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事变和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4
卢沟桥烽火教案一、背景介绍卢沟桥事变是指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北京郊区的卢沟桥一带,先是设下陷阱捕捉中国士兵,接着向中国官兵开火的事件。
这次事变标志着日本侵略进入全面战争阶段,也被视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二、烽火教案的意义1. 抗战教育的重要性卢沟桥事变是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开始,对于教育青年一代抗战和爱国主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编写烽火教案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国家意识。
2. 卢沟桥事变的意义卢沟桥事变对中国的抗战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通过烽火教案,学生可以了解不仅仅是一次冲突事件,更是中国抗战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抵抗外来侵略的开始。
3. 弘扬民族精神编写烽火教案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通过学习卢沟桥事变,学生可以了解到当时中国官兵的英勇抗击以及付出的巨大牺牲,激励他们在面临困难时也能勇往直前。
三、烽火教案的编写内容1. 事件的背景和经过教案应首先介绍事件的背景和经过,包括卢沟桥的地理位置,日本侵略行动的动机,以及具体的战斗过程等。
2. 事件的影响和意义教案应重点介绍卢沟桥事变对中国抗战的影响和意义,包括成为中国抗战的标志,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并提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口号。
3. 英雄人物的故事教案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英雄人物,讲述他们在卢沟桥事变中的英勇事迹。
例如,可以介绍开枪射击号令的卢沟桥炮兵排排长杨靖宇等。
4. 知识检测及深入讨论教案应设计相关的问题,用于检测学生对于卢沟桥事变的理解,并引导他们深入讨论相关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教案的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根据烽火教案的内容,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讲授、展示、小组讨论等。
实施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事前准备教师应提前准备相关教材和图片,确保教学资源齐全。
此外,还应提前编写好教学大纲和课堂设计。
2. 课堂教学根据教案的内容和教学大纲,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例如讲授、展示以及小组讨论等。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教学设计
泸州七中张黎雯
一、教学目标:
1. 识记与理解:掌握抗日战争开始的时间和卢沟桥事变的经过,记住南京大屠杀,理解卢沟桥事变是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2. 能力和方法: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分认识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教育学生不忘国耻,发奋图强,建设强国。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卢沟桥事变是全国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南京大屠杀充分暴露日本法西斯反人类、反社会的反动本质以及侵略战争的罪恶。
(2)难点
卢沟桥事变是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正确认识今日中日关系
七、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在国共合作领导下,开始全民族抗战的历史事件。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卢沟桥事变的过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的经过和重大战役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和中国人民为民族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对抗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重大战役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更加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掌握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掌握全民族抗战的主要战役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的主要战役和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卢沟桥事变的背景和影响,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研究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讲解法:教师讲解关键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3.图片和视频资料: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
4.练习题:针对本课内容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材分析:本课教学重点是“血染卢沟桥”,主要是日本帝国主义经过长期的准备,为了摆脱国内政法经济危机和转嫁国内阶级矛盾,同时是日本蓄谋已久的国策,发动了全面进攻中国的“卢沟桥事变”,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进攻中国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认识七七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
简述卢沟桥中国守军抗日的史实,培养口头表达及历史思维能力。
认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中的“材料研读”与“相关史事”,分析历史材料和历史史实,掌握“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形成历史认知,提高解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七七事变和淞沪会战为例,感受中华民族顽强不屈、团结对外的优秀品质。
学习中国军队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的精神。
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罪行是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却的伤痛,要随时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要树立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淞沪会战中中国守军的抗战;南京大屠杀。
难点:为什么说国共第二次合作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北京西南郊外的永定河上,横跨着气势如虹的卢沟桥。
1937年的一天,枪声打破了卢沟桥的宁静,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二)教师引领,探究新课一、七七事变1.日军蓄意发动卢沟桥事变【材料链接】材料当年的报刊曾这样评论:对中国来说,“卢沟桥得失,北平之存亡系之;北平之得失,华北存亡系之;而西北、陇海线乃至长江流域,亦莫不受其威胁也”;对日本而言,“卢沟桥事件是一个更大图谋的开端”。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一节重要的历史课程。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日本侵华军队向中国军队发动突然进攻,引发了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地展现了七七事变的经过,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在国共合作领导下,团结一心,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斗争。
本节课内容丰富,旨在培养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等方面的认识尚不深入。
此外,学生对于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英勇事迹的了解也相对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掌握全国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七七事变的经过,全国抗日战争的爆发原因、经过和结果。
2.教学难点:七七事变的历史背景,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英勇事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视频等,生动展示七七事变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七七事变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详细讲解七七事变的经过,引导学生分析全国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3.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英勇事迹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
