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炎诊疗规范
- 格式:ppt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45
儿童病毒性脑炎的诊疗方案病毒性脑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脑实质性炎症。
急性感染时,由于缺氧和毒素作用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致颅内压增高;同时因无氧代谢增加,脑细胞水肿,临床上表现为抽搐、昏迷,病理反射阳性,脑脊液压力增高,但其他指标多正常。
病情较重者可有不同程度后遗症,如肢体运动障碍、颅神经瘫、癫痫发作及智力障碍等。
严重者可因颅内高压、中枢性呼吸衰竭、脑疝而死亡。
【诊断要点】(1)症状:①前驱期症状,上呼吸道或消化道的症状,如发热、头痛、咽痛、呕吐、腹泻等。
②神经精神症状,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症状、惊厥、记忆力减退、幻觉、性格改变、精神障碍、肢体瘫痪、共济失调等。
(2)体征:脑膜受累时脑膜刺激征阳性;皮质受累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病理征阳性;脑水肿严重合并脑疝可见视盘水肿,瞳孔直径、呼吸、心率变化。
流行性腮腺炎可伴腮腺肿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时,口唇、皮肤等出现疱疹。
(3)脑脊液检查:常规生化提示压力增高,外观清亮,细胞数在(0~500)×106/L,早期以单核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正常或轻度升高,糖及氯化物正常。
部分患者检查结果正常。
(4)血象: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增高,分类正常或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C 反应蛋白正常或稍增高。
(5)脑电图:多显示多灶性、弥漫性的高幅或低幅波。
(6)CT 检查:脑组织表现为炎症、水肿等低密度影。
(7)病原学诊断:①脑脊液送病毒分离或特异的病毒核酸检验阳性。
②脑脊液做病原学免疫荧光抗体检查。
③血清学检查,其抗体滴度在恢复期较急性期高出4倍以上方可诊断。
也可测定脑脊液中的抗体。
【治疗要点】(1)综合治疗:加强护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高热和惊厥,应用脱水药,防治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
(2)药物治疗:抗病毒药物有碘苷(疱疹净)、阿糖腺苷、干扰素、阿昔洛韦和更昔洛韦等。
更昔洛韦对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腺病毒、EB 病毒和巨细胞病毒疗效较好,近年使用较多。
小儿病毒性脑炎诊疗常规
病史采集
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发病季节、接触史、预防接种史。
3. 前驱症状:发热、头痛、肌痛及呼吸道、消化道等表现。
4. 脑炎的症状: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惊厥、精神及行为异常的表现、瘫痪及颅神经受损的症状。
检查
1. 监测生命体征、瞳孔变化,仔细检查有无疱疹、水痘、腮腺肿大。
2. 神经专科检查:意识状态、前囟张力、运动感觉系统、颅神经及各种深、浅及病理反射,了解眼底情况。
3. 辅助检查:
诊断
1. 有前驱表现,结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有多种多样的神经、精神症状及脑实质损害的体征,脑脊液检查可正常或轻度炎症改变,有条件者病原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2. 鉴别诊断包括:经过不规则治疗的化脓性脑膜炎、原发性或继发性脑肿瘤、Mollaret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瑞氏综合征、急性中毒性脑病等,可通过脑脊液的全面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结合临床表现予以鉴别。
治疗原则
1. 一般治疗:降温、保证水电解质及营养供给。
2. 控制惊厥发作:可选苯巴比妥、安定等。
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甘露醇、速尿、地塞米松等。
3. 抗病毒治疗:
4. 其他对症治疗:呼吸、循环功能障碍等治疗。
5. 康复治疗:针对有神经系统(肢体瘫痪、癫痫、智力低下等)、视、听及其他系统后遗症者,需要及时
进行康复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临床症状及体症消失,辅助检查正常。
