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沪教版必修1)教案:4.13《地球我的母亲》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3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二)在语言的品味中,想象文中各个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母亲的内心;(三)注意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幽默的语言风格,感受幽默背后的深同学们,你们知道“母亲节”是哪一天吗?(五月份的第一个星期日)那么你们又是怎样给母亲过节的呢?(让学生交流各自的做法。
)好,同学们交流了自己的方式,现在让我们一起到里柯克家看看他们一家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整体内容,理解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
1、作者一家原打算是怎样过母亲节的?明确:决定为“母亲节”举行一次特别庆祝,把这一天过得像圣诞节或别的盛大的节日一样隆重,让母亲兜车享受。
2、但实际上为了庆祝母亲节,父亲和孩子们为母亲做了些什么?母亲为“我们”做了些什么?同桌合作完成事件统计,交流统计结果及感受。
明确:我们:什么也没有为母亲做。
母亲:为我们准备晚饭;伺候父亲;帮忙上菜;洗碗块。
3、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课堂交流:通过对比显示母亲的伟大,同时以一种对比来显示反讽,显示父亲和孩子的自私,也从反面显示出母亲的无私。
(三)研读课文,品位细节仔细研读课文细节,反复品读相关段落,思考:1、我们”一家的“出发点”是为了给母亲过节,但是,最后,母亲却独自留在家里操持家务,等待一家人郊游归来,事实上又回到了起点。
学生仔细阅读文章,圈划出“我们”一家过母亲节的细节,结合感触最深的细节谈谈自己的理解。
小组交流,说说各自的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当初决定父亲留下,父亲说了一大堆他留下来的好处,其中又说到大家也用不着顾虑他三年来一直没有过过一个真正的假日这回事,还说,本来,他想过什么节就是想入非非。
联系上下文,想想这两句是真话还是反话,有无言外之意?思考,明确:父亲说的两句话当是反话。
三年的时间和一次假日都没有真正过过,这在对比上是非常悬殊的,说“用不着顾虑”,其实就是提醒大家要考虑、要顾及。
说本来他想过什么节就是想入非非,这已经近乎发牢骚、表抱怨。
高一语文教案《我的母亲》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情感。
1.2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1.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作者与其他作家对母亲描写的异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3.1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情感。
3.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尊重和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情感。
1.2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2.1分析课文中的写作特色。
2.2如何将课文中的情感融入自己的写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及作者。
1.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母亲的故事,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母爱。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学生标注出生字词,查阅词典理解词义。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特色。
4.课堂讲解4.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5.比较阅读5.1学生选取一篇其他作家关于母亲的散文,进行比较阅读。
6.课堂小结6.2学生回顾所学,巩固知识。
7.作业布置7.2学生预习下一课,准备课堂讨论。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困惑,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3.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我的母亲》是一篇描写母爱的散文,作者以真挚的情感,回忆了自己母亲的点滴往事。
文章从母亲的生活细节入手,描绘了母亲勤劳、善良、坚韧的性格,展现了母爱的伟大。
课文通过对比手法,突显了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情感,同时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沪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教案电子版五篇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教学的对象,而教学效果最终将落实到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潜力上。
要使教学收到好的效果,务必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去备教案。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沪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沪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教案1《离骚》教学目的:1、理解本诗运用大量比喻、象征手法的作用。
