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抗战的开始
- 格式:ppt
- 大小:2.69 MB
- 文档页数:37
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的标志1937年7月7日,被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开端,这一天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全民族抗战的阶段。
这一标志性事件的发生,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同时也为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自由和尊严的斗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进行的一场全民族解放战争。
在此之前,中国已经经历了多年的抗战准备阶段,但直到1937年7月7日,中国进入全面抗战阶段的大门才真正打开。
这一天,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北部的盘锦发动了一系列的进攻,中国驻军奋起抵抗。
而后,日军进攻范围逐渐扩大,中国各地纷纷响应抗战号召,全国上下形成了抗战的大合唱。
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的标志,不仅仅体现在战场上的激烈战斗,更体现在全国人民的觉醒与团结。
抗战爆发后,中国各阶层的人民纷纷奔赴战场,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斗争中。
无论是军人还是百姓,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儿童,都积极参与到抗战中。
全国范围内的民众都开始意识到,只有团结一致,共同抗击侵略者,才能守卫家园、保卫国家。
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的标志还表现在政府的调整与组织上。
在抗战爆发后的几个月内,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应对日军的侵略。
国共两党达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共识,共同组织并领导了抗日的斗争。
中国国民政府成立了抗战委员会,负责指挥和协调全国的抗战工作。
各地的地方政府也积极行动起来,组织民兵、开展游击战等,为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经济的调整与动员也是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的标志之一。
抗战爆发后,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以保障抗战的进行。
工业生产全力投入军需物资的生产,农民加大了粮食和物资的供应,商业界纷纷参与到抗战经济的建设中。
同时,中国政府还积极开展对外援助的工作,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在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后不久,中国军民就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胜利。
1937年的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等,为中国人民打开了一线胜利的曙光。
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第14课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中共与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掌握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等重要史实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教材从课文和插图中认识卢沟桥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体验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民族情怀,控诉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行径收集资料鉴别整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的主要罪行,结合第85——87页的活动课,准备《写给日本中学生的一封信——南京大屠杀不能忘记》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继承先烈“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思想意识仇恨法西斯,愿为人类的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血染卢沟桥”难点:通过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揭露日本右翼势力的险恶用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1、日本侵略军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直接目的是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的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
最终目的是侵占整个东北,进而独占中国。
)2、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所起的历史作用是什么?(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东北三省沦陷后,日本帝国主义就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地区,对北平(即今天的北京)实施包围。
中国军队为了保卫北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同敌人在那里展开血战,谱写了一段“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英雄史诗。
(布置学生阅读77——80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七七事变1、七七事变发生的时间与地点:(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划线并写写)15公里的平汉铁路上,成为北平通往内地的唯一门户,是中日双方必争的军事要地。
)3、七七事变有何影响?(揭开了中华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序幕)“读读佟麟阁的话”:佟麟阁的话体现怎样的民族精神?(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
抗日战争时间的起止日期从什么时候开始算起2021-09-03 09:42:45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的起止时间为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
扩展资料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时间为1931年9月18日,涉及事件:九一八事件。
抗日战争时间的起止日期1抗日战争的时间是什么时候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华开始。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抗战全面打响。
1945年8月6日、9日,美军分别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9日出兵我国东北。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通过广播宣布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外相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正式签署投降书。
