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临床特点与出血的相关性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72.31 KB
- 文档页数:2
《海南医学》2008年第19卷第7期消化性溃疡又称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是消化性溃疡的常见并发症。
临床上根据其症状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并依此来确定用药的剂量、时间及疗程,防止并发症。
然而,临床分期与内镜的检查分期有无对应的关系,作者对此作了观察。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0年1月-2003年12月住院病例108例,均用Olympus-GIF-V电子胃镜检查明确诊断,其中男性71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43.2岁,平均病程6.8年。
患者入院时有明显的上腹部痛、反酸、嗳气、出血、黑便,根据临床表现归为溃疡发作期。
合并有严重的胃窦炎、十二指肠球炎、肝脏、胆道疾病影响溃疡的临床分期者不在统计之内。
1.2内镜观察与分期根据国内镜下溃疡分期的标准,将溃疡分为活动期、愈合期、疤痕期。
本组病例入院时均做电子胃镜检查,结果见表1。
从表中可见,发作期的溃疡内镜显示:活动期出血占63.00%(68/108),愈合期占30.00%(32/108),疤痕期占7.00%(8/108)。
2讨论消化性溃疡以慢性、规律上腹部疼痛为其临床特点,疼痛常为病情活动的标志,也是发作期的标志[1]。
溃疡发作期常伴有溃疡的其它症状,并可出现并发症。
当溃疡病情稳定后,此时症状轻微或无症状,即为缓解期。
溃疡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反复发作,形成一个慢性过程。
也就是溃疡由活动逐渐愈合和再发的病理过程。
内镜观察溃疡演变过程,主要根据溃疡底部苔膜的厚薄与有无,周消化性溃疡并出血108例临床与内镜分期对比观察杨爱萍,李正安,金艳,蒙启飞(贵州省黔南州人民医院,贵州都匀558000)摘要目的通过内镜观察消化性溃疡并出血在临床发作期与缓解期有无对应关系来确定治疗。
方法采用奥林巴斯电子胃镜GIF-V观察消化性溃疡活动期、愈合期和疤痕期出血情况。
结果消化性溃疡活动期出血占63.00%(68/108),愈合期30.00%(32/108),疤痕期占7.00%(8/108)。
消化性溃疡病例分析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肠系统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消化道黏膜发生溃疡病变。
该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感染、应激、遗传、药物、饮食等。
本文将从病例分析的角度对消化性溃疡进行讨论,以加深我们对这一疾病的理解。
病例一:患者X,男性,40岁,主诉上腹部疼痛,并伴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患者在工作生活中经常面临较高的压力,长期抽烟喝酒,而且经常食用过辣、油腻的食物。
体格检查发现患者上腹部存在压痛,并可听到肠鸣音。
通过胃镜检查,发现患者胃部黏膜有溃疡病变。
该病例中,患者存在多个与消化性溃疡相关的危险因素。
首先,持续的高强度工作压力会导致胃肠道的应激反应,从而增加溃疡的发生风险。
其次,患者长期抽烟、喝酒,这两者都被认为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因素。
此外,长期食用过辣、油腻的食物,会引起胃酸分泌过多,黏膜受损的几率增加,也容易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
病例二:患者Y,女性,60岁,主诉慢性上腹部疼痛已有数月,且疼痛会缓解或加重。
患者有胃炎病史,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体格检查未发现异常,血常规、血生化等检查结果正常。
通过胃镜检查,发现患者胃部黏膜有片状溃疡。
这个病例中,患者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被认为是引发消化性溃疡的关键因素。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会抑制黏膜保护因子,如前列腺素合成,从而使胃黏膜对酸的损害增加。
此外,虽然患者有胃炎病史,但没有其他相关的危险因素,如烟酒、应激等,说明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能是她患病的主要原因。
病例三:患者Z,男性,25岁,主诉上腹部疼痛,伴有排便时的不适感。
患者平时饮食规律,不吸烟不喝酒。
体格检查和血常规、血生化等检查结果均无明显异常。
患者通过胃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部位有溃疡病变。
这个病例中,患者没有明显的危险因素,如高强度压力、烟酒等。
然而,患者患有十二指肠溃疡,该部位的溃疡病变往往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感染源,感染后会抑制胃黏膜保护因子的合成,导致黏膜受损,进而引发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
