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一、前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是一种严重的医疗相关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本指南旨在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供关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实用技术指导,以降低其发生率。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与危害(一)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 48 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危害CRBSI 可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它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败血症、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康复和预后。
三、导管置入前的预防措施(一)患者评估在置入导管前,应对患者的病情、治疗需求、感染风险等进行全面评估。
对于可以通过外周静脉输注治疗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中心静脉导管。
(二)手卫生医务人员在进行导管置入操作前,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包括洗手和手消毒。
使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消毒。
(三)皮肤准备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对穿刺部位的皮肤进行消毒。
常用的消毒剂包括碘伏、氯己定等。
消毒范围应大于敷料覆盖的面积,以确保彻底消毒。
(四)选择合适的导管根据患者的治疗需求和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和规格。
尽量选择管径较细、材质柔软、生物相容性好的导管,以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和损伤。
四、导管置入时的预防措施(一)无菌操作在导管置入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操作人员应穿戴无菌手术衣、帽子、口罩和手套,使用无菌器械和敷料。
(二)最大无菌屏障采用最大无菌屏障措施,包括铺无菌大单、穿戴无菌手术衣和手套、使用无菌口罩和帽子等,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医院感染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接受治疗的患者,在入院后两天以上或者出院后30天内出现的感染。
其中,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医院感染中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常见于需要长期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
本文将对医院感染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进行探讨,分析其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
一、医院感染的发生原因医院感染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环境污染、医护人员操作不规范、患者免疫力低下等。
特别是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其主要原因如下:1. 导管插入不洁净:插管操作时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或导管在使用过程中遭受污染,导致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引发感染。
2. 细菌逆行感染:在导管插入的过程中,细菌可能逆行从周围皮肤进入导管内部,感染导管及周围组织。
3. 导管使用时间过长:长时间使用中心静脉导管会增加发生感染的风险,因为导管内的血栓和细菌会逐渐积聚,成为感染的来源。
4. 导管拔除不规范:拔除导管时,如果不严格按照消毒程序进行操作,可能会导致感染。
二、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为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以下几点措施是至关重要的:1. 严格无菌操作:医务人员在导管插管和维护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洗手消毒、佩戴手套、面罩等防护用具必不可少。
2. 导管选择与管理:选择适合患者病情和导管应用的类型,避免长时间使用导管。
对已经插入的导管,要定期更换,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3. 清洁与消毒:每天对导管出口部位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导管及周围皮肤的清洁。
4. 外周静脉营养:对需要长期营养支持的患者,可以考虑外周静脉营养,减少导管插入的风险。
5. 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医疗机构应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医院感染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影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给患者和医疗机构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对于患者来说,感染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成本,甚至引发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措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指在血管导管插入或使用期间引起的血流感染。
它是医院内常见的院内感染,并且可能导致患者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因此,对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防控措施:1. 导管选择选择适当类型的导管对于预防CRBSI至关重要。
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预期的导管置入时间,选择合适类型的导管。
优先选择无导向导管,减少侵入性操作次数。
2. 导管插入导管的插入过程应该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
医护人员在插入导管之前必须严格执行手部消毒操作,使用无菌巾将插入部位覆盖,并确保环境无菌。
3. 导管固定导管固定是预防导管感染的关键环节。
确保导管固定方式合适,避免导管的剧烈晃动和脱落,减少导管周围细菌交叉感染的机会。
4. 导管护理定期对导管进行护理是预防CRBSI的重要手段。
定时更换导管贴固定物,保持导管皮肤穿刺部位清洁干燥,并严格遵循导管护理操作规程。
5. 导管使用时机合理使用导管,避免不必要的导管置入和过度使用。
及时拔除不必要的导管,减少导管在体内停留时间,可有效降低CRBSI的发生率。
6. 严格隔离措施对于已发生CRBSI的患者,应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防止感染的扩散。
医疗人员应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并遵循感染控制的相关规范。
结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院内感染,对患者健康造成威胁。
通过遵循以上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减少CRBSI的发生率,保护患者的安全。
同时,医护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共同努力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医院感染预防的关键措施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医院感染预防的关键措施: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VC-BSI)是医院感染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其发生率较高,对患者造成严重的感染风险。
因此,采取一系列的关键措施来预防和控制CVC-BSI的发生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CVC-BSI的防控措施展开讨论,以期提高患者的安全保障。
1. 选择适当的插管部位中心静脉导管插管部位的选择对于预防CVC-BSI至关重要。
通常建议选择静脉丰富、易于触及的部位进行插管,同时需避免皮肤受污染、有创伤性操作的区域。
常用的插管部位包括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和股静脉。
在插管前,应充分消毒和采用无菌操作,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2. 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手卫生是医院感染预防的基本措施之一,对于CVC-BSI的防控同样适用。
医护人员应正确使用手消毒剂或洗手液,在关键操作前后进行充分的手卫生。
此外,还需定期修剪指甲、佩戴干净整洁的工作服,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3.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中心静脉导管插管、更换导管或进行其他相关操作时,无菌操作是必不可少的。
医护人员应佩戴无菌手套、口罩、帽子等个人防护装备,并在使用无菌工具、器械等时注意避免污染。
同时,操作时要避免谈笑、咳嗽和喉咙清洁,以减少细菌的传播。
