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师用书人民版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444.00 KB
- 文档页数:13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与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练习人民版一、选择题1.阅读夏朝世系示意图(下图)可知,夏王朝实行( )A.宗法制B.嫡长子继承制C.分封制D.王位世袭制解析宗法制、分封制是西周确立,故A、C项错误;示意图只是描述王位的传承,没有体现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错误;图中描述的是夏朝世系示意图,他们之间大多是父子关系,这体现了王位的世袭,故D项正确。
答案 D2.据《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
其主要目的是( )A.监督商朝残余势力B.防X诸侯坐大割据C.利于文化远播天下D.扩展王朝四周疆域解析因为周是从西边开始进攻,灭掉了东方的大国商。
因此商的旧势力X围在东南、东、东北三个方向,分封诸侯是为了控制这些地区,所以诸侯封国大都在这些方位,故A项正确。
答案 A3.(2016·某某省重点中学模拟)《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姜齐以及田齐的兴衰史。
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
这反映了( )A.贵族政治逐渐瓦解B.周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C.分封制度逐渐恢复D.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解析战国初年齐国田氏取代姜氏成为齐侯,史称田氏代齐,也叫田氏篡齐,虽得到周安王正式册命,但只是“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因为实质上这是对周初分封制的破坏,故A正确;“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只是迫于分封制受冲击的现实,“周朝统治基础”是缩小而非“扩大”,故B错误;田氏代齐表明分封制受冲击,而非“恢复”,故C错误;“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是分封制而非中央集权制度,故D错误。
答案 A4.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某某观念来。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夏商政治形式1.早期国家的出现:(1)时间:距今大约五千年前。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2)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
(3)原因:农耕经济的发展。
①②③④⑤(4)标志:___________。
(填写正确序号)①金属器具的使用ꢀ②贫富分化的产生ꢀ③文字的成熟ꢀ④城的出现ꢀ⑤礼制的初步形成禅让(5)基本特点:在禹之前,政治权力的交接通常以_____的方式实现。
2.夏商政治形式:宗族关系(1)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_________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宗法制(2)商朝: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_______,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商代政治的另一个特点是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商王通过占卜手段主宰国政。
二、西周分封制周武王1.前提:_______灭商,建立西周。
2.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3.内容:对象内容权利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等土地和人民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朝贡力役义务诸侯对周天子定期_____并提供军赋和_____封国姬姓贵族中的燕、鲁等;商朝旧贵族的宋等4.影响:(1)积极方面: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西周的疆域。
(2)消极方面:诸侯国之间在后来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三、西周的宗法制血缘宗族1.含义:按照_________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嫡长子2.特点:_______继承制。
3.内容:(1)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
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_____,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2)诸侯王可以实行再分封,其嫡长子世代继承诸侯的权位,其余诸子被封为卿大夫。
卿大夫还可以再分封,形成“士”这一阶层,但士以下不再分封。
4.影响: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1)对西周: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等级秩序;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时限时训练人民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提出:“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与注目于一姓一家之兴亡的后世帝王迥异。
”由此可见,“殷周间之大变革”( ) A.打破了传统的部落政治B.与后世王朝的更替本质相同C.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D.从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A[根据材料“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可知周人在制度和文化上的变革,如分封制、宗法制、周礼等,其中分封制和宗法制打破了传统的部落政治,故A 项正确;根据“……与注目于一姓一家之兴亡的后世帝王迥异”可知B项错误;商周时期都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这一时期仍是贵族政治,故D项错误。
] 2.(2017·黄山质检)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
”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下列与材料主旨最相符的是( )A.统治者以占卜方式决定国家大事B.神权长期被政权所控制C.统治者借神权抬高自己的权威D.统治者借武力强化统治C[题干中材料没有体现出以占卜方式决定国家大事,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神权长期被政权所控制,故B项错误;从题干给材料看,只是体现了所涉及的人物都强调自己是天命的执行者,从本质上看,也就是借神权抬高自己的权威,故C项正确;题干中材料没有涉及强化统治的信息,故D项错误。
]3.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嬴稷在位时期,周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 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
这一情节充分表明(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C.分封制受到冲击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C[“勤王不成”一事,不能说明周天子权力削弱的开始,故A项错误;贵族政治以血缘为纽带,材料未涉及血缘问题,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对天子有随从作战的义务,而材料中说“勤王不成”,故C项正确;宗法制也以血缘为纽带,材料未涉及,故D项错误。
