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数学课件ppt:比高矮-优质(绘本)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96 MB
- 文档页数:13
幼儿园比高矮课件1、探索各种比较高矮的方法,能讲述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记录比较的结果。
3、初步感知物体高矮的相对性和不变性。
1、幼儿有比较高矮有初步的经历。
2、探索高矮的材料:绳子、木块、皮尺、奶粉筒活动一:幼儿两人一组比较高矮,并记录自己比较结果。
指导语:请小朋友自己找个朋友,两个人比比谁高谁矮,也可以在周围环境中找一些材料来帮助,然后把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
1、儿童自己分组活动,教师观察儿童活动。
2、提问:“你刚刚和谁比的?用的什么方法?结果怎样?”3、“我刚刚发现小朋友在比较的时候做了一些记录了,谁愿意来说说你是怎么记录的?”4、教师简单小结。
(可以是儿童讲述的情况,也可以是儿童记录的情况)活动二:幼儿三人一组比较高矮,感知高矮的相对性。
1、老师:“请三个小朋友来,你们看看他们谁高谁矮?那中间的呢?”引导幼儿发现高矮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2、小结:要想知道谁高谁矮应该看他和谁比,当他和个子高的人比时他就矮,而和个子矮的人比时他就高。
3、老师:“现在你可以找几个小朋友一起来比一比,看看谁还能发现更多的秘密,然后在记录下来。
”4、再次分组活动,教师观察儿童活动。
5、如果儿童在活动中有新的发现,要鼓励儿童说出探索的发现。
老师请一位幼儿站在椅子上(高于老师)和老师比较。
老师:“老师现在有个问题,要请小朋友帮我想一想,你们看看我们俩谁高谁矮?为什么呢?那么在下次的活动中把你的想法告诉我们,我们在来讨论。
”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了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同时生动的图象有助于幼儿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时,充分考虑幼儿特点,多媒体的设计形象生动、可爱、富有动感,内容贴切课题。
教学中教师改变传统的数学活动说教式教学方法,而采用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反复实践,从中去发现、结累经历。
教师在活动中除注重师生间的学习更注重幼儿间的互相学习、互相影响。
在活动的组织中,教师条理清晰、层次清楚,将幼儿间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有机的容入到数学活动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小班数学活动《比高矮》课件一、教学内容《比高矮》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章《比较高矮》的第二课时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高矮概念,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判断物体的高矮;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高矮的概念,能够用比较的方法判断物体的高矮。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高矮概念,运用比较方法判断物体的高矮。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尺子、比较高的物体(如铅笔、书本等)。
学具:每组一把尺子,若干比较高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不同高度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高矮。
2.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PPT,讲解高矮的概念,演示如何用比较的方法判断物体的高矮。
3. 随堂练习(10分钟)各组汇报比较结果,讨论比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 团队协作活动(10分钟)教师设置一个比较高矮的场景,要求学生分组合作,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点评各组的操作过程和结果,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高矮概念2. 比较高矮方法3. 实践活动:比较高矮七、作业设计(1)铅笔和橡皮(2)书本和铅笔(3)桌子和小板凳答案:(1)铅笔比橡皮高。
(2)书本比铅笔高。
(3)桌子比小板凳高。
2.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发现更多有趣的高矮现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5. 作业设计的有效性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确保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相符合。
常见的幼儿园小班数学《比高矮》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材第三章《比一比》的第三节,详细内容围绕“比高矮”展开。
通过直观的实物比较,引导幼儿认识高矮概念,学会比较物体的高矮。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理解高矮的概念,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2. 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准确地判断物体的高矮。
教学重点:让幼儿掌握高矮的概念,学会用语言描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高低不同的玩具、图片、尺子。
2. 学具:每组一套高低不同的玩具、画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比高矮”的游戏,让幼儿站在同一排,按照身高从矮到高排列,引导幼儿观察、讨论谁最高、谁最矮。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高低不同的玩具,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这两个玩具哪个高?哪个矮?”让幼儿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进行点评。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分发图片,让幼儿自己比较并说出哪个物体高、哪个物体矮。
4. 小组活动(10分钟)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套高低不同的玩具,让幼儿通过合作,将玩具按照高矮顺序排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比高矮2. 板书内容:高矮概念比较方法实物展示七、作业设计2. 答案示例:画中有三个小朋友,分别用“A、B、C”表示。
描述:A小朋友最高,B小朋友次之,C小朋友最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组织户外活动,让幼儿在实际场景中观察、比较物体的高矮,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鼓励幼儿在家中与家长共同完成类似的观察和比较活动,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重点在于让幼儿掌握高矮的概念,学会用语言描述,并能运用比较的方法准确地判断物体的高矮。
小班数学活动《比高矮》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数学启蒙教育》第三单元“比较”,具体内容为第二章“比高矮”。
通过学习,让幼儿掌握比较高矮的基本方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能够理解高矮的概念,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高矮的相对性,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身高尺、玩具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动物园的场景,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场景中动物的高矮。
2.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出示身高尺,引导幼儿观察身高尺上的标记,让幼儿理解高矮的概念。
(2)教师演示如何比较高矮,并让幼儿进行实际操作,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
3.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出示图片,提出比较问题,引导幼儿观察、思考、解答。
(2)教师讲解解答过程,让幼儿理解并掌握比较的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发放练习题,让幼儿独立完成。
(2)教师对幼儿进行个别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5. 情景游戏(5分钟)(1)组织幼儿进行“比高矮”的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2)鼓励幼儿与同伴分享、交流,培养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比高矮》2. 板书内容:(1)高矮的概念(2)比较高矮的方法(3)例题及解答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与家人一起比较高矮,并将结果记录在画纸上。
2. 答案:无固定答案,以幼儿实际操作结果为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观察、比较高矮,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引入和例题讲解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在《比高矮》的教学活动中,教学难点是让幼儿理解高矮的相对性,而教学重点是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