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6.53 MB
- 文档页数:65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分析及预防中心静脉导管(CVC)常规用于ICU中各种监测、治疗,在ICU的救治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但由于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是有创操作,导管作为血管内异物与外界相通,且留置时间较长,必然增加人体感染的机会,随之而来的相关并发症——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VCRI)也逐年增加。
因此,针对我科今年50例中心静脉导管预防感染的发生做出总结,综述如下。
1 危险因素分析1.1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1.1.1置管部位对感染发生率的影响主要与发生血栓性静脉炎的危险率和局部皮肤菌群的密度有关。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与穿刺部位有关,其中以股静脉穿刺置管的发生率最高,以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发生率最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居中[1]。
1.1.2导管留置时间理论上置管时间越长,感染的机会越多[2]。
1.2病人因素机体免疫力—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也与患者自身抵抗力密切相关,如果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中性粒细胞减少、免疫抑制疾病或病人自身情况差如年老体弱,有严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会使CVCRI明显增加。
1.3 医护人员相关因素1.3.1无菌操作不规范。
医护人员在穿刺操作或置管护理过程中无菌观念欠缺、操作欠规范,以及对手卫生重视不够,都可使病原菌通过接触传播而致感染。
1.3.2治疗操作过程中受到污染。
1.3.3忽视对导管的护理。
通过导管接口给药不按规范操作,易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
2 预防2.1 无菌技术操作操作前及每次更换敷料前应认真洗手;穿刺成功后,CVC的维持主要靠精心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
目前认为病人皮肤和医务人员手是污染的最主要来源,因此必须对操作者手和病人皮肤广泛严格消毒。
插管时严格无菌操作,戴无菌手套、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局部使用无菌巾,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
插管部位用安尔碘严格清洗及消毒,消毒皮肤范围直径不少于20cm,每次消毒二遍,待消毒剂完全晾干后再进行穿刺。
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发生感染。
V ol.26 No.S2 November .2020士再进入检查室将配置的消毒液(0.3%过氧化氢稀释液)按照由上到下,由里到外的原则进行全面喷洒,喷药量为100 mL/㎡~300 mL/㎡,注意要将CT 机器用一次性中单覆盖,防止机器潮解,待作用30分钟后,用75%酒精擦拭消毒CT 机器,分开摆放四台紫外线灯距离扫描床1米,调试60分钟,关闭门窗,使房间密闭4小时后开窗通风。
3小结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是保证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及提高技护组人员对排班满意度的主要因素[5]。
按照标准预防原则,根据医疗操作可能传播的风险,做好个人防护、手卫生、病区管理、环境通风、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和医疗废弃物管理等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最大可能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每个人、每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松懈。
严格到位的防护方法、科学合理的人力安排、细致有效的排班方法,可以为一线技护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6],实现“零打仗、零感染”的目标。
参考文献[1]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 )感染性肺炎防控与诊疗工作手册[2] 周丽娜,吴昊,宋彩萍,等,中国埃博拉诊疗中心布局流程的设计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5.5(35).7-9[3] 吴建中,黄顺,王婉雪,等,援塞抗击埃博拉出血热医疗队护理排班的经验与体会[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2).17-18[4] 刘丽英,王建荣,吴丹,等,同伴教育在塞拉利昂护士埃博拉出血热防护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2).8-10[5] 刘娟,李春红,醋爱英,分组式责任制整体护理排班的改进措施与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2014,7[6] 王丽慧,李宁,邹德莉,等,援利埃博拉诊疗中心留观病区护理排班的经验与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V ol.32.No.4[收稿日期:2020-11-02]ICU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因素及护理措施探讨梁涛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 河北邯郸 056038[摘要]目的 阐述ICU 中心静脉导管使用后的相关性感染疾病发生因素及其护理措施研究。
导管相关⾎流感染(CRBSI)的诊断、预防与处理导管相关性⾎⾏感染(CRBSI),是在ICU中进⾏长期治疗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作为医源性感染的⼀种,如何诊治和预防对患者的预后⼗分重要。
来源:呼吸重症(⼀)定义导管相关⾎⾏感染:留置⾎管内装置的患者出现菌⾎症,经外周静脉抽取⾎液培养⾄少⼀次结果阳性,同时伴有感染的临床表现,且除导管外⽆其他明确的⾎⾏感染源(⼆)诊断标准1、确诊:具备下述任⼀项,可证明导管为感染来源:(1)有1次半定量导管培养阳性(每导管节段≥15CFU)或定量导管培养阳性(每导管节段≥100CFU),同时外周静脉⾎培养阳性并与导管节段为同⼀微⽣物;(2)从导管和外周静脉同时抽⾎做定量⾎培养,两者菌落计数⽐(导管⾎:外周⾎)≥3:1;(3)从中⼼静脉导管和外周静脉同时抽⾎做定性⾎培养,中⼼静脉导管⾎培养阳性出现时间⽐外周⾎培养阳性⾄少早2⼩时;(4)外周⾎和导管出⼝部位脓液培养均阳性,并为同⼀株微⽣物。
