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艺术美和形式美
- 格式:wps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艺术美与形式美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学目标:(1)、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②(2)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基本原则及其在作品中的主要表现。
2、教学重点:2.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由于艺术家所采用的语言、材料、手段等不同而产生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就大异其趣。
3、教学难点:①、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
以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认识有形象的依据。
②、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与形式美之间异同的理解。
4、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图片,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用多媒体展示雕塑图片《欧米艾尔》导入。
小结:美术作品的艺术美是艺术所特有的美。
美术作品是由艺术家创造出的不同于现实生的第二自然。
它的美不同于一般人的“漂亮”或“好看”的审美观念。
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不仅影响了人们对美术的认识,也有碍于对美术作品的鉴赏。
二、新知探究:环节一、什么是艺术美,它有哪些表现?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不等同现实在的“漂亮”和“好看”,而是通过特定的美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艺术自身的美。
艺术美又称第二自然。
是相对自然美来说的。
美术形象:指一件美术作品中个别的、具体的、完整的艺术形象,也是指一件美术作品中由这种个别的、具体的、完整的艺术形象所形成的综合的整体的艺术形象。
教师活动:投放多媒体图片《艾普色姆的赛马》和《记录马奔跑过程的连续摄影》。
结合第三课“艺术形象”这一概念进行讲解。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小组讨论,分析美术作品的艺术美。
环节二、什么是形式美: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美术作品的形式美的构成:A、语言元素(点、线、面、色)及其构成的形态变化。
B、语言手段(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及其所构成的审美意象。
C、语言规则(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及其所构成的审美关系。
教师活动:投放潘天寿的作品《雄视》,讲解什么是形式美,指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相互包含、渗透又彼此具有独立性。
教研组长签字: 教务处签字: 分管领导签字:
兰州新区舟曲中学艺术学科(美术、音乐)教案 时间: 2018年年2 月 27日 周次:第一周、第二周
请同学们对比分析油画作品《开国大典》与真照片实有什么不同?教师分析《开国大典》:真是的开国大典当天是阴天,祥云漂浮。
蓝蓝的天空与画面主体的红色调想成了对比,使画面很和谐。
在人物排列上,现实中是没有什么秩序的,但在绘画上却是有序的、和谐的。
毛主席被放在视觉中心的位置,是整个透视的中心点,整个视觉中心点聚焦到了毛。
《艺术美与形式美》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艺术美以及掌握形式美的相关知识。
2、:通过一些美术作品的赏析,让学生学会运用形式美的相关知识和自己的经验,分析自己身边的美与艺术的美。
3、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促进学生审美观的发展。
教学重点:对艺术美与形式美的相关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运用艺术美与形式美的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描述与分析。
教学过程一、直观导入让学生欣赏“自然美、社会美”的图片及“艺术美”的作品,并判断其类别。
[提问](1)、请指出哪几件作品是体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并举例出生活中我们所熟悉的美。
自然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参岑)社会美:比如,希望工程的提出,使我们看到党和人民对下一代的深切关怀,北大的隆重百年校庆使我们看到了党和人民对教育和科技的充分重视,孔繁森的事迹昭示出党的优秀传统得以继承并发扬光大,王保森的劣行则告诉我们党内腐败现象正在瓦解着党和国家的肌体。
罗丹的《欧米艾尔》,我们能不能用“漂亮”、“好看”来形容这种作品的艺术美呢?[讲述] 《欧米艾尔》既不“漂亮”,也不“好看”,但给我们以心灵和审美上的震撼。