2、把握屈原在追求与现实的矛盾中执着自修美德的强烈愿望。
3、背诵这两节诗。
教学重点:比喻、象征手法所揭示的意蕴、作用。
教学难点:相对古奥的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把握及评价。
教时:三课时教学方法:诵读、质疑和点拨教学过程:1、结合教材(明)陈洪绶所绘《屈子行吟图》,由学生介绍屈原主要身世、经历和思想。
明确:屈原,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离骚”:离愁;遭忧;楚地的古乐曲名。
2、结合注释,默读,梳理字词基础知识,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本诗中的运用:修姱鞿羁蹇蕙纕揽茝谣诼偭规矩忳郁邑侘傺溘死鸷鸟攘垢兰皋芰荷岌岌偭规矩而改错忳郁邑余侘傺兮何方圆圜之能周兮······(通假)怨灵修之浩荡兮固世俗之工巧兮竞周容以为度······(古今异义)伏清白以死直兮屈心而抑志兮回朕车以复路兮······(词类活用)不吾知其亦已兮既替余以蕙纕兮,有神之翼揽茝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特殊句式)3、本诗有不少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句子,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请把他们找出来,再以它们为线索,看看屈原通过这些直接抒情的句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理解本文显性的思想感情))明确:课文里节选的这一部分,特别是直接抒情的句子,展示了屈原理想追求和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表达了诗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决不改变自己的高尚情操。
沪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教案2021年教学工作是教师根据确定的教学目标和必要的教学规则,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潜能的过程。
无论教师的知识和经验多么丰富,没有教案的准备,就很难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沪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沪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教案1《氓》【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中“水意象”与爱情的关系,了解其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内涵。
并通过“淇水”意象感知卫女情感历程,体悟其情感变化。
2.分析卫女形象,借力于比较,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通过细读、情读文本,结合对诗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人物自我觉醒之美,培养学生探究文本深层意蕴的能力,提高学生审美境界。
【教学过程】一、设置悬念,引出教学目标(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诗经中的《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初中时学过《诗经》中的《关睢》、《蒹霞》。
这两首诗再加上《氓》,它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都与水有关;主角都是女子;都写爱情。
(二)这节课就研究这三个问题,我们先看看这三者之间的联系。
二、研究淇水,梳理诗文,觅获诗情。
(一)链接网页《〈诗经〉中爱情诗里的水意象》,研读水、爱情、诗经的结合水在自然中只是一种普通的物质,但在中国文化中却是一种“有意味”的意象,它承载了一个民族最初的文化心理和艺术内涵。
在文学源头《诗经.国风》中,写水意象的诗作共有40多篇,其中有关婚恋的诗就有30多篇(它们或以为作比,或以水起兴,或者就在水的氛围中展开爱情的描写)。
《国风》中水对后世爱情诗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大家能加快出跟水有关的诗歌吗?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西洲曲》南朝东府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幕幕。
——秦观《鹊桥》。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李之仪。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沪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教案设计五篇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通常包括:班级、学科、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沪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沪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教案1《小狗包弟》【学习目标】1、阅读文本,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对作品的审美能力;2、品味文本,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变化,感悟作者勇于自我解剖的精神;3、走出文本,联系作品,感受生活,认识自我【学习重点】品味语言,感悟作者感情【学习难点】感悟作者勇于解剖自己、敢于讲出真话的精神【课时设计】2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探讨法与引导法、点拨法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研讨相结合【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导入介绍:了解作者及_背景整体把握:朗读,品味;结构,文眼具体探讨:作者产生“歉意”的原因,感悟作者情感一、导入小调查:爱狗的同学有多少?