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及其诱因分析上消化道出血为临床常见急症,为进一步了解其病因分布规律、发病趋势及与几个相关因素的关系,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现将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及其诱因分析如下。
1病因及其诱因1.1消化性溃疡出血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并发症,表现为呕血和黑便,临床上发现大部分消化性溃疡出血病人都有一定的诱发因素。
1.1.1饮食不当是引起出血的主要诱因,主要是平时不注意定时定量,进食过冷过热食物,饮用具刺激性的浓茶、咖啡、肥腻、煎炸和产气食物,或暴饮暴食,以上因素可使处于溃疡活动期的病变部位发生出血。
1.1.2服药不当服用某些对胃粘膜有损伤的药物有解热镇痛类药物如消炎痛、去痛片、感冒通、阿斯匹林等,说明不当服药是引起消化性溃疡出血的重要因素。
1.1.3精神因素如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心理刺激可导致迷走神经兴奋,致使胃酸分泌增多,胃蠕动增强,从而加强胃粘膜的损害因素,消弱其保护因素,最终导致上消化道出血。
1.1.4吸烟和不当饮酒吸烟和酒精对胃粘膜亦具有损伤作用,使原有基础疾病进一步加重并发出血。
1.2肝硬化伴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2.1机械物理性损伤包括进食粗糙食物如果仁、带刺鱼肉、经食管插管等可使曲张的胃底静脉破裂出血。
1.2.2门静脉压力增加包括恶心,呕吐,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使腹内压力增高,门脉压增加;饮酒,输液和输血过多、过快引起血容量骤然增加,均能诱发食管静脉破裂出血。
1.2.3季节影响肝硬化合并出血的发生率与四季变化有关,冬季最高,春季、秋季次之,夏季最低。
其原因为:冬、春、秋季等气温降低的情况下,病人皮肤血流量减少,内脏血流量进一步增加,从而造成门脉压力增高,曲张的静脉压力一旦升高达弹性极限就易破裂出血。
1.3急性胃粘膜损害包括急性应激性溃疡和急性糜烂性胃炎,亦常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急性应激性溃疡出血,应激因素常见有烧伤、外伤或大手术、休克、败血症、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严重疾病。
因患者已有严重的原发疾病,故预后多不良。
老年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对老年消化性溃疡的出血特点进行分析,为今后有效预防老年消化性溃疡提供临床理论依据[1]。
方法:将205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按照年龄分为两组:老年组112例,非老年组93例。
年龄在60岁以上(包括60岁)的患者为老年组,年龄在60岁以下的患者为非老年组。
通过临床检查及化验分析的方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出血原因进行分析,找出老年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特征,以及诱发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果:老年组的临床特征有头晕、全身乏力、呕吐、休克,非老年组的特征为腹部疼痛及出血。
老年组诱发危险因素来自于服用一些心脑血管的药物及嗜酒[2];而非老年患者的诱发因素为患者的过度劳累及精神紧张等所致。
结论:减少老年人服用各种降压药、降血糖药等对于预防消化性溃疡出血疾病的产生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老年消化性溃疡;临床特征;危险因素【中图分类号】r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99-01老年消化性溃疡疾病一直是困扰老年人的一大疾病之一[3],且发病率正在呈现出上升趋势。
特别是消化性溃疡出血,由于它的发病比较隐匿,一旦确诊后的病情恶化也飞快,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命健康。
本研究就是对老年人的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
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一般资料1.1研究对象通过临床诊断,2011年4月—2012年4月就诊于我院的患者被确诊为消化性溃疡的患者有205例,按照年龄是否在60岁将患者分为两组:老年组(年龄60岁及60岁以上)112例,非老年组(60岁以下)93例。
老年组患者有男性62例,女性50例,年龄在60—89岁,平均年龄为78.6岁。
非老年组有男性51例,女性42例,年龄在43—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6岁。
两组患者的性别差异在统计学上并无意义,可以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
1.3治疗方法在患者在医院就诊的当天,就需要对患者给予止血处理,同时为患者补充体液,采用输液的方式。
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gastric ulcer,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因溃疡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
溃疡的黏膜缺损超过黏膜肌层,不同于糜烂。