七七事变与全国抗战【教学目标】1.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说出驻卢沟桥守军英勇抗战的故事,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了解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培养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迁移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钻研的能力。
2.围绕“日军为什么会在南京制造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当前日本国内有一批右翼分子否认南京大屠杀,认为这是中国人捏造的,你是怎么看的”等问题展开讨论,学习讨论的方法。
3.通过学习卢沟桥事变中爱国将领和军民英勇抗战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通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暴行,认识法西斯反人类、反社会的反动本质以及侵略战争的罪恶。
【教学重难点】重点: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
难点: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今日本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教学过程】一、直接引入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七七事变与全国抗战》。
它的主要内容有:(一)七七事变(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三)南京大屠杀二、讲授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七七事变与全国抗战》内容,形成初步感知。
1.首先,我们先来学习《七七事变》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
课文从几个方面来让我们了解的呢?大家一起来学习。
(1)经过: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以军事演习为名,向中国驻军发动突然进攻。
(2)影响:七七事变标志着全国性抗日战争的爆发。
(3)性质:蓄谋已久的侵略行为。
2.接着,我们再来学习下一个内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课文又是从几个方面来让我们了解的呢?我们再一起来看看。
(1)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2)发展经过: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3)结果:国共两党军队纷纷开赴抗日前线。
三、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1.七七事变,标志着全国性抗日战争的爆发。
2.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3.南京大屠杀【作业布置】1.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于什么时候?2.1936年西安事变后,经中共的努力和斗争,蒋介石被迫接受的条件是什么?3.在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是哪一战役?4.苏联帮助中国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卢沟桥事变教案初中历史
教学目标:
1. 了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和影响;
2. 掌握卢沟桥事变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3. 分析卢沟桥事变对中国的意义。
教学重点:
1.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和背景;
2. 卢沟桥事变的影响;
3. 卢沟桥事变对中日关系及中国的意义。
教学难点:
1. 理解卢沟桥事变对中日关系的复杂影响;
2. 分析卢沟桥事变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介绍卢沟桥事变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日本侵华的历史背景和中国的抗日斗争。
二、讲授(15分钟)
1. 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和影响;
2. 分析卢沟桥事变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3. 探讨卢沟桥事变对中国的意义。
三、讨论(15分钟)
1. 请学生分组讨论:卢沟桥事变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2. 组织学生展示并总结讨论结果。
四、小结(5分钟)
总结卢沟桥事变的主要内容,强调其在中日关系和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卢沟桥事变对中日关系和中国的影响的短文。
六、课堂检测(5分钟)
进行简单的问答或填空题,检测学生对卢沟桥事变的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卢沟桥事变的重要性,明白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深对卢沟桥事变的认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历史,珍惜和平发展。
第六单元共 4 课时本节为第1 课时课型新授单元主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课题第19课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教学方法合作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具多媒体授课人教学目标1、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摒弃前嫌,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记住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
2、记住南京大屠杀等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激发学生仇恨法西斯的情感,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3、收集整理、选择、甄别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的能力。
重点“血染卢沟桥”,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在卢沟桥的浴血奋战,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进攻中国的开始。
难点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今日本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联系现阶段日本教科书问题引发的思考,时刻警惕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掩盖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情况、抹杀侵略事实的行径,警惕法西斯势力的复活。
课题导入1、学生齐读课本的序言部分2、除了《卢沟桥歌》外,你听说过《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太行山上》《长城谣》《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日歌曲吗?它们都作于1937年或1938年。
你知道为什么吗?你知道1937年12月13日对南京人民意味着什么吗?你知道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外墙上醒目的300000意味着什么吗?你知道日本的靖国神社是怎么回事儿吗?为什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对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一直保持高度警惕呢?这一系列问题都将在第14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中得出答案。
教学过程一、卢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战的开始)1、原因是什么?(指出卢沟桥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2、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3、经过: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搜查宛平县城,遭拒绝后炮轰宛平城,中国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