你喜欢狗的什么特点?狗,聪明、可爱,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作家巴金也养了一条狗,并写了一篇回忆性散文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散文《小狗包弟》二、作家作品及背景介绍1、走进作者(出示幻灯片)“世纪老人”,享年101岁他被公认为20世纪不多的几位文学大师之一,他的作品代表着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颠峰巴金,原名李尧棠,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主要作品:《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憩园》等“_”中,巴金遭到了残酷的_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一部说真话的大书”2、走进特殊时代(出示幻灯片)关于“_”:从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_”历时10年“十年浩劫”其主要论点是:一大批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_的修正主义分子,已经混进革命队伍里,只有实行_,自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才能把被走资派篡夺的权力重新夺回来现象:红卫兵,_,批斗会,游街示众,武斗作家秦牧曾这样记述“_”期间在广州街头的所见:“人们咬着匕首,抬着尸体_”“一天早上,当我走回报社的时候,一路看到在树上吊尸的景象那些尸体,大多是被打破头颅、鲜血迸流的在一德路到人民中路短短一段路程中,我竟见到八具这样的尸体”3、《小狗包弟》巴金在十年_的_中,看到许多同志、战友、亲人相继遭到_,却有恨不敢说,有泪不能流,有时还不得不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粉碎“_”后,他被压抑的感情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了,他说:“我吃够了谎言的了,现在到了讲真话的时候了”“人人只有讲真话才能认真的活下去”“我必须用最后的言行证明我不是一个骗子”因而有了《随想录》《小狗包弟》是其中的名篇这场运动堪称“十年浩劫”,多少无辜的人惨遭杀害,多少千年古迹毁于一旦在这个_的年代里,人的生命贱如草芥,一钱不值,人性扭曲变形,就连无辜的对人忠诚亲近的小狗也难逃一劫_中,小狗包弟的命运会怎样呢?我们来看课文《小狗包弟》三、整体把握(一)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边听边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标好段落数;给陌生字注音;标出关键句和全文的“文眼”(中心句);2、梳理:全文讲述了几条狗的故事?主体故事是什么?全文结构怎么划分?3、思考:小狗包弟有过哪些经历?随着包弟经历的发展,“我”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二)检查字词:熟悉字词,并给划横线的字注音揪回来(ji)头破血流(xuè)满身是血(xi)血迹(xuè)脚爪(zhu)作揖(y)租赁(lìn)倘使(tng)胆战心惊篱笆缝里(fèng)解剖(pu)堕入(duò)绿草如茵(yn)血:xuè(文),用于复音词及成语,如“贫血、心血、呕心沥血、血泪史、狗血喷头”;xi(语)口语多单用,如“流了点儿血,鸡血,血晕,血块子”爪:手爪、鹰爪、爪牙,读zho;余指禽兽的脚或像爪的东西,读zhu缝:名物义,第四声;动作义,第二声(三)简要复述本文说了几条狗的故事,哪条狗的故事是主体故事?两条狗:1、_中把艺术家当朋友的狗;2、作者的小狗包弟巴金与小狗包弟的故事,是文章的主体(四)理清全文结构,标出“文眼”:序幕:引出包弟(1)艺术家与狗的故事(眼前)开端:介绍包弟(2)包弟来历扩展:小狗包弟教案/小狗包弟优秀教案/小狗包弟发展:友爱包弟(3-5)七年相处回忆结局:送别包弟(6-10)一朝离别尾声:想念包弟(11-13)真心忏悔(眼前)文眼“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四、具体探讨“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探究:1、作者产生“歉意”的原因;作者因“歉意”而产生的内心痛苦;2、理解并评价作者表达“歉意”的意义(一)阅读“序幕”部分(1):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思考:1、在艺术家与狗的故事里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2、这一“序幕”部分,写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什么作用?1、在艺术家与狗的故事里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狗的忠心与人的冷漠、残忍,两者之间形成鲜明的对照,这样给人以强烈的触动2、这一“序幕”部分,写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什么作用?作为引子,引出作者与小狗包弟的故事;--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_时期;奠定了散文的感情基调--悲伤(二)阅读“主体”部分(2-10):巴金与小狗包弟的故事思考:1、小狗包弟有过哪些经历?