2. 好转:临床症状及体征部分消失,各种辅助检查未完全恢复正常。
出院标准
凡治愈或好转,病情稳定者可出院,恢复期肢瘫尚须进一步康复治疗。
病毒性脑炎诊疗指南【概述】病毒性脑炎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有多种病毒感染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造成严重损害,包括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乙脑病毒、巨细胞病毒、HIV等。
病毒感染主要累及脑实质,若同时累及脑膜,且脑膜炎的表现较为明显则称为病毒性脑膜脑炎。
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感染中毒症状一般不严重,病程相对自限,以不同程度的发热、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行为异常、惊厥、瘫痪、弥漫性或局灶性神经体征为主要表现。
重症可留下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
【病史要点】1.流行病学询问当地有无水痘、腮腺炎、麻疹、乙脑、手足口病等流行,有无相关疫苗预防接种史。
2. 前驱感染如单纯疱疹感染时,有无口周疱疹的前驱感染征象。
3.临床表现询问起病缓急,体温高低及热型,意识障碍出现的时间、特点、程度及变化。
头痛、呕吐、惊厥的发生时间,发作情况,与热程的关系。
病程中有无肢体瘫痪或精神行为异常。
【体检要点】1、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判断意识障碍程度,检查脑膜刺激征,病理征,及颅内高压征(婴幼儿前囟饱满及紧张度)存在与否,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反射等减弱、消失或亢进变化,四肢肌力、肌张力变化,眼球活动与瞳孔变化。
呼吸节律变化。
球结膜是否水肿。
2、一般体检中注意体温、呼吸、心率,有无皮疹、腮腺肿大、耳、鼻、咽、肺和其它部位有无感染灶。
【辅助检查】1、血常规病毒感染时外周血象WBC常正常或下降,以淋巴细胞为主,但乙脑病毒感染时血象白细胞总数可达(10~20)×109/L或更高,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2、脑脊液检查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正常或数十成百增高,多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HSV脑炎早期及乙脑早期常以多核细胞为主,HSV感染时脑脊液可有出血性改变。
3、脑电图背景常为弥漫性中高幅慢波活动,或局灶性慢波活动增多;部分患儿可见痫性放电波。
2022病毒性脑炎的诊治(全文)病毒性脑炎是神经科主要的急症和危重症之一。
脑炎的临床分型是临床病因诊断的重要依据。
脑脊液病毒核酸检测是病毒性脑炎主要的确诊实验,包括聚合酶链反应与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等检测方法。
特异性抗病毒药物对某些特定类型的病毒性脑炎有效,新型的治疗方法有待进一步探索。
脑炎是脑实质的弥漫性或者多灶性炎性疾病的统称。
根据病因,脑炎总体上可分为感染性脑炎与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两大类,而病毒感染是感染性脑炎的主要病因之一。
病毒性脑炎是神经科较常见的急症、危重症之一,需要及时诊断与治疗。
病毒性脑炎的发病率因人群、地域和季节而不同,占脑炎患者的20%~50%[1, 2, 3]。
导致病毒性脑炎的病毒具有神经侵袭性或者嗜神经性。
神经侵袭性病毒可分为DNA病毒与RNA病毒,前者以疱疹病毒脑炎最为常见,RNA病毒中的黄病毒(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和肠病毒等导致的脑炎在临床也不少见。
一、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分型根据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受累部位和临床表现,病毒性脑炎可分为若干临床分型。
症状与体征提供的定位诊断信息与神经影像学表现是临床分型的依据[4]。
病毒性脑炎主要包括以下临床综合征:(1)脑炎(encephalitis):以大脑灰质神经元受累为主,包括边缘性脑炎、基底节脑炎、弥漫性脑炎等类型。
(2)脑膜炎(meningitis):炎症主要累及脑和(或)脊髓软脑膜、蛛网膜乃至神经根。
(3)脑膜脑炎(meningoencephalitis):脑实质与脑膜均受累。
(4)脑脊髓炎(encephalomyelitis):脑实质与脊髓均受累,脑脊膜也可同时受累。
(5)脑血管炎:炎症累及脑膜血管或者其他脑血管。
(6)炎症肉芽肿:为局灶性或者多灶性的慢性炎症。