【流行病学】消化性溃疡是全球性常见病。
西方国家资料显示,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消化性溃疡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我国临床统计资料提示,消化性溃疡患病率在近十多年来亦开始呈下降趋势。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中年最为常见,、DU多见于青壮年,而GU多见于中老年,后者发病高峰比前者约迟10年。
男性患病比女性较多。
临床上DU 比GU为多见,两者之比约为2~3:1,但有地区差异,在胃癌高发区GU所占的比例有增加。
【病因和发病机制】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胃十二指肠黏膜经常接触有强侵蚀力的胃酸和在酸性环境下被激活、能水解蛋白质的胃蛋白酶,此外,还经常受摄人的各种有害物质的侵袭,但却能抵御这些侵袭因素的损害,维持黏膜的完整性,这是因为胃、十二指肠黏膜具有一系列防御和修复机制。
目前认为,胃十二指肠黏膜的这一完善而有效的防御和修复机制,足以抵抗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蚀。
一般而言,只有当某些因素损害了这一机制才可能发生胃酸/胃蛋白酶侵蚀黏膜而导致溃疡形成。
近年的研究已经明确,幽门螺杆菌和非甾体抗炎药是损害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从而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病的最常见病因。
少见的特殊情况,当过度胃酸分泌远远超过黏膜的防御和修复作用也可能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生。
现将这些病因及其导致溃疡发生的机制分述如下:(一)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确认幽门螺杆菌为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证据:①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普通人群,在DU的检出率约为90%、GU约为70%~80%(幽门螺杆菌阴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往往能找到。
消化性溃疡总结临床特点——“三性”1.慢性:病史可达数年至数十年。
2.周期性:发作与自发缓解相交替,发作常有季节性,多在秋冬或冬春之交发病,可因精神情绪不良或过劳而诱发。
检查考点汇集胃镜检查和黏膜活检是确诊消化性溃疡首选的检查方法良性溃疡内镜特点:·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整·皱襞向溃疡集中恶性溃疡的内镜特点:·溃疡不规则,较大·底凸凹不平·边缘呈结节状隆起·周围皱襞中断·胃壁僵硬、蠕动减弱治疗指导治疗没有胃酸就没有溃疡,是溃疡的决定因素没有Hp感染就没有溃疡复发有好的胃黏膜屏障就没有溃疡形成一般治疗◆去除病因禁用或避免使用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饮食疗法少食多餐,饮食规律化◆对症治疗◆避免精神紧张和劳累,注意劳逸结合抗溃疡治疗(原则)◆降低胃内酸度◆增加胃黏膜抵抗力◆根除幽门螺杆菌主要致病因素:幽门螺杆菌(Hp)感染根除HP可以治疗溃疡并防止复发【根除HP的四联疗法方案】重要!Hp根除——四联疗法PPI、胶体铋(均选)抗菌药(选2)1.PPI(如奥美拉唑)2.枸橼酸铋钾(胶体次枸橼酸铋)1.阿莫西林2.甲硝唑3.克拉霉素男30岁。
饥饿性上腹痛2年,进食后可缓解。
胃镜检查:十二指肠溃疡愈合期,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
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是A.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克拉霉素+替硝唑B.法莫替丁+阿莫西林+克拉霉素C.西咪替丁+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D.奥美拉唑+硫糖铝E.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替硝唑『正确答案』A并发症1.出血2.穿孔3.幽门梗阻4.癌变出血考点提示:出血是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上消化道大出血最常见的病因亦是消化性溃疡。
男性,50岁,胃溃疡病史25年,饭后突发上腹剧痛2小时,为进一步明确诊断,首选的检查方法是A.腹腔诊断性穿刺B.立位腹部X线平片C.CT检查D.B超检查E.X线胃肠钡餐检查『正确答案』B。
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说起消化性溃疡,想必很多人不会陌生。
这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胃肠的疾病。
临床调查发现,约有10%的人曾患有消化性溃疡病症,且男性患者的发病率要高于女性患者。
临床上最常见的消化性溃疡主要分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胃溃疡在老年患者群体中较为高发,十二指肠溃疡则在青壮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
