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必修第4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5
《走进意象艺术》教学方案一、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是具体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型中的第二种——意象艺术。
由于意象艺术在整个美术门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构成了美术鉴赏中的重要方面,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辨析意象艺术为主要内容来讲解的。
2、学生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有很好的学习自觉性,勇于探究,敢于否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与联想能力,但对美术作品的判断标准仍单一、稚嫩,本课将进一步丰富他们的审美知识结构,针对学生在绘画中不会通过特定的形象来准确的表达思想这一弱点,对美术作品中常用的象征性手法进行了介绍,并鼓励学生在绘画实践中进行尝试。
二、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意象美术是美术作品的常用表现形式之一,并能认识并了解意象美术。
过程与方法:运用比较法、举例法、讨论法等,让学生实践,参与评价作品等过程,培养学生对鉴赏语言的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喜爱意象美术作品中典型的表现力和形式美感。
2、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美术语言的概念、特点、表达手段。
理解三种基本美术语言的形态。
难点:根据意象艺术的形态特征正确认识、辨别意象艺术作品。
3、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图片便于学生课堂查阅。
三、教学准备:教师:制作PPT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方法策略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设置问题:“出示图片,难道我们女人都像您画的那个样子吗?“答:夫人,那不是一位女士,那是一幅提问法、观察法提问法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给学生疑惑,让学生带着疑惑学习。
引导学生初步得到结论,得出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三种不同的美术类型:具象艺术、意象艺形象怪异出示图片《向日葵》问:1.是不是对现实的客观再现?2.是不是艺术家主观加工处理了的?思考:画中的景象和真实的景象一样吗?如果不同,请说出哪里不同?思考:1.画中表现了什么?2.画家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的?演示画中的场景,分组讨论:此画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朱耷为什么要以这种形式来表现呢?这样表现的意图是什么? 欣赏:星月夜》 梵高(荷兰),问:是不是真实的客观再现,是不是真实的心理感受? 再次欣赏《呐喊》,问:和真实的照片作对比,那个更能体现画家想表达的目的? 欣赏:《内战的预感》达利(西班牙),思考: 这张作品有没有受到形象和时空上的限制? 得出蒙克的名言—我并不按照自然绘画,我要从自然中拿取、吸收。
第4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本课是具体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型中的第二种类型——意象艺术。
由于意象艺术在整个美术门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构成了美术鉴赏中的重要方面,所以本课的目的就是以简明的讲解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来辨析意象艺术,能做到这一点就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了。
(二)内容结构本课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了解意向艺术的概念”,首先指出美术作品并非完全是对客观现实的“如实”再现,除此之外,它还可以表达艺术家的主观世界——这一点在具象艺术中也有表现,但在意象艺术中艺术表现的主观性更为突出,它已成为艺术家关注的主要方面。
第二部分“为什么有的美术作品形象怪异?”是从意象艺术的一个极端方面(一般人所认为的一些美术作品形象的怪异)来解释意象艺术的。
这样解释主要是为了打消一般人因为习惯于具象艺术的真实性而对意象艺术产生的不理解和拒斥的心理,指出意象艺术主要是与艺术家对现实的感觉,以及他们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的表现密切相关的。
因此,艺术家的感觉和所要表达的意图越独特、强烈,所产生的艺术形象就可能越“怪异”。
第三部分“如何理解意象艺术?”是本课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如何鉴赏意象艺术的入门处。
在这里首先以英国画家培根的《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与我们在前一课学习过的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的对比,来说明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有着巨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就表现在它传递出的不是艺术家的“眼”中之“象”,而是艺术家的“意”中之“象”,即“意象”。