(7)白质脑炎:以脑白质和髓鞘受累为主的炎症。
区分脑炎临床综合征是临床定性(病因)诊断与鉴别诊断分析的基础,不同的临床综合征对应不同的病因(表1)。
病毒性脑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一、定义1、中医定义:病毒性脑炎相当于中医:急惊风、感冒等范畴。
临床以发热,抽搐或昏迷为主要特征。
2、西医定义:本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其临床表现不一,轻者仅有头痛呕吐表现而无阳性体征,重者可伴有发热、惊厥、昏迷、脑膜刺激征阳性。
二、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1、诊断依据的出处: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第6版,“急惊风”章节。
2、诊断要点:(1)突然发病,出现高热、神昏、惊厥、喉间痰鸣、两眼上翻、凝视,或斜视,可持续几秒至数分钟。
严重者可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而危及生命。
(2)可有接触传染病人或饮食不洁的病史。
(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检查有异常改变,神经系统检查出现病理性反射。
(4)细菌感染性疾病,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常增高。
(5)必要时可作大便常规及大便细菌培养、血培养、摄胸片、脑脊液等有关检查。
3、中医鉴别诊断:应与癫痫鉴别。
后者发作时抽搐反复发作,抽搐时口吐白沫或作畜鸣声,抽搐停止后神情如常,一般不发热,年长儿较多见,有家族史,脑电图检查可见癫痫波型。
(二)西医诊断1、诊断依据的出处:参照陈吉庆,吴升华主编《实用儿科诊疗规范》2002年版。
2、诊断要点:(1)轻者仅有头痛呕吐表现而无阳性体征,重者可伴有发热、惊厥、昏迷、脑膜刺激征阳性。
(2)脑脊液检查可见蛋白质、糖正常,细胞数正常或稍增多,一般不超过200x106/L,脑脊液涂片、培养均无细菌发现。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病初1~2日可有中性粒细胞,以后以淋巴细胞为主。
(3)排除经治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4)脑电图有明显弥漫性慢波改变。
3、西医鉴别诊断:(1)经治性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可轻可重,脑脊液常规可类似病毒性脑炎,但脑脊液细胞学中性粒细胞增多可资佐证。
(2)颅内肿瘤:小儿颅内肿瘤好发于脑中线部位及后颅窝,常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颅内压明显增高,但局限性神经系统损害症状较少见。
病毒性脑炎诊疗规范
病毒性脑炎是指由多种病毒引起的颅内急性炎症。
若病变主要累及大脑实质,则以病毒性脑炎为临床特征。
若脑膜和脑实质同时受累,此时称为病毒性脑膜脑炎。
大多数患儿病程呈自限性。
【诊断标准】
(一)病毒性脑膜脑炎
急性起病,或先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前驱传染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倦怠、嗜睡。
年长儿会诉头痛,婴儿则烦躁不安,易激惹。
一般少有严重意识障碍和惊厥。
可有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病程大多在1~2周。
(二)病毒性脑炎
急性起病,大多患儿主要表现为发热、反复惊厥发作,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颅内压增高症状。
可有精神情绪异常、瞳孔不等大、呼吸节律改变,甚至脑疝。
部分患儿可有偏瘫,病理征阳性。
病情严重可有失语、多汗、流涎、瘫痪等后遗症。
病死率较高。
(三)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可正常,淋巴细胞可增多。
2.脑脊液白细胞可正常或轻度增高,分类计数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
蛋白大多正常或稍增高,糖含量正常。
3.头颅CT、MRI可有异常。
【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应以高热、惊厥及呼吸衰竭三关为中心的综合治疗与良好的护理。
成人补液量1500~2000ml/d,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保证热量。
(一)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合理营养。
(二)控制脑水肿和惊厥。
(三)呼吸道和心血管功能的监护与支持。