虽然发病位置不同,但是发病机制是相同的,胃肠黏膜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袭,导致黏膜的防御功能下降,产生破损或溃疡症状。
也就是说,胃肠道黏膜被患者自身分泌的胃酸和胃蛋白酶所消化侵蚀,从而产生溃疡症状,使患者身体出现较多的不适感,影响正常的生活。
1.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原因胃酸是胃部中重要的消化物质,为何会对自身黏膜造成损伤呢。
这就要分析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原因。
首先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进入人体后,会在胃部内扎根生长,大量繁殖,对胃内环境产生一系列的破坏性活动。
幽门螺杆菌能够产生毒素,对胃黏膜造成非常大的刺激,进而出现炎症反应。
这种炎症反应会导致黏膜的防御功能明显下降,胃酸侵入导致溃疡。
由此可见,想要提升黏膜的防御能力,首先要清除幽门螺杆菌。
其次,一些药物也会对肠道黏膜造成干扰,例如抗炎药物或激素类药物等,如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在服药后会对胃肠黏膜的修复和重建功能造成干扰,降低黏膜的防御能力,导致黏膜被胃酸侵蚀。
第三,患者带有胃肠道疾病史,如胃排空障碍、慢性肠胃炎等,这些慢性疾病也会增加溃疡疾病的发生风险。
第四,外界环境因素。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较为缓慢,通常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导致。
如饮食不规律、吸烟、饮酒、压力过大、长时间精神处于紧张状态等。
这些不良因素会导致胃酸大量分泌,削弱胃肠黏膜的防御功能。
所以当你出现消化性溃疡症状时,需要反思自己是否存在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或是熬夜、情绪过于焦虑。
1.消化性溃疡有哪些特点首先是疾病呈长期进展,治疗周期长,这点与慢性病较为相似。
很多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病程可达数10年。
其次是疾病非常容易复发,并带有周期性发作的特点。
消化道出血分析范文消化道出血是指消化系统中的一些部位发生出血。
常见的消化道出血部位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和结肠等,症状通常为呕血、黑便等。
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的临床问题,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较大威胁。
因此,对消化道出血的分析和处理显得十分重要。
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可以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两类。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发生在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等部位的出血,主要病因包括胃和十二指肠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恶性肿瘤等。
下消化道出血是指发生在小肠和结肠等部位的出血,主要病因包括肠道息肉、肠道炎症、肠道肿瘤等。
针对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医生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以确定出血的部位和原因。
同时,对部分患者需要进行特殊检查,如胃肠道内镜检查、造影检查、放射性核素扫描等。
针对消化道出血,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控制出血源、纠正贫血和改善休克等。
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早期内镜止血是首选治疗方法,对于无法内镜处理的患者,可以采用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等。
对于下消化道出血患者,根据出血部位、性质和病情轻重等选择性进行内镜治疗、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
除了治疗上的措施,预防也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高危人群,如有家族史、胃肠道疾病史等,要定期进行胃肠道检查,及早发现潜在的病变。
此外,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酒精等,对于吸烟和喝酒的人群,要戒烟和限制饮酒。
总之,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问题,治疗和预防十分重要。
医生在处理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时,应充分了解病史、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并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
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注意饮食卫生和生活方式的改善,从而减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通过综合治疗和积极预防,我们有望更好地控制和改善消化道出血的疾病。