随着包弟经历的发展,“我”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2、找出写“包弟”和人亲密接触的几件事?突出了它的什么特点?用意是什么?3、为什么小狗包弟这么聪明可爱,还是逃脱不了自己的厄运呢?小狗包弟作为礼物却无法送出,为什么?4、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评价?1、包弟的经历--“我”的感情被转送给我,亲密接触欢快被追杀,不知如何安排忧虑被送走时(]轻松被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沉重被解剖,至今自责歉意2、找出写“包弟”和人亲密接触的几件事?突出了它的什么特点?用意是什么?怕生识趣(它不咬人……叫几声就安静了)客厅作揖(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客人发笑)正面描写守候亲热(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亲热的样子)日本客人拍摄包弟日本女士过问包弟侧面描写爱人讨骨头喂包弟包弟特点:聪明、可爱、有情义、通人性描写包弟聪明可爱的特点,用意是什么?包弟越聪明可爱,有情义通人性,一家人就越不忍让它离开;作者一家与它情感深厚,对它的离开也就越悲痛;--也为后来作者深深的痛苦和忏悔埋下了伏笔3、为什么小狗包弟这么聪明可爱,还是逃脱不了自己的厄运呢?小狗包弟作为礼物却无法送出,这是为什么?--日本种的小狗,瑞典旧主人(里通外国嫌疑);小狗包弟是一个“包袱”(“四旧”嫌疑);当时人人自危,力求自保,无暇他顾(人们划清界限自保)--表明了小狗包弟命运的悲剧性在于残忍的社会小狗包弟教案《小狗包弟》公开课教案4、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评价?--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是自私的(这种人是非观念很强,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摆正自己的心态)--另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可以理解(这种人对作者则多了一份理解与同情对于生存在那样特殊时代中的身份特殊的作家,我们也应当给予一定的理解体会作者送走包弟前后的心情)5、体会作者送走包弟前后的心情:前:(7)胆战心惊,害怕(8)暗暗地流泪(9)睡不好觉--(个读找出,并解说)_中,作者无法自保,包弟可能带来的“抄家”和苦难让他害怕;可怕的劫难与可爱的包弟让他感到自己的无助与抉择的痛苦,只有暗暗流泪后:齐读第10自然段,请一个同学找出作家的内心变化的三个词,并解说:“轻松——沉重——自责”轻松:包袱解除了,从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开始,小狗包弟就成了全家人的一个包袱,使他们整日生活在心惊胆战当中,害怕小狗包弟会给他们带来灾难,如今包弟送走了,没有包袱了,自然而然就轻松了沉重:他想到了解剖台上的小狗包弟的惨象,进而想到为了自保,自己将相处了七年,有着深厚情谊的包弟牺牲掉,心中便产生了深深的愧疚,这种内心的煎熬使他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自责:(读一读表现“自责”的句子)“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扩展:小狗包弟教案/小狗包弟优秀教案/小狗包弟请理解巴金内心的痛苦与自责,一辈子的熬煎!【二】【教学要点】具体探讨:作者因“歉意”而产生的内心痛苦;理解并评价作者表达“歉意”的意义感悟作者精神总结课文:本文的思想价值;写作启示拓展人文:联系作品,关注社会,认识自我四、具体探讨(三)阅读“尾声”部分(11-13):真心忏悔思考:1、作家写了时光的流逝,又写了庭院景况的改变,目的是什么?(11-12)2、怎样理解、评价作者的歉意,巴金的忏悔有什么意义?(13)1、作家写了时光的流逝,又写了庭院景况的改变,目的是什么?(11-12)--整整13年过去了,作家所住的庭院也已面目全非,但那种愧疚和自责仍然没有减少一分,反而与日俱增,作者的心时时刻刻“在油锅里熬煎”(想念、熬煎);作者认为“这种煎熬不会终结”,除非“给自己过去十年的生活作总结,还清心灵上的债”,所以作家在76岁高龄,仍然带病书写着心中真诚的忏悔,最后辑成《随想录》一书“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哀草”“无缝的砖墙”有什么意味?哀草:_之后思想道德理想的荒芜,人们的迷惘,精神的苍白--砖墙:经历了这样一场浩劫之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早已不是那曾经很柔软的小“篱笆”了,而是换成了互相隔阂的砖墙,_对人类心灵的伤害与扭曲,不知道还需要多长的时间才能够消弭--可见反省、忏悔,重建精神家园,何等的急迫,任重而道远2、怎样理解、评价作者的歉意,巴金的忏悔有什么意义?(13)(1)指导朗读第13自然段: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作者于质朴简洁的语言中,道出了自己的真情,毫无保留,毫无掩饰这体现了他勇于解剖自己、敢于讲出真话的精神朗读时,“不怕”一词要重读,要表现出坚决、无畏的态度;“表示歉意”要读出深深自责的情感)(2)作者忏悔的思想意义:在_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而率先反省的竟然是一个无过错的老人!巴金,不仅失去了小狗包弟,而且失去了最亲的亲人萧珊,可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用文章作为声讨、控诉的工具,而是深深的自责、自省、歉疚和忏悔巴金作为一个受害者却站出来忏悔,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力量的在此我们感受到作者勇于自我解剖、敢于讲真话的精神和勇气这种特殊的反省能够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巴金的《随想录》出版后,引发文坛的震动,引起了人们对于“_”思索巴金由此赢得了社会的普遍敬意和称颂--“20世纪中国的良心”巴金:20世纪中国的良心印证:(个读)“重读过去的文章,我绝不能宽恕自己人们责问我为什么把自己搞得这样痛苦,正因为我无法使笔下的豪行壮举成为现实”“这是一笔心灵上的欠债,我必须早日还清它像一根皮鞭在抽打我的心,仿佛我又遇到五十年前的事情‘写吧,写吧!’