这种“意象”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另一个就是艺术家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来表现。
为此,艺术家就要调动一切手段来表达这种感觉和意图,而不管是否与我们眼见的现实一致,从而产生艺术形象上的怪异性。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使学生分清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的区别,并初步掌握分辨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尤其是从意象艺术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以及艺术家的意图方面来辨析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意象艺术是美术作品常用的表现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2、能力目标让学生对意象艺术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并能表述。
3、情感目标通过鉴赏中外的意象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懂得意象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的具体体现。
二、学情分析:在与高中学生的交流中我了解到:现在的学生对经典美术作品的兴趣并不大。
究其原因:第一,是对作品的相关内容、背景了解不够;第二,不知如何了解,不会欣赏作品;第三,学生的文化学习压力很重,没有时间对作品做深入了解,另外,经典作品所产生的时代和它所表达的精神、内容与现代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也是造成学生兴趣不大的原因。
虽然高中生的抽象思维已占主体地位,但考虑到直观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
因而我主要还是用直观展示。
三、教学重点:1.了解意象艺术在美术创作中是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
2.使学生分清意象与具象艺术的区别。
3.初步掌握分辨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尤其是从意象艺术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以及艺术家的意图方面来辨析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
四、难点探究:1.如何明白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究竟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2.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以及意象艺术和作者个人主观意识的整合。
五、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分析、评价、反思、体会学习欲望1、温故与导入(1)多媒体展示:达·芬奇《蒙娜丽莎》等油画作品,提问:属于哪类艺术?再展示:《马蒂斯夫人像》马蒂斯(2)让学生谈谈这两幅作品所运用的艺术语言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3)学生回答:(略)(4)老师引导、归纳:相同点:题材相同,都是人物肖像画。
不同点:《蒙娜丽莎》是具象艺术,是达芬奇用他擅长的“薄雾法”使得画面色调从明到暗渐渐过渡,没有明显的分界线,整体上与人物美丽的五官结构自然地融合为一体,从而创造出了我们眼前所见到的符合我们世界真实的形象。
教学设计:学与教活动设计教学活动学习活动导入:课前播放《想你》MV为什么喜欢明星?用形容明星的词语形容你与用鹌鹑形容哪个乐意?古代有一位画家也喜欢用鹌鹑来比喻自己是为什么?引出课题《走进意象艺术》展示课题:《走进意象艺术》观看三幅意象艺术作品,询问学生是否看懂?不懂的其实是创作者想表达的主题小组讨论:利用第二课所学的艺术语言的知识描述画面。
理解意象艺术作品的第一步为艺术语言。
新授:1.镜头拉近观看画面里面的具体形象《老国王》全侧面像,剪影原理把身体分成块面,粗黑线条勾画,转折生硬,色彩厚重,色调阴冷,严峻略带忧郁宁静虔诚。
《向日葵》黄色为主色调,线条扭曲,人生的三个阶段,热烈的生命力量。
《鹌鹑图》点线为主皴擦手法,拟人化,厌烦理解意象艺术作品的第二步为:学生课间休息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学生观察三幅作品,小组讨论描述作品(回顾旧知识)从美术的角度通过具体形象分析画面中想要传达的情绪。
通过形象感受所传达的情绪。
2.为什么有如此强烈的情绪?结合生平背景来看卢奥:14岁开始做玻璃画作坊学徒。
虔诚的天主教徒,关心社会,作品有强烈的宗教神秘感。
在对社会和宗教的思考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个性。
梵高:生日为早夭哥哥忌日,不被关注,性格热烈,对生命的追寻。
“向日葵画家”。
我希望达到的境界,不是去描画一双手而是手的姿态,不是去精确地勾勒出一个头部,而是头部的表情——换言之就是生命朱耷:意气风发的年龄,遭遇国破家亡,明朝宗室落为布衣平民。
削发为僧。
通过讲解艺术家的生平,得出理解意象艺术的第三步:背景归纳:学生听教师讲作者生平背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活动:1.鉴赏《格尔尼卡》提示:作者:毕加索,时间:20世纪30年代,地点:西班牙小镇2.结合时事美英法联军轰炸叙利亚,深切感受战争的残酷,对于作品也加深理解。