作品传递给我们一种“残缺美”或是“凄美”。
[提问] 漂亮、好看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讲述] 如果我们要掌握美术鉴赏的标准,那么我们必须要了解什么是艺术美和形式美。
二、展开新课1、什么是艺术美?它有哪些表现?(1)《开国大典》的摄影相片与油画作品比较摄影作品是真实的场面和形象——分散、零乱、主题不突出。
油画作品是经过改造后的艺术形象——庄严、气势宏伟、形象典型、主题突出、鲜明。
提问:自然美或者社会美可以代替艺术美吗?为什么?(首先,社会美与自然美本身的形式与内容,无论是在历时性方面还是在共时性方面都难以做到完全一致。
社会美的内容是普遍的、自由的,但它的表现形式常被特定的情势所限定,常常是不自由的、偶然的,缺乏普遍性的。
例如“勇敢”品质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在不同情况下,就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自然美的形式是规律性和自由性的统一,但是与之契合的内容,常是多义的、游移的,甚至是与形式相冲突的。
因而自然美也难以表达普遍自由的内容。
其次,自然美与社会美总是存在于现实的一定时间和空间之中,没有空间流动的自由性和时间流传的永久性,即它们常处于活动状态,缺乏稳固性和普遍性。
社会美的直接现实性消逝后,如无富有艺术性的传播媒介的帮助,美感影响也就消失了。
而自然美则依赖于自然状态,时序的更替和环境的变化必然影响到自然美存在的永恒性和自由性。
再次,现实美还常带有芜杂性。
美的成分与不美的成分或可有可无的成分共处一体,各成分之间内在的联系不够协调,因而作为整体,和谐程度不够。
毕竟现实美是缺乏充分加工的自然形态的美,即便经过加工改造,也常常带有强烈的功利目的,因而,也就不能充分地体现出实践主体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
日本美学家竹内敏雄就曾指出:“自然美(社会美也类似)和艺术美在下面这一点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即归根到底自然不像艺术那样有意识地把美的创造作为目的。
”①自然美与社会美的缺陷,使它们不能充分满足人们更高级更全面的审美需求,也不能充分表现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因而需要艺术美。
)艺术美是艺术家自由自觉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将社会美和自然美纳入心灵,用情感去冶炼它,用想象去完善它,将自己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激情熔铸进去,化为作品的血肉和灵魂,从而使现实美升华,成为心物一体的美的对象。
(2)《欧米艾尔》[讨论内容] 请从社会、自然、艺术的角度来比较是“美”是“丑”,罗丹是如何使我们感到“艺术美”的?[引导分析]社会的角度——出卖肉体的妓女——是“美”还是“丑”?自然的角度——风烛残年、浑身皱纹等——是“美”还是“丑”?艺术丑和艺术美艺术丑是指艺术作品的丑,艺术丑和艺术美是相对应的。
衡量艺术作品的美丑的标准主要不是看作品所反映的对象的美丑性质,而是看艺术家怎样去表现对象。
艺术家反映事物,由于自己主观条件的影响,可以使作品成为美的,也可以使作品成为丑的。
在艺术中使用丑的概念常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1、艺术丑指艺术作品的内容虚假、腐朽、技巧低劣。
罗丹说:“在艺术中所谓丑的,就是那些虚假的、做作的东西,不重表现,但求浮华、纤柔的矫饰,无故的笑脸,装模作样,傲慢自负------一切没有灵魂,没有道理,只是为了炫耀的说谎的东西。
”2、艺术作品中反映丑的对象不等于艺术丑。
例:委拉斯开兹《教皇英诺森十世像》、列宾《祭司长》、达分奇《最后的晚餐》中的犹大。
3、某些艺术中的丑角不等于丑。
生活丑能转化为艺术美,是被艺术创作的特性所决定的。
艺术家认识到生活丑的本质及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意义,将丑真实地展示出来,就体现了合规律性的“真”;同时,进入到艺术殿堂中的丑渗透着艺术家否定性的评价,便从反面肯定了美,又体现了合目的性的“善”;并且,由于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生活丑在艺术上构成了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因此,当生活丑进入艺术意境,就会蕴含生活丑本身所无法包含的审美意义。
这是一种以其艺术性的存在否定其自身现实存在的美,能够使人们的心灵震颤,产生强烈的美感,即所谓的化腐朽为神奇,于丑怪中见光华。
例如罗丹的雕塑《老妓》,莎士比亚的戏剧人物麦克佩斯,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加西莫多等等,都是通过艺术的审美性,使“丑”的人物形象获得了不朽的艺术魅力。
小结艺术形象源于现实形象,而高于现实形象。
艺术形象其实就是“典型形象”或“艺术典型”。
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美的再现和美的表现。
艺术美是通过形式美表现出来的。
2、什么是形式美?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们经常把动物的牙齿串起来挂在脖子上,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在开始他是作为一种勇敢的象征,或乞求神赐于力量。
久而久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形式逐步脱离了原来的使用价值。