2、临床诊断:具备下述任⼀项,提⽰导管极有可能为感染的来源:(1)具有严重感染的临床表现,且导管头或导管节段的定量或半定量培养阳性,但⾎培养阴性,除了导管⽆其他感染来源可寻,并在拔除导管48⼩时内未⽤新的抗⽣素治疗,症状好转;(2)菌⾎症或真菌⾎症患者,有发热、寒战和/或低⾎压等临床表现且⾄少2个⾎培养阳性(其中⼀个来源于外周⾎)其结果为同⼀株⽪肤共⽣菌(例如类⽩喉菌、芽孢杆菌、丙酸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微⼩球菌和念珠菌等),但导管节段培养阴性,且没有其他可引起⾎⾏感染的来源可寻。
3、拟诊:具备下述任⼀项,不能除外导管为感染的来源:(1)具有导管相关的严重感染表现,在拔除导管和适当抗⽣素治疗后症状消退;(2)菌⾎症或真菌⾎症患者,有发热、寒战和/或低⾎压等临床表现且⾄少有1各⾎培养阳性(导管⾎或外周⾎均可),其结果为⽪肤共⽣菌(例如类⽩喉菌、芽孢杆菌、丙酸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微⼩球菌和念珠菌等),但导管节段培养阴性,且没有其他可引起⾎⾏感染的来源可寻。
cvc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措施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介绍CVC中心静脉导管护理的背景和重要性。
中心静脉导管(CVC)是一种常用的医疗器械,用于长期静脉通路的建立和维持。
它通常插入在静脉血管中,用于输液、输血、给药和监测生理参数等目的。
CVC的使用广泛,包括但不限于普通病房、重症监护室、手术室等不同的医疗环境。
然而,由于CVC插管直接进入血管内部,其操作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性,容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如感染、静脉血栓形成和导管脱位等。
因此,正确的CVC护理措施的实施对于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CVC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措施,以帮助医护人员正确、安全地进行CVC的使用和护理工作。
通过了解CVC的护理要点和技巧,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从整体上介绍了文章的组织结构,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阅读路线。
具体来说,本文的结构如下:1. 引言:介绍CVC中心静脉导管护理措施的重要性和本文的目的。
2. 正文部分:2.1 CVC中心静脉导管的介绍:对CVC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详细的介绍,包括定义、应用领域、构成部分等内容。
2.2 CVC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措施:重点讲述CVC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包括术前准备、穿刺操作、导管固定和定位、抗感染措施等内容。
3. 结论部分:3.1 总结:对本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CVC中心静脉导管护理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3.2 对CVC中心静脉导管护理的建议:提出对CVC中心静脉导管护理的一些建议,以提高护理质量和效果。
通过以上文章结构的设计,读者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文的主旨、内容和结论,并能够按照目录中的顺序有条理地阅读和理解全文。
1.3 目的目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点:在本文中,我们的目的是探讨CVC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措施。
CVC 中心静脉导管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设备,广泛应用于各种情况下的医疗护理中。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预防控制措施血管内留置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ICU)。
因导管插入、护理等不当,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十分常见,部分病人因此而死亡。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我院的具体实际,为有效预防CRBSI,特订本措施:1、插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严格掌握适应证,除非有医学指征,否则避免导管插入,并尽早拔除,一次性使用导管不得重复使用;(2)所有静脉置管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和手卫生,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或手消毒;(3)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4)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5)选择合适的导管,尽量使用单腔导管和抗微生物药物包裹的导管;中心静脉插管应尽量选用锁骨下静脉,外周静脉插管应尽量选用上肢静脉;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6)规范消毒穿刺部位皮肤;(7)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2、插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部位;(2)妥善固定导管,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1天/次,专用贴膜可至3-7天/次,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随时更换;保持局部皮肤清洁;(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5)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避免导管浸入水中;(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9)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上广泛用于血流动力学监测、给药、补液、化疗及长期静脉营养支持治疗,但因此产生的导管性感染却是置管术后较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