9月9日,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茨在南京向中国政府代表呈交投降书。
抗日战争及二战至此正式结束。
一般认为,该战争起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并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时结束,历时97月又3天,共为八年,故称为八年抗战。
这场战争向上可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因此也有十四年抗战之说。
身为中国人,我们应牢记这段历史,绝不能让悲剧重演!!2抗日战争胜利的影响(1)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2)抗战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供了一个弱国战胜帝国主义强国侵略的经验和范例,也促进了民族觉醒和唤起了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
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采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同时,使党和人民得到巨大发展。
这一切都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大部分军队,使其不能北攻苏联,又大大减轻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对美英的压力,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列举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和全民族抗战爆发的标志。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发展到全民族抗战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标志性的事件和节点:
1.乙未护法运动(1919年):这次抗议和示威运动是中国人
民在抗击列强侵略、维护国家独立和尊严方面的早期表达。
虽然主要针对的是帝国主义势力,但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的崛起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七七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正式
开始。
在这一事件中,日军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引
发了全国范围的抵抗。
中国政府发表了向全体中国人民宣
战的声明,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爆发。
3.南京保卫战(1937年):南京保卫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中的重要战役。
中国军民经过长时间激烈的抵抗,保卫了
南京市,并展示了中国的抗战决心和能力。
这场战斗对中
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动员和士气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直言抗日:即在己巳时期,中国的文艺界普遍从日本的侵
略中醒悟过来,开始以直言对抗的方式表达对日本帝国主
义的强烈抗议。
在文学、艺术和报纸等领域中,中国人民
通过直言抗日对日本侵略者发起抵制,凝聚了全民族的抗
战力量。
5.《告全体华民族同胞书》(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的
这封重要文件,正式宣布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政策,
并呼吁全体华民族同胞自觉地参与到抗日斗争中来,凝聚了全民族的反抗意志。
这些事件和时期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演变为全民族抗战的重要阶段和节点。
从而集结了中国人民的力量,形成了坚定的抗日统一战线,为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中国局部战争演变成全面抗战的开始中国局部战争演变成全面抗战的开始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形势非常紧张。
被当时的外国列强不断侵占和割让的中国处于内外交困的状态。
同时,国内政治也异常动荡。
中国的国共两党内部存在许多矛盾和争端,国民党政府对于共产党的打压更是愈发严厉。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迎来了局部战争,也因此开始了全面抗战的时代。
一、战争的导火索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震惊中国和世界的“九一八”事变。
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的辽宁省,并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逐步占领其他地区。
国民党政府在面对日本的入侵时,表现出了明显的软弱。
此时,共产党针对国民党政府在解决日本侵略行为上的不力纷纷发表批评性的文章,激发了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打压。
1934年,国民党发动了“皖南事变”,失败后对共产党进行了全面的围剿。
在长征的过程中,国共两党都受到了极大的伤亡,但共产党依然保留了一部分兵力在川陕边区组建游击队,不断骚扰国民党。
这是局部战争的一个导火索。
二、局部战争的爆发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
日本军队在事先进行了偷袭后,主动挑衅中国军队。
在随后几个月时间里,日军先后侵占了北平、天津等地,而中国政府和军队的反应较为消极。
不少中国人对于国民党政府的软弱失望,纷纷加入抗日救亡运动。
三、形势的变化面对日军的入侵,中国政府和军队逐渐觉醒,开始采取措施抵抗日本军队。
同年10月,在国民党中央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抗日救亡”口号。
会议决定,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的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此后,中国各地纷纷展开了广泛的抗日救亡运动。
不少人自愿加入八路军、新四军等革命武装队伍。
国共两党共同抗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抗战的呼声愈来愈高。
四、全面抗战的开端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暴行,史称南京大屠杀。
随后,中国政府宣布对日本宣战,全面抗战开始。
各地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在这个时候形成,包括原本对共产党非常敌视的国民党,也被迫与共产党合作共同抗日。
抗日战争中国全面抗日的开始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争,其全面抗战的开始标志着中国人民对于日本侵略的坚决反击。
以下将以时间为线索,介绍这场战争的全面抗战阶段。
一、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至11月26日)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随后侵略中国内地。
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抗战阶段正式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
当天,日军对上海展开了全面进攻,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开启了长达三个多月的淞沪会战。