好象有一个声音经常在我耳边叫我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我不愿意空着双手离开人世,我要写,我决不停止我的笔,让它点燃火狠狠地烧我自己,到了我烧成灰烬的时候,我的爱,我的恨也不会在人间消失”——巴金五、总结课文学完全文后,思考:1、说说你学完课文后,思想上有什么收获?2、在写作上有什么启示?1、说说你学完课文后,思想上有什么收获?认识一个畸形时代的情况:连狗都难以幸免;对人的精神的伤害之深,真切地体会到所谓“十年浩劫”的含义;[)感受作者勇于自我解剖、敢于讲真话的精神和勇气;明白作者呼唤人性的时代意义:这里有对生命的尊重,有对反省历史的呼号,有对光辉人性的呼唤自责,实际上就是呼唤人性;也是从另一方面对人性的讴歌和赞美顺势总结文章主题:(出示幻灯片)揭露_的罪恶;表现作家勇于自我解剖、敢于讲真话的精神和勇气;呼唤人性,讴歌人性呼唤:这里有对生命的尊重,有对反省历史的呼号,有对光辉人性的呼唤自责,忏悔,实际上就是呼唤人性,呼唤一个理性的合乎人性的新时代的到来;也是从另一方面对这种人性的讴歌和赞美2、在写作上有什么启示?以小见大:从细小事物中发现和展示社会变迁、大众命运的痕迹以一条小狗来反映社会现实,这样写一来是提醒我们,小狗虽小,却也是一条生命,善良的生命应该获得生存权第二,写一条小狗的遭遇,反映连一条狗都不能逃过劫难,更能体现“_”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现实这也体现出了“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另外,包弟的遭遇和作者的那一段历史是分不开的,写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灵历程扩展:小狗包弟教案/小狗包弟优秀教案/小狗包弟朴素情真:语言朴素,表达真情,不追求夸饰;“事”与“情”相结合,注意文章情感的波澜起伏巧用对照:(1)狗与人的对照:(序幕)狗:忠诚,可爱,有人情味;人:冷漠、残忍,背弃(2)两条狗的故事的对照:故事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巴金与小狗包弟的故事对照写狗的忠诚写人的背弃重在写现象惨烈重在写内心悲哀--从内容上深化主题:让人看到此类事在全国并非一二,而是遍见的:反映那个时代人和人的关系竟不如狗对人的信任,表达作者对那个时代的反思--从效果上深化主题: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似乎更烈惨,是一种悲壮惨烈的“_残害”;而巴金与狗的故事之悲哀则在于心灵,是一种“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精神熬煎”最深的痛,是心痛!这更衬出了作者勇于解剖自己、承担责任的精神态度(3)前后情感的对照(略)小结:巧妙对照:说明了作家自责和忏悔的必然性,深化了主题六、拓展人文1、关注社会:请看图,就“勃兰特的下跪”与“小泉拜鬼”说说你的看法附:1970年的12月7日上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第四位总理维利&8226;勃兰特来到了位于华沙老城内的原犹太人聚居区站在这片还残存着战争创伤的土地上,作为一个曾经_了600万犹太人的国家的代表,面对着周围眼中饱含愤怒的_的幸存者们,这位德国总理无言以对于是,他默默地屈身,面色凝重,低垂着头,双膝跪倒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这一惊人之举不仅令在场许多人感动落泪,也在20世纪世界外交史册中永恒定格勃兰特解释,他的下跪之举“不仅是对波兰人,实际上首先是对本国人民”,因为“太多的人需要排除孤独感,需要共同承担这个重责……承认我们的责任不仅有助于洗刷我们的良心,而且有助于大家生活在一起犹太人、波兰人、德国人,我们应该生活在一起”这一勇敢的行为使勃兰特成为1971年诺贝尔_获得者,并在他杰出的政治生涯中画上了浓重的一笔勃兰特以一种特殊的姿态表明,只有承担起历史责任,才能走向未来我们是一头野狼,挨了十几拳,死于两颗枪弹,那十几拳就是中国,那两颗枪弹,讲的就是美国,这句话全日本都在讲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一杖,日清战争,他们叫日清,我们叫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做八年抗战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2、认识自我:作家冯骥才说:“忏悔可以使人摆脱魔鬼”虽然我们没有犯下二战时期希特勒和东条英机那样的罪恶,也没有_时期红卫兵的狂热,但年少轻狂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曾给别人带来过深深的伤害我们可以不是不犯错的圣人,但绝不能做不敢承认过错的小人;可以不是人见人爱的天使,但绝不能做众人唾弃的恶魔请正视和反思我们的“罪过”请你以坦诚的心说说自己的“忏悔”,向曾经受到过你的伤害的同学、老师、父母、亲戚或朋友真诚的表示歉意3、齐读文章最后一段,向巴金致敬: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沪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一语文电子教案五篇教案的编制过程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脑力劳动。
随着知识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备课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和娱乐活动,已经没有尽头。
最佳教学方案的设计和选择往往很难让人完全满意。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沪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沪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教案1《鸿门宴》[教学目的]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教学设想]1、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