人们看到他们时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亲切感,这时候,他已经成为一种装饰品,成为一种时尚,一种形式上的美感。
这就是形式美。
因此,形式美是人类独特发现和创造之一。
到了古西腊时期,人们开始对形式美的研究和探讨,并归纳总结了许多关于形式美的法则。
比如,均衡、比例、对比、节奏、对称、和谐、多样统一等,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形式美的基本含义)什么是形式美?广义地说,它是客观事物外观形式的美,狭义地说,它是大量具体美的形式提炼、概括出来那种抽象形式所具有的美。
它是相对独立的外部形式诸因素的美,即点线面、色彩、空间、构图、质材等形式因素的组合构成的美术作品的形式之美。
首先,美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不可分割。
在现实生活和美术作品中,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割。
给同学们提个简单的问题:“姑娘脸上的红色美不美”?教师总结:姑娘脸颊上的红色当然是美的,但是长在鼻子上,那就不美了。
在这里,形式的要素是红色,出现在姑娘的脸上,是标志青春健康的肤色,因而是美的,而出现在鼻子上则是一种病态,所以是不美的。
中外古代的美学和艺术创作很早就注意到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密切联系。
如《维纳斯》他表现的女神的美,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既包含形式又包含内容,他的美存在于灵魂和人体的统一和和谐之中,因而成为内容和形式高度有机结合的典范。
其次,形式因为具有相对的审美意识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这是因为在美术作品当中,除了题材和内容以外,形式自身还另有审美价值,是由形式自身的规律所决定。
就是指那些可以引起美感的特征。
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当中,发现了一些美的规律,古代西腊人在建筑和雕塑的创作中非常注重符合美的规律。
比如象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他的第一个特征是,规则被认为最完美的艺术形式,是达到完美的保证。
第二个特征是注重比例,并用精确的数字来表现;二在各种理想的比例中,象我们知道的黄金分割就得到广泛的运用,我们可以从图中可以看出他的高和宽,以及其他比例中,都精确的运用了黄金分割;象《维纳斯》其上身和下身的比例也非常接近黄金分割,0.382:0.618,从这些例子中可以说明西腊在造型艺术上非常注重比例。
他的第三个特征是灵活性,为了适应视觉需要,这些规则还可以修改,比如象人体比例,一般人都是七个头长或七个半头长,为了能更适应审美要求,把这种比例改为八个头长,这样一来,人体显的更加匀称、修长,但其上身和下身的比例还5:8的黄金分割的近似值。
这些规则是形式美的基础和依据。
在历史的发展中,这些形式法则变的更加丰富多彩,区分的更加精微细致。
所以,形式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提问] 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有哪几个方面的内容?(1)语言元素:点、线、面、色(构成形态变化)形式美—(2)语言手段: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构成审美意象)(3)语言规则: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构成审美关系)下面,我们就列举并结合一些实例做简单的解释。
1、变化和统一:变化和多样是一种相当普遍使用的基本法则,他和整个宇宙对立统一的规律是一样的。
事物本来就是丰富多彩而又有变化的统一的整体。
在美术作品中,由于各种因素使美术形象变的不同,有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必须要达到高度的统一,使其统一于一个中心或主体部分,这样才能构成一种有机整体的形式,变化中带有对比,统一中含有协调。
例如在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中,十二个门徒的姿态和表情均不相同,极富变化,然而画家把他们三人一组地分置于耶稣两边,使处于明亮背景前的耶稣对统一画面发挥统摄作用,室内建筑的透视线又进一步加强了他的中心地位和形式上整体统一的视觉效果。
但是,过分的变化又是不美的,有人说:“如果人的脸孔是匀称的,那他是美的,但是生动的面孔必然有轻微的,不易觉察的变化,蒙娜丽莎那种含蓄不易觉察的微笑,被誉为永恒的微笑,而超过限度,那又变为一种难看的,丑陋的”。
因此在自然规律中,有秩序的程度是相对的,有秩序中包含着对比、平衡中包含不对称、静中包含着动……,这种规律体现在美术作品中,都会引起一种特定的形式美。
例如宋人所作的《秋浦蓉宾图》,上半幅的两只大雁,一只向右上方飞,一只向左上方飞,极富变化。
然而它们的动势又和蓉枝、荷梗的方向一致,使人感觉到,好象双雁在起飞的同时,那静止的芙蓉也在摇动,极富情趣和形式美感。
再如《清明上河图》的虹桥一段,上节课我们都运用美术作品的认识功能在画面中了解了很多信息,现在可以观察一下,这张画以客船过桥为中心,桥上下及两岸的各色人物,都为这一情节所吸引,由此而构成多样统一的热闹而紧张的生动场面。
变化和统一《最后的晚餐》《秋浦蓉宾图》《清明上河图》学生作品欣赏:《西斯庭圣母》《巴黎圣母院》提问:请指出这两张作品中五种形式美,教师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