史称“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4、结果:7月底,平津相继沦陷,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初中历史抗日主要战争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掌握各战役的时间、地点、参战双方及战役结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表、文献等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仇恨侵略者的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学内容】1. 九一八事变与局部抗战2. 卢沟桥事变与全面抗战3. 百团大战4.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抗日战争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日本侵华的严重性。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抗日战争故事,激发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兴趣。
二、九一八事变与局部抗战(15分钟)1. 教师讲述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引导学生了解事变对中国东北的影响。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局部抗战的兴起。
3. 学生分享了解到的抗日战争故事,感受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
三、卢沟桥事变与全面抗战(15分钟)1. 教师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引导学生了解事变对中国全面抗战的影响。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全面抗战的爆发。
3. 学生分享了解到的抗日战争故事,感受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
四、百团大战(15分钟)1. 教师讲述百团大战的经过,引导学生了解战役的特点及战果。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百团大战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
3. 学生分享了解到的抗日战争故事,感受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10分钟)1. 教师讲述抗日战争的胜利过程,引导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意义。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学生分享了解到的抗日战争故事,感受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表达对抗日战争英雄的敬意。
3.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抗日战争主要战役的掌握程度。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案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案1教学目的:1.使学生知道日本帝国主义先侵占东北,又侵略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
中国共产党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全国掀起抗日救亡高潮。
2.使学生知道张学良、杨虎城为联共抗日发动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
中国共产党以全民族利益出发,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使学生知道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我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教学重点: 西安事变的原因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教学难点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吗?在离我们学校不远的卢沟桥有一座抗日战争纪念馆,在那里陈列展出着许多的日军侵华的罪证,马么我们今天就以起来学习第六课抗日战争的爆发。
二、讲授新课(一) “全国抗日救亡高潮”。
1.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你从哪里看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怀有野心?日本侵略军是什么时间向中国东北军发动进攻板书:九一八事变2、想一想:日本侵略军为什么能占领东北三省并侵占华北大片土地?3.看“读一读”内容,体会东北同胞家乡沦亡的悲愤心情。
沦陷后的东北人民已经到了什么地步?“日本继续侵略下去,中华民族到了什么关头?”在中华民族生死危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主张?活动:比较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两种不同的主张在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高潮中,蒋介石在干什么?讨论:“蒋介石的做法错不错?为什么?”张学良、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发生在什么时间?板书: 西安事变讨论:为什么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教师小结:因此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同意联共抗日的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二) “卢沟桥事变”1、阅读课文:从哪里可看出日本帝国主义在加紧侵略我国?日军为什么要进攻卢沟桥?这发生在什么时间?板书: 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讨论:为什么说中国守军二十九军官兵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奋起还击的?2.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我国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抗日战争从此开始。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以及中国全国范围内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全民族抗战。
教材通过详细叙述七七事变的经过,以及全国各界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入侵面前,团结一致,英勇抵抗的精神风貌。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的背景,对于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入侵面前的抗争精神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七七事变的详细经过,以及全民族抗战的具体情况还需进一步学习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认识七七事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2.学习全国各界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理解全民族抗战的精神内涵。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七七事变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全民族抗战的具体情况,以及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展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深入理解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3.网络资源,如相关历史论文、资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什么是七七事变?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七七事变的经过,包括事变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事变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如佟麟阁、赵登禹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全民族抗战的具体情况,如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等。
每组选取一个讨论主题,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总结全民族抗战的特点和意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七七事变是中国全国范围内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开始?”5.拓展(10分钟)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七七事变后,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入侵面前的抗日救亡运动。
二十三卢沟桥事变和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关于抗日战争的第一节。
主要介绍了抗日战争的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情况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使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八·一三”事变的开始,日本帝国主义气势汹汹,不可一世,妄想灭亡中国。