这场战斗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凝聚了全国民众的抗战意志,还使得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为之后全面抗战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武汉会战(1938年7月7日至11月7日)淞沪会战之后,日本军队继续向中国内地推进。
1938年7月7日,武汉会战爆发,这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线最长、时间最长的一次会战。
中国军队在这场战斗中英勇抵抗,扳回了抗战的颓势,大大壮大了全面抗战的力量。
然而,由于资源不足和战略调整上的失误,中国军队最终在会战中失利,武汉沦陷。
三、八年抗战(1937年至1945年)自武汉会战失败后,中国军民转入持久抗战的阶段,这个阶段也被称为八年抗战。
中国军队虽然面对着敌强我弱、物资匮乏的局面,但他们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顽强抵抗,动员了大量的民众参与战争,采取了游击战等灵活战术。
同时,国共两党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共同抵御日本侵略。
在此期间,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但坚持不懈的抵抗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四、全面胜利(1945年8月15日至9月9日)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
日本无条件投降给中国带来了解放和结束战乱的喜悦,全国人民欢庆胜利的到来。
然而,中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的巨大牺牲也使得人们铭记于心,对内主要是战争带来的伤痛,对外则是损失的领土和残酷的战争罪行。
五、总结抗日战争中国全面抗日的开始标志着中国人民坚决反击日本侵略的决心。
从淞沪会战到武汉会战再到八年抗战,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最终取得了全面胜利。
第17课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曲周县尚书中学袁丽英一、教材背景及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历史》中华书局版八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第二课。
前面承接《抗日救亡运动》一课,后面开启《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是一篇承上启下的课文。
本课介绍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以及日本占领北平、上海,进行南京大屠杀的史实。
主要包括“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南京大屠杀”三个主要子目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及南京大屠杀的基本历史事实。
抗战初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及带来的灾难,通过提供资料、创设情境和组织讨论,培养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通过组织学生网上查找资料、写文章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课前查找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设置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唱国歌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的民族,在卢沟抗战中体现的以民族大义为重,不怕牺牲、坚守到底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三、教学重点: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四、教学难点:1.为什么说卢沟桥抗战是全面抗战的开始?2.通过南京大屠杀的史实揭露日本右翼势力的险恶用心。
五、教学方法:1、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本课的特点,本课拟依据完全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出发的设计理念,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景,讲解、设疑、激趣、真正起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2、学法采用分组导学、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利用观看、探究、合作、动手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等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读图、识图、画图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促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历史的愿望。
3、使用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师:同学们,听着这首熟悉的、振奋人心的歌曲,让我们回到80年前的那段历史。
抗日战争时间抗日战争,也称中日抗战,是中国人民在二战期间为了抵御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而进行的一场持久的民族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的时间跨越了八年之久,从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开始,一直持续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这场战争对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抗日战争的时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抗战初期、全面抗战和战争胜利。
抗战初期始于1937年7月7日,这一天是中国东北辽宁省盖县发生了一起案件,日本军队趁机进攻并占领了这个县城。
这个事件引发了全国范围的愤怒,成为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导火索。
在这一阶段,中国军民展开了艰苦持久的抵抗,但由于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和战略指挥的差距,初期的抗战并没有取得太多的进展。
全面抗战开始于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失守。
日本军队在南京地区实施了大规模的屠杀和掠夺,对中国军民进行了残暴的斗争。
南京的失守震惊了全世界,引起了国际社会对日本军队的广泛谴责。
此后,中国军民在全国范围内同仇敌忾,全面动员抵御日本侵略。
在这一时期,中国迅速成立了抗日联军,各个解放区展开了游击战争,积极配合中国军队进行正面战争。
抗战的力量逐渐壮大,中国军民展现出了顽强的抗战精神。
战争胜利阶段始于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在这个阶段,中国军队与盟国军队共同将日本军队逼至绝境。
在整个战争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战争的结束标志着中国人民取得了抵御日本侵略的伟大胜利,也为二战在亚洲地区的结束铺平了道路。
抗日战争的时间跨度之长、战争的规模之大以及中国人民的付出之深,使这场战争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一场民族解放战争。
此次战争不仅加速了中国共产党的崛起,也促进了中国人民对民主、独立和自由的追求。
