美洲在历史上的地位。
2. 美洲的地理位置- 利用地图,指出美洲在地球上的位置,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范围。
- 讲解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以及如何确定美洲的位置。
3. 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 北美洲:- 地形:介绍落基山脉、五大湖、密西西比河流域等地形特征。
- 气候: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等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成因。
- 南美洲:- 地形:讲述安第斯山脉、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等地形特点。
- 气候:探讨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高山气候等气候类型的形成。
【小组活动】(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研究北美洲或南美洲的一个方面(如地形、气候、河流等)。
第三节《美洲》说课稿说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三节美洲,是“认识大洲”的最后一节。
是更好、更完整认识大洲的重要一节课。
其中第一课时是学生认识美洲能激发兴趣的一节课。
也能更好学习美洲而打好基础的一节课。
教学目的:(1)、了解“新大陆”的发现原由。
(2)、认识通过白令海峡的“三线”,巴拿马运河,中美地峡,西印度群岛。
(3)、掌握美洲的划分。
(4)、了解有关美洲的国家、居民和语言。
教学重点:1、美洲的划分2、美洲的有关地理地名本节课的创新点:(1)、提供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得用校内外资源来培养创新能力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并且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收集美洲地理资料然后参与到课堂交流过程中来获取地理知识,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及学生的尝试性。
(2)、注重与其他学科内容的包容性和相关性。
说教学方法尝试法:让学生在没有学习美洲这一节情况下,学会通过inter和书报、杂志等收集有关美洲的资料在课堂交流。
读图分析法:利用所给的两组图分析,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能力。
说学生的学法自学:利用课外时间收集美洲资料的过程中学到知识。
互学:学生在课堂上利用自己收集美洲资料进行交流从而达到获取知识的途径。
说教学过程:五、说板书设计:一、“新大陆”的说法。
二、美洲的重要地名:白令海峡的“三线”,巴拿马运河,中美地峡,西印度群岛三、美洲的划分1、地理位置:南美洲、北美洲(巴拿马运河为界)2、经济:北美、拉丁美洲(美国与墨西哥的国界线)四、美洲的世界之最。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三节《《美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三节《美洲》主要介绍了美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美洲各国的主要特点。
本节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学生掌握美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通过丰富的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帮助学生了解美洲的多样性和特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美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掌握美洲的特点。
此外,学生可能对美洲的某些国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全面认识美洲各国的特点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美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经济发展状况等基本知识,能识别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分析美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美洲的多样性和特点,培养学生对美洲各国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美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
2.美洲各国的人文地理特征及其差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美洲的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美洲的某一国家或地区为例,分析其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引导学生理解美洲的多样性。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对美洲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地图等教学资料。
2.美洲各国的人文地理特征及其差异。
3.投影仪、电脑、音响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美洲地图,引导学生回顾美洲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美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资源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美洲的多样性。
1、美洲的全称是“亚美利加洲”,又被称为“新大陆”,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
2、北美洲的地理位置:①海陆位置: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隔巴拿马运河与南美洲相邻,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相望,东北隔丹麦海峡与欧洲相望;②半球位置:北美洲位于西半球的北部,大部分位于北半球;③纬度位置:北回归线和北极圈分别从北美洲的南部和北部穿过,地跨寒温热三带,主要位于北温带。
3、南美洲的地理位置:①海陆位置:南美洲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隔巴拿马运河与北美洲相邻,南隔德雷克海峡与南极洲相望;②半球位置:南美洲全部位于西半球,大部分位于南半球;③纬度位置:赤道和南回归线分别从南美洲的北部和南部穿过,主要位于热带,寒带缺失。
4、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它沟通了太平洋与大西洋。
5、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地峡南部,属于巴拿马。
它的开凿使得国际船只不必再绕行南美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
6、中美地峡是指墨西哥以南、哥伦比亚以北的狭长陆地。
它是联结南、北美洲大陆的天然“陆桥”,又称为中美洲,包括7个国家。
7、西印度群岛呈弧形排列在加勒比海与大西洋之间,古巴岛是其中最大的岛屿,哥伦布是第一个到达此地的航海家。
8、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通用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巴西使用葡萄牙语),都属于拉丁语系。
9、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加拿大,其次是美国;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巴西。
10、北美洲的地形特点:①平均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大;②地形分为三大南北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山地和高原;③冰川作用显著,世界最大岛——格陵兰岛,冰川分布广,仅次于南极洲。
北美五大湖的形成。
11、南美洲的地形特点:①西部分布着高大的安第斯山脉;②东部平原与高原相间分布。
12、科迪勒拉山系包括北美洲的落基山脉和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
13、北美洲主要的山脉有西部的落基山脉和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主要的高原有南部的墨西哥高原和东部的拉布拉多高原;主要的平原有大平原。
14、北美洲的苏必利尔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
15、北美洲的五大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被称为“北美地中海”。
16、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巴西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
17、北美洲的气候特点:①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类型复杂多样;②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③地形对气候有重要影响。
18、南美洲的气候特点:①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②
降水充沛,是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
19、北美洲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①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狭长地区一一多地形雨。
受南北走向的高大山系阻挡,太平洋水汽难以进入北美大陆内部,北美洲的降水分布明显受到大西洋湿润气流的影响,从墨西哥湾沿岸即北美洲的东南部沿岸向西北内陆逐新减少。
②北美洲中部平原地形,地势平坦开阔,东部是低缓的高地。
冬季,从北冰洋南下的寒冷空气可长驱南下,造成自北冰洋沿岸到墨西哥湾沿岸以及北美洲东部大范固的寒冷天气。
夏季,从墨西哥湾沿岸北上的来自大西洋的暖湿空气可造成大范围的高温多雨天气。
这样便加剧了北美大陆气候的大陆性特征。
20、南北美洲的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在地区分布上的突出特点是南北狭长,这主要与地形因素有关,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水汽深入内陆。
21、南美洲的一些大城市建在高山、高原甚至沙漠地区,原因是:南美洲以热带气候类型为主,气温高,降水多。
而高山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比平原地区凉爽,更适宜人类居住。
22、北美洲最长的河流为密西西比河,发源于落基山脉,自北向南流入墨西哥湾,主要流经美国。
23、南美洲最长的河流亚马孙河是世界流量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安第斯山脉,自西向东流入大西洋,主要流经秘鲁和巴西。
24、美洲的原住居民大部分是印第安人(黄色人种)。
25、美国和加拿大是典型的移民国家,以欧洲移民为主(白色人种)。
26、南美洲的种族成分非常复杂,号称“世界人种大熔炉”,以混血人种为主。
27、美国和加拿大属于发达国家,拉丁美洲的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
28、拉丁美洲各国中,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的石油资源丰富,石油工业发展迅速。
29、玉米的原产地是墨西哥。
30、巴西是南美洲工农业最发达、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31、阿根廷是重要的小麦出口国,牛肉出口量世界第一。
南美洲的经济仍以农矿产品出口为主,能源矿产以石油为主,金属矿产以铁、铜、铝土为主。
幼儿园半日活动评价表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