4. 定期更换导管并做好导管护理中心静脉导管的留置时间过长是CVC-BSI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因此,定期更换导管是预防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
一般建议每周更换一次导管,但在具体实施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此外,在导管留置期间,还需要定期清洁导管口、更换敷料,并定期检查导管是否松动或亮层剥离,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5. 使用抗菌质地敷料和抗菌预涂管材为了降低CVC-BSI的发生风险,可选择使用抗菌质地敷料和抗菌预涂管材。
这些材料能够防止细菌在导管周围繁殖,减少感染发生的可能。
同时,还需注意敷料的定期更换,保持导管口周围的清洁和干燥。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
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为有效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特制定以下预防控制措施: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
2、置管操作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3、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4、置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6、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7、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8、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但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及护理导管相对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CRBSIs)是指经过导管插入体内后,由于导管周围的菌群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的感染。
预防和护理CRBSIs是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步骤之一、以下是预防和护理CRBSIs的一些建议。
预防措施:1.规范操作:确保插管前进行适当的手卫生。
导管插入前,医务人员应戴好手套,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和消毒规范操作。
2.导管选择与护理:根据患者需要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如中心静脉导管或动脉导管。
在插入和固定导管过程中要保持导管的尽可能地清洁和固定。
3.导管留置时间:尽可能缩短导管的留置时间,定期评估是否需要继续留置。
及时拔除不需要的导管。
4.引流器材消毒:对于使用引流器材,定期更换,并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避免引流器材的再污染。
5.导管容器更换:按照医院的制定规定,定期更换导管容器,保持导管周围区域的清洁。
6.手卫生:医务人员在接触导管时,特别是在进行活动之前和之后要进行彻底的手卫生。
护理措施:1.皮肤护理:保持导管周围皮肤的干燥、清洁,如果有必要,可以使用适当的皮肤保护剂。
每天检查导管周围皮肤是否有异常,如红肿、起泡等。
2.导管端口护理:在使用导管前后,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
在无菌条件下,用75%乙醇消毒导管端口,使用消毒棉签进行旋转擦拭消毒。
3.导管连接护理:在更换引流器等护理过程中,遵循无菌操作,避免污染导管连接口。
4.导管固定护理:保持导管固定,避免导管在体内移动。
使用适当的固定剂,如透明固定贴,根据导管类型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
5.导管清洗护理:如果导管可以清洗,按照医院制定的清洗方法进行清洗,保持导管清洁。
注意事项:1.医务人员应参加相关培训,了解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护理知识。
2.加强护患沟通,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教育,引导患者正确理解导管相关感染的危害性和预防措施。
3.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监测并评估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和控制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护理措施。
医院感染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中的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VC-BSI)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都相对较高。
预防CVC-BSI的措施至关重要,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率,提高病患的生存率。
本文将介绍CVC-BSI的预防措施,包括导管选择、操作规范、手卫生和皮肤消毒等,旨在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预防CVC-BSI的发生。
一、导管选择选择适当的中心静脉导管是预防CVC-BSI的第一步。
应该优先选择具有抗菌涂层的导管,如银离子抗菌导管,因其能够有效地抑制导管表面的细菌生长。
同时,导管的尺寸和类型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进行合理选择,以减少导管与血液之间的摩擦和血栓的形成。
二、操作规范在插管和维护导管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是预防CVC-BSI的重要措施之一。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操作规范:1.清洁手卫生:在接触导管之前和之后,医务人员必须进行适当的手卫生,包括用流水和肥皂洗手或使用合适的手消毒剂,以杀灭手部的细菌。
2.穿戴无菌手套:在插管和更换导管时,医务人员应该佩戴无菌手套,以避免将细菌引入导管。
3.采用无菌技术:在插管和操作导管时,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原则,包括使用无菌巾覆盖患者、使用无菌导管和敷料等。
4.定期更换敷料:导管插入口的敷料应根据需要定期更换,同时保持插入口的干燥和清洁。
三、手卫生手卫生是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也是预防CVC-BSI的重要措施之一。
以下是手卫生的几个关键点:1.使用合适的手消毒剂:手消毒剂应该含有酒精,使用前要按照说明书的要求正确配制。
2.正确的手卫生步骤:手卫生的步骤包括将手腕以下的部分都涂抹上消毒剂,并用搓揉的动作将其均匀分布在手部各个部位,直到干燥。
3.勤洗勤消毒:医务人员在接触导管前后、与患者接触前后都要进行手卫生,保持手部的清洁和无菌。
四、皮肤消毒在插管前,必须对插管部位的皮肤进行适当的消毒。
以下是皮肤消毒的几个要点:1.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常用的消毒剂包括碘酒、酒精等,选择时应注意其适用的对象和使用方法。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血管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为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感染率,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以下针对性控制措施:
一、人员要求
1.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医师应具备一定的资质,进修医生、实习医生、低年资的住院医生等应在上级医生的现场指导下进行操作。
2.实施中心静脉置管的医师应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和严格的无菌观念。
3.插管时须严格进行手卫生,并戴帽子、口罩,穿戴手套和无菌衣。
4.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
1.严格执行手卫生。
在触摸导管置入部位前后应遵循手卫生原则,同时也应在置管前后、换管前后及使用、修理导管、更换敷料时遵守。
使用了消毒措施后不要再进行置管部位的触诊,除非会再次消毒。
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使用手套不能代替洗手或手消毒。
2.置管和护理过程中坚持无菌技术。
3.置管时使用帽子、口罩、无菌衣、无菌手套,选用大的无菌巾,以保证最大的无菌防护屏障。
4.置管或更换敷料时首选碘伏进行皮肤消毒,消毒2次。
三、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1. 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
2. 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至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 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
4.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血栓和感染的发生。
5. 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 禁止使用导管静脉输液,输血和留取标本。
7. 封管时采用脉冲式推注生理盐水,以管腔内未见血液为佳。
用肝素原液封管。
8. 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 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
10.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