总结:从三幅意象艺术作品入手学习了鉴赏意象艺术作品最基本的三个内容。
理解了艺术家除了表现我们眼中所见到的真实之外,更注重表现内心的真实。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类型:高一美术欣赏课·第四课课时:1课时学生分析:在学生的审美价值观里:美术作品塑造现实事物越“像”就越美、就越是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
通过本课,要使学生了解:在美术作品中还有一部分“说像又不像”“不真实”这一类“表达作者内心世界”的艺术形式。
教学目标:①具体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心型中的第二种类型——意象艺术②引导学生欣赏表现主观情感的美术作品,体验其视觉感受,了解其外在形式。
③通过师生对作品艺术形象的分析、评述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意象性美术作品通过造型、色彩及艺术效果传达其内在的含义。
教学目的:以简明的讲解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辨析意象艺术。
重点:使学生分清意象艺术和具象艺术的区别,并初步掌握分辨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尤其是从意象艺术的形象、艺术语言以及艺术家的意图方面来辨析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
难点:主要是如何解释清楚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究竟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教学方法:启发探究讨论比较教具:课件学生课外搜集的资料图片油画棒纸张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凡.高作品的视频。
让学生舒缓情绪的同时迅速进入课堂状态。
对比欣赏教学法,复习导入首先展现一空白页面。
师:刚才我们课前欣赏的是艺术大师凡.高的美术作品制作的一段视频。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美术知识就和凡.高的作品有关。
是什么呢?再上新课前,我们首先来欣赏几组美术作品,这里有大家熟悉的也有大家不熟悉的,在欣赏过程中看看大家从每组中比较能发现些什么?欣赏作品,三组。
《蒙娜丽莎》《拉提琴的少女》《鹌鹑图》《马蒂斯夫人像》《呐喊》《鹌鹑图》三组连放。
师提问:同学们能说说看完这几组作品后,比较下的感受么?提问一至两位同学,学生回答。
轻易的,学生会发现,每组的第一幅,是以前学过的第三课“写实性美术作品”,而每组第二幅学生会描述:“感觉不真实”“既像又不像”。
由此引出课题: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二、发展阶段三幅意象性美术作品连放。
走进意象艺术教学目标:如何让学生明白意象艺术以及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教学重点:分清意象艺术和具象艺术的区别,并初步掌握分辨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以及意象艺术和作者个人主观的整合教法学法:1:在教法上采用分析讲解,提问,引导观察和总结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激发情趣2:在学法上主要通过比较和讨论相结合的形式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相关网站或图片,便于学生课后查阅:多媒体教学过程:温故和导入多媒体出示马蒂斯作品(女人像),请同学们欣赏这幅作品并谈谈这幅作品画家运用的艺术语言1:教师活动:出示几组图片,分别将具象艺术和意象艺术作品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和赏析,回忆具象艺术,引出意象艺术2:赏析马蒂斯的《女人像》教师活动:女士:难道我们女人都像你画得那样子吗?马蒂斯:夫人那不是一位女士,那是一幅画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是如何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学生回答:马蒂斯画的是他想象中的女人教师总结:对,艺术家画的不是现实中的女人,是想象中的女人。
可见意象艺术并非是对客观现实的“如实”再现,他可以表达画家的主观情感3:那么这些表现主观情感的意象艺术作品给我们的初步印象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怪异的”,“不真实的”,“不像”教师导入:很多人认为所谓的美术作品就是要画得“像”否则就会觉得“不真实”,“像不像”就成为这些人判断美术作品的唯一标准,所以当看到不像的作品时,就会产生排斥的心理,觉得无法理解。
尤其是对那些变形的、夸张的作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意象艺术。
板书:意象艺术一、意象艺术的定义赏析蒙克《呐喊》教师提问1:同学们爱德华、蒙克的《呐喊》给大家带来怎样的感受?感到恐惧、紧张和害怕2:画中表现了什么,画家是如何表现的血红色的天空,一个骷髅般的人在大声呐喊3:那再问下同学们画家为什么要这样表现呢?介绍爱德华、蒙克的身世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教师归纳:画面中人物看不见的内心世界居然被如此强烈的表现出来,连蒙克自己都说,只有一个疯子才能画出这样的画来,可见这幅作品真实的再现了蒙克压抑已久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