如何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可从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入手突破这一难点。
2、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三教时。
第一教时一、导入1、板书并朗诵(或由学生齐诵)。
要读出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
2、简析《核下歌》,介绍时代背景.引入新课。
1)项羽的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在力,是暴秦的主要奠基人。
2)项羽起兵及秦动机不纯,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
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着本质的区别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北的教训。
“时不”,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我战之罪也”。
4)“鸿门宴”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楚汉之争概况简介: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
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
《地球,我的母亲!(节选)》同步练习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地球,我的母亲!(节选)郭沫若地球,我的母亲!我过去,现在,未来,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我要怎么样才能够报答你的深恩?……地球,我的母亲!从今后我知道你的深恩,我饮一杯水,纵是天降的甘霖,我知道那是你的乳,我的生命羹。
1.节选的两节诗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作者认为地球母亲为“我”提供了哪些东西?“我知道那是你的乳”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住的、吃的、穿的真是地球母亲给的吗?作者这样写的实质是什么?二.《天上的街市》阅读练习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给下列加粗的词语注音。
缥缈( ) 闲( )游2.结合文意解释下列词语。
①缥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不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诗的诗名叫________,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是________省乐山县人,他的诗集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__。
4.“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中“定然”一词能否改为“可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看”,这是对谁说?为什么不说“我看”?它跟下面哪两个字相呼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①作者想像中的牛郎织女过着什么生活?②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过着什么生活?③这一改动,体现诗人什么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华东师大版高一上册第四单元《十三地球, 我的母亲》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我”与“地球母亲”两个核心意象的含义,感受诗人对“地球母亲”的热爱
2、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抒情性及诗人热烈奔放的情感。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丰富意象的内涵,感受诗人对“地球母亲”的热爱。
难点:正确理解时代背景和本诗主题的关系。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1【作业】预习作业:
收集信息,了解郭沫若生平及主要文学作品。
2【导入】预习交流:
四川省乐山县人,原名郭开贞。
1921年,第一部诗集《女神》出版,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中最早的优秀作品之一,为新诗歌运动奠定了基础。
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等,以古喻今,深刻揭露了国民党发动派的卖国投降政策,激励了人民的斗志。
邓小平同志曾高度评价道:“郭沫若同志是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和剧作家。
”他在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也都有重要建树。
解放后,郭沫若创作了历史话剧《蔡文姬》和《武则天》。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病逝于北京
3【活动】通过朗读分析来完成对课文的学习
(一)一读,思考:作者将“我”和“地球”的关系想象成谁和谁的关系,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或贯穿全诗的问题,作者藉此表达对地球对地球母亲真挚深沉而热烈的感激之情的诗句是哪一句)?