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永州二模)据甲骨文记载,商朝除与所属盟邦联合行动外,商王还亲自或派人到各地举行祭祀典礼等活动,并接受方国的贡献或对朝贡者予以报偿。
这说明( ) A.早期王权主要通过神权来表现B.商王与方国首领地位完全平等C.中央对地方实现了有效的控制D.商朝与所属方国重视礼尚往来解析:选D。
材料中商王接受方国的贡献后也对朝贡者予以报偿,这说明商朝与所属方国重视礼尚往来,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王权和神权的关系,排除A项;商朝内外服制度下,方国首领臣服于商王,因而商王与方国首领的地位不可能完全平等,排除B项;商朝内外服制度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比较松散,中央没有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排除C项。
2.(2020·达州一诊)商朝王畿周围散布着许多臣服于商的部落、部族,其首领被赐予侯、伯等封号,诸侯与商王是分散的臣服关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而周王把亲族、盟友分封出去,建立诸侯国,欲形成对天下的有效控制。
从历史发展看,这说明周朝的分封制( ) A.形成了对天下的有效控制B.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C.包含有大一统的政治理念D.是对商朝制度的继承解析:选C。
根据材料“诸侯与商王是分散的臣服关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而周王把亲族、盟友分封出去,建立诸侯国,欲形成对天下的有效控制”可知,西周初期统治者在设计分封制之时包含有大一统的政治理念,故选C项。
3.(2020·百师联盟大联考全国Ⅰ卷)记述出处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吕氏春秋·观世》“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史记·周本纪》于薊,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A.王室子弟是周初分封的主体部分B.周朝只在初期进行了分封C.分封制有效地巩固了周朝的统治D.周王朝的分封制相当发达解析:选D。
┃江苏卷五年命题统计┃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江苏考试说明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2)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识点一 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2.概况(1)对象:封周王子弟、功臣和商朝的旧贵族。
(2)主要封国:鲁、齐、燕、卫、宋、晋等。
(3)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4)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3.影响(1)积极性: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保持周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2)消极性:后期强国兼并弱国,周天子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趋于瓦解。
知识点二 西周的宗法制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2.内容(1)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2)等级秩序⎩⎪⎨⎪⎧①血缘:确立大宗和小宗尊卑关系。
②政治: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的贵族等级。
3.影响(1)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保证王权的稳定和贵族的特权。
(2)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结构,其内涵仍体现在当今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知识点三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等级森严,不同的等级,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考向一分封制的特点、实质、影响[史料研读]史料一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
分封出去的邦国,……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有实权。
……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史料二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
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
——《中国历史·先秦卷》史料三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通“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指恶性循环),以至于移祚(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明)张燧《千百年眼》1.史料一中第一句话体现了分封制下的诸侯国与原有邦国的不同;第二三句话说明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拥有较大的权力,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2.史料二以句号为界分为两层,分别反映了王室与诸侯之间的纵向联系、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3.史料三中“诸侯先畔”“天子拥空名于上”“列国擅威命于下”说明周王朝后期,地方诸侯分裂割据,挑战天子权威,主要体现了分封制遭到破坏。
1.根据史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
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形成了二元的政治管理体制。
2.根据史料一、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分封制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提示:(1)趋势:逐步瓦解。
(2)原因: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随时间推移,天子与诸侯及诸侯之间的血缘关系渐远,血缘纽带难以维系;井田制瓦解,失去经济基础,周王室和诸侯国的力量翻转。
[史论归纳]1.分封制的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封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居富庶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的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分封制的影响(1)在西周初期,分封制起到了拱卫周王室、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渐崩溃,导致了诸侯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
(2)历史影响①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②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③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命题分析]考法1 通过古代具体实例考查对分封制的理解。
如柳宗元的《封建论》、“同姓不婚”等。
解题时需结合分封制的概念来分析解答。
考法2 从分封制对西周社会稳定角度命题。
分封制是西周加强对辽阔疆域管理的一种重要行政制度。
它以血缘为准绳,构建奴隶制等级秩序,同时辅以礼乐制度,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
