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防治
- 格式:ppt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36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措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指在血管导管插入或使用期间引起的血流感染。
它是医院内常见的院内感染,并且可能导致患者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因此,对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防控措施:1. 导管选择选择适当类型的导管对于预防CRBSI至关重要。
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预期的导管置入时间,选择合适类型的导管。
优先选择无导向导管,减少侵入性操作次数。
2. 导管插入导管的插入过程应该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
医护人员在插入导管之前必须严格执行手部消毒操作,使用无菌巾将插入部位覆盖,并确保环境无菌。
3. 导管固定导管固定是预防导管感染的关键环节。
确保导管固定方式合适,避免导管的剧烈晃动和脱落,减少导管周围细菌交叉感染的机会。
4. 导管护理定期对导管进行护理是预防CRBSI的重要手段。
定时更换导管贴固定物,保持导管皮肤穿刺部位清洁干燥,并严格遵循导管护理操作规程。
5. 导管使用时机合理使用导管,避免不必要的导管置入和过度使用。
及时拔除不必要的导管,减少导管在体内停留时间,可有效降低CRBSI的发生率。
6. 严格隔离措施对于已发生CRBSI的患者,应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防止感染的扩散。
医疗人员应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并遵循感染控制的相关规范。
结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院内感染,对患者健康造成威胁。
通过遵循以上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减少CRBSI的发生率,保护患者的安全。
同时,医护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共同努力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广泛使用血管内留置导管已成为各临床科室的常见操作,尤其是在重症监护病房(ICU)。
然而,由于导管插入和护理不当,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很高,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
为了防止此类感染的发生,根据XXX感染控制项目组的相关要求和我院的具体情况,我们特制定了以下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措施: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包括置管部位铺设大无菌单、穿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和手术衣等。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上无菌手套,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如果手套污染或破损,应立即更换。
3.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预防控制措施血管内留置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ICU)。
因导管插入、护理等不当,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十分常见,部分病人因此而死亡。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我院的具体实际,为有效预防CRBSI,特订本措施:1、插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严格掌握适应证,除非有医学指征,否则避免导管插入,并尽早拔除,一次性使用导管不得重复使用;(2)所有静脉置管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和手卫生,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或手消毒;(3)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4)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5)选择合适的导管,尽量使用单腔导管和抗微生物药物包裹的导管;中心静脉插管应尽量选用锁骨下静脉,外周静脉插管应尽量选用上肢静脉;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6)规范消毒穿刺部位皮肤;(7)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2、插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部位;(2)妥善固定导管,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1天/次,专用贴膜可至3-7天/次,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随时更换;保持局部皮肤清洁;(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5)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避免导管浸入水中;(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8)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9)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医院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一、培训与管理置管人员和导管维护人员应接受导管相关操作和感染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二、严格执行留置血管内导管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才使用,带管期间每日评估,病情允许应尽早拔除。
三、置管时(一)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二) 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三)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四)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五)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六)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四、置管后(一)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二)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三)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四)三通锁闭保持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发现污垢或残留血迹时,应及时更换。
(五)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六)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一、目的预防和控制导管血流感染,保证医疗安全二、适用范围临床科室、麻醉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三、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涵(2019) 480号四、内容(一)直管前严格执行留置血管内导管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并尽早拔除。
(二)置管时1、置管人员应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
必要时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部位铺大无菌巾,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3、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和手消毒。
4、选择合适的置管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5、严格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共2次,消毒范围直径应>15cm,待干后(>2分钟)或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再置管操作。
6、患感染性疾病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宜进行置管操作。
(三)置管后1、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血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1- -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3- 7天,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3、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洗手或手消毒,必要时戴无菌手套。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用75%酒精或0.5%进行消毒,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做好宣教工作,指导患者沐浴或擦身时,注意保护导管。
6、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
同时进行病原学检测及药敏试验,积极控制感染。
7、有完整的操作与观察处置记录。
8、每天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应及时拔除导管。
9、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更换导管。
10、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监测、分析与反馈。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
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为有效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特制定以下预防控制措施: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
2、置管操作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3、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4、置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6、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7、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8、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但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