同时,抗日战争也唤醒了世界各国对于法西斯主义的警觉,对国际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总之,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二战期间为了抵御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而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
中国人民为了争取自由和尊严,开始了全面抗战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附近制造了“事故”,对中国军队开火,成为了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起点。
这场战争与前两次抗战相比不同的是,它不仅是军队的战争,更是全民的战争。
中国人民为了争取自由和尊严,开始了全面抗战。
抗战初期,中国的军力相对较弱,而日军强大。
然而,我们的人民并没有被这种巨大的压力击垮,相反,他们迅速组织了抗日救亡运动,号召群众鼓励勇气,团结协作,用各种方式支援前线。
全国的纺织、医药、教育等行业的工人、农民、学生和妇女也纷纷参与到抗战中来。
他们不仅为伤员献血,而且还要采办钢铁、铜、铝等物资,为国家的战争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然而,除了短暂的胜利和各种故事外,这场战争的残酷面和中国人民的牺牲也是不可估量的。
在为国家奋斗的过程中,我们失去了无数亲人、朋友、家园。
但是,中国人民没有放弃,我们坚定地继续支持领导,始终保持了对国家的责任心,给敌军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在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虽然我们没有永远挑战赢得自由和尊严,但我们也已得到了很多的相应实现,并且也懂得了团结坚持、艰苦抗争的重要。
而从这场抗战中汲取的力量,正是我们面对国际和实际问题的动力和共同的辉煌。
70年的改革开放,把“造福中国,慰籍心灵”纳入了改革和现代化的科学计划中,让中国的经济文化不断向前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团体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崭露头角,争取自由、尊严和大国发展。
新中国成立已有70年,我们不仅一直没有被威胁,还努力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学术知识,研究现代社会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如何协调发展。
在中国人民大步走向环球化的同时,我们仍需要时刻注意力保持思想认知、制度监督等各种工作的良好运行。
今天的中国已是一个勇于进取、富有创造精神和创新力的中国。
我们成功的建设了自己的盾和枪,肩负起了更重要的角色和责任。
我们的人民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全方位展示了中国国际主义的精神,让全世界都看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
九一八事变中国抗战的起点九一八事变:中国抗战的起点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在中国东北发动的一系列侵略行动,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这场战争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事变的起因、经过以及中国抗战的展开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事变起因九一八事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日本对中国东北的野心以及日本过去在中国的侵略行为。
在20世纪初,日本以发动甲午战争为导火索,侵略中国并割取中国领土。
此后,日本掌握了中国东北地区的高权力,对该地区进行经济和政治控制。
然而,中国仍然保留着在东北的利益。
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权势日益膨胀,而中国的实力和影响力则受到了严重削弱。
因此,日本试图通过九一八事变进一步夺取东北地区的控制权。
二、事变经过九一八事变发生在沈阳,日本军队悍然发动了一系列袭击行动。
据当时的报道,侵略军制造了爆炸事件,炸毁了沈阳柳条湖附近的铁路,然后指责中国士兵为幕后黑手。
接着,他们趁势占领了辽宁省的沈阳、鞍山等重要城市,并迅速向东北地区扩张。
这种侵略行为引起了中国政府和全国各界的极大愤慨和抵抗。
三、中国抗战的展开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爆发了大规模的民族抗日运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准备进行长期抗战。
中国政府立即派军队进行抵抗,并向国际社会呼吁支持。
为了控制东北,中国成立了东北抗日义勇军来保卫人民和领土。
而在全国范围内,各地的义勇军和抗日党派也纷纷响应,开展了抗日游击战和敌后战斗。
此时,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形成了抵抗外敌的统一战线。
四、九一八事变的影响九一八事变给中国社会和国际政治局势造成了巨大的动荡和变化。
这一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使中国成为了国际抗战阵线的一部分。
同时,九一八事变也揭示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野心,引起了世界各国对日本侵略行为的谴责。
中国全面抗战的展开,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爆发提供了重要支持和动力。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战的起点,也是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
全国抗战的起点:中国局部抗战的背景与意义1919年,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抗议和反对帝国主义的声音。
1927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抗日战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然而,在中国的军阀混战和政治动荡中,中国的经济破产,社会动荡,弱国无助,这使得日本入侵中国的计划更加顺利。
1931年,东北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
这一事件标志着日本侵略中国的正式开始。
这个时期,中国境内屡屡爆发小规模的武装反抗,这些小规模的抵抗虽然不能挽回全局,但是对中国的长期抗战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地方抗战一开始相对比较分散,同样的,他们也是民众的自发抵抗,表现为各家的孤立行动,这显然是一种不够主动的反抗方式。
于是,后来的地方抗战,逐渐发展为各地有组织的抗日力量,这些小的力量在全局上的发挥虽然微小,但是他们的独立斗争为全国抗战的形成扫清了阻碍。
地方抗战,虽然规模较小,但是他们的抗战行为,让人们认识到了抗战的必要性。
小规模的抵抗行动,不断冲击着日本侵略的神秘面纱,露出了他们的真正面貌:打压中国,剥夺中国人的尊严和自由。
这些抵抗行动由于发生在当地,受到了很多当地的民众支持,民众的参与也使得这些反抗更有力。
地方抗战的背后,是民族危机深重所带来的长久的堆积,而这股力量,促进着全国大范围的抗战,在民族危机的重创下,挖掘着中国人民一脉相承的抗日意志。
地方抗战的形成,想必有人会认为是无序的,但是这正正暴露出了当时的政局,政治动荡,外来侵略,这一切的削弱使得中国社会的基础力量处于脆弱状态。
在这种背景下,地方抗战给予了中国人民足够的民族信仰,即使是在残忍的战争中,他们也没有丧失战斗的信仰。
地方抗战,还表现为中国民众对主权的重视,对自由的执着。
许多地方的敌后农村,一旦被日军搜刮一空,那些老百姓将在乞讨中互相扶助,他们尊重国家,也尊重民族的尊严。
这些平凡人的自发斗争,使得全国的士兵和工人组织,也开始在和民众接触中更加积极地参与抗战,全民抗战的声音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