想象成孩子与母亲的关系,“我要怎么样才能够报答你的深恩”抒发了对地球母亲的热爱及要报答母亲深恩的感情。
沪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教案详案五篇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沪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教案。
沪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教案1《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抓住文眼,理解课文的主旨。
2.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参阅书目:《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年版)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登陆了《高中语文课改网》,和123课件站,利用百度收集了图片和课文美读。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教学要点:介绍背景知识,结合美读,初步感知课文。
(打开课件,播放幻灯片1)一、导语:(播放幻灯片2)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的“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
他是的散文家、诗人、_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
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毛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的散文秀丽朴素,我们通过学习《荷塘月色》一起体会一下。
二、背景介绍:(播放幻灯片3)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在这样的社会,作者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
《荷塘月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沪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教案参考(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总结报告、活动方案、演讲致辞、自我介绍、简历模板、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contract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summary reports, activity plans, speeches, self-introduction, resume templat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沪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教案参考国外有专家认为,在早期视听教材令人失望的情形下,“是教学设计使他们走出了困境。
第十三课地球,我的母亲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主题,体会诗歌热烈真挚的情感。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及驾驭想象的能力。
3、明确这首诗歌的现实意义和当代意义。
说明:这首诗歌的篇幅较长,在教学中进行细枝末节的分析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并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是最基本的。
同时由于诗人在创作中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风格,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可以从诗歌采用的统一的意象上来理解诗人驾驭想象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站在五四运动和今天这两个不同的时间点上理解诗歌强大的生命力,体会本诗对中国新诗艺术的贡献,充实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能够分析诗歌的丰富意象,从而理解作者的想象力及驾驭想象的能力。
2、难点:正确理解时代背景和本诗主题的关系。
说明:在诗人的笔下,人与地球的关系成为孩子与母亲的关系,这是诗人在抒发感情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想象的艺术境界。
因而通过诗歌中既多样又统一的意象的分析来理解诗人的想象力就显得尤其重要。
此外,这首诗歌的产生并不是诗人单纯的个人理想,而是社会理想的体现,这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让学生理解五四运动的民主平等思想在诗歌中的体现是一个难题,并且教师还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今天的视角来阅读诗歌,使优秀诗歌的生命力得以延续。
教学过程这首诗歌,我们还可以把它理解成什么主题?作业布置课后阅读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进行比较,体会三首诗歌的不同主题。
拓宽阅读面,提高鉴赏能力。
思路点拨在进行本课的教学时,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比较自由。
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从现代诗歌的艺术特点进行赏析评价;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会郭沫若的诗歌特色;同时与艾青、舒婷的诗歌进行比较教学,理解在这些诗歌中母亲的不同含义、诗歌的不同主题也是一种比较可取的方法。
练习举隅1、诗人将地球称为“我的母亲”有什么深刻含义?2、郭沫若的诗歌在情感抒发上有何特点,在语言运用上又有哪些特色?3、对这首诗歌写一段鉴赏性的评论。
“地球我的母亲”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地球母亲对人类的养育之恩,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情感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意象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诗歌主题的把握。
2.教学难点:诗歌的情感表达,诗歌结构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教材:《地球我的母亲》2.多媒体设备3.教学课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地球母亲的形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对人类的贡献。
2.学生分享自己对地球母亲的认识和感悟。