(四)抗病毒治疗。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诊疗规范2023版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erpessimp1.exvirusencepha1.itis,HSVE)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erpessimp1.exvirus,HSV)感染脑实质而引起的炎症,也称为急性出血坏死性脑炎。
HSVE是美国严重的散发性病毒性脑炎中最多见的一种脑炎。
在美国所报道的脑炎中本病大约占20%o 【病因与发病机制】HSV是一种嗜神经的DNA病毒,有两种血清型,即HSV1.和HSV2。
病理研究发现,75%的患者三叉神经节中存在潜伏期的HSV1。
大约1/4的成人经历过病毒激活引起反复发作的口唇疱疹;1/3的成人HSVE是第一次感染所致,2/3的患者则是病毒再激活所致。
仅10%的HSVE是由HSV2感染所致,且患者多为新生儿,主要是经产道分娩时感染。
病毒潜伏在纸神经节的神经细胞中。
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病毒再次激活,沿神经轴突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炎和/或脑膜炎。
【病理】病变常是双侧不对称地累及颛叶内侧和额叶及边缘系统结构,包括海马、杏仁核、嗅皮质、岛叶和扣带回。
淤血性坏死常较严重。
急性感染期镜下可见病灶的出血坏死。
伴有单核细胞浸润。
呈血管周围袖套样改变,弥漫性小胶质细胞增生,神经元和胶质细胞通常含有嗜酸性包涵体,可发现其中含有疱疹病毒颗粒和抗原。
病变主要累及灰质,但感染也会扩展到白质。
【临床表现】HSVE无明显性别差异和季节性。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2/3为青年人和40岁以上成人。
发病高峰人群为年长儿童及中年人。
90%的急性起病者有发热、头痛、嗜睡、肌痛等前驱症状。
患病时持续高热、呕吐、头痛、轻微意识障碍和人格改变。
以后病情进展,出现偏瘫、失语、共济失调、肌阵挛、舞蹈样动作。
1/3患者有全身性或部分性癫痫。
数日内加重,出现昏迷或请妄,或去皮质状态。
重症者常因脑实质广泛水肿、坏死而脑疝、脑死亡。
病程1~2个月死亡率高达60%~80%°病情较重者,如果治疗得当尚可存活,但存活者中约10%的患者有智力减退和不同程度瘫痪等。
阿昔洛韦是一种具有抗病毒活性的抗HSV和相关疱疹病毒的核苷类似物,包括VZV。
两项随机试验显示,阿昔洛韦(10毫克/公斤,每日三次)提高成人的结果与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病死率约70%小于20e30。
5,6甚至与阿昔洛韦治疗结局往往是仍然较差,尤其是高龄患者,减少昏迷评分,或延误的超过48小时之间医院入院开始治疗。
7,8因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最常见的诊断病毒性脑炎在工业化国家,阿昔洛韦治疗是通常开始一旦初始CSF和/或成像结果表明,病毒性脑炎,无需等待HSV 通过PCR确认。
然而,与脑膜炎球菌败血症,孩子们可以在几小时内死去,于是立即用抗生素治疗是必要的,在一个病人脑病有只有轻微的混乱,再考虑治疗是明智的腰椎穿刺调查;尤其是在很宽的鉴别诊断,以及相对少见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此外,经验使用抗菌和抗病毒药物可以过早的停止诊断途径因为临床医生感到不放心,这延迟的其他病因,不同的治疗方法可能被识别恰当的。
儿科经验已经证明的做法推定抗病毒治疗的所有患者的脑病,没有考虑到可能的诊断,是不beneficial.14然而如果有一个强大的临床怀疑脑炎,会有延误进行腰椎穿刺之前,或如果孩子病得很重或恶化,然后阿昔洛韦应该开始早,应该治疗可能的细菌meningitis.16即使阿昔洛韦已经开始在患者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脑脊液PCR可能保持积极7e10天,11后腰椎穿刺仍然可以确认的诊断意义。
虽然阿昔洛韦是相对安全有重要的副作用,尤其是肾功能损害二次结晶体和阻塞性nephropathy.161这种可逆肾病通常体现后4天静脉注射治疗可以影响高达20%的patients.162163肾病的风险可以通过保持充足的水分和监测肾功能降低。
此外,阿昔洛韦的剂量应减少患者预先存在的肾损害,因为它是通过肾脏排泄。
其他罕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肝炎、骨髓衰竭和脑病。
单纯疱疹病毒脑炎阿昔洛韦原始的随机试验10天。
然而,10天的治疗后的临床复发的报告随后发表。
儿科病毒性脑炎的诊疗常规【概述】病毒性脑炎是急性病毒性神经系统感染的常见和严重类型,以弥漫性或局灶性脑实质炎症为特征。