在美国,中心静脉导管感染(CVC—RI)率为2%~4%。
与导管相关的医院菌血症发生率为2%~12%。
因此,分析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原因并根据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显得尤其重要。
标签: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原因;预防措施1原因分析1.1穿刺部位与留置时间。
三种途径引起CVC—RI的发生为:股静脉置管最易发生感染,颈内静脉置管次之,锁骨下静脉置管发生感染的可能性最小。
股静脉置管部位由于会阴分泌物、尿液、粪便、腹股沟皮肤皱褶处积垢等原因污染机会多;颈内静脉置管部位可能是由于颈部被毛发覆盖,而且是气管切开吸痰护理处,细菌浓度高的缘故。
据文献报道:颈内静脉的感染率是锁骨下静脉的2.7倍[2];导管留置时间越长其感染率就越高,≤10d的总感染率为8.30%;11~20d 为27.80%;≥21d达66.79%[3]。
1.2导管污染。
在污染的环境中(如病房)置管,经导管输入血液制品、加药、抽血、行中心静脉监测,使用三通开关或更换添加输液装置等均可使导管或其接头受到污染而导致导管腔内感染。
1.3皮肤污染。
调查资料显示:大多数CVC—RI是皮肤微生物迁移所致。
导管留置时间短者(<10d),皮膚污染是发病的关键因素[2]。
表皮葡萄球菌是引起CVC—RI最常见的原因,约占CVC—RI的30%,它主要来源于操作人员的手和病人的皮肤。
由此可见,穿刺点周围皮肤消毒不严、操作不当与导管性感染密切相关。
1.4病人的免疫状况。
导管感染与免疫功能呈负相关。
接受放、化疗的癌症病人及免疫功能低下者是促进感染的危险因素。
此外,其他感染病灶也是促进感染的危险因素。
1.5置管的熟练程度。
医师置管的熟练程度与感染率成反比,操作越不熟练,对局部组织的损伤越大,引起局部炎性反应和导管感染的可能性就越高。
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摘要:中心静脉导管普遍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其作用愈发凸显,然而,围绕其产生的穿刺技术与导管感染问题,依旧成为制约其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鉴于此,本文将分析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原因;护理干预当前,中心静脉导管逐步在临床领域广泛应用,主要用于血流动力学的监测、胃肠外营养的支持、输液以及血液净化治疗。
围绕中心静脉导管的穿刺技术与导管材质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提高,然而,中心静脉置管依旧成为菌血症的重要发病原因,其甚至达到医院内菌血症发病率的80%左右,因此,中心静脉导管的感染成为是中心静脉置管环节中最为普遍的并发症,其对于患者的危害也更为严重,因此,本文将详细分析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原因,并就其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做一探讨。
1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原因分析1.1穿刺部位的选择一般而言,患者的锁骨下静脉要优于股静脉,根据调查研究发现,位于锁骨下的静脉其感染率,要远远低于颈内静脉与股静脉的感染率达到6.4%。
由于距离患者的发际较近,颈静脉置管具有很高的感染机率,而且由于其靠近口咽分泌区,患者接受穿刺的部位较为开放,很容易被一些分泌物感染,造成严重的后果;由于颈部的晃动幅度较大,容易引起敷料的脱落和错位,进而破坏穿刺部位的无菌处理,从而引发穿刺口的污染[1]。
最后,股静脉靠近会阴部位,很容易接触到患者的排泄物,从而引发较为严重的感染,也是加重了患者感染的风险。
1.2导管留置时间中心静脉插管发生感染的问题与置管的留置时间息息相关,一般情况下,留置的时间越长,其出现感染甚至导管败血症的机率越高,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留置时间在7天以内的感染率为1.3%,1-2周之内的感染率为21.7%,2-3周的感染率为80.1%。
由此可知,导管留置时间越长,其就愈发加重内腔血行感染的概率,长期的留置使得细菌在穿刺皮肤与导管大量的进行繁殖与生长,并沿着导管的内壁向内部发展。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标准操作程序(SOP)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entral 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LABSI)是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 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T>38T)、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内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检查至少还需要具备以下两项中的一项:1.导管半定量细菌培养阳性(每导管段>15cfu)或者定量培养阳性(每导管段>103cfu),同时从导管培养出的细菌与外周血培养结果一致(种属和药敏结果)。
2.分别从中心静脉导管、外周静脉抽血送细菌定量培养,检验结果中心静脉导管血培养的菌落数大于外周静脉血培养菌落数的5倍以上;中心静脉导管血样培养比外周静脉血培养出现阳性结果的时间早2h以上。
血管内导管包括:输液泵、经皮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CVC)、隧道型中心静脉导管、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脐静脉导管、胳动脉导管、血液透析导管等。
一、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目的1.采取有效的预防与监控方案,预防发生CLABSI,保障患者静脉治疗安全,减少并发症,降低患者死亡率。
2.降低CLABSI的发生率,避免增加患者住院费用和延长住院日。
二、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管理制度1.医院制定预防与控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与操作规程,明确相关职责。
2.医护人员定期接受血管内导管置管、维护和CLABSI预防与控制措施等相关知识的培训。
3.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理队伍,设立置管护士准人机制,提高静脉置管患者的管理质量。
4.严格掌握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置管。
患者留置静脉导管期间,每日评估导管功能状态;尽早拔除不必要的导管。
5.在满足患者治疗需要的前提下,中心_脉导管的端口或者腔道应尽减少。
6.医护人员评估CLABSI的危险因素,实k预防与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