二、诗歌阅读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带领学生齐读诗歌,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诗歌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地球母亲”“怀抱”“滋养”等,让学生理解这些意象所传达的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诗歌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地球母亲对人类的养育之恩?”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二课时一、诗歌复习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自主朗读诗歌,巩固记忆。
二、诗歌写作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结构,让学生尝试模仿诗歌的写作手法。
2.学生分组进行写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作品分享1.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作品,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全班分享。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学生完成诗歌仿写练习。
2.学生收集有关地球母亲的故事,准备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2.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地球母亲对人类的养育之恩,培养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同时,学生能够通过诗歌的阅读和写作,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将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1、运用圈划、批注的阅读方法,捕捉文中的细节,思考细节的内涵。
2、在语言的品味中,想象文中各个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母亲的内心。
3、注意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幽默的语言风格,感受幽默背后的深情。
说明:这篇课文是本单元中最浅显的一篇,起到基础和铺垫的作用。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大部分同文中的孩子一样习惯了母亲无微不至、润物无声的照顾和无休止的牺牲,本文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代学生真实的家庭生活状态,所以,这篇文章是本单元中最贴近学生实际,也最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
而细节是生活真实的再现,细心体会文中细节的内涵,能够激发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从而自然地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母亲的内心活动是丰富的,但是孩子往往会忽略母亲的感受。
所以,引导学生想象各个人物的心理,尤其是母亲的心理活动,通过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形式使学生领悟母亲的牺牲精神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里柯克的作品是以幽默见长的,本文的幽默是通过母亲与父亲、孩子之间不断的对比表现的,这种对比使人在笑声中领悟亲情的份量,更加感受到母爱的无以为报。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品味文中细节的内涵,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2、难点:理解作者是怎样通过幽默的语言风格表现深沉的母爱的。
说明:细节是最能够打动人,也最难编造的东西,所以,在阅读文章时,如果能够养成捕捉细节,品味细节内涵的习惯,就能更好地感受文中母亲的伟大和无私。
所以,指导学生品味细节的内涵是准确把握文章情感的重点。
母爱是一个深刻而沉重的话题,尤其是母亲的无私、牺牲,往往令人落泪,而作为著名幽默文学作家的里柯克,选择了以幽默的方式来表现这种深沉的情感,这恐怕是大部分学生学习本文的障碍点。
面对幽默的文字,除了笑,我们还应该有怎样的思考?本文幽默的风格主要是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展现的,所以,思考可以从此处入手,利用各种形式的鲜明的对比帮助学生感受到幽默背后的深情,体会到笑与泪交融的力量。
思路点拨文章很浅显,因而,开头要求学生所作的数量统计就起到了保证学生耐心阅读的作用,这是一个基础环节,在统计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母亲的伟大。
第十三课地球,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主题,体会诗歌热烈真挚的情感。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及驾驭想象的能力。
3、明确这首诗歌的现实意义和当代意义。
说明:
这首诗歌的篇幅较长,在教学中进行细枝末节的分析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并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是最基本的。
同时由于诗人在创作中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风格,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可以从诗歌采用的统一的意象上来理解诗人驾驭想象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站在五四运动和今天这两个不同的时间点上理解诗歌强大的生命力,体会本诗对中国新诗艺术的贡献,充实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能够分析诗歌的丰富意象,从而理解作者的想象力及驾驭想象的能力。
2、难点:正确理解时代背景和本诗主题的关系。
说明:
在诗人的笔下,人与地球的关系成为孩子与母亲的关系,这是诗人在抒发感情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想象的艺术境界。
因而通过诗歌中既多样又统一的意象的分析来理解诗人的想象力就显得尤其重要。
此外,这首诗歌的产生并不是诗人单纯的个人理想,而是社会理想的体现,这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让学生理解五四运动的民主平等思想在诗歌中的体现是一个难题,并且教师还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今天的视角来阅读诗歌,使优秀诗歌的生命力得以延续。
教学过程
思路点拨
在进行本课的教学时,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比较自由。
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从现代诗歌的艺术特点进行赏析评价;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会郭沫若的诗歌特色;同时与艾青、舒婷的诗歌进行比较教学,理解在这些诗歌中母亲的不同含义、诗歌的不同主题也是一种比较可取的方法。
练习举隅
1、诗人将地球称为“我的母亲”有什么深刻含义?
2、郭沫若的诗歌在情感抒发上有何特点,在语言运用上又有哪些特色?
3、对这首诗歌写一段鉴赏性的评论。
字数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