消化道出血第一节上消化道出血一、上消化道出血伴慢性、节律性上腹痛和(或)腹胀(一)消化性溃疡[临床特点](1)上消化道出血特点据我国临床资料,上消化道出血约1/2是由溃疡病所致,其中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占多数;出血多发生于冬春二季;且常在病情恶化时发生; 主要诱因有饮食失调、过渡紧张或劳累、受寒或感染后突发出血;某些药物(阿司匹林、保泰松、肾上腺皮质激素、萝芙木制剂、磺胺类药物、抗凝剂等)可为溃疡病出血的激发因素;尽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均有便血,但胃溃疡呕血较十二指肠溃疡多见。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特殊类型的溃疡病,如巨型溃疡、复合性溃疡、十二指肠球后溃疡、吻合口溃疡等,较一般溃疡病更容易发生上消化道急性大出血。
(2)腹痛(腹胀)特点大多数(约90%)病人有长期节律性胃痛史,即:空腹痛、夜间痛,进食后可缓解;许多人在出血前数天上腹痛加剧,对碱性药的止痛效果不佳, 出血后疼痛可减轻;部分病人出血前有上腹饱胀不适、食欲不振与情绪不安;呕血时多有较强的恶心安。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溃疡病病人出血前可无胃痛史,而突发大出血,单凭症状较难鉴别其病因。
[诊断要点]①上腹痛、恶心、呕吐、黑便和(或)呕血;②腹部症状可因进食和抗酸药缓解,出血前症状加重且一般药物无效;③有使用阿司匹林和NSAIDs史、溃疡病史和反复上消化道出血史;④上腹部压痛,振水音阳性则提示存在梗阻。
急诊纤维胃镜检査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较大,应首选,且能在胃镜下酌情进行必要的、有效的止血治疗。
若有胃镜检查禁忌症者,可于出血停止后,行顿餐X线检查。
[鉴别诊断要点]应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胆道出血等鉴别。
(1)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人一般无长期节律性胃痛史;出血前几天无上腹痛加剧现象;呕血时常也无恶心感;多为突然大出血;血色鲜红,涌吐而出或呈喷射状;病人可伴有肝硬化的其他症状体征。
(2)急性胃黏膜病变病人多无慢性上腹痛史;常有应激诱因(大手术、严重创伤或灼伤、重度感染、强烈的精神刺激、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或长期大量服用某些药物等);往往伴有其他相应的临床表现。
消化道出血首次病程录1.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消化性溃疡为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多有规律的上腹疼痛不适史,且有季节性、节律性、周期性、慢性反复发作的特点,与进食相关,服用制酸剂可缓解,尚可有反酸、嗳气、烧心、上腹部饱胀、呕吐、食欲减退等,查体:多数患者有上腹部局限性轻压痛,实验室检查示抗HP抗体阳性,C13呼气试验阳性,胃镜多能明确诊断。
2.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该病常有大量饮酒或者病前服用非甾体类药物,或者遭受意外重大创伤应激等诱因,多无长期持续黑便,胃粘膜修复迅速,急诊胃镜可见胃粘膜广泛散在糜烂病灶,同时又出血点或瘀点瘀斑,可有活动性渗血,排除消化性溃疡及食管静脉破裂出血即可确诊。
消化道出血主治医师查房1.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消化性溃疡为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多有规律的上腹疼痛不适史,且有季节性、节律性、周期性、慢性反复发作的特点,与进食相关,服用制酸剂可缓解,尚可有反酸、嗳气、烧心、上腹部饱胀、呕吐、食欲减退等,查体:多数患者有上腹部局限性轻压痛,实验室检查示抗HP抗体阳性,C13呼气试验阳性,胃镜多能明确诊断。
2.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该病常有大量饮酒或者病前服用非甾体类药物,或者遭受意外重大创伤应激等诱因,多无长期持续黑便,胃粘膜修复迅速,急诊胃镜可见胃粘膜广泛散在糜烂病灶,同时又出血点或瘀点瘀斑,可有活动性渗血,排除消化性溃疡及食管静脉破裂出血即可确诊。
3.胃肠道肿瘤早期可无明显症状体征,中晚期胃癌可有腹部隐痛不适,乏力纳差消瘦,低热,腹部可扪及肿块,左锁骨上淋巴结可扪及肿大,大便隐血持续阳性。
患者也可无任何症状体征而以出血为首发症状。
肠道肿瘤则多有下腹部隐痛不适或剧痛,常有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改变,便秘与腹泻交替,黏液鲜血便。
该患者症状体征与以上不符,目前依据不足,暂可除外。
消化道出血主任医生查房1.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消化性溃疡为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多有规律的上腹疼痛不适史,且有季节性、节律性、周期性、慢性反复发作的特点,与进食相关,服用制酸剂可缓解,尚可有反酸、嗳气、烧心、上腹部饱胀、呕吐、食欲减退等,查体:多数患者有上腹部局限性轻压痛,实验室检查示抗HP抗体阳性,C13呼气试验阳性,胃镜多能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