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 格式:ppt
- 大小:771.00 KB
- 文档页数:24
最新:血流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管理20232023年2月国家卫健委针对医疗质量安全薄弱环节和关键点,明确行业改进方向提出3个领域涵盖10个重大疾病的医疗质量改进目标,其中“降低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为10大目标之一。
国家卫健委于2023年3月17日印发"血流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3年版)”的通知,重点改善中心静脉导管及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相关血流感染问题,以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权益。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定义血管导管相关感染(Vesse1CatheterAssociatedInfection,简称VCA1)是指留置血管导管期间及拔除血管导管后48小时内发生的原发性、且与其他部位感染无关的感染,包括血管导管相关局部感染和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1)。
患者局部感染时出现红、肿、热、痛、渗出等炎症表现,血流感染除局部表现外还会出现发热(>38。
C)、寒颤或低血压等全身感染表现。
血流感染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尖端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国OCRBS1的危害及疾病负担CRBS1死亡率明显升高,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显示留置导管血流感染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高于无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或导管细菌定植患者。
Id1F<0.009Aff1UXBff1,/⅛O,O55现f 粉皿侬的IIBmCfi)CRBS1分布科室多,成为常见院内感染之一,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常见类型败血症占20%o 我国一项回顾性分析显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分布在ICU,胃肠外科、急诊急救等科室;一项美国全国范围监测研究显示院内血流感染分布在ICU 、内科、普外科等科室。
CRBS1的危险因素导管类型:双腔导管和多腔导管感染率较单腔导管明显升高。
插管部位:股静脉置管感染率较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率 高。
导管留置时间:留置时间超过2周,导管相关感染明显升高。
患者因素:患者存在严重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以及低蛋白血症、因化联血*幽 导f 包他睢摘BSI疗所致粒缺。
医院感染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接受治疗的患者,在入院后两天以上或者出院后30天内出现的感染。
其中,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医院感染中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常见于需要长期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
本文将对医院感染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进行探讨,分析其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
一、医院感染的发生原因医院感染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环境污染、医护人员操作不规范、患者免疫力低下等。
特别是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其主要原因如下:1. 导管插入不洁净:插管操作时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或导管在使用过程中遭受污染,导致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引发感染。
2. 细菌逆行感染:在导管插入的过程中,细菌可能逆行从周围皮肤进入导管内部,感染导管及周围组织。
3. 导管使用时间过长:长时间使用中心静脉导管会增加发生感染的风险,因为导管内的血栓和细菌会逐渐积聚,成为感染的来源。
4. 导管拔除不规范:拔除导管时,如果不严格按照消毒程序进行操作,可能会导致感染。
二、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为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以下几点措施是至关重要的:1. 严格无菌操作:医务人员在导管插管和维护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洗手消毒、佩戴手套、面罩等防护用具必不可少。
2. 导管选择与管理:选择适合患者病情和导管应用的类型,避免长时间使用导管。
对已经插入的导管,要定期更换,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3. 清洁与消毒:每天对导管出口部位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导管及周围皮肤的清洁。
4. 外周静脉营养:对需要长期营养支持的患者,可以考虑外周静脉营养,减少导管插入的风险。
5. 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医疗机构应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医院感染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影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给患者和医疗机构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对于患者来说,感染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成本,甚至引发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2024中心静脉导管透析CVC相关血流感染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肾脏替代治疗的主要方法,血管通路首选自体动静脉内瘦。
中心静脉导管(CVC)也是血液透析患者最后的生命线,且随着医学观念的进步,以逐渐〃以内屡优先〃转向为〃以患者为中心〃,因此,患者的最优解并不一定就是自体动静脉内屡了。
随着透析患者逐年增多、透析龄延长、老龄化等原因,血透患者CVC的使用率逐渐增多。
导管相关的并发症,尤其是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对患者危害很大,严重者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感染是目前已知的、较严重的血液透析并发症之一,其不仅会导致患者病情不断恶化,且易诱发其他并发症导致患者死亡。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主要是心血管、感染、脑血管意外,感染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第2位死因。
所以,正确认识血透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积极预防极其重要。
01临床表现和诊断血液透析开始数分钟至数10分钟,患者出现畏寒、寒战、发热等全身症状,这是血透导管感染的典型表现。
少数患者可以出现延迟发热,即血液透析结束后低热,这与感染的细菌数量和毒力有关。
当患者出现这些症状后,需要留取血培养标本确诊并指导下一步治疗。
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诊断需要抽取外周血培养标本,且要求从血透导管口直接抽取的血标本培养结果和外周相同,细菌数是外周标本的3倍以上;或从血透导管口直接抽取的血培养标本培养结果和外周相同,培养阳性报警时间至少比外周标本早2h;或导管尖端培养出和外周血标本一样的细菌(需要拔除导管)。
02导管相关感染专科原因分析1患者因素血液透析治疗清除患者体内毒素的过程中会有少量蛋白流失,老年透析患者消化功能减退,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等摄入减少,导致营养不良,机体抵抗力低下。
尤其是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免疫功能低下、防御功能降低发生感染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
高龄、低蛋白血症.血红蛋白水平低.营养不良、糖尿病.使用免疫抑制剂是发生血透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
医院感染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治中心静脉导管是一种重要的医疗器械,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重症监护患者。
然而,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VC-BSI)是医院感染中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给患者的治疗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因此,针对CVC-BSI的防治问题,本文将探讨其发生原因及有效的防治策略。
1. CVC-BSI的发生原因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包括:- 技术操作不规范:CVC插管时未采取严格的无菌操作、操作者疏忽或缺乏相关技术知识等。
- 导管留置时间过长:长时间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增加了感染的风险,尤其是在需要使用导管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早期拔除。
- 患者相关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肝功能异常等,这些因素可增加感染的发生概率。
- 医疗环境因素:包括医疗器械的清洁与消毒不彻底、手卫生不规范等。
2. CVC-BSI的预防措施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CVC-BSI的发生,以下措施非常关键:-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中心静脉导管插管、换药等操作时,操作者要进行彻底的手卫生,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措施,并且使用无菌的器械和材料。
- 定期更换导管:将导管留置时间限制在临床所需范围内,并根据需要考虑早期拔除。
同时,在更换导管时,要进行适当的感染防控操作。
- 规范使用抗生素:在需要使用抗生素预防CVC-BSI的情况下,应由专业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抗生素,并严格控制使用的时间和剂量。
- 提高医护人员的培训水平:定期组织培训,加强医护人员的知识更新与技能培训,规范操作流程,提高操作者的技术水平。
3. CVC-BSI的治疗方法如果患者已经发生CVC-BSI,及时有效的治疗也非常重要:- 及时拔除导管:在发现感染症状或病原体定植时,应立即拔除导管,减少感染的扩散和严重程度。
- 实施抗感染治疗:选择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指导抗生素的选用和调整,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对症支持治疗: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控制感染部位的炎症、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