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急性无菌性脑膜炎或急性脑炎最为常见,除少数病毒外,多数诊断困难,也缺乏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为对症处理,预后一般良好:但重者可有肢体瘫痪、癫痫、智能减退等后遗症,或因脑损害严重,高颅压、脑疝而死亡。
【诊断依据】1.病史部分脑炎如乙脑、麻疹脑炎、脊髓灰质炎等可有相应流行史或阴性预防接种史。
2.临床表现与脑膜炎或脑膜脑炎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头痛、疲乏等。
典型脑炎具有脑实质受累的明显症候,常见者如意识障碍、行为异常、惊厥发作,早期即可出现严重的高颅压表现;部分患儿精神异常,行为紊乱、记忆及定向异常、幻错觉,也可有情感障碍、兴奋躁动或思维紊乱。
因病脑多数同时累及脑膜,故可出现脑膜刺激征,但不如细菌性脑膜炎明显。
3.辅助检查(1)脑脊液:细胞数增多,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后则以单核、淋巴细胞为主。
蛋白轻度增多,糖、氯化物正常。
免疫球蛋白急性期增高,以IgM明显。
(2)血清学检查:测定血、脑脊液的双份血清抗体,比较急性期与恢复期病毒抗体滴度的变化,如有4倍以上增高,则有诊断意义,急性期测定特异性病毒IgM抗体有助于早期诊断。
(3)脑电图:多表现为弥漫性或局限性慢波,亦可伴有棘波、尖波等,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病例,在额颞区有特征性的低幅慢波背景上周期性出现1~5s的高幅慢波或尖波。
(4)CT或MRI检查可见脑水肿、梗死、出血、坏死或软化。
【治疗】1.一般治疗急性期卧床休息,加强护理,注意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处理。
2.病因治疗疱疹病毒类感染可给予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无环鸟苷)、碘苷(疱疹净)。
3.对症治疗(1)积极控制惊厥(第2章第五节惊厥)。
(2)控制脑水肿及颅高压:甘露醇、呋塞米(速尿)快速静脉注射,重症可短程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每日液体入量在800~1000ml/m²。
病毒性脑炎诊疗常规一.定义病毒性脑炎是指病毒直接侵犯脑实质而引起的原发性脑炎,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故又称散发性脑炎。
引起脑炎常见的病毒有肠道病毒、单纯胞疹病毒、粘液病毒和其他一些病毒。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脑实质损害的症状和颅内高压征,如发热、头痛、呕吐、抽搐,严重者出现昏迷。
但由于病毒侵犯的部位和范围不同,病情可轻重不一,形式亦多样。
有的病儿表现为精神改变,如整天想睡,精神差,或乱吵乱叫,或不省人事;有的则出现手、脚瘫痪。
也由于感染的病毒的种类不同,临床表现亦有轻有重,预后也各异。
轻型病人,甚至危重病人,只要及时治疗预后将是良好的;若病情危重又不及来医院抢救,后果将是严重的,可导致死亡或留有严重的后遗症,如瘫痪、智力低下、继发癫痫等。
二.病因及危险因素引起脑炎的病毒有腺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腮腺炎病毒等。
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以下途径:(一)、病毒直接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例如单纯疱疹病毒可经嗅神经侵入脑部。
(二)、血行播散,不少病毒如柯萨奇、埃可、腺病毒先在呼吸道或消化道上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内繁殖,然后经淋巴管进入血液,最后经血脑屏障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
有时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属变态反应,如麻疹及腮腺炎后。
三.临床表现各种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决定于①神经系统受累的部位;②病毒致病的强度;③患儿的免疫反应等。
因此即使是同一病毒引起的感染,临床表现亦可不一。
前驱期症状表现为上呼吸道或消化道的症状,如发热、头痛、咽痛、呕吐、腹泻、食欲减退等。
神经精神症状(一)、意识障碍轻者对外界反应淡漠、迟钝或烦躁、嗜睡;重者出现谵妄、昏迷。
(二)、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头晕甚至出现脑疝,婴儿的前囟饱满。
(三)、抽搐可以为局限性、全身性或为持续状态。
(四)、运动功能障碍根据受损的部位可以表现为中枢性或周围性的一侧或单肢的瘫痪;亦可表现为锥体外系的运动障碍如舞蹈样动作,肌强直;亦可因脑神经瘫痪而有斜视、面瘫或吞咽障碍等。