解题时需结合分封制影响的相关知识来解答。
考法3 从社会发展趋势角度命题。
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分封制崩溃,适应封建统一集权需要的政权组织形式逐渐形成,这是历史进步的表现。
解题时需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角度思考。
1.(2015·江苏单科,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解析材料大意为:天子与不同爵位的贵族在朝会时处在不同的位置。
由此可知,周代贵族在朝会的时候有尊卑之分,这反映的是分封制下形成的森严的等级序列,故A项正确。
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是秦代实行的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是汉初实行的政治制度,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B、C、D三项。
答案 A2.(2017·江苏宿迁模拟)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一书中指出:“严格说封建的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
材料中的“地主”和后世相比,其特殊性主要在于( )A.拥有世袭统治权B.所属土地可以买卖C.尊重上级的权威D.属下人民归其管理解析材料中“地主”指西周分封制下的统治阶级,而“后世”指的是从秦到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根据“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注重血缘性,是一种贵族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一种官僚政治,用区域代替血缘。
故A项正确。
答案 A考向二宗法制的含义、特点及影响[史料研读]史料一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
——《吕氏春秋》史料二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
然而,家族组织又是一柄双刃剑,以它为表现形式的族际冲突(编者注:农村宗族械斗),以及由于政府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普遍不满,很可能在家族组织复兴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量。
——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史料三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
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
——《中国历史纵横》1.史料一信息“不使诸侯疑焉;……不使大夫疑焉;……不使庶孽疑焉”体现了宗法制的目的和积极作用。
2.史料二认为宗族为中性社会组织,其功能具有双重性。
宗法制下的亲情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及凝聚力,有利于家庭和睦、亲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若引导不当,也会成为建立民主和法制社会的一种障碍。
3.史料三中“承袭了”“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说明西周宗法观念和传统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极大。
1.依据史料一、二,指出宗法制的目的和积极作用。
提示: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和各级贵族权力的稳定。
积极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分争。
2.时至今日,宗法制早已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依然存在,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例说明。
提示:凝聚亲情的传统节日,如中秋节、春节等;寻祖探源、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某些家族重修家谱、族谱等。
[史论归纳]1.宗法制的特点(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
(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3)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4)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宗法制影响(1)对当时的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对后世的积极影响: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对后世的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命题分析]考法1 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宗法制。
一定时期的社会现象是对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的反映。
如甲骨文中的“”、《红楼梦》中贾母的“先自己人,后外人”等。
解题时需结合“嫡”“庶”“大宗”“小宗”等基本概念来分析。
考法2 从历史遗存角度命题。
宗法制对中国人的姓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有一定的影响,高考试题一般以一定的社会现象为切入点,如祭祖、修家谱、建祠堂等,要求考生认识这些现象与宗法制的关系。
解题时需结合“祭祖”“家谱”等现象的意义来分析。
考法 3 从近代社会转型角度命题。
在宗法制影响下,容易出现“裙带关系”“道德专制”“等级观念”“自律盲从”等现象,这成为阻碍近代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瓶颈。
解题时需从逆向思维角度解答。
1.(2016·江苏单科,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解析材料信息“长兄如父”及“小儿不及长孙”说明中国传统家族中嫡长子与嫡长孙的地位很高,这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宗法观念,故答案为D;“家族和睦”“贵族世袭”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C项;“等级秩序”指依据宗法分封制形式的社会等级分层,与题干中“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不符,故B项错误。
答案 D2.(2017·江苏南京摸底)陈立在《白虎通疏证·封公侯》中说:“天子以别子为诸侯,其世为诸侯者,大宗也。
诸侯以别子为卿,其世为卿者,大宗也。
卿以别子为大夫,其世为大夫者,大宗也。
大夫以别子为士,其世为士者,大宗也。
天子建国,则诸侯于国为大宗,对天子而言则为小宗。
”该材料主要反映出( )A.宗法制维系了统治秩序B.宗法制保证了贵族特权C.分封制加强了地方统治D.分封制扩大了统治区域解析材料反映了西周宗法制下“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间大宗与小宗关系的形成,这实际上体现了领导与服从的关系,维系了统治秩序,故A项正确。
答案 A考向一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1.(2017·江苏泰州质检)“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出自《论语·尧曰》。
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鲁B.齐C.燕D.宋解析材料意思是“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接续已经断绝了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说明封国在中原地区,周天子封商朝旧贵族微子,建立宋国,正符合这一条件,故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