面对强敌,要求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对敌,这是战胜敌人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需要。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而中国军民的英勇杀敌、流血牺牲,则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卢沟桥事变的时间、地点及经过;理解卢沟桥事变是中华民族全国性抗战的开始;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经过;了解淞沪抗战的情况;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2、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卢沟桥事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日军发动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相关内容和淞沪抗战,培养学生客观的、公正地看待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历史唯物主义观。
通过收集资料、叙说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卢沟桥抗战、淞沪抗战的学习,让学生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敢于抗争、誓死报国的大无畏精神,树立起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随时报效祖国的观念。
通过学习,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重新抬头;热爱和平,维护世界和平。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经过及意义。
难点是卢沟桥事变是全国抗战的开始。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五、教学过程:五、课堂小结:(3分钟)本课学习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主要内容有: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淞沪抗战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相关内容。
通过学习知道卢沟桥事变是全国抗战的开始。
面对强敌,要求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对敌,这是战胜敌人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需要。
教案名称:《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年级:八年级学科:历史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发生过程及意义。
(2)掌握全民族抗战的兴起和国共合作的重要性。
(3)认识七七事变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文献等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2)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卢沟桥事变的发生过程及意义。
2. 全民族抗战的兴起和国共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七七事变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2.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
2. 提问:“你们知道卢沟桥事变吗?它在中国历史中有什么重要意义?”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发生过程。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卢沟桥事变的发生过程及意义。
2. 引导学生理解全民族抗战的兴起和国共合作的重要性。
四、课堂讨论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七七事变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2. 邀请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结合教材,总结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关系。
2. 撰写一篇关于七七事变的历史短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检查学生对上一课时内容的掌握情况。
2. 提问:“七七事变在中国历史中有什么重要意义?”二、课堂讲解1. 讲解全民族抗战的兴起和国共合作的重要性。
2. 分析七七事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课堂讨论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2. 邀请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案例分析1. 展示有关七七事变的文献资料,让学生分析史料。
2. 学生分享分析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二十三卢沟桥事变和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关于抗日战争的第一节。
主要介绍了抗日战争的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情况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使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八·一三”事变的开始,日本帝国主义气势汹汹,不可一世,妄想灭亡中国。
面对强敌,要求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对敌,这是战胜敌人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需要。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而中国军民的英勇杀敌、流血牺牲,则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卢沟桥事变的时间、地点及经过;理解卢沟桥事变是中华民族全国性抗战的开始;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经过;了解淞沪抗战的情况;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2、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卢沟桥事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日军发动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相关内容和淞沪抗战,培养学生客观的、公正地看待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历史唯物主义观。
通过收集资料、叙说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卢沟桥抗战、淞沪抗战的学习,让学生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敢于抗争、誓死报国的大无畏精神,树立起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随时报效祖国的观念。
通过学习,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重新抬头;热爱和平,维护世界和平。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经过及意义。
难点是卢沟桥事变是全国抗战的开始。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五、课堂小结:(3分钟)
本课学习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主要内容有: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淞沪抗战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相关内容。
通过学习知道卢沟桥事变是全国抗战的开始。
面对强敌,要求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对敌,这是战胜敌人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需要。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而中国军民的英勇杀敌、流血牺牲,则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
六、练习和作业
练习:1、日本侵略军全面侵华的“卢沟桥”事变爆发时间是:
A 1936年
B 1937年
C 1938年
2、中国军队粉碎日本妄图3个月灭亡中国梦想的战役是
A徐州会战 B 淞庐会战 C 太原会战
作业: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是怎样实现的?
七、歌曲升华(2分钟)
学生齐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结束本课。
八:板书设计
卢沟桥事变和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一、卢沟桥(七七)事变:
1、1937年7月7日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
2、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937年9月下旬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
三、淞沪抗战
粉碎日军3个月消灭中国的梦想
四、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1、1937年8月洛川会议
2、平型关大捷
3、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